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作家写“小说”,一般都是纯粹的创作活动,其内容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对生活的感悟来进行虚构。而古人写志怪小说,尽管在我们看来他们写的故事是虚幻的,其内容和情节多属荒诞不经、并不是客观的存在;但他们通常认为自己并不是在进行创作和虚构,而只是在做记录的工作,而且是忠实的记录,也就是说,他们相信自己所记载的故事都是真实的。这正是古人观念和认识的局限所在。
全书以时代先后为序来安排材料,进行介绍,力求呈现志怪小说发展的脉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古代志怪小说/文史修养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骆晓平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今天的作家写“小说”,一般都是纯粹的创作活动,其内容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对生活的感悟来进行虚构。而古人写志怪小说,尽管在我们看来他们写的故事是虚幻的,其内容和情节多属荒诞不经、并不是客观的存在;但他们通常认为自己并不是在进行创作和虚构,而只是在做记录的工作,而且是忠实的记录,也就是说,他们相信自己所记载的故事都是真实的。这正是古人观念和认识的局限所在。 全书以时代先后为序来安排材料,进行介绍,力求呈现志怪小说发展的脉搏。 内容推荐 在这本小书中,编者精选了上百个不同历史时期各异其趣、颇具代表性的志怪故事,大致按照其产生的时代先后,也就是志怪小说发展的脉络为序来加以介绍,并予以简要的评析。但愿广大读者朋友能从中窥见我国古典小说中志怪小说这只“魔瓶”所蕴藏的斑斓多彩的宝藏,感受到它奇特的魅力! 目录 前言 志怪小说的开山之作——《琐语》 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的源头——《山海经》 一代雄主的漫画像——《汉武故事》 神仙家塑造的偶像——东方朔 早期的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上) 早期的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下) 方士化的儒者——郭宪 望帝化鹃 汉代人心中神仙的画卷——《列仙传》 源自西方部落的绝色天仙 鬼神面前的彷徨 神奇的乌龟 巧夺天工的木匠 一次不同寻常的“鬼事”调动 宗定伯捉鬼卖钱 三王坟——烈士的丰碑 可歌可泣女鬼情 亦真亦幻说张华 驳杂不纯的《博物志》 “仙谷”之谜 姑获鸟的传说 干宝和他的《搜神记》 来自西域的幻术 《搜神记》中的“超人” 盘瓠娶妇 神灵亦有人情在 李寄斩蛇 照妖镜 魔域佛光 板桥三娘子 三狐竞医 海上奇邦长须国 皇帝的毒招 心坚金石之宝 清代志怪的压卷之作——《聊斋志异》 狐狸精的提示 卖鬼专业户 后记 试读章节 晋国的范鞅有次准备去打猎。出发之前,他让人先占卜预测一下结果。只见卦辞上说:打猎的人若是个“君子”(有德行的人),就会捕获到一只鳖;如果是个“小人”(品行不好的人),那么,不仅会一无所获,还会遗失掉帽子。结果,范鞅出猎归来,不但两手空空,还果然把戴的豹皮帽给弄丢了。 又一个故事讲道: 有一次,晋国国君平公正全神贯注地欣赏宫廷乐师师旷弹瑟(一种像琴的弦乐器),师旷却突然中断了演奏,笑着说:“哎呀!齐国的国君同他心爱的妃子戏耍,从床上掉下来,把手臂给摔伤了!”平公听了,将信将疑,叫人把师旷说的话记录在案:“某月某日,齐国国君玩耍受了伤。”然后派了一个使者前往齐国探问虚实。齐君笑着回答说:“是啊,确实有这么回事。” 以上这两个故事,记叙了占卜和预言的灵验。又如下面讲的这个圆梦的故事: 齐景公发兵攻打宋国。部队行进到曲陵这个地方,便停下来宿营。景公梦见一个身材矮小的男子弓着腰来到面前,醒来后觉得奇怪,便把相国晏子叫来询问。晏子问道:“君王梦见的那个人是什么模样呢?”景公回答说:“那人长得很矮,上身宽大,下身瘦小,说话怒气冲冲,老是弯着腰。”晏子说:“那您梦见的是商汤的宰相伊尹啊!伊尹就是个矮个头,上身肥大,下肢瘦弱,红皮肤,大胡子,说话细声慢气的,喜欢弓着腰。”