![]()
试读章节 新中国刚诞生时,中国人的服装差别还很大:沿海城市中,中山装、长衫棉袍布鞋、干部服胶底鞋、西服革履等,同时并行;而广大农村和城市底层的民众维持着“短褐不完”、衣衫破旧的着装水平。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以苏维埃为模式的工农联盟,改变了中国人的服装形象。很快就在男子中推广了干部服,妇女中推广了“列宁装”。 民国原有的中山装,简化后由红军、解放军采用做军装,由此发展为“干部服”,特别受到进步人士的普遍推崇,并且延续不衰。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山装受时尚文化的影响,尤其受到列宁装的影响,在款式上有了新变化(如翻折领的领头变尖了,单排7粒扣变为5粒扣,上下贴袋在原有的基础上作了简化处理等等)。 20世纪50年代初期,大刀阔斧的“镇压反革命”运动、暴风骤雨般的农村土地改革运动,迫使地主富农不敢再戴瓜皮帽,不敢再穿团花缎面袄或长衫马褂。接连而来的“三反”、“五反”、“公私合营”运动,又使资方人士和知识分子自觉地解下领带,脱去西装,为表示进步而换上了干部服或中山装、布鞋胶鞋,融人劳动群众之中。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本着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政府纺织部门设计出新颖大方、省工省料、便于劳动者的服装。 由此,首先重视服装的实用性,至于民族文化的审美观则被忽视了,传统被淡忘了。无产阶级已经破坏了旧世界,而新的世界尚未健全起来。在“念念不忘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支配下,简洁质朴的衣着,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朴实无华的大众化服装,构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流。 中山装的来龙去脉 英国2007年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服装展览,就是“名人套装样式展”,其中包括毛泽东、丘吉尔和查理·卓别林等人的服装。中山装被列为“国际十大名人套装”之一。 毛泽东喜欢穿中山装。 1949年新中国领导人的照片第一次出现在世界媒体上,他们所穿的套服也随之名闻世界。这种标准服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称为“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以来,便和西服一起流行。北伐胜利后,1928年中华民国政府曾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毛泽东主席一向对中山装很欣赏,他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现在,中国领导人和广大干部还时常穿中山装。 顾名思义,“中山装”是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一种现代化中式男子服装。 自从清朝覆灭、民国成立之后,在20世纪20年代,中山装一脉相承,成为我国新生代的主流标志。 但是关于中山装的起源,没有第一手确切资料记载。各处众说纷纭,考证起来莫衷一是。 目前至少有两家老牌服装店在争夺“中山装”的首创权,这两家都是20世纪初期上海滩的所谓“丰帮裁缝”(浙江宁波奉化帮,又讹称为“红帮裁缝”)。一家是张氏“和昌号西服店”,是1896年宁波人在上海静安寺路407号开办的上海第一家西服店,创始人之一是从日本学艺回到上海的宁波鄞县裁缝张尚义;另一家是王氏“荣昌祥呢绒西服号”,1910年在南京路西藏路口开办的上海最大的男式西服店,创始人之一是宁波裁缝王才运。 据说清末民初孙中山先生多次到上海市做服装。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日本士官服和学生制服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男士服装,由上海的服装店制作成功。 又据说孙中山委托日本华侨张方诚设计了中山装的草图,然后到了上海,于1916年请“荣昌祥呢绒西服号”的著名宁波裁缝王才运依照图样制作。亦有一说是1919年孙中山将自己穿过的日本陆军服拿到上海的亨利服装店改为便服,成为中山装的起源。 