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浩瀚深广、源远流长,其中的国学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它蕴涵着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和兴文化编写的这本《汉书故事》在国学原著中节选出广为流传、脍炙入口、具有深远影响的精髓,加以注释与解读,并根据原文主旨,配以有趣的哲理故事,引导青少年准确地理解故事中的道理,把握国学的精髓,是中小学生不可多得的课外知识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汉书故事/青少年品读国学精萃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浩瀚深广、源远流长,其中的国学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它蕴涵着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和兴文化编写的这本《汉书故事》在国学原著中节选出广为流传、脍炙入口、具有深远影响的精髓,加以注释与解读,并根据原文主旨,配以有趣的哲理故事,引导青少年准确地理解故事中的道理,把握国学的精髓,是中小学生不可多得的课外知识读物。 内容推荐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浩瀚深广、源远流长,其中的国学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它蕴涵着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青少年品读国学精萃》丛书在国学原著中节选出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加以注释与解读,并根据原文主旨,配以有趣的哲理故事,引导青少年准确地理解故事中的道理,把握国学的精髓,在品读国学中,点亮你的智慧人生。和兴文化编写的这本《汉书故事》是其中一本,在国学原著中节选出广为流传、脍炙入口、具有深远影响的精髓,加以注释与解读,并根据原文主旨,配以有趣的哲理故事。 目录 名人故事 刘邦起兵 胯下之辱 萧何月下追韩信 陈馀之死 任人唯贤的刘邦 吕后临朝称制 袁盎害晁错 文帝收服南越王 刘濞谋反 忍辱著《史记》 萧归曹随 苏武牧羊 韩信受封 文景之治 刘邦制韩信 公孙弘除政敌 耿弁平齐地 田蚧害窦婴 飞将军李广 独尊儒术 张骞出使西域 霍光辅政 白马驮经 班超平西域 昭君出塞 王莽篡权 陈平避吕后 刘秀建东汉 “强项令”董宣 跋扈将军 党锢之祸 班固与《汉书》 投笔从戎 天文学家张衡 赵忠之祸 寇恂降高峻 刘秀治国 班超擒于阗王 战争故事 刘邦败楚军 韩信计攻井陉 韩信大破龙且军 白登之围 陈平擒樊哙 亡西魏 严军纪树威信 不战而降 南越称藩 度尚平息贼乱 李广虚作疑兵 漠南无王庭 冒顿单于灭东胡 七国之乱 绿林、赤眉大起义 皇甫嵩歼王国 虞诩平叛 诬杀吕强 得陇望蜀 虞诩败羌人 刘秀得洛阳 昆阳之战 黄巾大起义 董卓之乱 张角起义 智慧故事 施计要兵权 智解荥阳之围 张良妙计安太子 陈平除范增 刘邦擒韩信 合力平诸吕 刘邦封赏释嫌 巧计退敌 智斩楼兰王 东方朔救乳母 计除公孙贺 试读章节 灭了秦朝以后,项羽决定重新划分封地。当时名义上的首领还是楚怀王。项羽把他改称为义帝,表面上承认他是帝,实际上只让义帝顶个虚名,一切分封的事,都得听他主张。项羽把六国旧贵族和有功的将领一共封了18个王,自称为西楚霸王,诸侯都得由他指挥。到了第二年,项羽干脆把挂名的义帝杀了。 分封诸侯以后,各国诸侯就都分别带兵回自己的封国去,项羽也回到他的封国西楚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在18个诸侯中,项羽最怕的是刘邦。他把刘邦封在偏远的巴蜀和汉中,称为汉王;又把关中地区封给秦国的三名降将章邯等人,让他们挡住刘邦,不让刘邦出来。 汉王刘邦对他的封地很不满意,但是自己兵力弱小,没法跟项羽计较,只好带着人马到封国的都城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去。 汉王到了南郑,拜萧何为丞相,曹参、樊哙、周勃等为将军,养精蓄锐,准备再和项羽争夺天下。