景公说:“对!就是这么个人。”晏子分析说:“他这是生您的气了,所以跑来见您。因为您出兵攻打宋国,而宋国的祖先是商汤呀!我们还是不要招惹他吧。”景公一听,赶快传令退兵,取消了进攻宋国的行动。 所谓圆梦的故事,即根据梦的内容来分析判断事情的吉凶。同类的故事还有: 一天晚上,晋平公梦见一头红色的狗熊在照壁后面探头探脑的,心中感到很不舒服,竟因此一病不起。平公于是派人前往郑国,向郑国名臣子产请教。子产说:“当初共工(传说中远古时期的一个天神)有个卿士名叫浮游。共工跟颛顼(也是传说中的天神)争夺天下,被颛顼打败后,浮游便自己沉到淮河的深渊中躲了起来。他的皮肤是红色的,说话时爱哈哈大笑,行走时老是频频后顾,形状像头熊。他经常代天神们兴妖作怪。如果出现在堂上,称王的人就会死去;如果出现在堂下,老百姓就会惊恐不安;出现在门口,就会危害君王身边的臣子;他如果只是出现在庭院中,则没有什么妨害。他现在只是在你们君王庭院的照壁后面探头探脑,你们君王也就是生点病而已,不会受到什么伤害。祭祀一下颛顼和共工,病就会好起来。”晋平公听了使臣的汇报,急忙按照子产所说,恭恭敬敬地向颛顼、共工祈请祷告了一番,病果然很快就痊愈了。 除了根据梦境来分析吉凶外,古人还常常凭借一些怪异现象来推测祸福。《琐语》中也记述了一些这类所谓妖祥的故事。例如: 晋平公在位时,曾有一群鸟从西方飞来,停歇在晋国宫廷的院子里。这些鸟通身长着雪白的羽毛,上面又点缀着各种颜色。它们照面时都互相让路,显得彬彬有礼。平公见了,觉得稀奇,便叫人把大臣叔向招来询问。叔向说:“我曾经听师旷谈起过:西方有一种以白色羽毛为主,又长着五彩羽毛的鸟,名字叫晕;南方也有一种以红色羽毛为主,同时具有五彩羽毛的鸟,名字叫鹞。这种鸟出现在什么地方,就会给那里的君王和臣民带来吉祥,是个好兆头啊!” 《琐语》作为最早出现的一部志怪小说,还显得很不成熟。由于刚从史书中发展分离出来,它还带有浓厚的史书色彩,故事中所记的人物,像范鞅、晋平公、齐景公、师旷、叔向、子产、晏子等,都是当时的真实人物;故事的编排,也像当时有的史书一样,同一个国家发生的事排在一起。但从内容看,书中讲的都是荒诞不经的虚幻故事,传说和迷信的成分很重,不可能作为真正的历史来看。在表现手法上,《琐语》所记的故事虽然篇幅都很短小,但情节大都完整,如上面转述的范鞅打猎、齐景公梦伊尹、晋平公梦浮游等故事,显得简洁精练。有的故事能从体貌言行等不同方面的特征描绘人物,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觉,如齐景公梦伊尹中的“伊尹”、晋平公梦浮游中的“浮游”等。这些都是该书的成功和出色之处。 《琐语》这部书虽早在战国前期就有了,但当时流传并不广。到了晋武帝太康二年(281),从位于汲郡(今河南省汲县一带)的战国时期魏襄王冢中出土了一批用战国古文字写在竹简上的书,其中包括《琐语》11篇,后人才知道当时有这么一部书(《琐语》因此又叫做《汲冢琐语》和《古文琐语》)。但它的作者是谁,最初有多少篇幅,人们都不得而知。 大概到了南宋时期,《琐语》又再次失传。幸亏其他古书中零散地记载了它的20来则故事,我们才得以大致窥见它的内容和面貌。P5-7 序言 唐代一个叫薛渔思的文学家,曾经写过一部名为《河东记》的志怪小说集。书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唐德宗贞元年间,扬州街市上来了一个叫胡媚儿的卖艺人。胡媚儿有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魔瓶,看起来只盛得下半升东西,实际上却特别能装。人们先后投入百钱、千钱、万钱……直至三十万钱,都没把它装满;再将一头驴和一匹马牵到瓶口,也被它吸入。最后,让人目瞪口呆的是,这个深浅莫测的瓶子竞将由数十辆装满货物的大车组成的一长列车队也一口纳入了腹中! 中国的志怪小说,就像胡媚儿的魔瓶一样。它往往以极为有限的短小篇幅,借助于荒诞诙谐的幻想形式,通过谈狐说鬼、猎奇记怪,将历朝历代的万千世相、中土外域的五彩文化都广泛地熔铸在内,使我们从中获得关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许多知识。它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我国古典小说中独具魅力的一类,因为以记载和讲述神灵鬼怪故事为主要内容,所以被称为“志怪”小说。