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幸福没有围墙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邓晓阳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邓晓阳编著的这本《幸福没有围墙》是一部解读个人生活与情感经历,解析婚姻、家庭及家庭教育问题的读物。书中,作者以真诚的心态,真实地记叙着自己由恋人、妻子到母亲的角色转换过程和内心感受,她的委屈辛酸、喜怒哀乐,她的自省自责、自警自励,一一道来,不伪饰,不做作,有着发乎天然的自然与朴实。

内容推荐

《幸福没有围墙》的内容提要如下:

打开你的手掌,伸出你的五指,你究竟抓住了什么?流淌在你指尖的时光里是否也有幸福的温度和幅度?

像燕子衔泥筑巢,用汉字修筑婚姻的意志,修补曾经高贵华丽的结婚礼服,把时光打磨的迟钝,变成记忆的标志,寻找食物喂养孩子,象鸟一样打开天空的荆棘觅食,以雨后的彩虹包扎伤口,用青春的脊背挺起倾斜的天空。也许思想过于犀利,而锋刃总是对着自己,把婚姻当做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以生命的意志支起它的跌倒,总是幻想着完整,在完整中包容残缺的部落。冷漠或者自私的那些鸿沟,在五指聚拢的拳头里捏碎,为一块完整的尊严,将全部的阴霾栽成泥土的肥沃。守着一生的热情火炉,书写欣欣向荣的族谱或者家世。一个人的路,在森林的枝桠上伸向天空,葱郁的家庭树,是一个幸福的笼子。笼子打开忍耐、宽容、坚持、守护的使命,等待幸福,等待的过程也是幸福的一部分,包括温热的泪水、刻骨的痛苦。

我们在追寻幸福的路上丢掉了什么?时间、美貌、车子、位子、房子、票子、乐子,当生命逝去,两只手里什么也没有!

《幸福没有围墙》由邓晓阳编著。

目录

序一

序二

自序

前言

第一部 母亲手记

做母亲的快乐

我把孩子当神童

受伤的孩子

一起去上学

在游戏中学习

放学后的第一句话

磨砺孩子的意志

家庭与奉献

放弃需要智慧

口吐恶言伤人伤己

母亲的忏悔

下棋与做人

拜师

呵护孩子的善心

重视孩子的愿望

陪你一起走

高中毕业前的忠告

如何对待孩子早恋

读懂爱人

相片之痛

孩子写给爸爸的一封信

儿子的眼泪

给孩子的一份礼物

母爱不是一种情绪

孩子为何自闭

淘书乐

现实是教会孩子感恩的最好课堂

爱国主义教育需从孩子做起

阳光穿透我的心

家不和,则不立

《朱子家训》的闪光点

我的家教观

走出的困惑

母亲的武器

第二部 寻找爱的碎片

夫妻情韵之:我老公写书

夫妻情韵之:魔鬼的火焰

夫妻情韵之:疼痛的日子

夫妻情韵之:谁在婚姻的门外

夫妻情韵之:情人节的感悟

夫妻情韵之:夫妻不是两块石头

夫妻情韵之:恋爱季节

夫妻情韵之:搞怪婚礼

生活的感悟

第三部 母爱颂

残酷与仁慈

怀念母亲——我的生日是母难日

清明是一道永远的伤口

疼痛的资江

母亲

伴你同行

第四部 走向未来

月光下的女人

母亲的呻吟

生命的感悟

仰望悬崖

废墟上的光芒

钓鱼岛的渔船

母亲与儿子关于日本的对话

我的祖国

世界很辽阔

社会很庞大

家庭是一扇门

生活就像一张网

单位就像一座塔

爱是一门艺术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战争

莫把感情当游戏

学会倾听

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千万不能自乱

选择需要智慧放弃需要勇气

立长志而不要常立志

唠唠叨叨都是爱

友谊就像一盏灯

永远的今天

为明天歌唱

岁月之墙

爱的小屋

家是我的容器

一根茎的幸福悼辞

幸福诗生活

寻找鞋子

幸福女人

后记

试读章节

一起去上学

我的童年有很多遗憾,我不想我的孩子与我一样在孤独的日子里无助。

——自励语录

一九九八年九月一日,儿子背着上幼儿园的小书包,跟着本单位几个大孩子要去上学。

开始我以为他只是好奇而跟着去学校的,便陪着他与大孩子们一起到了离家三里远的小学,儿子跟前跟后地围在那些大孩子的身边转个不停,看到他们领了书,而自己一无所有,便伤心地哭了。