但是他手下的将士们不服南郑地方的水土,日夜思念家乡,士气低落,差不多每天都有人开小差逃走。有一天,忽然有人来报告:“丞相萧何逃走了。”第三天早晨,萧何却回来了。汉王见了他,又气又高兴,责问萧何说:“你怎么也逃走?”萧何说:“我怎么会逃走呢?我是去追逃走的人呀。”萧何告诉刘邦,他是去追逃走的韩信了。 韩信是淮阴人(今江苏省淮阴县东南),项梁起兵以后,路过淮阴,韩信去投奔他,在楚营里当个小兵。项梁死了,又跟项羽,项羽见他比一般兵士强,就让他做个小军官。韩信好几回向项羽献计策,项羽都没有采用。韩信感到十分失望。项羽从咸阳返回彭城建都时,他悄悄弃楚归汉,在汉军中当一个管粮草的小官。后来,丞相萧何见到了韩信,跟他谈了谈,十分佩服他,认为他是个大将之才,便劝汉王重用他,但汉王总是不听。韩信知道汉王不肯重用他,趁着将士纷纷开小差的时候,也找个机会走了。萧何得到韩信逃走的消息,顾不上和刘邦打招呼,立即骑上快马追赶上去,追了两天,才把韩信找了回来。 汉王听说萧何追的是韩信,生气地骂萧何说:“逃走的将军有十来个,没听说你追过谁,单单去追韩信,是什么道理?”萧何说:“一般的将军有的是,像韩信那样的人才,简直是举世无双。大王要是准备在汉中呆一辈子,那就用不到韩信;要是准备打天下,就非用他不可。大王到底准备怎么样?”汉王说:“我当然要回东边去。哪能老呆在这儿呢?”萧何说:“大王一定要争天下,就赶快重用韩信;不重用他,韩信早晚还是要走的。”汉王说:“好吧,我就依着你的意思,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叫他做将军,还是留不住他。”汉王说:“那就拜他为大将吧!” 汉王叫萧何把韩信找来,想马上拜他为大将。萧何直爽地说:“大王平日不大注意礼貌。拜大将可是件大事,不能像跟小孩闹着玩似的叫他来就来。大王决心拜他为大将,要择个好日子,还得隆重地举行拜将的仪式才好。” 于是刘邦命人筑封将台,举行仪式正式拜韩信为大将军。这时项羽封在齐国的田荣嫌项羽分封不公,起兵反叛,这给刘邦创造了进兵的绝好机会。 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刘邦让萧何任丞相,负责管理后方巴蜀地区,他亲自和韩信领兵从陈仓(现在陕西宝鸡东)偷渡,迅速占领了关中全部。至此,著名的楚汉战争正式爆发。 刘邦东进之后,曾经趁项羽和齐、赵交战之机拿下了河南,攻克洛阳,然后挥师东进,攻下了彭城。原先项羽打算在平定齐和赵后再和刘邦决战,现在见刘邦攻下了彭城,便领精兵三万急行军赶回,趁刘邦设酒宴庆功之机,在清晨发动袭击,一天之内便将汉军打败,在汉军撤退时,又被项羽追杀消灭了十几万人。到了灵璧(现在安徽宿县西北)东边的濉水再次被项羽追上,又丧失了十万军队,战死将士的尸体堵塞了濉水。只有刘邦和几十名骑兵奋力逃脱,但他的父亲和妻子吕雉却被项羽抓获。 汉王退到荥阳、成皋(都在今河南荥阳县)一带,收集散兵固守。由于刘邦得到了萧何从关中派来的增援部队,韩信也收拢打散的军队来会合。汉军又重整旗鼓,在荥阳的南边打败了项羽的军队,两军在荥阳一带开始对峙。后来,刘邦策反了项羽的大将英布,分化了项羽,也使项羽因为要分兵镇压而削弱了兵力。但项羽毕竟不是一般人物,他派兵侵扰汉军的运粮通道,最终将荥阳的汉军围困起来。刘邦无奈,只好向项羽求和,提出以荥阳为分界线,荥阳以西为汉,项羽想答应刘邦,但范增却不同意,说现在正是消灭汉军的好时机,错过这个机会,放虎归山,就后患无穷了。项羽于是叉开始攻打荥阳。刘邦见范增从中作梗,就采用了陈平的离间计:等项羽派使者来劝刘邦投降时,刘邦就让人先摆出盛情招待的样子,送去精美的食品,等见了使者,又故意惊奇地说:“我们听说是亚父(指范增)的使者来了,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啊。”接着就将精美的食品拿了下去,换来不好的饭食。结果使者非常生气,回去便告诉了项羽。项羽不知其中有诈,就轻易上当了,从此不再听范增的意见了,怀疑他背叛自己,私下和刘邦交往。 范增得知了内情,勃然大怒,他对项羽说:“现在天下局势已定,大王您自己多保重,我还是回家做一个平民百姓吧!”范增负气离开了项羽,但没有能到达彭城,就因为背上生疮病死在半途。 范增一死,楚营里再没人替霸王出主意。汉军受的压力也减轻了。汉王用少数兵力在荥阳、成皋一带牵制项羽的兵力,让韩信继续攻取北边东边,又叫将军彭越在楚军后方截断楚军的运粮道,使项羽的军队不得不来回作战。 楚汉双方就这样对峙了两年多。公元前203年,项羽自己去攻打彭越,把手下将军曹咎留下来守住成皋,再三嘱咐他千万不要跟汉军交战。汉王见项羽一走,就向曹咎挑战。