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政府六大主席/民国档案系列》编著者张丰清。
本书是首部集中描写中华民国历届国府主席生平传记的作品。作者以第一手史料为依据,实事求是地展现传主的生平,重点描述这些历史人物在关键历史时刻的所作所为,客观如实地反映了这六位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国政府六大主席/民国档案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丰清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民国政府六大主席/民国档案系列》编著者张丰清。 本书是首部集中描写中华民国历届国府主席生平传记的作品。作者以第一手史料为依据,实事求是地展现传主的生平,重点描述这些历史人物在关键历史时刻的所作所为,客观如实地反映了这六位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内容推荐 《民国政府六大主席/民国档案系列》编著者张丰清。 《民国政府六大主席/民国档案系列》内容提要:中华民国政府主席即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设置于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之时,终止于1948年5月20日中华民国正式行宪后,国民政府主席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最高领导人。1948年行宪之后,国民政府主席一职由中华民国总统取代。广州国民政府时期,国民政府主席为汪精卫、谭延闿,徐谦三人,徐谦为代主席;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政府主席为胡汉民、谭延闿、蒋介石、林森四人。 本书以时间为序,集中介绍汪精卫、谭延闿、徐谦、胡汉民、蒋介石、林森这六位国府主席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走向产生的重大影响,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留下的深深足迹。 本书是首部集中描写中华民国历届国府主席生平传记的作品。作者以第一手史料为依据,实事求是地展现传主的生平,重点描述这些历史人物在关键历史时刻的所作所为,客观如实地反映了这六位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目录 汪精卫:从少年英雄到卖国巨奸 一、曾是引刀成一快的革命少年 二、逐步迈向亲日的深渊 三、汉奸的可耻作为 四、被日本人用作试验品 谭延闿:从立宪派首领到国家元首 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会元 二、三次主持湖南省政 三、稳定和巩固广东根据地 四、因患脑溢血而去世 徐谦:从前清进士到国民政府代主席 一、大清国和民国的法律专家 二、成为激进的革命家 三、晚年反蒋后,退避香港 胡汉民:自视甚高,被蒋囚禁 一、早年寻求救国之道 二、革命元勋和民国宰相 三、巩固广东根据地 四、反共清党的急先锋 蒋介石:从中国的统治者到被赶到台湾岛 一、投身革命,节节高升 二、扫除障碍。主政南京 三、被迫抗战。抗日领帅 四、积极反共,内战罪魁 五、偏安台湾,悬棺未葬 林森:从西山会议派领袖到抗战国府首脑 一、初识革命,功在民国 二、艰苦创业。巩固革命成果 三、国府主席迁川,主张抗日 试读章节 胡汉民有言:“余前此未尝闻精卫演说,在星洲始知其有演说天才,出词气,动容貌,听者任其擒纵。余二十年来未见有工演说过于精卫者。” 华侨领袖张永福也称道:“在彼演说之夕,演讲者尚未登坛,全场即无虚席,当彼踏上讲台,满堂即鸦雀无声,每逢至精彩热烈处,掌声如雷而起。其能吸引听众之注意与唤起热情,概可想见。” 汪精卫在槟榔屿时,经常在新街新舞台与小兰亭发表演说,陈新政对汪精卫的口才称赞不已,他说:“汪君之演说,题目即簇新,而事事颇得肯綮,以此极得听众信仰,谓南洋华侨之觉醒,实出于汪君之力,亦不为诬也。”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洋筹资过程中,汪精卫的收获不仅仅是革命经费,他还结识了人生的伴侣陈璧君。 在汪精卫等人的帮助下,《中兴日报》在南洋华侨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共鸣,发行量飞速增加。为了扩大经营,《中兴日报》组织了股份公司,公开募股集资。在报社招股的时候,一个叫陈璧君的女子,认购了百元股票10股,这极大地支持了《中兴日报》。自此,汪精卫和陈璧君就开始熟识,汪精卫在南洋募捐时,陈璧君是热心听众,她向往革命,尤其喜欢汪精卫的演说,她看中了职业革命家汪精卫。在汪精卫等人的影响下,陈璧君加入同盟会,她在“新加坡谒总理孙先生”,从此成了中国同盟会当时最年轻的女会员。陈璧君一直追随汪精卫,投身民主革命,之后结为伉俪,他们都成了国民党内的显要人物。 汪精卫入京谋刺摄政王载沣,声名大震。武昌起义后。汪精卫获释,他力劝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可云功之首,而又罪之魁”,后又继续追随孙中山从事护法运动。 1907年和1908年两年间,同盟会频繁举行起义,每每以失败告终。多次的失败,使得同盟会的会员情绪沮丧,意志消沉。