关于中山装,还有如下说法:“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认为中山装来自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孙中山早先在1902年于越南筹建兴中会分会,曾委托河内一个来自广东的裁缝黄隆生制作了第一套中山装,孙中山采取当时南洋华侨流行的“企领”代替西装的硬领,等等。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公认。 对于中山装的来由,费孝通(20世纪80年代中)还特为此做过一番解释。他的父亲费璞安曾在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费孝通说:“我们穿的这种衣服,叫干部服、中山装。哪里来的,你知不知道?大约80年前,当时我父亲不到30岁,去日本留学的时候穿这样的衣服,上边没有这一条领,是日本的学生装。日本的中学生到现在还穿这种衣服。这个衣服式样是孙中山先生传到中国来的,所以叫中山装。把日本的学生服变一变,加上这一条领子,后来花样多了,口袋多了。”而说到日本的学生装又是来自德国的士官服。德国士官服又派生出列宁装……如此再追溯下去,简直没完没了啦。总之,应该说中山装跟西服不同,是由日本的学生服改变而来,也就可以了。 1945年10月重庆谈判时,蒋介石和毛泽东都穿着中山装。看当时的照片,他们二人所穿的中山装是一个标准样式的。 跟原先中国传统服装(大褂)相比,这种新式男装有四大特点:(1)前部开襟,有一排五到七个圆形纽扣,而原先是没有纽扣只用布制褡袢的;(2)上下左右共有四个口袋,而原先是根本没有口袋的,放什么物品都是往怀里一揣或者拢在长袖里;(3)直筒形的袖口,完全不同于原先的“马蹄袖”等;(4)不同于西装的特点主要在于领子为圆形,带有风纪扣,不是敞开的;还有,后部下方不开缝。 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中山装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以后便和西服一同流行。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予了新的含义。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 中山装的最初款式为:上衣是立领、前门襟、9粒明扣,4个压爿口袋,背面有后过肩、暗褶式背缝和半腰带。1922年中山装改为立翻领、7粒扣,下口袋为老虎袋。后又改成现在的款式:上衣为立翻领,有风纪扣;衣身三开片,前门襟,5粒明扣;4个贴袋,各有袋盖及1粒明扣,上为平贴袋,下为老虎袋,左右对称;左上袋盖靠右线迹处留有约3cm的插笔口。高档的中山装,在袖口部位有3粒饰扣。与中山装配套的裤子,一般采用同料同色的西式裤,两侧有斜口袋和后部暗袋。 20世纪前期,在孙中山倡导下,革命党人以身着“中山装”为荣;此后国共两党都采用“中山装”为标准礼服。 正因为革命领袖和干部都穿中山装,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便以这种服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热爱。于是,中山装成为新中国一款标志性的服装,甚至一度被世界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服”。 中山装作为新中国一度推崇的常式礼服,同时也承载着一种文化礼仪,一份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新中国领导人的服装艰苦朴素 新中国的党政领导干部服装基本上是由红军的军装发展而来:简单的八角帽、粗布干部服。抗日战争以来,民间亲热的称呼所谓“土八路”,服装就是这么“土里土气”,反映了军队跟老百姓一家亲! 20世纪20年代,甩恩来、朱德、陈毅、聂荣臻这些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的革命者,在欧洲都曾“入乡随俗”穿起了西装,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正式场合都一律穿起了简易化的中山装——干部服。 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到重庆跟蒋介石谈判,穿的服装是临时现做的。当时毛泽东跟蒋介石的合影全身照片,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国共两党各自的风格。 