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就在你家后院》内容简介:很久以前,一位僧人告诉阿尔·哈菲德,高山上的白沙河流里埋藏着真正的钻石。哈菲德信以为真,不惜放弃自己的家园,动身前往未知的异域,想要寻找代表着巨大财富的钻石。他四处流浪,直至穷困潦倒地客死异乡,也没能寻见半缕宝石的光芒。而在那不久之后,有人在哈菲德家的花园里发现了璀璨的钻石。这就是人类最大的钻石矿——印戈尔康达钻石矿被发现的经过。
1870年,当时只有27岁的拉塞·康威尔听到了这则传说。它在康韦尔的心中唤起了一个伟大的信念,那就是:“众人渴求的钻石不在偏僻的山巅,也不在未知的海底;只要你善于发现,钻石就在你家后院。”
《钻石就在你家后院》是美国顶级演讲大师拉塞·康威尔历经50余年,超过6000次的演讲原文,这篇演讲激励了整整两代美国人。他用质朴的语言和无数生动的案例,一次次告诉人们那条财富定律:钻石不在别处,就在你家后院。
1870年,我们顺着底格里斯河一路游览。到巴格达时,为了游览波西波里斯、尼尼微、巴比伦以及远至阿拉伯湾的亚述古帝国遗迹,我们找了一位导游。这位导游很熟悉这一带的人文风景,同时他也是那种很喜欢取悦游客的导游。就如同一位理发师一样,他如果在理发时不停地给你讲些故事,你就不会注意他正在你头上来回抓搓了。然而,这位导游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实在让人感到厌烦,最后我只好拒绝听他讲话——每当他一开口,我就望向其他的地方,这似乎令他十分生气。
我记得有一天黄昏时,他突然摘下头上那顶土耳其式小帽,不停地在空中挥舞着。我不知道他到底要做什么,但我还是不愿看他一眼,因为我害怕这样的话,我又得听他喋喋不休地诉说另一个故事了。虽然我不是个好奇心很强的人,但我最后还是忍不住看了他一眼,就在我的眼光落在那位可爱导游身上时,他又逮住机会了,趁机说道:“现在我要给你讲一个故事,我可是从来只对我最好的朋友讲这个故事的!”因此,我只好把自己当作是他最好的朋友,开始听他讲述这个故事。直到今天,我一直为我自己听了那个故事而感到庆幸。他说:
从前在距离印度河不远的地方,住着一位名nq阿尔·哈菲德的波斯人,他家拥有大片的兰花花园、稻谷良田和繁盛的园林。他是一位知足而十分富有的人——因为他很富有,所以他十分知足;正因为他很知足,所以他十分富有。一天,一位年老的佛教僧侣前来拜访,他坐在阿尔·哈菲德的火炉边,给他讲述了这个世界形成的来龙去脉。
他说,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开始时只是一团团的雾气。有一天,上帝将手指伸入这堆雾中,然后开始缓缓转动他的手指,随着旋转速度的加快,那堆雾的温度越来越高,终于变成了一个大火球,在宇宙中滚动,在其他宇宙雾堆之中不停地燃烧前进。上帝又凝结了所有的热气,降下倾盆大雨,冷却了那个火球滚热的外壳。接着内部火焰冲破冷却的地壳,就形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美好世界的高山河谷。当内部熔岩冲出地壳、并且迅速冷却时,就形成了花岗石;冷却比较慢一点的成了银;再慢一点的成为黄金;比黄金更慢的,凝结成了钻石。这位老僧接着说:“一颗钻石是由一道阳光凝结而成的。”
他说的似乎千真万确,因为我们都知道,钻石确实是会熠熠发光的。
接着,这位僧侣又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也是我永远都会铭记在心的。他说:
钻石是上帝所创造的矿物中最后的、也是最高级的一种;女人则是上帝所创造的最后的、最高级的动物。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女人如此喜爱钻石,而二者又如此相得益彰的原因。
这位老僧侣告诉阿尔·哈菲德,如果他拥有满满一手的钻石,他就能买下整个国家的土地。如果他拥有一座钻石矿场,他就可以利用这笔巨额财富的影响力,让自己的孩子当上国王。
P14-16
