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如莲居士编著的长篇章回小说《薛丁山征西》,由朱传誉编著。
故事讲述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征东有功,被封为平辽王。因与皇叔李道宗结怨,被陷下狱。幸于危急之际,西凉哈迷国犯境,徐茂公立推荐仁贵挂帅征战,逃过此劫。
仁贵征西,误中圈套,被困锁阳城,为苏宝同飞镖所伤。当他伤重昏迷、魂游地府之际,得知儿子薛丁山尚在人间,并知自己与儿子有一段难解死结。太宗见出征不利,征召能人挂帅。丁山请缨,以无敌之势夺得帅印,与母亲及妹妹出发西征。
苏宝同死讯传至哈迷国,群臣为之震惊,寒江关守将樊洪悲愤不绝。樊洪有女樊梨花,聪明机智,拜师学艺,临下山前,其师告知她与薛丁山有一段前世姻缘。
另一方面。樊梨花得悉薛丁山西征而至,遂出关欲会之,途中却遇上另一位青年武士薛应龙。薛应龙欲纳梨花为妻,但因比武输给梨花而被收为义子。梨花继续赴会,仁贵上阵,亦非梨花对手。丁山与之交锋。梨花一见锤情,唯有装败。丁山欲乘胜追击,再次挑战梨花显出真功夫,丁山被擒。梨花要丁山娶之为妻,丁山假意应承……这一段姻缘反反覆覆缠绕,爱恨交织,其间夹杂不少恩恩怨怨。
《薛丁山征西》讲述了唐朝初期,薛仁贵征东有功,被封为平辽王,因与皇叔李道宗结怨,被陷下狱。薛仁贵征西途中误中圈套,被困锁阳城,其子薛丁山请缨,以无敌之势夺得帅印,与母亲、妹妹西征。期间薛丁山与樊梨花的姻缘反复缠绕,爱恨交织,夹杂了不少恩恩怨怨。
《薛丁山征西》由朱传誉编著。
薛仁贵坐牢三年
薛仁贵被派去镇守山西以后,唐太宗常常赏赐珍宝给他,对他很看重。
皇叔成亲王李道宗,见薛仁贵的权势越来越大,就打算把女儿嫁给他。可是他的妃子张美人跟薛仁贵有仇。因为张美人是张士贵的女儿,张士贵父子想害薛仁贵,反而被杀。
李道宗知道张美人恨透了薛仁贵,打算先跟她商量,劝一劝她。
一天,张美人见了李道宗,又哭着要他给她报仇,想办法杀薛仁贵。
李道宗说:“我知道,可是现在皇上很看重他,左丞相魏征、鲁国公程咬金都在朝,他们都帮着薛仁贵,皇上又听他们的话,所以我暂时还想不出适当的办法对付他。我有件心事,想跟你商量一下。鸾凤今年已经十七岁了,我还没有替她找到合适的对象。我想把她嫁给薛仁贵,让薛仁贵跟他妻子离婚。如果他不答应,就说他欺骗亲王、强逼郡主、私进长安,这样就可以收拾他了。”
张美人虽然不同意李道宗这个办法,可是她不敢反对,就说:“等我跟张仁商量商量看,他的主意很多。”
李道宗带了手下,出城打猎去了。张美人派人把张仁叫了去,跟他商量这件事。张仁是张美人陪嫁过来的,很受张美人的信任。他想了一会儿,想出了一个办法,告诉张美人。张美人觉得这办法不错,就让他向李道宗报告一下。
那天下午,成亲王回来,张美人要他跟张仁商量一下。成亲王就派人去叫张仁。
张仁见了成亲王,说:“千岁要把郡主嫁给薛仁贵,他已经有了两个妻子,一定不会答应。最好传一道旨意,骗他来长安,我再约他来这儿。如果他不听话,就用酒把他灌醉,然后王爷报告皇上,说他私进长安,闯进王府,想造反。到那时候,不管他有多大的本事,都逃不了一死了,王爷看这办法怎么样?”
