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遇到和关切的事情,并不意味着已经完全理解和把握了其真正的本质、规律与价值,更不意味着一定能自觉地、有效地、能动地去做好它。要想在求胜防败的过程中掌控主动权和自由权,就必须在诸如正确选定致胜目标、自我强化致胜基础、善借外部致胜力量、能动面对致胜环境、充分利用致胜机遇、灵活运用致胜方法、巧妙施展致胜谋略、科学做出致胜决策、坚定采取致胜行动、不断攀登致胜高峰等方面,进行认真地深入研究,找出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和正确发挥能动性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将要从事的致胜活动的具体情况,予以灵活地运用。梁必骎编写的这本《求胜防败之道》亦是围绕这些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大家去实现各种不同的求胜防败目标时参考。
《求胜防败之道》是著名的致胜学家、中国军事哲学奠基人梁必骎将军,积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和广泛的社会实践,精心撰写而成的一部力作;是他继《广义致胜论》之后的最新创作成果。
《求胜防败之道》告诉你:作为一个个体或群体,如何正确选定目标和扎实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如何能动地面对客观环境和牢牢抓住各种机遇,如何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施展各种谋略,如何适时地科学做出决策和坚定地采取行动,以不断获取求胜防败的硕果。
正确选定目标,乃是求胜防败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如果说鲜明的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性,那么目标便是这种特性的具体体现。任何人做任何事之前,都不禁会问:到底为了什么?也就是究竟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或目标。尤其在致胜活动中,能不能正确地选定目标,影响和决定着后来的行动方向、轨迹与结局。然而,致胜目标又非致胜主体随意选择和确定的,不仅其有什么样的需要及其利益就会选定与之相应的目标,而且在选定目标时还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要正确选择和确定致胜目标,就必须坚持科学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把主观需要同客观可能结合起来,并不断地予以优化才行。
一、致胜目标源于生存与进步及其利益
水有源,树有根。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之所以会选择这种或那种致胜目标,都不是空穴来风,从根本上看皆源于自身生存与进步及其利益的需要。只不过,由于不同主体或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情况下,其生存与进步及其形成的利益十分丰富多彩,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而决定了选定致胜目标时的多种多样性和错综复杂性。比如,可以有宏观的目标和具体的目标,有眼前的目标和长远的目标,有单项目标、多项目标和系统目标等等,而且这些目标之间常常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决定着主体活动的整个过程。
(1)生存是一切主体的基本需要
人一来到这个世上,首先要生存下来。一个群体能否屹立在社会之中,求生存亦是第一要务。毕竟群体由各相关个体共同构成,不能从各个方面保障个体的生存需要,也就没有群体的生存。尽管生存这种最根本的需求,所涉的内容非常之广,但概括起来不外乎是食、穿、住、行、乐等几个基础方面。同时,为了满足这些基本性需求,还须通过一定形式开展生产、防卫与交往等必不可少的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先说“食”。这既指吃,也指食物,可算得上是人类生存首先和最为重要的需求。“食”的对象,不仅指那些能维持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外界可食之物,广义上还包括洁净的空气和水等。中国有句著名的古训,叫做“民以食为天”。其实何止是“民”,任何主体都要以食为“天”,否则用不了多少日子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其次是“穿”。穿着打扮是人类的一个明显特点。开始时,衣物并非完全为遮羞之用,它乃是人类为适应环境条件变化所必需的物品。人是裸性高等智能动物,要适应地球表层气温的反复变化和避免强烈阳光的直接照射,没有衣物是不行的。何况,善于穿着打扮还可起到美化自身的作用。