使事情雪上加霜的是,光复会领导人陶成章和章炳麟向孙中山发起责难,他们指责孙中山将各处捐款据为已有,同盟会面临分裂的危险。这时的保皇派也大肆攻击革命党,梁启超也冷嘲热讽说革命党首是远距离的革命家,“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梁启超的批评反响很大,一时在海内华人中掀起了批评革命党领袖的风潮。 这些情况让汪精卫再也沉不住气,他认为,在此情形下只有通过“直接激烈之行动”,才可以振奋革命党人的斗志,加强同盟会内部的团结。于是,他在日本与黄复生、喻培伦、陈璧君等人,组织了“北上暗杀团”,计划赴北京暗杀清廷显要。孙中山和黄兴、胡汉民等人多次阻拦,可是汪精卫“千周万转而终不移其决心”,他甚至扬言如果谁要阻拦,他便以陈天华为榜样,蹈海自尽。随之,他写信给日本的吴玉章索要炸药,吴玉章回信说:“弟不赞成此举,故不能寄药品来。” 接到吴玉章的回信后,他又给吴写了一封要炸药的信。在信中,他阐述了他的革命“釜薪观”。他说:“革命之事譬如煮饭。煮饭之要具有二:一日釜,一日薪。釜之为德,在一恒字。水不能蚀,火不能融,水火交煎,皆能忍受;此正如我革命党人,百折不挠,再接再厉。薪之为德,在一烈字。炬火熊熊,光焰万丈,故体质虽毁,借其余热,可以煮饭;此正如我革命党人,一往独前,舍生取义。弟素鲜恒德,故不愿为釜而愿为薪。兄如爱我,望即赐寄各物。”吴玉章被说服,最终还是寄了炸药给他。 汪精卫推掉在香港建立的同盟会南方支部长职务,一心一意准备搞一次震惊全国的暗杀活动。他致书向孙中山告别,说到同盟会的溃裂已深,不再是口舌可以弥缝,需要有实际行动才能让革命者重燃信心,才能让反对者缄口。他自忖必死,在《告南洋同志书》中有这样的话:弟虽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语气倒颇豪壮。 不过汪精卫刺杀清廷高官的设想,并不着眼于刺杀的成功与否,而是着眼于用鲜血回击同盟会的领袖是“远距离革命家”的讥讽,挽回民众对革命党的信心,所以,他们的刺杀目标一直不明确。 刚开始,他们想杀的是李准。因为李准是革命党人在南方开展活动的主要障碍,但同盟会准备在两广举行起义,为了不至于打草惊蛇,只好放弃这个目标。继而,他们决心刺杀端方。 序言 中华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曾设立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一职。国民政府主席全名为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是国民政府时期中华民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它隶属国民政府委员会,与国民政府委员相同,由国民党党内要员或委员会委员互选选出,设置于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之时,终止于1948年5月20日中华民国正式“行宪”之后。 国民政府成立时,国民政府主席由国民政府委员中推选一人担任,由常务委员五人协同处理日常政务。1927年3月,国民政府组织法第一次修正,废除国民政府主席一职。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民革命后期,宁、汉分立之时,武汉与南京两地国民党政权均设国民政府,但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设置国民政府主席一职,武汉的国民政府只设置临时会议作为处理国民政府日常政务的常务机关,但这机关实质上仍然行使国民政府的职权,所以相应的临时会议的主席就是国民政府主席。 1928年2月,中国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恢复主席制,由常务委员中推定。至此,由委员会及国民政府主席主导的南京国民政府政权组织形式渐趋完备,并一直维持至1948年国民政府解散为止。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组织法第三次修正,主席职权大为扩展,它总揽全国治权,议决国务,代表国民政府接见外使,举行或参与国际典礼,兼陆海空军总司令,与五院院长共同署名公布法律、发布命令。 1931年12月,国民政府组织法第六次修正,第一次明确规定该职为中华民国元首,任期两年,连选得连任,不兼其他官职;国民政府所有命令、处分及军事动员,虽然仍由其署名之,但须经过关系院院长、部长署名才能生效。主席不负实际政治责任,而且不得兼任其他职位。 1943年9月,中国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修正国民政府组织法》重新规定:国民政府主席为国家元首,兼陆海空军大元帅;国民政府公布法律、发布命令,由国民政府主席署名、关系院院长附署;国民政府主席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任期三年,连选得连任;五院院长、副院长由国民政府主席于国民政府委员中提请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对国民政府主席负责。其对国民政府委员会之决议,如认为执行有困难,可提交复议,但复议时有五分之三以上之委员仍主张维持原议,则应予执行。在主席任期内因事故不能视事时,开始规定由行政院院长代理;1947年增设副主席一人,又规定由副主席代理;主席、副主席均因事故不能视事时,由行政院院长代理。