成亲王认为这主意很好,第二天就派人去山西。
薛仁贵在山西过了一年安静的日子,一天正坐在大殿上,忽然有人来报告,说有圣旨来。他赶紧敞开大门迎接。
使者上殿宣读了圣旨,大意是:我很想念你。最近有病,很想见你一面,你赶紧来长安。
薛仁贵一面招待使者,一面向他打听京都里的事情。使者说:“前些时候,皇上的病很重,最近已经稍好了一点。你去了以后,他还有话跟你讲。”
薛仁贵不敢多耽搁,就向王茂生交代了一番,立刻跟使者动身。
这使者就是张仁假扮的,到了长安府,他带薛仁贵到成亲王的王府里。
成亲王摆了大酒席招待薛仁贵,说准备跟他一起去见皇上。没想到他故意给薛仁贵喝烈酒。不一会儿,薛仁贵就被灌醉,躺在地上。
成亲王让人把薛仁贵绑起来,准备第二天去见皇上,说他私进长安、闯进王府、行刺亲王。
张美人说:“这样不妥当。如果皇上问他为什么私进长安,他说是奉圣旨来的。使者和圣旨都是假的,皇上一追究,问题就大了。何况程咬金他们一定会帮他说话,到那时候,我们不但害不了他,恐怕害的反而是自己。”
成亲王一听,不禁愣住了,着急地说:“你怎么不早点说呢!现在怎么办?”
“还是让张仁想想办法。”张美人说。
张仁早就跟张美人算计好了,立刻接口道:“我倒是想了一个办法,不知道行不行?”
成亲王问是什么办法,张仁就低声向他讲了几句话,他听了最初直摇头,但是到最后,不得已地说:“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就这么办吧!”
薛仁贵立刻就被抬进了翠云宫郡主房间的床上。郡主鸾凤见了自然很生气,就一头撞死在房间里。
李道宗听说女儿自杀,不禁流着眼泪说:“我本来是为女儿好,没想到反而害了她。薛仁贵这坏蛋,我绝不放过他。”立刻派人把薛仁贵送到廷尉司去审问。
廷尉司巴结成亲王,用重刑拷打薛仁贵,薛仁贵因为喝醉了酒,始终昏睡不醒。
这件事情被秦怀玉知道了,立刻派人去廷尉司,不许他们对薛仁贵用刑。廷尉司也怕驸马,只好暂时把薛仁贵关到牢里去。
P1-4
经典的触摸
◎梅子涵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有很多经典文学一个人小的时候不适合读,读了也不是很懂;可是如果不读,到了长大,忙碌于生活和社会,忙碌于利益惦记和琐细心情的翻腾,想读也很难把书捧起。所以做个简读本,收拾掉一些太细致的叙述和不适合的内容,让他们不困难地读得兴致勃勃,这就特别需要。
二百多年前,英国的兰姆姐弟就成功地做过这件事。他们把莎士比亚的戏剧改写成给儿童阅读的故事,让莎士比亚从剧院的台上走到儿童面前,使年幼的孩子也可以亲近。后来又有人更简化、生动地把莎士比亚的戏做成鲜艳图画书,儿童更是欢喜得拥抱。
二十年前,我也主编过世界经典文学的改写本,五十五本,也是给儿童和少年阅读。按照世界的统一说法,少年也属于儿童。
我确信这是一件很值得做的事情,而且可以做好。最要紧的是要挑选好的改写者,他们要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和对儿童的认识,心里还留着天然的儿童趣味和语句,举重若轻而不是龇牙咧嘴,该闪过的会闪过,整个故事却又能夯紧地放在记忆中。
这也许正成为一座桥,他们走过了,在年龄增添后,很顺理地捏着这票根,径直踏进对岸的经典大树林、大花园,而不必再文盲般地东打听西问讯,在回味里读到年少时被简略的文字和场面,他们如果已经从成长中获得了智慧,那么他们不会责怪那些简略,反倒是感谢,因为如果不是那些简略和清晰让他们年幼能够阅读得通畅、快活,那么今天也未必会踏进这大树林、大花园。没有记忆,便会没有方向。
即便长大后,终因无穷理由使一个从前的孩子没有机会常来经典里阅读,那么年幼时的简略经典也可以是他的永恒故事,担负着生命的回味和养育,简略的经典毕竟还是触摸着经典的。
我很愿意为这一套的“经典触摸”热情推荐。
这套书的改写者里有很杰出的文学家,所以他们的简略也很杰出,不是用笔在简单划去,而是进行着艺术收拾和改写。
杰出的笔是可以让经典照样经典的。
我以为一个正当的、有效的阅读应当将对经典的阅读看作是整个阅读过程中的核心部分。而母语经典,理应成为中国每一代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希望青少年读者从这套“中国古典小说少年版”开始,更多地阅读我们的母语经典,打好“精神底子”。
——曹文轩
从台湾引进的“中国古典小说少年版”丛书,无论书目的选择,还是改写队伍的精良,都让人产生一种信赖感。相信我们大陆的孩子们也会从传统的中华文化的盛宴中获得宝贵的精神营养。
——苏立康
一个儿童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阅读史,就是他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发育史。此丛书内容博洽而精当,犹如“精神母乳”,适于青少年阅读,孩子们能从中汲取到精神的养分。
——曹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