回到家里,儿子不理我,说我不肯帮他交学费,无论我怎样解释他都不听,一个劲地哭着要上学。

三岁的孩子应该是上幼儿园的,学校怎么会收他呢?我只好答应带他去试试。

第二天一大早,起床铃还未响,儿子就从床上爬起来要我帮他穿衣服。当他胖乎乎的软绵绵的身体触到我的手时,我不禁油然而生一种怜惜之情,他实在太小了。便对他说:“宝宝,妈妈送你到一所好玩的学校去读书,那里有许多跟你一样大的小朋友,可以一起骑木马、开碰碰车……”我的话还没说完,他就扭着胖乎乎的身体退到床里边去“不!不!我才不去上幼儿园呢!我要去读书!”我实在无可奈何。

校园里热闹非凡,孩子们怀着重返校园的新奇,打打闹闹,互相追逐着嬉戏着。儿子跟在认识的那几个大孩子后面,一脸的兴奋与狂热。

一年级的班主任杨文胜老师是我的邻居,她陪我到校长那里去说情,校长面有难色说是年龄太小,若坚持不下去而退学,那学校就会有流失生的记录,对学校造成不良的影响,如果坐不住45分钟,跑出教室又难以管理,就会影响老师的教学与课堂秩序。儿子向校长保证说:“我听老师的,不会一个人跑出去。”校长哈哈大笑,认为他思维敏捷,便接受让他在杨老师班上试读一个月的建议,如果行再来交学费,不行再领回去。儿子高兴得举起胖乎乎的小拳头在空中挥舞着:“噢!噢!我可以上学哕。”

我单位的同事们听说儿子上学了,大家议论纷纷:“太小了,本该上幼儿园的!”“真是不可思异,一般小孩子都贪玩,真是与众不同,可得小心哦!”言外之意是我太迁就孩子,太不切实际!

我每天陪他一起去学校,有时在窗外隐蔽处看他上课的表现。学期开始时,老师教拼音,他从未接触过拼音,也许正因这样才引起他的极大兴趣。每天放学回来就字母不离口,嘴里不停地念着拼音口诀:“aaa,张大嘴巴啊!啊!啊!ooo圆圆嘴巴哦!哦!哦!”每天放学回家,他还把几个大孩子带到家里来一起做作业。他连拼音字母都写不拢,怎么会学好拼音呢?学习拼音可是一年级的语文关键和重点,但他却怀着极大的兴趣,从放学到天黑,非要写完作业才肯吃饭,有时候晚上听到他梦里读出拼音来。我担心他的压力太大,怕他受挫而丧失上学的信心,便想劝他趁早退出来,他坚持不肯,说他喜欢上学,我想对他说:“喜欢并不等于你能行啊!”但话到嘴边又被我咬住了,我怕伤了他的自尊心。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儿子上学的劲头依然未减,清早起床读书,中午在学校就餐,每次吃完饭,他也和其他大孩子一样拿着铁碗到洗碗池去洗,由于够不着水笼头,伸直手才能让碗接到水,所以常常有水顺着袖口流,把衣服都弄湿了。老师怕他着凉就不让他洗。

有一次由于腹泻,在课堂上拉了一裤子的屎,弄得教室里臭哄哄的。杨老师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打来热水帮他洗干净,然后就让他睡在床上,因为没有裤子穿,他只好睡进了被窝。当我和他爸爸接到杨老师电话赶来后,儿子已经睡着了。我的心不知是什么滋味,好像自己在虐待孩子,一股热泪滚出了眼眶,老公心疼地搂着儿子:“宝宝,不上学了,爸爸带你回去。”儿子一翻身从床上跳起来,“不嘛!我要穿好裤子去教室!”我几乎想强行把他带回家,看他那么小那么疲惫那么可怜,但面对儿子铿锵的声音,我又让步了,只好给他留了两套衣服在老师处,万一再出现类似情况以便及时换洗而不影响他的上课。

对于他的班主任杨文胜和数学老师杨柳英,我们实在心存感激!