再次是“住”。这是人类为保持有利的微生存环境所必不可少的方面,其中房屋属于解决“住”问题的主要物。由于人类所处的地球环境条件,普遍存在着强紫外线照射、风雨雪雹袭人和白天黑夜交替等状况,还有毒蛇、猛兽、致病昆虫的袭击等等,有了住房才有利于保护人的安全、隐私和休息。
还有“行”。其固然首先是指走的意思,但其更广泛的含义包括了种种走动、运动、旅行等举动,可以分为自体行与用工具行两种。它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石之一,除了有同其他动物相似的一面外,又有由社会性所决定的种种特点;不仅为人体新陈代谢所需,也是各主体间进行联系和交往的必要途径。
最后是“乐”。它不仅指感官刺激之乐,更指心理上获得的欣快感受,属于人类求生存过程中一种最起码的精神需要。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免不了有喜怒哀乐的心理体验,总追求一种快乐的生活。中国古代《诗经》中推崇的“乐土”,基督教《圣经》中形容的乐园,佛教《无量寿经》中描绘的“净土”等等,其实都是对人们期望快乐生活的反映。
不过要看到,人毕竟不同于其他动物,除了适应性生存这一面之外,更关键的是能动性生存。人在食、穿、住、行、乐等方面所需的东西,往往靠自然界提供是远远不够的,更多地必须依靠自身和结成一定的群体从事各种能动性活动:一是生产活动。它主要通过认识、适应、改造与融合自然的过程,以获得确保人类生存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比如,种粮食、织衣物、建住房、造车辆与娱乐品,等等。其中,生产工具特别重要,没有工具便没有生产活动,而且没有制造工具的工具,也算不上真正人的生产活动。只有人才会使用工具来制造各种工具,并使用不同的工具来从事各种生产活动,进而获取生存的必需品。
二是防卫活动。防卫的目的,在于能有效地保护主体自身、生活、环境、劳动成果和享用这些成果。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为了能继续生存下去,都离不开防范敌害、确保安全这类事情。不过必须看到,当人类社会出现敌我对抗的矛盾后,群体尤其是阶级、民族、国家等大型群体,便主要由其军队进行各种防卫活动,效果和结局如何往往会影响这些群体的继续生存状态。
三是交往活动。人生活在社会里,除了要同自然界打交道,还必须不断同他人交往,才能满足各种具体主体的生存需要。从整个人类社会到每个民族、国家,再及各个政党、团队、家庭和个人,无时、无处不存在交往,无事不同交往相联系。要实现交往,一方面须通过适当的组织体制、管理机构和运作方式;另一方面又要依赖一定的工具、手段和途径,如语言文字和通讯交通等。
另外要指出的是,不可忽视人的延续生存问题。其中,正常的性活动及对其实行能动地控制,对人类的延续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生理、心理上说,性活动只要双方同意并且不伤及他人,就可以自由地进行。但从是否有利于人类的延续生存来说,这种自由又不得不受到家庭、传统、道德、法律、生育等的制约,防止性病的蔓延和人口过度地增长也是必须考虑的社会因素。此外,能否实现性与爱的结合,还是充分体现人类健康地延续生存的最大特色。
P1-3
我们知道,世上万事万物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并呈现出各种波澜起伏、迂回曲折而又时处相对静止的状态。人类社会也是一样,在其求生存与进步的整个历程中,在国家与民族的兴亡盛衰以及每个团体、个人所从事的各种活动里,总有着范围大小不等和历时长短不同的演进过程、阶段及其相应的结局。所谓胜与败,正是对人们所从事的各种各样活动结局的状态描述。可以说,孰胜孰败乃人类社会所有群体与个体必遇之事;求胜防败,从来是大家都在极力追求的目标。因此,研究与探讨致胜问题——怎样能动地去争取与实现具有价值的胜利,防止与正确对待这种或那种失败,就成了每个主体都必然十分重视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当六年前我的拙著《广义致胜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出版时,立即引起了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普遍关注。大家不仅十分看重关于致胜活动本质、价值、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提出和创立,尤其对如何实现求胜防败这类实际问题倍感兴趣,纷纷希望我能在有关致胜科学理论具体运用方面作进一步的阐发和介绍。为此,我除了经常通过面谈、电话、信函与网络等同广大读者交换意见外,还不断应邀到许多不同类型的院校、部队、企业、科研单位等,作过各种不同主题、不同内容和有针对性的专题报告。此种直接同大家沟通和研讨的办法,固然深受欢迎和赞扬,但范围毕竟受限。为了满足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期待和要求,特写了这本《求胜防败之道》的致胜科学普及性读物。