1948年3月29日召开“行宪”国民大会,当选的总统、副总统于5月20日就职,国民政府即日改组为总统府,国民政府主席亦自行解职。 国民政府主席,虽然是由具体的个人担任的,但却是一个国家机关,它是伴随着国民政府这一国家机关的设置而成立的。因此,考察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就不能不研究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分期。国民政府自1925年7月1日成立至1948年5月20日改组为总统府,经历了广州、武汉、北平、沦陷前的南京国民政府、陪都重庆和抗战胜利后的还都南京国民政府等几个时期。一般来说,汪精卫投降日本之后在南京建立的汪伪国民政府不算入国民政府中。因此,相应的国民政府主席情况如下: 在广州国民政府时期,国民政府主席有三位,一是汪精卫,他是继孙中山后第一位国民党领导人,其任期从1925年7月1日开始,1926年3月23日因中山舰事件汪精卫辞去国府主席一职。另一位是谭延闽,汪精卫辞职后,1926年3月30日谭延闽代理主席职权,后因为国民党迁都武汉,废除国民政府主席一职,谭延闿于1927年3月11日结束了国府主席任期。在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之后,徐谦于1927年12月21日担任临时联席会议主席,实际上是国民政府代主席。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胡汉民、谭延闽、蒋介石和林森等四人曾担任国府主席。其中,谭延闽和蒋介石曾两度担任此职。在宁汉对立之时,蒋记南京政府的国民政府主席由胡汉民担任,直至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辞去这一职,其任期为1927年4月18日至1928年2月7日。胡汉民卸职后,谭延闽于1928年2月7日继任国府主席。1928年10月3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召开,扩大了国府主席的权力,谭延闿自动请辞,屈就行政院长,结束了为期8个月的主席任期,国府主席由蒋介石担任。蒋介石于1928年10月8日就任国民政府主席一职,后由于宁粤矛盾激化,被迫于1931年12月15日辞职,由年高德劭的林森接替。林森连任国府主席长达12年之久,堪称奇迹。他于1943年8月1日去世。此后,蒋介石再任国民政府主席,直至1948年5月20日,国民政府改为总统府,国民政府主席一职自行取消。 国民政府主席的职权时大时小。总的说来,蒋介石担任国府主席的时候,其职权较大。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中国实行的是战时体制,身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陆海空三军总司令的蒋介石一直是在行使中华民国元首统帅权力,而国府主席林森实际上一直在“垂拱而治”、“典守印信”,没有实权。1943年后,蒋介石重新兼任国民政府主席,使该职务再次变成实权元首。 后记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是一部集中介绍中华民国时期历届国府主席生平的传记作品。 本书收录范围。收录国民政府主席和代主席。在中华民国的历史上,曾经有六人担任过这一职务。他们是:汪精卫、谭延闽、徐谦、胡汉民、蒋介石、林森,其中谭延闿和蒋介石曾两度担任此职。他们在中国历史的宏大画卷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或走向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本书的排列顺序。本书以时间为序,对六位国府主席的一生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勾画,重点着墨于历史人物在关键历史时刻的所作所为,夹叙夹议,可读性强。 本书在写作方面,以第一手的史料为依据,力图完整、系统地展现人物的一生,同时,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重点分析历史人物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及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或大或小的作用。在语言的运用方面,本书力图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客观描述人物,既展现历史的生动与复杂,又能反映历史全貌与时代特点。 在体例安排上,本书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相关内容,使读者能一目了然。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原则,既不苛求前人,又能实事求是、客观如实地反映历史人物的一生。 虽然在写作过程中,力求真实、准确和科学,但是由于资料和水平的限制,失误乃至错误的出现都是难免的,希望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参加本书部分章节写作、资料收集、文字校对工作的还有南丽娜、何明、刘福军等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