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古典史书中的一部巨著,司马光毕生心血,凝聚成了这样一部浩大却精致的作品。王国的兴替、人生的盛衰,风起云涌的政治、惊心动魄的战争,奋勇争先的勇士、运筹帷幄的智者,精彩史实,纷纷在此呈现。岁月悠悠无端,人生不过百年。探索人性中最永恒的情感,体验今生活不到的精彩,何不到历史中游览一番?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资治通鉴(白话美绘版上下)/中国古典名著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司马光 |
出版社 |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是古典史书中的一部巨著,司马光毕生心血,凝聚成了这样一部浩大却精致的作品。王国的兴替、人生的盛衰,风起云涌的政治、惊心动魄的战争,奋勇争先的勇士、运筹帷幄的智者,精彩史实,纷纷在此呈现。岁月悠悠无端,人生不过百年。探索人性中最永恒的情感,体验今生活不到的精彩,何不到历史中游览一番? 内容推荐 这是一套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普及读本,所选内容准确、丰富。在每一部分的前面,均有一个总体介绍,使读者对这段历史时期的主要人物、事件有一大概了解。译文精彩生动,既有古文韵味,同时又通俗易懂。篇末的“钟南居士按”对重要部分加以引申、点评;最后用四句诗文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对少年读者加深理解原书有很大的帮助。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完成。书成后,宋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其成就可见一斑。 《资治通鉴》全文共294卷,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间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开创了编年体通史的先河,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史事,大大扩展了纪传体史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容量。其所记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重要的历史人物。全书文字简明扼要,生动流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 目录 【周纪】 周纪 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 灭智伯三家分晋 刺襄子一臣杀身 魏文侯尊贤睦邻 田子方笑君傲贵 李克对君因择相 吴起求将竞杀妻 安王十五年(前387年) 固国在德不在险 拜相因势弗因功 魏相忌能害客将 楚王重贤用亡臣 烈王六年至七年(前370年~前369年) 一王眼亮齐大治 二侯谋乖魏幸存 显王七年至八年(前362年~前361年) 秦孝公发愤图强 公叔痤抱病荐贤 显王十年(前359年) 卫鞅卒定变法令 秦民果得徒木金 太子犯法刑师傅 国民议令迁边陲 显王十四年(前355年) 魏惠矜夸照乘珠 齐威自豪立业臣 显王十六年(前353年) 孙膑遭刑拜齐师 江乙设喻警楚王 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 救韩国孙膑设谋 逐齐师庞涓毙命 赧王二年(前313年) 说楚王张仪行诈 现秦使陈轸担忧 赧王三年(前312年) 楚怀败军请割城 燕昭招贤改筑宫 赧王七年(前308年) 甘将军引典固信 秦武王遣将为盟 赧王八年(前307年) 武灵王颁胡服令 公子成改中原俗 赧王三十年(前285年) 齐王骄暴诛臣子 燕国富实连诸侯 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 乐将军封昌国君 齐闵王做鼓里鬼 赧王三十二年(前283年) 王孙贾保城拒燕 蔺相如完璧归赵 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 相如张目叱秦王 廉颇负荆谢蔺卿 责谗人燕昭明愿 散间言田单得计 田单巧用火牛阵骑劫枉死即墨城 赧王五十年(前265年) 触龙缓颊说太后 太后霁颜听触龙 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 应侯施间罢廉颇 成王中计用赵括 赵括中计造秦壁 白起惧乱坑赵卒 赧王五十七年(前258年) 毛遂严词盟楚王 鲁连危言耸魏使 魏信陵礼遇监门 赵平原嗔责内弟 侯赢献谋窃兵符 朱亥出锤杀边将 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 居奇货不韦得计 索美姬异人遂心 【秦纪】 秦纪 始皇帝三年(前244年) 李牧戍边自得法 单于犯境却失着 始皇帝九年(前238年) 缪毒作乱累太后 茅焦拼死谏暴君 李园得计欲灭口 黄歇失虑竞亡身 始皇帝十年(前237年) 李斯上书止逐客 赢政废令用谏臣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 赢政更号称皇帝 李斯进言设郡县 始皇帝三十四年至三十五年(前213年—前212年) 李丞相力倡焚书 秦始皇怒令坑儒 二世皇帝元年(前209年) 赵高出谋灭宗室 陈胜起义反秦朝 刘邦斩蛇收沛县 项羽蒂守起吴中 二世皇帝三年(前207年) 楚项羽杀帅夺军 赵张耳遣使责友 破釜沉舟救巨鹿 引兵降将约殷墟 【汉纪】 汉纪 高帝元年(前206年) 止诸将属吏一王 与父老约法三章 曹司马卖主求封 项左尹说侄释怨 宴鸿门项庄舞剑 闯军幕樊哙救主 沛公逃席召樊哙 范增击斗骂项羽 萧何追还屈才将 韩信说服失职王 高帝二年(前205年) 陈平惧祸归明主 刘邦道歉用能臣 高帝三年(前204年) 陈馀拒用左车谋 韩信巧立背水阵 高帝五年(前202年) 汉高帝兵围垓下 楚霸王身死东城 都洛阳诏告寰中 宴南宫论得天下 高帝六年(前201年) 东胡王欲索宝马 匈奴主不让弃地 