毛泽东一辈子没有穿过西装。早年穿长衫,红军时代穿军服或军便服、布鞋,开国大典穿中山装。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多数领导干部,如刘少奇、朱德、陈云、彭德怀、贺龙、林彪、康生、陈伯达等也同样。除了某些从事外交工作的干部,如周恩来、陈毅、张闻天、王稼祥等,有时(特别是出国时)也穿西服革履,但那往往出于工作需要。总的说来,他们的服装都很朴素大方。 当时中央领袖在服装上一贯艰苦朴素。1954年8月24日,毛泽东会见英国前首相、工党领袖艾德礼,工作人员见他穿着一条屁股上打满了螺纹补丁、膝盖等处磨得发白的裤子,劝他换一条。他说:“不要紧,谁看我后面呢?再说,我就坐着不起来,怎么会现丑?”工作人员听了哭笑不得。 周恩来总理的内衣、衬衫,也是打着补丁。他的一双皮鞋,一穿20年。节约闹革命嘛。 P3-7 后记 60年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还是个小学生,但开始懂事了。此后我到过全国各地几十个城镇。许多历史事件,我曾目睹耳闻。也可以算是一个“历史见证人”吧。 半世纪来笔者在全国各地的亲身经历 比如说:1955年老人民币改成新人民币,我兑换过;40年间,粮票、油票、布票、工业券,几十种上百种的票证,我领用过;从永久自行车,到平板三轮车,我蹬过;从忆苦饭到学校食堂、从各种筵席到自助餐、从使馆招待会到国宴,我都享用过;从幼稚园童装、中小学生制服、球衣球裤运动服、劳动服、工作服、军服、西服和中山装,我都穿过;破衣裤打补丁、缝袜子、修鞋底之类的活儿,我也都做过……总之,对于新中国60年来的衣食状况,我都有亲身的体验;先后尝尽了甜酸苦辣、感受过切肤的创痛和衷心的慰藉。 不仅如此,笔者亲身经历和关注过60年来新中国的服装变革:祖父、祖母穿过的清末到民国的男装女服,父亲、母亲穿过的长衫、西服、中山装、裙袄、旗袍、列宁装,兄姐穿过的制服、军服、工作服,孩子们穿过的牛仔裤、喇叭裙、蝙蝠衫、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服饰,我不仅亲眼看见过而且有一部分也选购过、穿过。 笔者亲自调查过近30年间餐饮的演变:为了写这部书,20世纪80年代以来笔者亲自品尝过各地高档、中档、低档的许多饭馆、酒家、茶楼、食堂的饭菜,四大风味、八大菜系,以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一些“洋快餐”分店,西餐、日本料理,小吃部、点心铺、面包房等等。 笔者亲临其境,参观访问考察过各城镇许多地方,为了写这部书,行路何止万里,历程将近万日。 然而积累了这许多感性认识,就足够有本钱撰写这部书了吗?还不够,远远不够。 笔者查阅、参照的档案资料、原始记录 合格的“历史见证人”不仅必须亲历或亲见、身临其境、生逢其时,还必须在回顾中参照当时的翔实记载、原始资料,在这些基础上,方能达到比较真切的认识。 20多年来,笔者在各地档案馆、图书馆、资料室先后查阅、核对过的报刊书籍史料总计不下万卷(部、册、篇);所作笔记、摘录(手抄的、复印的、录入的、下载的)约500多万字。坐冷板凳、拼硬工夫,自认为“读书破万卷”这个笨方法还是做到了。 笔者先后采访过19世纪出生的很多元老(有许多现已作古),20世纪前叶出生的很多前辈,我的同龄人、同学、同事,以及下一代。努力进行交流,力求达到设身处地的理解。对于笔者说来,上下几层“代沟”都可努力克服、尽量弥补,使得他们趋于公识。 周汉晋唐宋元明清相距多少年?孔孟老庄程朱王顾相差多少代?相对于历史的长河说来,若干年以后,从祖父母到我们的子女,都将被统称为“20世纪前后”的一个群体吧? 百年巨变、世纪沧桑,由我们记录整理下来,适逢其时、恰如其分。这也可以看作历史的使命。 我的研讨过程 笔者对于我国人民百年来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教学和著述,已长达20多年。回顾这20多年来,尽管风尘仆仆、诸事缠身,但没有一天放下这个课题,而随时随地都在积累有关的史实,特别关注、搜集、考证、分析第一手的资料,包括原始的书面文献和口述记录(其中收藏多年的报刊资料,有些在摘录时未能一一注明原出处,特此致歉并致谢)。 1982-1988年间,笔者曾在北京语言学院教外国留学生,开设过“中国的‘衣食住行’文化”课程。其间应约主编了《在中国旅行》(TRAVELIING IN CHINA)和《在北京生活》(LIVING IN BEIJJING)两部中英文对照的教材,并制作了教学录音磁盘(sSINOLINGUA)。由王了一先生作序,由外文出版社向国内外印行,取得了世界影响。此后,笔者经常会同国内外许多普通人和专家学者们,讨论不同时期的我国生活状况。 