如果上天突然赐予你财富,你的生活会变得怎样?我想每个人都会做过这样的美梦。难道财富对于普通人就那么遥不可及吗?《钻石就在你家后院》一书原来是美国基督教浸礼会拉塞·康威尔牧师的一篇著名演讲稿,它向我们揭示了获得财富的秘密。本书通过许多实实在在的例子告诉人们,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你也可以发财致富。
贫穷,不应当陪伴我们一生,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抓住机会。或许我们家的后院、地下不会有钻石黄金,但书中的许多例子告诉我们,只要有心,一个木头玩具,一颗枫糖都能创造出无尽的财富。当许多人做着大而无当的发财梦时,他们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优势,在缥缈的幻想中找不到宝藏的大门。相反,许多富翁都是从最普通的地方发现商机,因为普通的东西和普通大众最息息相关,也最容易被人接受。
“人的伟大并不在于其职位的高低,真正意义上的伟大在于小投入大产生,在平凡的职位上成就一番大事业,这才称得上真正的伟大。”有时候道理就这么简单,关键是你肯不肯去做了。《钻石就在你家后院》这本书就是让你发现自己的潜能,从而引领你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钻石田。
一个人的成功,或多或少都会受到那些“有力量的文字”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文字,会在你感到迷惘时,给你光明,给你方向;也会在你遭遇挫折时,给你希望,给你力量;亦会在你迈步前进时,给你鼓励,送你警言……《钻石就在你家后院》就是这样一个有神奇力量的励志经典。拥有它,你就等同于与成功结伴!相信这篇短小精悍、易于阅读的优秀著作将会对你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帮助。
在那个人人都想背井离乡南下淘金的年代,美国顶级演讲大师拉塞·康威尔历经50余年,演讲超过6000次,激励了整整两代美国人。他用质朴的语言和无数生动的案例,一次次告诉人们那条财富定律:钻石不在别处,就在你家后院。
很久以前,一位僧人告诉阿尔·哈菲德,高山上的白沙河流里埋藏着真正的钻石。哈菲德信以为真,不惜放弃自己的家园,动身前往未知的异域,想要寻找代表着巨大财富的钻石。他四处流浪,直至穷困潦倒客死异乡,也没能寻见半缕宝石的光芒。而在那不久之后,有人在哈菲德家的花园里发现了璀璨的钻石。这就是人类最大的钻石矿——印戈尔康达钻石矿被发现的经过。
1870年,当时只有27岁的拉塞·康威尔听到了这则传说。它在康威尔的心中唤起了一个伟大的信念,那就是:“众人渴求的钻石不在偏僻的山巅,也不在未知的海底;只要你善于发现,钻石就在你家后院。”
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在所有答案中,曾经只有一位年仅9岁的女孩答对了,那就是野心。为什么这位9岁的女孩会想到穷人最缺少的是野心?在接受颁奖时她说:“每次,我姐姐把她11岁的男朋友带回家时,总会警告我说:不要有野心!不要有野心!于是我想,也许野心可以让人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是的,野心是“治贫”的永恒良药。而在现实中,仅仅有此良药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学会从平常处发现商机,从他人的需要出发(他人的需要就是市场),然后结合自己的优势,组织起一切资源。如此,即使一无所有也能白手起家。
本书通俗易懂,语言风趣幽默,作为在演讲舞台活跃了60年的拉塞·康威尔牧师所拥有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使你在只言片语中就茅塞顿开,得到许多感悟;它的魅力更在于:这篇演讲了6000次的演讲稿激发了成千上万的人,许多人通过点拨,改变了人生的道路,展开辉煌迤逦的人生画卷。读一读这本书吧,或许下一个成功的人就是你!