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 孝文帝遣使谕德 南越王称藩谢罪 文帝前元三年(前177年) 汉文帝属吏办案 张廷尉依法判刑 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 厉王不顾君臣义 文皇犹念手足情 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 晁错进言论贵粟 汉文纳善令输粮 文帝前元十三年(前167年) 缇萦上书赎父罪 文皇下诏除肉刑 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 冯唐论将真有味 魏尚守边确无忧 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 遣将备胡汉文帝 持兵迎君周亚夫 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 文皇未增新宫室 霸陵仍保故山川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 景帝虚语传皇弟 晁错直言削藩臣 晁错犹豫终丧命 袁盎诡险卒得君 景帝前元六年(前151年) 臧儿夺走王孙妻 栗姬拒聘公主女 景帝前元七年前(前150年) 贾姬如厕遇野彘 郅都行法号苍鹰 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 不疑无兄焉盗嫂 亚夫有子竞绝食 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 承弊转兴因善导 由盛变衰在恣为 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 汲黯矫制赈贫民 庄助对君评傲臣 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 高庙郎封侯拜相 武皇帝罪己安民 武帝后元元年(前88年) 怒燕王立斩其使 爱弗陵却去乃母 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 隆虑主托情赎子 武皇帝依法杀甥 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 李陵失节降匈奴苏武守操归汉朝 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 举报反谋固可赏 议制逆道更当封 宣皇赐金遣能臣 龚遂移书治乱郡 宣帝元康二年(前64年) 魏相严毅善辅政 丙吉深厚不伐功 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 荐贤举能拒私谢 表功求官绝不容 官成名立归乡里 郡治户增征京眺 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 赵将军七旬请缨 宣皇帝一诺发兵 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 宣皇帝问状遣使 冯夫人持节宣诏 试读章节 汉纪 “汉纪”载述的是刘汉王朝的历史。 刘汉王朝又分西汉和东汉。 公元前207年冬十月,在秦末反秦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两大领袖之一的沛公刘邦在霸上接受秦王孺子婴的投降,汉朝的纪年即从是年开始。同年,刘邦被秦末反秦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另一位领袖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此后便展开了历时五年的楚汉之争。汉五年(前202年)十二月,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同年二月,刘邦在定陶(今属山东)即皇帝位,建立了汉王朝。后建都长安,史称西汉,其本人则称汉太祖高皇帝。 刘邦在位十二年去世,这十二年是西汉王朝的创建时期。此后,吕后当政十五年,汉文帝刘恒在位二十三年,汉景帝刘启在位十六年。这五十多年,是西汉王朝不断巩固时期,为后来的发展和强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_其间,文帝、景帝父子在位时采取薄税劝农、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农业生产和整个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文景之治”。这一时期,在政治上,特别是在政治机构和政区体制上,承续了秦朝的制度,但废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律和政令,坚持与民休息的立国方针。 西汉王朝的鼎盛期是在武帝朝。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在位五十余年(前140年—前87年),不仅使西汉王朝在各方面都日丽中天,达到极盛时期,也是整个封建制度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多有建树,中华民族创造力蓬勃发展的时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堪称世界之最。汉武帝在汉初以来所奠定的发展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适应其“兴建功业”需要的基本政策,而核心则是“举贤良,明教化”和崇法尊儒、王霸并用。其“独尊”的“儒术”,不仅大大加强了汉王朝的思想统治和政治统治,更成为两千多年来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汉武帝在位期间,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存在的与匈奴、西南夷以及东南、东北各民族的关系问题。武帝时汉朝廷对匈奴的战争,使汉初以来匈奴对北方农业地区所造成的威胁基本解除,并使边郡与内地的联系大大加强,而西汉在北方边境所建立的诸多政治、军事据点也成为先进经济和文化的传播站。