经过这些资料的积累和对于历史的反思,在2001-2005年间《文化人的经济生活》和《知识分子的人民币时代》相继完稿、修订出版,给我国知识界经济生活的课题创立了一个坚实的框架,填补了一个重要空白。眼下的这本书,跟前两本可以参照阅读,以达到比较全面的认识。 留给后人的第一手史料和初步研讨成果 下一辈人,不曾亲历亲见,只能根据上一辈人提供的史料和史论,达到亲闻或亲知。 到这前后三四辈的人们都去世以后,再下几辈的人,恐怕不仅谈不上亲历亲见,却连亲闻亲知也做不到了。 由此可以推论,我们的后辈将来要讲起1948年发行的老人民币、1955年发行的新人民币,讲起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此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甚至讲起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也会感到遥远、陌生吧。 这是社会变迁、历史发展的必然。 因此,笔者不惜花费20年左右的时间和精力,把这些史料和研究成果,留给社会、留给后人。 也正因此,笔者恳请大家都参与到这“60年变迁”的探讨中来,提出意见,以备今后再版时纠错、修正、补充。 陈明远 2009年8月 于北京-上海-郑州 目录 序 上篇 子之衣安且吉 新时代的服装变革 中山装的来龙去脉/新中国领导人的服装艰苦朴素/中山装的新 发展/毛泽东不喜欢国际惯例的黑色/风行全国的苏联式女装—— 列宁装/风行全国的苏联式女装——布拉吉/1956年:“小燕子, 穿花衣”/1956年工商业者和“高知”照旧“西装革履”/从宋庆 龄到王光美/旗袍的余晖/“反修防修”结束了苏联式服装的流行/ 新中国的日常衣着消费 50年代初,供给制的服装标准/典型衣着消费价格/ 布票时代30年 1954年最先印发布票/忽冷忽热:棉布滞销和供求危机/1960 年困难严重/布票定量减半又减半/全家人的布票/梦中的人造 棉衬衣/抹不掉的记忆/奖励农民的布票/棉花票、民用钱票、 手帕券/补丁盖补丁/假领与脖套/增加“日用工业品购货 券”/鞋类/票证年代/一件红花格子衣服/北国寒冬说布票/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破“封资修”和“四旧”服装 什么叫做“封资修”和“四旧”/红卫兵发起“破四旧”运动/ 横扫、砸烂“奇装异服”/全国至少有1000万户被抄家/革命从 头革到脚/发型也要“破四旧”/阴阳头/戴高帽游街示众/ 店名和橱窗彻底无产阶级化/花色品种、商标图案突出政治/毛 主席的领袖服和鞋袜/不爱红装爱武装/市场畸形,充满政治色 彩/“江青服”的闹剧/“老三色”和“老三服”/ 改革开放后的服装变革 国家领导人提倡新服装/化纤纺织品服装问世/军装的新起点/ 改革开放的号角——喇叭裤/女上衣新潮——蝙蝠衫/中国成为 世界牛仔服大国/80年代的服装消费/时装模特的历史/国际 服装设计师在中国亮相/女上衣新潮——夹克、运动服、T恤等/ 现代服装潮流一浪接一浪/从棉猴到羽绒服/ 20世纪80年代妇女服饰的发展(以上海为代表) 1980-1983年妇女服饰在于细节化/1984-1985年流行服饰匹配 形式/1986-1987年上海妇女服饰流行女装男性化/1988-1989 年上海妇女服饰流行时装化、个性化/现代上海服装品牌中80年代 风格怀旧仍是主流/ 90年代中时装业的暴利 90年代所谓“精品店”/1993年南京/1993年上海/1993- 1994年北京/1994年广州/保护消费者,反暴利/款爷比富/ 北京秀水街服装市场的故事(史话) 80年代:北京秀水街/1988:国际马路市场/90年代:老秀水 第一次转型/1995:北京秀水街/2001:北京国际观光景点第三 名/21世纪初:新旧秀水之争/2005:新秀水街市场正式开张/ 秀水街售假案终审判决/二次转型——从“仿冒”到“民族”/ 2008:金融危机下的秀水街/ 鞋子的演变 30年来女生中间流行一时的鞋子/女性的梦和现实——高跟鞋/ 休闲鞋、旅游鞋/ 世纪发型 女人发型关系到社会风化/新中国发式的曲折变迁/改革开放, 烫发重新风靡全国/改革开放以来女生流行的发式/新世纪一位中 年妇女的激情:我留披肩发啦!