这里的“志”,就是记载、记述的意思;“怪”,即是指荒诞不经的怪异故事。 俗话说“少见多怪”,“见惯不惊”。如果征服自然和驾驭社会的能力低下、生活经验缺乏、眼界有所局限,人们对一些自然的现象和世间的事物就无法理解、无法应对,并且会觉得奇诡,视为怪异。从这个角度上说,志怪小说是迷信的反映和产物,它在我国的文学长河中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典籍中,就可以见到志怪小说的雏形。到了秦汉时期,这方面的作品已是蔚为大观,杂史杂传体、地理博物体和杂记体这三种主要类型的志怪小说都已具备,并各自出现了代表性的专著。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剧烈动荡和佛教信仰的广泛普及,志怪小说迎来了它的发展高峰,不仅作品数量剧增,故事的内容、反映的观念、表现的技巧等各方面都涌现出大量新的元素。到了隋唐,随着文学性的增强,从志怪小说中逐渐分化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传奇小说,传统志怪小说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并非乏善可陈,更没有一蹶不振。相反,历朝历代层出不穷的志怪故事,强化了人们搜怪猎奇、述灵记异的兴趣。所以,宋、元、明、清时期志怪小说再次呈现出兴旺之象。宋代洪迈的《夷坚志》、清代袁枚的《子不语》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等,都是志怪小说领域著名的鸿篇巨制,当中记载和收录了大量的志怪故事;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更是大家都熟知的志怪小说的扛鼎之作。 胡媚儿的魔瓶是假的,志怪故事的情节也大都是虚幻的。但是,作为我国古典文学花园中一朵绚烂的奇葩,志怪小说浪漫的艺术构思、奇异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它具有的独特而深刻的认识价值,却永远给我们以真切实在而又愉悦美妙的享受。 在这本小书中,我们精选了上百个不同历史时期各异其趣、颇具代表性的志怪故事,大致按照其产生的时代先后,也就是志怪小说发展的脉络为序来加以介绍,并予以简要的评析。但愿广大读者朋友能从中窥见我国古典小说中志怪小说这只“魔瓶”所蕴藏的斑斓多彩的宝藏,感受到它奇特的魅力! 后记 这本小书,1996年曾以《亦真亦幻人鬼情——古代志怪小说欣赏》为名,作为《青少年文史修养丛书》的一种,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内容新颖,有一定的知识含量,又写得比较通俗,故事性较强,出版后受到读者朋友们的欢迎。 但当时限于篇幅和资料的准备,在内容的取舍上,对唐宋之后的志怪小说介绍得不够,单薄了一些,整部书有点像个发育失调的人:上身壮硕,两腿伶仃。再就是体例编排方面,虽然全书是以时代先后为序来安排材料,进行介绍,力求呈现志怪小说发展的脉搏;但由于没有采用篇章结构,各标题又是直接根据该篇故事内容来拟的,互相之间缺少关联,以致仅看目录页,全书似是一盘散沙,内在逻辑性不够显豁。 这次有幸再版,本拟借机对上述两点不足之处做些补救,但因杂务缠身,一直未能集中精力来系统搜集和梳理有关材料,结果除改写了部分段落,对一些文句稍加润色,以及对原书存在的文字讹误仔细订正外,没有做更多的匡补。这一遗憾,看来只有留待来日了——如果还有下一次再版机会的话。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人写“志怪小说”和今天的人写“小说”是不同的。今天的作家写“小说”,一般都是纯粹的创作活动,其内容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对生活的感悟来进行虚构。而古人写志怪小说,尽管在我们看来他们写的故事是虚幻的,其内容和情节多属荒诞不经、并不是客观的存在;但他们通常认为自己并不是在进行创作和虚构,而只是在做记录的工作,而且是忠实的记录,也就是说,他们相信自己所记载的故事都是真实的。这正是古人观念和认识的局限所在。 骆晓平 2009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