一
《钻石就在你家后院》是一本极具激励性与理性的书,曾经影响过无数的美国人。和那些告诉人们如何快速致富的书不同,这本书的作者告诉人们,成功是一种高尚的追求,一个人一旦以高尚的行为取得成功时,那么他对人类的贡献一定要比穷困时的多得多。
康威尔的《钻石就在你家后院》是西方知识界公认的12本最具自助励志价值的读物之一。切不要小看这本小册子样的读物,虽然其文句浅显,叙事随意且不无拖沓,但所叙故事外加不失时机的议论,寓意既深且广。差不多每次困惑时翻翻,都能让人眼前一亮,不由地发一声感叹:哦,世间的事物原来如此。单是冷眼看去,或许只是奇异罢了,亲身感受,该书本身就和它的名字那样,有几分“钻石就在你家后院”的意境,给你的启示永远也淘不尽。
二
《钻石就在你家后院》一书的作者康威尔发现,至少有95%的人,其生活多多少少受到自卑感之害,数百万不能成功与幸福的人,也受到自卑感的严重阻碍。
从某个角度来看,地球上每一个人都不如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你知道你的举重比不上保罗·安德森,掷铅球比不上白利·欧布莱恩,跳舞比不上亚瑟·毛瑞。这些事情你知道得很清楚,但你不应为此而产生自卑感,也不该只因为某些事情无法做得像他们那么有技巧,而觉得自己是块废料。
自卑感的产生不是来自“事实”或“经验”,而是来自我们对事实的结论与对经验的评价。例如:你是个举重不行的人,或跳舞不行的人,但是,这并不是说你是个“不行的人”。安德森与毛瑞没办法替人动外科手术,他们是“手术不行的人”,但这并不意味他们是“不行的人”。这全部决定在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自己,拿什么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自卑感之所以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并不是由于我们在技术上或知识上的不如人,而是由于我们有不如人的感觉。
不如人的感觉,产生的原因只有一种:不用自己的尺度来判断自己,而用某些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这样做,毫无疑问,只会带来次人一等的感觉。如果因为以某些人的标准来向他们看齐,于是我们觉得忧虑,不如人,因而下个结论说我们本身有毛病,这个愚昧推理过程的逻辑结论是:我们没有“价值”,我们不配得到成功与快乐。
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接受了“我应该像某某人”的观念或“我应像其他每一个人”的错误观念。事实上并没有“其他每一个人”的通用标准,况且,其他每一个人都是由个人组成的,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有自卑感的人,为了要取得优越地位所作的努力。只会使错误更加严重,他的感觉是发自“我不如人”的错误前提。他整个“逻辑思想”的内涵与感情也源自这个错误的前提。他觉得不舒服,因为他比不上别人,所以他的药方是使自己跟别人一般好;若要觉得舒服,就要使自己比别人优越。努力地想取得优越地位,会招来更多的困扰,受到更多的挫折,有时甚至会导致以前没有的神经机能病。他变得比以前忧郁,而且“愈努力”忧郁愈加深。
卑下与优越是一枚铜币的两面,只要了解这枚铜币本身是假造的,问题就解决了。
你应该认识到:你不“卑下”;你不“优越”;你只是“你”。
你身为一个人,不必与别人比较高下,因为地球上没有人和你一样。你是一个人,你是独一无二的,你不“像”任何一个人,也无法变得“像”某一个人,没有人“要”你去像某一个人,也没有人“要”某一个人来像你。
上帝并没有创造一个标准人,他使人类有个别独特之分,犹如他使每一片雪花有个别独特之分一般。
上帝造人,有高矮、大小、肥瘦、黑白、红黄之别,他并不偏好某个大小、形状与肤色。有一次林肯说过:“上帝一定爱普通人,因为他造了许许多多。”这句话错了,并没有所谓的“普通人”,人没有所谓“高级”或“普通”的格式。如果他说:“上帝一定爱不普通的人,因为他造了许许多多。”这句话或许更接近事实。
不要拿“他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因为你不是“他人”,也永远无法用他人的高标准来衡量自己;同样的,他人也不该以你的标准来衡量他们自己。只要你了解这个简单、明显的真理,接受它,相信它,你的自卑感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要过分关心别人的想法。你过分关心“别人的想法”时,你太小心翼翼地想取悦别人时,你对于别人假想的不欢迎过分敏感时,你就会有过度的否定反馈、压抑以及不良的表现。
三
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聆听”戈尔康达钻石矿的发现经过,在抛弃其纯粹的偶然性和传奇色彩后,我们仍然会被故事背后的深刻寓意所惊醒和震撼。
你是不是也经常希望别人的草地就是自己的,却很少去整治自己的草地,你仔细看过自己脚下的土地了吗?你注意自己手头的工作了吗?认真分析过手头工作可能给自己带来的机遇和巨大财富了吗?还是每天都在羡慕朋友的工作,甚至感叹成功者的机遇之可遇不可求?