/中学里披肩发的风波/2009年在 发廊挨宰的亲身经历/新世纪新发式各领风骚/ 白领的时尚——中产阶层的标志 “白领”的品味——时尚/白领精品杂志/接受西方时尚潮流/ 时尚化是高雅服饰的出路吗/ 21世纪初的服装价格 小康社会能够承受的服装价格/在上海采购服装/城镇贫困户的 服装消费/广州服装铺子砍价记/小学生作文:买衣服/ 我国时装业的发展动向 北京服装业打破传统格局/打造上海成为第六大国际时装之都/ 温州服装业与深圳服装业的发展/广州白马服装市场蒸蒸日上/ 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价廉物美/上海襄阳路市场兴衰记/上海市 七浦路服装市场的崛起/21世纪:讨论海派时装/21世纪:谈北 京人的衣着/ [附录]国际时装的百年历史 下篇 民以食为天 人人有饭吃 1949年,“小米”为工薪单位的过渡时期/辞谢“3万斤小米”的 筵席/齐白石老人的饮食/周恩来总理的饮食/毛泽东主席的饮 食习惯/毛泽东在饮食方面也决不循规蹈矩/江青怎样照顾毛泽东 的饮食/毛泽东家庭的伙食费/ 观察世风民情的窗口 老舍聚会:吃的艺术/学生食堂的包伙/50年代大学毕业生的 待遇/20世纪50-60年代军队战士的伙食/50年代的莫斯科餐 厅/北京饭店的谭家菜/“大跃进”造就的“满汉全席”/ 人民公社“吃饭不要钱” 共产主义天堂标准/所谓“吃饭不要钱”/农村供给制食堂的乌 托邦/囡调查报告:公共食堂吃什么/人民公社的家当吃空了/ “三年灾害时期”饿死多少人/痛彻心扉的呼声/ 粮油肉蛋凭票证定量供应40年 粮油计划供应/副食品供应下降/配套的户籍制度/没有粮票 就没有奶水/揣着粮票游长江/“形势一片大好”——全国吃不 饱/60-70年代的粮食/童年时记忆最深的是挨饿/一斤粮票 的悲喜剧/没有上海粮票就别想在饭店吃肉/支援老家的全国粮 票/农林学院的伙食/专用购货券/三种生活用品供应本/糕 点票、就餐券/高价糕点、糖果、饮食/用粮票做娶媳妇的代价/ 回猪肉计划供应/禽、蛋计划供应/蔬菜计划供应/最大的心愿 是“积攒粮票”/40斤粮票一条人命/侨汇券/对于农民的奖励票证/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饮食业 红卫兵全国大串联,又一次“吃饭不要钱”/毛主席八次接见红卫 兵耗费的伙食/中学红卫兵“大串联”到北京的回忆/“文化大 革命”时期的饮食业市场/上海等地副食品供应一直紧张/“文 革”中常吃“忆苦饭”/1969年初插队知青的年夜饭/1972年级 “工农兵学员”的待遇/“文革”后期的美心酒家/1975年一个 画家在北京吃西餐的记录/70年代初老三届的婚礼/“四人帮” 完蛋,“老莫”开喜宴/70年代西安菜市场的价格/ 20世纪后期餐饮的演变 食谱与菜单的正名/1977-1999年餐饮价格的变迁/20世纪后 期大学生包伙的价格/1979年上海大学生的伙食费/20世纪80 年代中国人食品的构成/国庆节带鱼补贴/1986年大学生食堂价 格/80年代中期北京的涉外饭店/1989年上海红房子的西餐/ 90年代中国人食品的构成/70年代北京盛行而90年代已消失的 三种美食/“老大昌”西点/饮食娱乐业的“宰人”/餐饮业暴 利的主要原因/1997年新大米出现竞销热/ 21世纪初餐饮业的新面貌 2000年北京普通餐厅价码/2000年上海普通餐厅价码/21世 纪初:一个贫困大学生的伙食费/城镇贫困户的平均伙食费/2004 年:小饭馆的聚餐/2005年:军队士兵伙食费标准/ 2006-2009年:伙食费连续上涨 2006-2009午物价连续上涨/1990-2009年:北京普通餐厅价 码/中式快餐涨价/2007年:学校伙食费一下子涨了20%/ 2007-2009年:大学生的伙食费/ 美国饮食也算“美食”吗 可口可乐怎样进入改革开放的中国/两大洋快餐/中国第一家肯 德基店/肯德基和麦当劳,谁是“中国第一”/洋快餐的特点和价 格/肯德基价目表(2006年)/麦当劳价目表(2006年)/“洋 快餐文化”培养的消费者群/洋快餐与中国公司合营/2000年: 北京市不许再引洋快餐进入名胜古迹/洋快餐店里的乞丐/2003 年:洋快餐的滑坡和涨价/洋快餐带来哪些变化?/对于洋快餐的 评价——“三多一少”/专家指出:快餐食品脂肪含量最高/医生 们的忧虑/中学生倡议书/ 中外饮食习惯比较 美国人请客/英国人请客/法国人请客/中国人在德国餐厅/ 国中国人在加拿大访友/对于中国人的饮食招待难以理解/外国人 谈中国人的饮食/对于“老外”的热情招待/ 新世纪首都特色餐饮 北京餐饮市场的基本情况/烤鸭:全聚德和便宜坊/传统火锅涮 羊肉/西餐馆/ 我国居民餐饮消费年年高速增长 餐饮业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21世纪初城镇居民年人均餐饮消费 额/北京市餐饮业持续上升/广州市餐饮业/上海餐饮业调整定 位/全国各地美食节/ 刹住公款吃喝的歪风邪气 “三公消费”的腐败现象/商务部统计数字说明什么/揭露公款 吃喝的顺口溜/讽刺公款吃喝的对联精选/挖苦公款吃喝的流行歌 曲选/丑规陋习:不上筵席谈不成事/公款吃喝的铺张浪费难以根 治/陕西省通知禁止使用公款宴请/公款吃喝背后的腐败/某贫 困县的怪现状:官富民穷/公款吃喝“天价年夜饭”内幕/缩减行 政成本,从“减肥”开始/ [附录]首都的名牌荟萃 后记 序言 俗话说得又精炼又巧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可不是嘛,从改革开放到今天,整整30年过去了;往前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也是30年(1949-1978)过去了;再往前推,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又是30年(1919-1949)过去了!