对匈奴以及其他相邻的备游牧民族社会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武帝时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但从历史的观点看,由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也造成了不少社会问题。所幸又由于他晚年清醒,调整了有关政策,特别是罢征战、推行富民政策,使社会矛盾得以缓和,不但没使西汉王朝从峰顸一下跌到谷底,还为昭、宣两朝“中兴”局面的出现留下“余福”。 西汉的衰落起于元帝刘奭(shi),其根本原因是改变了“汉家制度”,即“王霸道杂之”的立国方针,片面地推崇儒家,弃崇法精神于不顾,以致大大削弱了国家权力。元帝的政策为成帝、哀帝、平帝相继承袭,政治腐败日甚一日,宦官、外成两大集团争权夺势斗争愈演愈烈,最后政权落于外戚之手,出现了伪君子、野心家王莽篡汉自立的政治局面。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政权后,大开历史的倒车,搞得天怒人怨,各地农民起义接连爆发。其中绿林、赤眉两支农民起义军的声势最壮,是推翻莽新政权的两支主要军事力量。南阳皇室支胤(yin)刘绩(yan)、刘秀兄弟乘势而起,参加了绿林军,在刘秀的精心组织和指挥下,昆阳一战以少胜多,一举击溃了由王邑、王寻率领的数十万王莽官军,充分显示出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建武元年(25年)六月,刘秀在皜(hao)县(在今河北柏乡县北)即皇帝位,重建汉政权,后建都洛阳,史称东汉,其本人则称汉世祖光武皇帝。 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政权后,鉴于西汉诸侯强横、权臣跋扈和外戚篡位的严重历史教训,为防止这类事件的重演,采取了种种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专制主义政治体制,以维护皇权的巩固。其“薄赋敛,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边功,与民休息”的立国方针和政策,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东汉前期80年间国家强盛的物质基础。总之,光武帝才兼文武,治国有方,在中国古代史上不失为大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之一。 光武帝去世后,明帝继承他的立国路线和方针,继续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加强皇权、整顿吏制,继续弘扬被神学化的儒术,也不失为东汉时期一位有作为的皇帝。继明帝而登上皇位的章帝,虽然仍能继续奉行其父祖所推行的立国路线和方针,但他“弘裕有余”,而“明断不足”,尤其放纵外戚窦氏,开东汉外戚专权之先例。之后经和帝、安帝、顺帝到桓帝和灵帝时,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交替专权干政,官僚机构腐败,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到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终于爆发了由张角领导的黄’巾军大起义。这次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但东汉王朝也到了名存实亡的境地,先后被不同政治、军事集团所挟持的献帝,成了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之后,经过二十余年各政治、军事割据势力的角逐,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到建安二十五年(22年)正月,“抉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一去世,同年十月曹操的长子曹丕在群臣的拥戴下代汉而立为魏皇帝。 两汉,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从严格意义上说,都是从汉代开始的,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从严格意义上说,也是在汉代才逐渐形成的。汉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古代文明中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只是由于《资治通鉴》主要载述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内容,笔者也就不能不依其成例而不能及于其他了。还须向读者致歉的是,限于本书的篇幅,“汉纪”所选史实只能到宣帝时期,此后直到东汉末的选段就都删去了。 P201-203 序言 笔者在先父的影响和教诲下,自幼嗜读《资治通鉴》,被窗友呼为“《通鉴》迷”。而令_已届古稀之年,读《资治通鉴》的兴趣不但未曾稍减,而且每有所悟所感,便立刻以纸笔记下,以防遗忘也。日积月累,这种读后感式的文字,几近二百万言。恨无山可藏,只好置之书箧,以备“不时之需”。 《资治通鉴》,也省称《资治》或《通鉴》,是我国最负盛名的编年体通史。与纪传体通史《史记》,堪称“史林双壁”。其主撰人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今属山西运城地区)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初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据《宋史》本传载:“先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此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采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背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冰进,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俗话说,“从小看大”,司马光后来能成为朝廷重臣:蜚声古今的杰出史学家,跟他幼时的各种良好素质有很大关系。