第一单元测试时,我的儿子考了个第七名,一个三岁多的孩子与六七岁的孩子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且跑在大多数人的前面,这实在太出乎我的预料。试读一个月,学校便通知我们去交学费,于是儿子真正成了一名小学生。

儿子每次回家,常常赞美勉勉,像崇拜英雄一样,因为勉勉语数都是全班第一,而且老师总把勉勉的作业贴在后面黑板报上,婧婧也很好,老师常常表扬她,还有景之、刘鑫他们都是班里的好学生,刘鑫还当班长,婧婧是学习委员,勉勉是副班长,他常以赞美的口吻跟我谈论他的同学,这些大孩子的优秀表现给了我儿子极大的动力,他要向他们学习,他也要考全班第一,他要当班长。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榜样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它具有一种无形的影响力,极大地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这也许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三岁的孩子被一群具有榜样作用的大孩子引领着,能不学乖吗?如果把他放在一群哭哭闹闹的孩子中间去,可能就是另一种情形了。

我由衷地感激这些孩子们,为了感谢他们,我经常奖励他们笔和本子,有时也邀请来家里吃饭玩耍,以便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榜样意识,以引领和规范儿子的生活学习习惯。每天我就领着这些孩子去学校,一路上唱诵老师教过的知识,放学的时候,我也会去接他们回家,按由矮至高排成纵队,我是他们的“头”,他们听我的口令行事,一路上我叫他们背唐诗,背儿歌,或者讲故事。我仿佛为自己空白的童年填补了新的内容,童年真好!我不能让我儿子的童年留下任何的遗憾,凡是我能做得到的,我能争取的做到的,绝不为了个人的缘故而放弃自我的责任,我决定与孩子一起成长,做他的伙伴、同学、朋友。我的童年有很多遗憾,我不想我的孩子与我一样在孤独的日子里无助。

P14-17

序言

世界上最伟大高贵的职业

——读邓晓阳《幸福没有围墙》有感

张千山

邓晓阳是一个富有思想、爱心、才气和激情的人,是一个优秀的母亲。

这是一部值得向年轻的母亲们和将要做母亲的女性朋友郑重推荐的书。

在与邓晓阳女士一席深谈,并对她的这部书稿认真拜读之后,我从心底里这么认同和感慨。

邓晓阳女士有着苦难的童年、少年,艰辛的求学生涯,丰富的职场经历。生活的坎坷对于本性淳良的她而言,不仅没有促其沉沦,反而产生了升华情感,磨炼意志,成熟思想的积极作用。这位阳光大气的湘中才女虽然大学学的是英语,且成功地从事过一段时期英语专业的教学与翻译,但她最浓厚的文化兴趣却一直是文学的阅读与写作。她从十多岁开始写诗,大学毕业之后供职于广州做媒体记者和编辑时,曾于1994年被《羊城晚报》作为lO位诗坛新秀之一隆重推介,并于1997年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诗集《阳光之吻》。这部富于个性的作品,以独特的诗思与美感,萃集着深厚的爱情、亲情、故土情,更张扬着伟大的祖国之爱,人间之爱。这本诗集得到了著名诗评家、编辑家杨光治先生等众多专家和读者的好评。

这位喝资江水长大的女子,有着从骨子里透出的正直、善良与侠义。1994一年,广东地区发生大洪灾,广东电视台组织大型赈灾义演,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邓晓阳,登台朗诵了自己饱含激情专题创作的《同一片天空是同一片屋檐——赈灾有感》,其中,她这样呼唤着:

倾我所有去讨伐灾难

安抚受难的土地和家园

荡我所存去挽救灾难

慰藉受难的眼里奔涌的泪泉

她不仅这么写,这么朗诵着、呼吁着,而且还把丈夫送给自己的结婚戒指也拿去卖了,当场捐献了1000元现金。在那个时候,就她这么一个收入不高的小打工女而言,这种举动堪称壮举。她的举动,也确实在当时的南粤大地产生了不小反响,推动了抗洪救灾爱心热潮的兴起。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作为诗人的邓晓阳诗兴勃发,才思泉涌,居然连续七天七夜足不出户,写出了整整一本诗集《辉煌的1997》。诗格高标,气势磅礴,全无脂粉气,尽是丈夫言。其中有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百年的茫然和孤独