子曰:“三十而立。”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大致到了30岁就基本成型;历史学家也说“30年为一代转世”;而自古以来华夏纪年以60年为一甲子。大概而论,我们所处的社会每逢30年转身一变脸,我们面临的世界,60年甲子一回旋(但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螺旋上升)。 如今,全国各地都在庆贺(或回顾)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年,可谓适逢盛事;而我的人生经历沧桑岁月恰恰也在这30年和60年之间,可谓生逢其时。我很荣幸作为历史浪潮的见证人,又是社会万象的记录者。 60年变迁分为前后两大段 什么叫做“30年转身一变脸”?请看,新中国成立的前30年,突出“以阶级斗争为纲”、不停地群众运动、运动群众,到后30年,猛抓“经济建设为主”、“发展是硬道理”、连续翻几番;前30年从思想改造反右斗争,到造反有理“文化大革命”,后30年则进入改革开放初级阶段,到“猫论”“摸论”及可持续发展;前30年是坚持共产主义计划经济,后30年逐步转向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前30年念念不忘的是斗争的一个“斗”字,后30年说来说去的是和谐的一个“和”字。前后30年今昔一对比,令人觉得恍若隔世。 什么叫做“60年一回旋”?请看,1949年开国大典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但当时全国人民“一穷二白”,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约90%,农民更是普遍陷入缺穿少吃的赤贫状况。 经过60年的艰苦奋斗,主要是近30年改革开放的成效,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 世界银行2007年公布了最新一轮的购买力平价(PPP)修正结果: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总量的9.7%;印度占第四位,占世界总量的4.3%。 联合国与世界银行为全世界制定的统一的贫困标准线分为两级:(1)极度贫困(赤贫)人口,按购买力平价(PPP)每人每天消费1平价元(PPP1美元);(2)一般贫困人口,每人每天消费2平价元(PPP2美元)。 1981年,东亚(远东)仍旧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据联合国与世界银行统计,这里生活在极度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达到19亿人,占本地区总人口比重为80%,占当时世界赤贫人口的一半多(52%)。其中,我国赤贫人口为6.34亿。 据联合国与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到2007年,中国赤贫人口由1981年的80%(6.34亿)下降到2007年的10%(1.35亿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目前我国的人民生活还是比较穷苦的,一部分人的收入仍然较低。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调整后,以每天PPPl平价元的极度贫困线(赤贫线)为标准,2004年中国赤贫人口超过2亿。占全国人口比例15%;2007年,中国每天平均消费不足1国际元(即PPP1平价元,合3.6元人民币)的赤贫人口降低为1.35亿,占人口比例10%;每天平均消费不足2国际元(即PPP2平价元,合7.2元人民币)的贫困人口为4.3亿,占人口比例约32%;我国目前的贫困人口仅次于印度,排名也在世界第二位。 