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会死谏救统帅
士会(约公元前660—前583年),即范武子(随武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姓,士氏,名会,字季,因封于随,称随会;封于范,又称范会;以大宗本家氏号,又为士会。晋国重臣。
荀林父(?一前593年),姬姓,中行氏,名林父。因任中行之将,故以中行为氏。史料中多用其大宗本家氏号,故又称荀林父。因死后的谥号为“桓”,又称中行伯、中行桓子、荀桓子。春秋中期晋国正卿,中军元帅,名将。主要活动在晋文公、襄公、灵公、成公、景公时期(公元前636—前581年)。
晋成公七年(公元前600年),晋国与楚国争强,晋国的名将荀林父率师击败了楚军。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荀林父任中军元帅,开始执掌国政,并率师与楚国进行了著名的邺(今河南荥阳东北)之战。然而,晋军因内部出现分歧,最终被楚军打败。
回国后,荀林父便主动请罪。晋景公怒气冲冲,喝令刀斧手把跪在地上的荀林父推出去斩首。
荀林父微微抬起头,沉痛地说:“我身为晋国的三军统帅,这次兵败楚国,我罪责难逃。国君要杀我,我没什么怨恨的。只是我死后,请国君能吸取这次失败的教训,让晋国再次强大起来。”
大臣们都低下了头。他们都认为荀林父以前有功于晋国,打了一次败仗就处死刑,这是不合情理的。然而,大家都惧怕暴怒中的晋景公,所以谁都不敢为荀林父说几句公正和求情的话。
就在这时,静寂的宫殿里突然响起一个声音“大王不该杀他!”大臣们一看,原来是大夫士会站出来为荀林父说话了。
“败军之帅,罪大当诛。”晋景公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
“荀林父是我们晋国的栋梁之才,屡建奇功,进则尽忠,退则思过,这样的人杀了,只有我们的敌人才会高兴。”士会慷慨激昂地说,“大王一定记得我们晋国打败楚国的城濮之战吧?我军抓到许多的俘虏,缴到难以计数的武器和粮食。可是,先君文公还不敢高枕无忧。后来楚国的国君杀了得臣,文公高兴得载歌载舞,说:‘楚国没有能人来进攻晋国了,我真可以睡个安稳觉了。’果然,楚国两代都一蹶不振。从这件事我们不难看出,一个有治国能力的大臣对一个国家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啊!”
晋景公静静地听着,脸上的怒气在渐渐消退。
“现在国君要杀的荀林父,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臣。我们的敌人日夜想把他杀死,以削弱晋国的力量。”士会继续陈述着,“如果国君杀死了荀林父,那不是帮助了敌人,而让晋国遭到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吗?如果说他这次打了败仗,那只是一个偶然的失误,这同他以前为晋国建立的功劳相比,好比太阳出现日蚀、月亮出现月蚀一样,怎么能损害它的光芒呢?”
“你说得很对,我险些枉杀了一位功臣。”晋景公走下座位,扶起了跪着的苟林父,当场赦免他的过失,恢复他原来的职位。
后来,荀林父也接受了教训,注意使全军贯彻一个明确的军事意图,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不久,他又指挥了一次示威性的伐郑的战役,目的是威胁郑国脱离与楚国的同盟,与晋国重修旧好,晋国的军队很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晋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荀林父率师攻灭了赤狄的潞氏(今山西潞城东北),晋景公特意赏赐给他“狄臣千家’’(狄人奴隶一千家)。同时还赏给士会晋国的瓜衍之地,并对他说:“寡人得到狄国的土地是你的功劳,要不是你的劝谏,寡人早已经失去荀林父了。”
◎故事感悟
晋景公一时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忘记了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欲杀主帅。士会不顾自身安危,以先君晋文公的事例说明了杀大将只会帮助敌人的道理,令晋景公幡然悔悟,保住了国之重臣,成就了以后的事业。这个故事既表现了士会以国事为重、冒险进谏的精神,也说明了正确使用人才的重要性。
◎史海撷英
邲之战
公元前597年,楚国进攻郑国,晋国的荀林父奉命统兵救郑。到了黄河后,荀林父了解到郑国已经与楚国讲和了,便想回师。然而,将领之间却出现了分歧,中军副将先彀擅自率所部渡河,荀林父不得已,也被迫令全军尽渡,驻军于邲。
楚军由楚庄王亲自统领。开始时,楚庄王并没想要与晋军决战,后来采纳了伍参的意见,认为荀林父新主中军,号令不行,他的副手先彀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也各自主张,因此打起仗来,晋军必败。于是,楚庄王命孙叔敖挥军北上,与晋军对抗。
孙叔敖先发制人,命左、中、右三军及楚王亲兵布好阵式,掩袭晋军。荀林父没想到楚大军迫近,惊慌失措,忙下令晋军渡河后退,击鼓宣布说:“先渡河者有赏。”中军、下军争相上船,先上船的用力乱砍攀登船舷的人的手指,船中的断指多得可以用手捧起来。晋上军因主帅士会早有准备,在敖山设伏应敌,才最终得以不败。
◎文苑拾萃
成语“困兽犹斗”
困兽:被围困的野兽:犹:还,仍。被围困的野兽还要作最后挣扎。比喻在绝境中还要挣扎抵抗。
这个成语就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记述的士会力谏救荀林父这一故事。士会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不喜反忧。他说:“得臣犹在,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楚军虽败。主帅得臣尚在。哪里可以松口气啊l被围困的野兽还要作最后挣扎。更何况得臣是一国的宰相呢?”)
P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