他在朝期间,虽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拜为尚书左仆射后更尽废王安石新政,但他在人格上无可指责。其为人“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于物澹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洛中有田三顷,丧妻,卖田以葬,恶衣菲食以终其身”;执政期间,“辽、夏使至,必问光起居,敕其边吏曰: ‘中国相司马矣,毋轻生事,开边隙。’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殉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宾客见其体赢,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为之益力。”但终于积劳成疾,才为相八个月,便溘然长逝。“归葬陕州”,“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嗤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岭南封州父老,亦相率具祭。都中及四方皆画像以祀,饮食必祝。”(《宋史》本传)其人格譬力于此可见一斑。以“读其书,必知其人”,故不避冗赘,特节录《宋史》中关于司马光的以上载述。 司马光矢志编一部《通志》作为为君为臣者的借鉴。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讫秦八卷进呈御览,英宗遂命续修。神宗时赐名《资治通鉴》,并为之做序。至元丰七年(1084年)即司马光去世的前两年全书编讫。他编此书前后历时十九年,虽有助手(重要的助手有刘恕、刘教、范祖禹等人),但从发凡起例到史料的取舍编排,直至定稿,他都亲自动手,绝不是徒具虚誉的挂名主撰。实在是可贵可赞,可钦可敬啊!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年经事纬的编年体通史,后世虽有仿撰,但远不能望其项背。全书正文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记事上起周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即赵、韩、魏三家分晋时,下讫五代后周世宗至德六年(959年)。取材除了被称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前十七史,还有各种杂史、传状、谱录等三百二十二种。全书贯穿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内容以政治和军事为主,略及经济和文化。元翰林学士王磐在《兴文署新刊<资治通鉴>序》中说:“前情司马文正公,遍阅历代旧史,旁采诸家传记,删繁去冗,举要提纲,纂成《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上起战国,下终五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间,贤君夸主,忠臣义士、志士仁人,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节,叩函发帙,靡不具焉。其于栽量庶事,盖拟议而有:隹矣。”此说切中《资治通鉴》的实际和编撰功力。要言之,《资治通鉴》在编辑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以及文字的剪裁取舍、润色加工等方面,都下过一番苦功夫,付出过无数心血。正因为如此,《资治通鉴》不仅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至于司马光有关史事和人物的评论,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但总的采看,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几年前,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不知从哪里获悉笔者自幼嗜读《资治通鉴》,十分恳切地约我编一部《资治通鉴》的精选本。盛情难却,只好勉为其难。因篇幅和字数有限,只能从前三纪即周纪、秦纪和汉纪中编选;就是汉纪也没编选到汉末。俗语说,“吃鱼先拿头”,“中段”和“尾巴”以后有机会再“吃”吧。在“发凡起例”上,为了使读者能领略到原书的编撰风貌,品尝到编年体史书的“真味道”,笔者没有按内容的性质编选,而仍按原书的体例编选。为了使读者了解所选每纪的总体情况,每纪篇首都写了一篇或长或短的概述。所选内容多是先父当年圈读过的。为便于读者阀读和记诵,对所选史事都加上七字格、对仗体的双段目,以揭示该段史实的基本内容。所选原文后有注释、注释后有译文,译文后有钟南居士按语,也就是笔者对该段史事的感言。笔者力图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和观照所选史实,并尽量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予以评论。苦心若是,但恨才疏学浅,所选所注所译所评难免有失妥之处。恭请方家和慧心读者批评指正。 还须特别说明的是,《资治通鉴》有很多刻本,本书所选系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音注本,并吸收了中华书局整理本的有关成果。标点和分段基本依中华书局校点本,在此谨向该局表示感谢。 杨锺贤 庚寅年岁末于半斗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