是无字的碑

深植于历史的土壤

让所有的目光都充满热泪

几代人肝胆焊接的团聚

令所有亮丽的眸子狂喜

几代人鲜血染红的旗帜

让天下光明的心灵肃立

这样深沉动人的诗句,在她的创作中所见多多。这无疑是她发自心底的性灵之语,是真之诗,善之诗,美之诗。从她作为一名青年女诗人的诗歌观念与诗歌实践,我们可以感受和想象她作为一位母亲的眼界与胸怀。

如今,邓晓阳把她十多年来做母亲的体会、感悟加以过滤和沉淀,以为人妻、为人母之后的细腻、宽厚和温婉,以诗人的激情发而为文,奉献给读者一瓣心香,让我们读到了她洋溢的亲子之爱、家庭之爱,以及超然其上的人间大爱。

这是一部真诚的书。作者以真诚的心态,真实地记叙着自己由恋人、妻子到母亲的角色转换过程和内心感受,她的委屈辛酸、喜怒哀乐,她的自省自责、自警自励,一一道来,不伪饰,不做作,有着发乎天然的自然与朴实。

这是一部纯正的书。作为一部解读个人生活与情感经历,解析婚姻、家庭及家庭教育问题的读物,全书贯穿着爱国主义思想、和谐社会的思想和科学发展的思想,体现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是一部美丽的书。它体现着情感之美。作者以饱满的激情、酣畅的笔墨书写生活,表达自己对事业、对社会、对以孩子成长为重心的家庭的热爱。情之挚诚,爱之热切,沛然书间,跃然纸上。它体现着智趣之美。这点在对孩子成长过程的记录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孩子的聪慧,母亲的机巧,一切都在爱的光芒里自然呈现。这种闪亮于天伦之间的智慧之美与情趣之美,让每个读者都能在油然心会之时怦然心动。

我们这个星球从来不缺少伟大的人和智者,在关乎人类生存发展、提高人的素质的大问题上,一个个探索者在我们前面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几千年前的周公早就提出“制礼作乐”。周代包含礼、乐、射、御、书、数在内的“六艺”思想,就是包含了德、智、体、美、劳等多种因素的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思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等西方圣哲也对人类的素质建设提出了很多天才的观点。近现代中国,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和毛泽东的“世界是你们的”的著名演讲,使得青少年教育的地位大大提高。许多伟大母亲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更是穿越时空,成为永远而广泛的美谈。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今,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和不断深入实践,以提升人的地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渐成共识,包括关注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创新素质在内的,由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体系也逐步形成。母亲这个角色在提高人类素质方面的特别重要性,已越来越得到普遍认同和接受。提高了经济社会地位和思想文化素养的每一位母亲,都在这个事关家国的伟大建设事业中,努力地演绎着自己的角色。邓晓阳,无疑也以其感动人的实践和启迪人的思考,成为其中出色的一位。

母亲的身份是世界上最高贵的身份。

母亲的职业是太阳下最神圣的职业。

这,就是邓晓阳这部母亲手记给我们的又一次真切提示。衷心祝愿这位优秀的母亲成为成功的、骄傲的母亲。

衷心祈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健康、快乐、成功、幸福!

后记

侠骨柔情话晓阳

2011年10月10日,就是那个秋日的黄昏,我去毛泽东文学院参加第十期中青年作家研讨班学习,第一个见到的同学就是邓晓阳,她穿一套白色的运动服站在毛泽东文学院门口,好像是专门在此等候我的到来。当时我拉着一个拖箱和一些学习用品,很费力地走着,只见她满脸阳光地迎了上来,温和地对我说:“是十期的同学吧!”同时自我介绍着,“我也是刚到,怕迟到的结果成了第一个到的同学。”

从她的穿着和说话的内容里,看得出晓阳是一个简洁、明快、开朗的女子,她的主动与我交流让我感到我们的见面是那样的自如,好似久别重逢的朋友,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很短的交流后,我大致知道了晓阳也是这次来毛院学习的同学,同时她的言语中透露着她对这次学习机会的看重,为自己能来毛院深造而自豪,她的热情、坦荡和她那一身洁白的运动服,让我感到晓阳是一个给人温暖与阳光的女孩。

凭着这些第一印象,我就觉得我们一定能成为最好的朋友。

她热情地领我去报到,带我去宿舍,可惜当时我们不在一个宿舍,她在601室,我在隔壁的602室,但四十天的学习,我们依然成了如胶似漆同学、朋友,这并没有影响我们友情的发展。