的确,拙著《广义致胜论》46万余言,核心议题无非四个字:求胜防败。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该论中讲的“致胜”不是指别的什么,乃“指主体为了实现同人类社会进步方向相一致的那些能满足自身生存与进步需要的预定目标,所采取的求胜防败举动。”全书始终围绕求胜防败问题,沿着致胜的主体、根由、目标、形态、素质、力量、方法、艺术、决策、进程、评价、展望等依次逻辑地展开,从而形成了关于“什么是致胜”、“为什么要致胜”、“怎样去致胜”、“如何评价致胜”、“未来致胜会何样”的科学理论体系雏型。一个主体要想成为自觉的、大有作为的致胜强者,无疑应认真研究和全面把握致胜科学的理论体系,并使之不断完善、更新和加以创造性运用。但是,许多人由于受时间与精力的限制,往往难以全面而深入地在普遍性理论体系上下过多功夫,却十分企盼弄清如何正确实现求胜防败的方针、原则和途径等实际问题,以直接而有效地用于指导自己的各项致胜实践活动。显然,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与值得支持的事情。
自古以来人们总爱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其实何只兵家,胜败乃各个个体、各种群体的“各家常事”。因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从来就没有旁观者,每个主体都是主角,都要从事这种或那种活动。而胜与败乃是对人们活动结局的描述,只要进行某种有目的的活动便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结果,当这种结果利于主体实现预期的正确目标时就是胜利,而无法实现主体预期的正确目标时便是失败。比如,个人有面对健康、学习、婚恋、家庭、比赛、诉讼、事业等能否实现正确目标的胜败问题,企业有面对生产、利润、竞孚、合作、市埸、创新、拓展等能否实现正确目标的胜败问题,国家有面对建设、安全、外交、发展、战争、法治、改革等能否实现正确目标的胜败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是一部充满胜与败的奋斗历史:在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各个阶段,除了要不断地认识、适应、融进自然界并同自然灾害作斗争外,各种大小主体还要进行种种不同形式的交往,以及从事创造与分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式文明等活动,始终是在胜与败的洗礼中交替前进。可以说,一切具有明确目标的相对独立性活动的结局,不外乎呈现出胜利、失败和胜败兼有等三种状态。而那些由一系列相对独立性活动组成的更大型活动,形成其最后结局前的反复演变过程,则可能表现为胜而连胜、先胜后败、先败后胜等复杂情形。何况大量的事实还表明,胜与败这种常事远非一般的常事,轻则表现为一定的利害得失,重则关系到主体的生存与进步。由此可见,求胜防败问题从来是每个人和社会各种群体都不能掉以轻心的大常事。
然而,人们经常遇到和关切的事情,并不意味着已经完全理解和把握了其真正的本质、规律与价值,更不意味着一定能自觉地、有效地、能动地去做好它。要想在求胜防败的过程中掌控主动权和自由权,就必须在诸如正确选定致胜目标、自我强化致胜基础、善借外部致胜力量、能动面对致胜环境、充分利用致胜机遇、灵活运用致胜方法、巧妙施展致胜谋略、科学做出致胜决策、坚定采取致胜行动、不断攀登致胜高峰等方面,进行认真地深入研究,找出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和正确发挥能动性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将要从事的致胜活动的具体情况,予以灵活地运用。本书亦是围绕这些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大家去实现各种不同的求胜防败目标时参考。
其实,每个主体在自己从事的致胜活动中,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经历和体验,就看你善不善于正确地分析、反思和总结罢了。只要客观地、全面地、系统地面对各种经验和教训,把特殊与一般、过去与现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就完全可能揭示、把握求胜防败的各种本质性和规律性东西,并卓有成效地能动用来指导尔后的致胜实践活动。但愿大家共同努力,在回顾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基础上,把致胜科学的研究及其具体运用,进一步引向深入和加以升华。勿庸置疑,进步的致胜者皆应力争做个求胜防败的自觉者和能动实践者,以不断攀登致胜的新高峰。
梁必骎
2012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