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论语英译之跨文化阐释(以理雅各辜鸿铭为例)/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文丛
分类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作者 金学勤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采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功能主义和文化翻译等理论,结合哲学阐释学视角,详细探讨了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实践。作者通过文内对比研究和译者阐释实践的探讨,论证了经典翻译作为跨文化阐释实践的复杂性,指出不同的翻译动机决定翻译的策略,而译者的文化传统则构成了翻译阐释的强大的“前见”,深刻影响着译者对源语文化的阐释过程。

内容推荐

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的哲学观念、宗教情感、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世界上任何悠久的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经典著作。经典的传承和发扬有赖于两种形式的翻译,一是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二是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lion)。前者使一种文化传统得以从内部整合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时代;后者则赋予一种文化传统更为宽广的视角,使之在与其他文化传统的交流中既能以“他者”的身份审视对方,也同时获得了从“他者”之镜中观照和审视自身的能力。因而,研究经典的语际翻译对于了解异质文化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论语》作为系统地记载孔子言论的唯一著作,既是儒家之典籍,也是中国文化传统最核心的作品之一。随着儒家步入正统,儒家学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王朝的正统意识形态,孔子关于道德、政治、宗教、教育、人生等问题的观点对中华民族乃至东亚诸民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自17世纪初罗马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东土,正式将孔子的学说传到欧洲起,迄今已400年。这400年是中西方文明最大规模接触的时期,两者既相互冲突、相互排斥,又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其中,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始终是这一文化对话的中心议题和关注焦点。可以说,孔子在西方的遭遇正好是中国之西方形象的缩影。

维多利亚时代,随着大英殖民帝国进入鼎盛时期,英语逐渐在全球普及,儒家经典越来越多地被翻译成英文。迄今为止,《论语》的英译本已有近四十部,超过了任何其他外语译本,也超过了儒经中任何其他典籍的翻译频率,足见西方对儒家哲学的关注程度和《论语》在英语世界的影响。研究《论语》为什么会受到如此频繁的翻译,怎样被翻译,在西方产生了什么影响等等,即是研究文化传统之间如何接触、对抗和理解“他者”,也是理解文化如何在交流中传承和发展自身;进而言之,就是理解处于文化中心的“人”与“人”之间——“我们”与“他们”——如何在同一世界上相互理解和接纳的问题。

本书以19世纪中后期出版的两个《论语》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经典翻译中文化的阐释问题。一个是英国伦敦会新教传教士、牛津大学首任汉学教授理雅各的译本,另一个是中国清末民初有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被誉为“文化怪杰”的语言天才辜鸿铭的译本。两位译者和其译作都具有代表性,同时也都颇受争议:理雅各的《论语》,像其庞大的《中国经典》系列译著一样,一个半世纪以来仍然被许多学者视为儒经翻译的典范之作;另一方面,很多批评者认为理雅各不仅严重曲解了孔子和儒家的思想,而且其翻译行文生硬、句子冗长,与《论语》简练、含蓄之风格相去甚远。辜鸿铭以高度“归化”之策略翻译儒经,英文流畅地道,然又“过”之太甚,“全以西洋之形而上学释此书”,“失之于增古书之意义”等。

本书通过对理雅各和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的对比研究,试图回答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论语》(或儒经)英译的历史背景,包括宏观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的功利目标是什么?其次,《论语》是怎样被翻译的?这也是全文的重心所在。处于不同时代、来自不同文化传统的译者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对文本进行解读,又如何对其进行翻译——或日改写、转述、增删和言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是在何种作(译)者意图下使用何种翻译策略来化解翻译中文化的冲突问题的?第三,这些《论语》英译本塑造了什么样的孔子形象和什么样的《论语》形象?这些形象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和理解有什么意义?

本书在充分利用中西方传统译论中“忠实传意”和“再现风格”二元论讨论译本语言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功能主义翻译论中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勒弗威尔的翻译研究理论和加达默尔阐释学中有关“传统”和“前见”参与阐释过程的理论来分析《论语》的英译实践。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像任何人类行为一样乃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行动,译者的目的和动机影响并制约着翻译的策略和具体方法,并进而影响最终的目的语文本之形态和接受状况。翻译研究学派把翻译和目的语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等文化因素联系起来,认为翻译受到除了语言转换之外的一系列因素的制约,翻译无疑是一种有目的的改写行为。这与“目的论”有相通之处,两者都强调译者、译作和目的语社会。然而,原作和原语文化在翻译中永远是不能忽视的,任何翻译都是阐释活动,文化经典的翻译更是对原作和原语文化传统的阐释。加达默尔的阐释学认为,纯粹理解文本所谓的真实意义的阐释是不存在的,任何阐释活动一开始总是受阐释者自身传统的影响和限制,基于传统的“前见”是阐释的前提。因为阐释者“个人的前见比起个人的判断来说,更是个人存在的历史实在”。经典的开放性和阐释者背后传统的多样性决定了任何理解和阐释都受制于特定时空中的特定传统,因而也具有独特性。