10月11日那天,也就是开学的第二天,学院别出新裁,推陈出新,把我们毛院第十期中青年作家班的开学典礼定在毛主席的故居韶山举行。上午9时许,全体同学乘车去韶山,在车上601室爆出新闻,说邓晓阳同学,一个晚上写了5首诗,为了不影响同寝室的人睡觉,她是躲在厕所里写的。这些信息说明她是一个很有激情和才华的人,她就是这样,处处替别人着想,自己却委屈求全。她的执着与人格的魅力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她的好感。在去韶山的路上,同学们要求她朗诵昨夜写的诗,她于是大方的站在过道里,拿着话筒大声地朗诵起来,我记得最深的句子是:

一个汉字一粒米,  咀嚼它就会赶走饥荒。

一个汉字一根骨头,

啃嚼它就会骨骼健壮,

汉字是我们精神的食粮,

母语是我们灵魂的方向,

国家的兴衰左右我们的呼吸

民族的荣辱左右我们的路径。

从她即兴写的诗里我仿佛看到了她艰辛的求学历程和执着的理想追求,“一个汉字一粒米”牵引着我去发现邓晓阳的内心世界。

邓晓阳出道很早。著名诗歌评论家杨光治先生在1994年《羊城晚报》就以“小荷才露尖尖角”专版评论过她和十位青年诗人的诗,1997年香港回归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我的祖国——辉煌的1997》,诗格高标,气势磅礴,无小我之忧戚,尽大我之胸怀。其中写道:

几代人肝胆焊接的团聚,

令所有亮丽的眸子狂喜。

一百年鲜血染红的旗帜。

让天下光明的心灵肃立。

……

您的团聚是我的节日,

您的灿烂是我的母语。

我的飞翔是您的羽翼,

您的痛苦是我的泪滴。

她的忧乐总是与国家民族家族的命运荣辱联系在一起,因之被赋予“爱国主义诗人”的称号。1998年初,她2岁的儿子从爷爷奶奶家的楼上摔了下来,左腿粉碎性骨折住进了医院,于是她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回归家庭做了专职母亲。在此之前,她翻译了多部古典哲学和诗词以及外国文学等,1989年19岁的她就入了贵州作协,在《花溪》《贵州日报》《青年时代》等发表了很多作品。“在社会角色中,不管是当记者、编辑还是别的什么职业,这些职务都是别人可以代替的,但母亲这个职务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因为母爱无可复制!”她说,“为了孩子一生的路能走好,用自己半辈子的时光来守护陪伴也是值得的。”于是她幸福着孩子的幸福,把个人的前途、独立、自由全部融进了孩子的成长岁月。

在回归家庭的日子里,她坚守母亲岗位,在践行母亲职务之余,她写诗、写散文,还练毛笔字。她送了一幅5尺长的楷书作品《兰亭序》和一幅4米长的小楷《道德经》给我,我还不敢相信是出自她的手笔,但她的伤她的痛在内敛的笔锋里有着不为人知的冤屈,她经得起繁华也耐得住寂寞。她把自己为人妻为人母的经历和感悟写成了一本书《我想做个好母亲》,著名评论家张千山在这部书的序言里写道:“从她作为一名青年女诗人的诗歌观念和诗歌实践,我们可以感受和想象她作为一位母亲的眼界和胸怀。”张主席在序言中说:“这是一部真率的书,作者以真诚的心态,真实地记叙着自己由恋人、妻子到母亲的角色转换过程和内心感受……有着发乎天然的自然与朴实;这是一部纯正的书。作为一部解读个人生活和情感经历,解析婚姻、家庭及家庭教育问题的读物,全书贯穿着爱国主义思想、和谐社会的思想和科学发展的思想,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一部美丽的书……孩子的智慧、母亲的机巧,一切都在爱的光芒里自然呈现。”邓晓阳总是在当前责任与一生的责任中践行。她说:“婚前是个人奋斗阶段,婚后是践行母亲职责的阶段,理想是一辈子的事情,成功不是结局而是过程,只有在成功的过程中才能释放生命的能量并体悟生活的精彩。”

在《生命因你而精彩》中她写道:

感谢你我的孩子

感谢你来到我的生命里

让我的脆弱变得坚强

感谢你全身心的信任

让我的脚步有了方向

我所有的梦想都变成了对你的守望

感谢你我的爱人

感谢你给我一个家

虽无奢华却也温馨

感谢你让我做了妻子做了母亲

让我的生命充满快乐和宁静

感谢你的宽容和仁慈

让我任性地写诗写字作文

奢侈得让一切人性的丑陋逃遁

在她的文字里看不到悲观和抱怨,只有感悟和感恩。感恩,让她的文字充满温馨。生活的利器与她灵魂深处的理想相互对垒留下的痕迹就是她的那些“属于个人的写作”下的诗文,她写的东西是她灵魂幽光的外泄。她获奖的诗文也从不给予标签,读者读到什么就是什么,不以获奖来引导读者。“人类的义务就是要把家庭变成乐园。”狄德罗的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了解晓阳。她说:“一个人只有保持身体和灵魂的纯洁性才能为国家养育优秀的后代。”她在《一根茎的幸福悼词》里写道:

一日三餐的胃口把寂寞放在刀刃上

也许还有被寂寞包裹的幸福和快乐被切成了营养

十年寒窗的抱负在一根茎上绽放

孩子是我一生的方向

孩子在哪里

那里就是我的天堂

家庭至上是我一生的主张

孩子第一是我不变的灯光

……亲人和孩子是一根茎上的荷花

我因此为渺小的自己找到了一句悼词:

一根茎的幸福

在莲花上孤独

这里的胃口、寂寞、刀刃、营养、一根茎、天堂、孩子、灯光、莲花等名词构成的意象图,是对责任、义务、忠贞、专一的诠释。

在《婚姻的味道》里我们看到这样的文字:

生命的胃里增加了许多元素

毒蛇、果子狸、蝗虫、穿山甲、地沟油、添加剂

让我们失去了辨别好坏的味觉

婚姻的牙齿有了钢铁般的意志

足以咬碎破铜烂铁的痛苦

叩问足迹

在哪个路口走错了一厘米的脚步

当地沟油等名词的连用把人性和人格灾难的无奈拉进了读者的意识,破铜烂铁般让人难以消化的痛苦磨砺着婚姻钢铁般的牙齿,为什么婚姻会如此?反省自己在哪里出现了一厘米的脚步错位呢?没有抱怨只有反省。邓晓阳可以说是婚姻题材的诗歌堡主,她在对婚姻家庭孩子的专业守护中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让我们从《寻找鞋子》中去发现她对婚姻、专一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在那淡淡的忧伤里能够唤起我们的共鸣:  某个早晨或者黄昏,我弄丢了我的鞋子

抑或在我中午打盹做白日梦的时候,我的鞋子

去找我,结果迷了路

回不来了。我赤脚漫步,像一个失魂落魄的失恋者,

徘徊在所有鞋店的门口,狂奔在无人的旷野,

企图遇到那个发现我赤脚行走的人,然后

递给我一双他亲手为我制作的布鞋,所有的针脚都亮着

他专注的目光。我疼痛的地方在抽搐,

不是脚,也看不到伤。

我的鞋子为么丢了,社会学家无暇关注这个问题,其他的人

还在酒吧歌厅麻将馆谈论女人股票或者在数手中的票子,

也有人在谈论南方海岛谈论以牙还牙,中国大陆的官员骂台湾马英九省长太坏了。

马省长不让政府和下属买单,

至于一双鞋子丢失的原因,简直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丢了就丢了,

鞋子多的是。随便买一双穿上就是了,

我不是那种可以随便的人,所以我得继续

寻找

属于我的鞋子,像水晶一样透明,每一个脚印都能照出自己的影子

它会让我在黑暗中看到幸福,为一双鞋子疼痛,还有人说我

有病,不识时务。

我的鞋子很朴实,像展览馆的那种草鞋,

还有长征路上鲜血和汗水的味道,

它不是那种把人顶在空中的细跟鞋,让人高挺头颅,

它的每一厘米毫米都有紧贴大地的真实,不会让人摔倒。

我在车水马龙的闹里,也在稻田草垛的静里,寻找,

让人温暖的那种味道。

这种对朴实婚姻的坚守和对世俗生活的无奈让人疼痛却找不到伤口,婚姻如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但她不舍风雨相伴的那份真情,一定要找到它,不会改穿其他的鞋子。在晓阳所有婚姻家庭题材的诗歌里留下了对美好朴实专一情感的歌颂和向往。在《爱的囚徒》里她写道:

我在婚姻尊严的门口,  充当卑微的守门人,

廉价的酬劳,

正是我值得高贵的理由。

放弃工作就是放弃独立和自由以及独立自由支撑起的尊严。《家是我的容器》、《山顶上的寺庙》、《婚姻的掌纹》、《婚姻哈哈镜》、《领我奔跑的词语》、《我的孩子我的幸福》、《心在天堂》、《爱的小屋》、《爱的负荷》、《幸福诗生活》、《汪洋中的小船》、《身体的宫殿》、《女人的使命》、《真爱需要等待》等婚姻家庭生活的感悟让我们看到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后中的晓阳的孤独,“最亲的人往往是伤你最深的人,处在亲人中却比在陌生人中还要孤独!”她的这种心灵体验让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了让自己吸毒的弟弟摆脱冷漠凄凉失败嘲讽的生活阴影,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助弟弟,为了让弟弟脱离毒圈毒友远离鄙视冷漠重拾自信,她在一座深山里租了一座水库给弟弟养鸭子,企图让弟弟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她的那些有钱的哥哥姐姐都说“毒鬼不是人,没有了人性,谁惹毒鬼就是自找苦吃!”但她并没有放弃对弟弟的拯救,尽管因此她陷入了亲情的泥沼,也被老公误解,但她只有12岁的儿子却给予她支持理解和信心,她说她的知己就是儿子,所以她感谢婚姻感谢家庭让她拥有这么好的儿子。当她老公知道她为救一个自甘堕落的弟弟欠下几十万元的债务时,盛怒之下的老公举起手来要打她,她的儿子挺身而出:“老爸,如果打人能让你消气,你打我好了,儿子代妈妈受过应该没问题吧?”盛怒之下的拳头是不认人的,当拳头落下去的时候被身手敏捷的儿子躲了过去,儿子说:“老爸,不是我不愿意挨打,而是你的速度太慢了,不怪我!你打了人钱就会回来的话,我就拜你为师专学打人算了!”一场暴力被儿子化解,其实老公也不是有心要打人,如果真要打不会在孩子面前动手的,他动手只是为了表达他的气愤。在毛院学习的时候正是她与老公恶劣僵持的时候,为了不至于相互伤害,她选择离开了老公的身边企图寻找到灵魂脉动一致的新途径,她的选择是对的,她多年的沉淀有了爆发的契机,于是在离家的日子里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和散文。她说即使被老公驱赶她也无悔,因为如果有一天弟弟因吸毒提前离开人世,她不会再有什么遗憾,她不仅尽力而为,而且借力而为了,如果弟弟能从对她的连累中清醒过来重新做人,那么也让天堂里的父母感到一丝欣慰,她代替父母对弟弟尽责。那些借钱给她的女友也被她感动了,“没关系,等你有钱了就还,就当存在银行吧!”

晓阳是毛泽东文学院第十期最阳光笑容最灿烂最有激情的学员,以致我们忽略了她的痛。直到我们12个同学陪《遍地狼烟》的作者李晓敏到汨罗去祭拜母亲的时候,我们发现晓阳的眼里汹涌着无法言说的悲伤之泪。平时她总是以微笑的城墙来围堵疼痛的悲伤外泄,只有在一个适当的氛围里才会放牧属于她个人的孤独。这份不为人知的隐情是撑起她心灵家园的支柱,也是伟大灵魂横空出世的源头。在《疼痛的资江》里她写道:

我所学到的每一个字

都有泪水的味道

我所写下的每一行诗

都是母亲的血泪浇铸。

对母亲的感恩和怀念让晓阳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她无力承担的责任,对弟弟的拯救行为被传为美谈,她是乡亲们用来诠释兄弟姐妹情感的典范。

当我们毕业离别的时候,晓阳因故提前离校,当时我有点心慌与不舍,后来她真要走时我抱着她哭了,她也是我唯一一个有离别时流泪的同学,也许是四十天的学习,我体会到了来自晓阳的那份侠骨柔情,平时在我伤感的时候,她是我能倾诉的知音,有时我们会在彻夜的长谈中迎来新的一天,现在回想起在毛院的日子,我们是快乐的,短暂的学习却成就了我们同学今生的永恒。

黄琼芳(湖南作家,公务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2:5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