这使得我们联想起一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两种研讨方法和三类描述手段 上述每隔30年,都可以看到时代的裂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甚至审美观的裂变。许多人都感到了、悟出了,并且试图描述和研讨这些裂变。 研讨问题有两种方法:实证的方法和思辨的方法。所谓实证的方法,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注重考证史料,通过摆事实来讲道理;所谓思辨的方法,就是建构理论,从哲学思想的高度加以概括、阐述和发挥。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各有侧重面。 这部《温饱及小康——从缺穿少吃到丰衣足食》描绘、讨论60年的衣食变迁,采取了实证和思辨相结合的方法:排除“假大空套”,注重实际调查搜集第一手原始资料,并加以初步分析、综合、评述。我下了大工夫编著的这本书,实质上是一部历史备忘录,让人们不至于忘记“史鉴”——时代的镜子。 本书采用三类描述手段——全景描述、细节描述和数据描述。它们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足以窥见当时当地真相的全貌。 全景描述是宏观的鸟瞰式描述,读者可以借此把握住事物的总体轮廓。 细节描述是微观的故事性描述,读者通过这些实际情节可以获得一些感性的认知。 数据描述则是列出资料清单,有些数字表面上略显枯燥,有些罗列表面上看似烦琐,但是对于认识和研讨过程说来,它们又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当然本书并非纯粹的学术专著,注重知识性的同时还要照顾到趣味性,所以读者初阅览时对于这些数据描述不妨一扫而过,但是到了查找具体资料时,它们会向你提供难得的第一手真实信息。 本书特点之一:真,辨明真相 “文革”以后,巴金提倡“说真话”。其实,说真话,本来是对小孩子们的基本要求。幼儿园教育幼儿从小要诚实诚信、诚恳老实、待人真心诚意,一句话——要说真话。这是人之初的“小儿科”第一课,是现代社会人人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诚实的反面是虚伪骗人,真话的反面是假话谎话。虚伪的假话谎话,路人皆知其不可为,人人受过坑蒙拐骗的危害,因而人人痛恨骗子、伪君子。 不幸到了反右派斗争以后,全民“大跃进”,接着又搞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华大地到处流行“假大空”,越演越烈,虚情假意、说假话反而成了社会风气,甚至宣扬“不说假话干不了大事”,以至于许多年来媒体“假大空套”、文章“假大空套”、统计数字“假大空套”、官场汇报“假大空套”、大会小会“假大空套”,制造了多少可笑的悲剧、闹剧,真可怕!可怕到了极点!……这样才造成“‘文革’以后,提倡说真话”的局面。人们为什么往往违心地不说真话,明知故犯地屡屡说假话?这里面最大的原因是受“利害关系”的制约。人们说话往往并非交流真实思想,而是一种谋略、一种计策,兵不厌诈。说到兵法,基本原则乃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己对于自己必须说真话,不可自欺欺人。 退一万步说,即使“欺人”也不可“自欺”啊。不法奸商即使屡屡做假账、报假账,但他自己心底里总要存一本真实账目啊。科学的根本基础就是真实数据,虚假伪造的数据和学说在科学面前是站不住的,总会被事实揭穿。事实胜于雄辩,任何骗子欺世盗名瞒天过海,任有天大的本领也欺骗不了科学实践的检验。 所以必须认识到:单单“说真话”还是远远不够的。近十几年我的一系列著述的原则、宗旨,就是“发掘真相、揭露真相、辨明真相”,我大声疾呼提倡“辨明真相”! 为什么首先要提倡“辨明真相”?很多人说话的初衷可能并不是蓄意瞒和骗,但讲得不够真实。现在,人们很多信息和知识乃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看来、抄来的“二手货”,甚至由二道贩子经手的伪劣产品;如今很少有人一天几个小时看书,也没有多少工夫查阅资料,更很少有机会去调查、核验第一手实际情况。可是传媒上很多讲的都不是那么回事!你本身不想说谎,但你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这样所谓的“真话”就可能复制了瞒和骗,就变成传播假话,甚至于真心的牛皮话、忠诚的马屁话。什么叫真相?真相是属于科学的东西,我们中国最缺乏的、最需要的就是科学。