一开始,曹咎说什么也不出来交战。汉王就叫兵士成天隔着汜水朝着楚营辱骂。P3-5 序言 “国学”是什么?晚清民国时期的国粹派学者邓实先生曾把“国学”定义为“一国所有之学”。章太炎先生也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由此可见,这些让我国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国所有的学问,形成了我们国家民族的性格气质,也决定了我们每一个国民的传承涵养。教导我们行为的是孔孟而不是《圣经》,陶冶我们性情的是李杜而不是莎士比亚。所以决定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的,从法律意义上说也许是国籍,而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就在于你是否受到了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国学”的熏染。国学,国家,国民这三者实际上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这也是“国学”之所以重要,并应当向青少年进行普及的原因。 然而,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辽阔幅员的文明古国,在如此广袤的疆域之上和绵长的历史之中所产生的“一国所有之学”,其内容实在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令人望之茫然。承载学问的实体当然就是书籍。所以为了保存古代典籍和文化,就很有必要对书籍进行有效合理的分类。于是就诞生了一门古老的学问一一目录学。从汉代刘歆的《七略》,历代正史里的《艺文志》和《经籍志》,最终形成了对古代典籍的经、史、子、集这四部分类法。清代著名的《四库全书》就是按照这个分类法,来分别并保存上古以来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典籍的。 虽然有了前人的眼光方法和工作基础,但是如何从其中撮其精要,并选择适宜的向青少年进行普及,以便他们以有限时间和精力,能够最大程度的了解“国学”的全貌,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挑战。 经,在古人看来,是所谓“万世不易之法”。“经者,常道也。”我们现在说的“经常”,还保留着这个意思。从现代的眼光来看,主要包括儒家最重要的一些经典及历代对这些经典的最重要的阐释和解说。这些经典,古人认为是对一个人内在修养和外在实践的最重要的指导。在这部分,我们选择了《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孟子》等等。 如果说“经”是“万世不易”的“常道”,那么在古人看来,“史”则体现了变动不居的形态。“经”是高悬的理想和目标,是应然;“史”是流动的现实和轨迹,是实然。古人的理念里经史是不可以须臾分开的,所以说“读经传则根柢厚,看史鉴则事理通。”考虑到青少年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我们特意将传统中最重要的史传‘改编成故事的形式,并以白话文改写,有《二十四史精华》和《资治通鉴故事》等等。 子部包含了没有进入经部的儒家重要学者的典籍和其它诸子百家学者的著作。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最富有竞争力和原创性的时代,涌现出一大批极富创造力的天才学者及其学派。他们的学说补充了儒家学说的不足,丰富了古人的思考和实践。从中,我们精选了《道德经》、《庄子》、《荀子》、《孙子兵法》等等。 集部则是主要收集历代著名的文章和诗词曲赋等,大概可说是现代学科中文学的范畴。作为言情体物、涵咏性情,提高个人修养也是大有裨益。这个部分内容也很广博,我们精选了《楚辞》、《古文观止》等等。另外像《唐诗三百首》、《百家姓》等也都归入了此类。 编撰这套书的目的是为了激发青少年对“国学”的热情,我们也非常希望这套书能够在新的时代,帮助青少年熟悉经典,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编者 2011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