“如果一个年轻人在他的工作和生活中不能发现任何机会,而他认为自己可以在其他地方做得更好,那么他会感到非常的灰心失望。”这是著名成功学家奥里森·马登给年轻人的忠告。年轻人常常有几分傲气,如果再有较好的学历,比人·高一等的本领,傲气当然就更盛了。他们对工作的理想太高,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基于这种心理,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优秀的青年人,往往会对已有的工作感到不满,稍遇挫折或被老板或主管说了几句,就兴起“拂袖而去”的念头。
大部分年轻人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手头的平凡工作就是一座宝贵的钻石矿,只要好好挖掘——全力以赴、尽职尽责的做好目前所做的工作,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钻石”——包括职位的上升和财富的增加。相反,许多人心态浮躁,他们总想,“做这份工作,有什么希望可言?”“混呗,干这差使能有什么出头之日!”
对工作总是心灰意冷的人,不可能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他们坚信世界上有很多挣钱或者成功的机会,于是他们焦急地等待,等待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另外的行业、另外的工作职位,但绝不是现在,绝不是手头上这个日久生厌的工作。他们设想如何在将来提高自己,但却不珍惜眼前的机会。他们会像故事中的人一样,在漠视自己工作的过程中抛弃了本应属于自己的宝藏。
还有一些人,他们有一定的才华,但并没有把才华用在手头的工作中,而是将宝贵的青春时间用在评论已经挖到“钻石”的人,他们撇撇嘴,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那有什么,有他那机会,我会比他更成功。”这些人的可悲之处在于:他们在设想“如果……”的过程中,浪费了青春,磨灭了激情,耗尽了才华。等他们想起要收拾自己荒芜的庭院时,草深已不可除。且他们很有可能因为玩忽职守早就被老板解聘,再也没有机会找到本应该属于自己的“钻石”。
因此,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去做,都能得到收获。一个人把时间花在什么地方,就会在那里看到成绩,只要你的努力是持之以恒的。
看看自己脚下的土地吧!其实,每一份工作都是一座宝贵的钻石矿。年轻人在展望未来的时候,不要浮躁,务必要认识到自己正在拥有的一切。至少在转换工作之前,一定要努力使自己专注于手中的具体工作,哪怕是非常平凡的琐碎工作。
如果你正在寻找成功的机会,希望摆脱痛苦的束缚,建议你阅读这本书;如果你身为老师或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你应该好好利用这本书。不论你的生命走向怎样,你都能从这篇讲稿中找到让生命丰盈的真谛。
——英国《世界新闻报》书评
这篇讲稿演讲已达6000多次。鼓舞了千百万民众。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正是通过这条朴素的道理成功地将美国建设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切美好的事物现在可能恰恰就在你的身边。
——美国洛杉矶《侨报》书评
康威尔先生以清晰、幽默而切中要害的笔调,告诉我们一般人该如何发现生命中的财富。
——英国《泰晤士报》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