回头研讨一下,几十年来的书籍报刊资料里有很多并不是真相,而是“似是而非”的假象。 发掘真相是要花大力气的。想要讲明道理,必须先摆清事实。有几分证据说几分道理。“求真”的三部曲“敢说真话,发掘真相,探寻真理”——这三者之中,发掘真相是关键。掌握了真相,才敢于、善于说真话;也只有掌握了真相,才能进一步发掘和发展真理。本书的首要价值,就是努力以确切目光,发掘第一手史实真相。 本书特点之二:细,讲究细节 现代很多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是从细节发掘真情、辨明真相、验证真理的。过去有句有关政策原则的话叫“作结论宜粗不宜细”,但我认为研究历史、研究社会现象却是“宜细不宜粗”。关于历史细节,我探索思考了十几年,找到一个新概念,就是“存在方式”。什么叫存在方式?所有“现在”的人、事、物、话语、行动都会消逝、不复存在;然而它们将在后人的现实中得到某种存在方式,可能被缩小或放大、伸展或扭曲、凸显或湮没,成为“不复存在的存在”,并且引发新的话题、获取新的价值、转化出新的思维。 存在的不一定合理,合理的不一定存在。演化并不一定都是进化,有时反倒是退化!有人说:“人生最大的痛苦乃是理想的不能实现、实现的不是理想。”历史的最大悲剧在于优者被淘汰,而劣者适应生存,造成“劣胜优汰”的退化。……那么人生的追求何在?历史的意义何在?终极价值何在?所有这些困惑的解答,都离不开具体细节、实质性的细节,而决不取决于“假大空套”的豪言壮语,也不能从胡侃和废话里受到启发。假大空套、表面文章都无法构成真正的存在方式;而实质性的具体细节及真相的细节组合,才能构建重要的存在方式。 这个概念十分重要。存在方式给人的印象、刺激、感动,往往在于一些具体细节!人们不会记得空话大话套话(耳旁风),但是能记住一些具体细节。很多细节都有更深的内涵值得去挖掘。我们虽然看到那么多十分雄辩的或者非常宏大的叙事,但最终我们所关注的还是一些实质性的细节。 永远要记住:“什么叫细节?细节就是你特有的‘珠子’。你要穿一串项链,这串项链要跟别人的不同,你起码得有几颗是你的‘珠子’。一颗颗珍贵的珠子能使一串项链熠熠生辉。一些好的细节能使一篇作品读后难忘。” 本书所描述的,乃是60年间中国入衣食生态的“存在方式”,这些细节的珠子,穿起一串串项链。于是它们就可以获得某种真实的存在方式。 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很容易被忘却,但有些“存在方式”却不会被忘却。前车之覆,后事之师。存在方式的信息,对于求知、求真的人们,永远具有某种神奇的吸引力。尽量准确翔实的历史记载、实录,作为某种“存在方式”永远是人文的宝库,留待后辈们不断发掘和深入提炼,并且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是让大家知道“什么叫研讨真相”。爱因斯坦说过:什么叫科学?现代科学建立在两个基础上。第一,辨明真相要有可重复的证据。什么叫可重复?你去观察是这个样子,换了别的眼睛去观察也是这个样子,可以重复核验的。第二,探讨真理要合乎逻辑,你这套东西要自成系统,不能自相矛盾,不能假大空套,一定要合乎逻辑,合乎理性。惟其如此,别人的大脑和心灵,才能够印证和接受你这些论述,从而激发新的感悟。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谢谢大家! 陈明远 2006年11月于上海杨树浦初稿 2009年2月于北京中关村定稿 内容推荐 下一辈人,不曾亲历亲见,只能根据上一辈人提供的史料和史论,达到亲闻或亲知。 到这前后三四辈的人们都去世以后,再下几辈的人,恐怕不仅谈不上亲历亲见,却连亲闻亲知也做不到了。 由此可以推论,我们的后辈将来要讲起1948年发行的老人民币、1955年发行的新人民币,讲起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此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甚至讲起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也会感到遥远、陌生吧。 这是社会变迁、历史发展的必然。 因此,笔者不惜花费20年左右的时间和精力,把这些史料和研究成果,留给社会、留给后人。 编辑推荐 这部《温饱及小康——从缺穿少吃到丰衣足食》描绘、讨论60年的衣食变迁,采取了实证和思辨相结合的方法:排除“假大空套”,注重实际调查搜集第一手原始资料,并加以初步分析、综合、评述。 该书实质上是一部历史备忘录,让人们不至于忘记“史鉴”——时代的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