本书认为,在《论语》的英译中,不同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动机和目的,这些动机和目的与译者翻译《论语》的策略和具体方法有密切联系。理雅各的“学术型”翻译和辜鸿铭所谓“有机整体论”即是如此。再者,译者背后的文化传统(包括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等),译者的教育和学养、性情、信仰;简言之,译者的文化立场构成了译者作为文化阐释者自身的“历史实在”,并直接参与文化阐释过程。因此,不同译者笔下的《论语》传达了不同的孔子形象和儒家学说形象。笔者通过对这两个译本的考察,探讨文化经典跨语际翻译中的跨文化阐释本质,这正是本书选题的意义所在。

本书共分7章。

第一章“绪论”详述了笔者选题之缘起、中外现有关涉《论语》英译之研究状况、理论视角和具体方法等。

第二章“儒经西传与《论语》英译”简要回顾了17世纪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及儒经西传(主要是19世纪前)的大致情况,分析了儒经西传之原因,并就《论语》其书及其英译历程作了纵向梳理,廓清了本课题研究所涉及之历史背景。

第三章“《论语》英译之动因”详细探讨了理雅各和辜鸿铭着手翻译儒家经典的原因,指出理雅各翻译儒经(包括《论语》)之最初和最直接的目的是服务于新教传教事业,最终为让中国人皈依基督世界铺平道路,其意向读者是传教士和西方有志从事中国学研究的入门学者;辜鸿铭则是为了传达儒家哲学和中国文明之精华,扫除西方对中国思想之歪曲和误解,并改变其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之态度。笔者指出,由于翻译动机不同,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也大相径庭。

第四章“文内比较:经义传达与风格再现”一方面从传统语言学视角翻译理论出发分析对比了两个译本在语言特征、忠实传意、再现原文风格,以及误解误译和根源等问题,本着功能主义的翻译“目的论”原则,论证两位译者出于不同的目的和动机在翻译过程和翻译最终成品上有不同的显现。笔者指出,理雅各之《论语》以注释详尽、直译、复制原文句型为特色,这与其为传教和传教士翻译、注重最大限度传达经句意义为目的之译经动机直接相关;而辜鸿铭高度“归化”的翻译则缘于其“要像受过良好教育的英国人那样说话”、消除任何“怪诞离奇”之感的原则。

第五章“核心概念英译与文化阐释”将语内研究和语外研究相结合,首先考察了两位英译者对《论语》中最重要的几组概念的翻译,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他们对《论语》所体现的孔子思想体系的整体阐释。翻译即阐释,笔者认为,作为《论语》英译者的理雅各和辜鸿铭无疑是孔子思想的阐释者,而他们对孑L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阐释受到了各自身处其中的文化传统的限制,个人的教育、素养、宗教认同和文化立场构成了他们作为文化阐释者的“历史实在”,因而他们对《论语》和孔子思想的阐释也是不一样的。具体而言,理雅各对《论语》的理解体现了基督教中心主义的立场,不仅未能客观地评价孔子,而且其翻译加深了西方固有之误解;而辜鸿铭本着争取让中国文化之精华得到西方认同的良好初衷,用完全的西方式话语阐释儒家,虽然值得称道,但他的译本在无意中淡化了儒家学说作为中国文化核心成分之特性。

第六章“孔子与confucius:《论语》英译之影响”分两部分简要叙述了本书所涉及的两个译本在英语世界产生的影响:一是《论语》译本的直接影响,二是《论语》译本所塑造的孔子形象。

第七章“余论:经典翻译之悖论”就文化经典翻译的悖论作了探讨。笔者以《论语》为例指出,在文化经典的翻译上,总是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矛盾;简言之,译者的追求在“信与美”“同与异”“古与今”之间总是难以达到完美之和谐。

目录

代序经典的跨文化研究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话题与缘起

 1.2 思路与选材

 1.3 相关研究

 1.4 问题与视角

第二章 儒经西传与《论语》英译

 2.1 东西交汇的历史路口

 2.2 儒经西传与欧美的孔子热

 2.3 《论语》其书及英译始末

 2.4 小结

第三章 《论语》英译之动因

 3.1 “了解你的敌人”

 3.2 举宝藏以炫示西人

 3.3 小结

第四章 文内比较:经义传达与风格再现

 4.1 理、辜译本之特点

 4.2 误译及其根源

 4.3 疑难章节的处理

 4.4 风格及其他

 4.5 小结

第五章 核心概念英译与文化阐释

 5.1 《论语》中的核心概念

 5.2 核心概念的英译

 5.3 神性与天道

 5.4 儒家哲学之浪漫主义诉求

 5.5 小结

第六章 孔子与Confucius:《论语》英译之影响

 6.1 理、辜译本的直接影响

 6.2 译本与孔子形象之建构

 6.3 小结

第七章 余论:经典翻译之悖论

 7.1 信与美

 7.2 同与异

 7.3 古与今

附录一 《论语》核心概念英译列表

附录二 《论语》研究英文资料

参考文献

后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