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分家到江陵之后,张诚便开始走耕读世家的正统道路。换句话说,他玩命地读书、考试,指望着博取功名。
张居正的祖上几代,都相当有趣和有个性。比如他的曾祖父张诚,作为世袭军官的次子,祖宗靠砍人砍出来一份家当,分家以后,又混了个书香门第,要子弟靠读书去换取功名。在这么一个军人和读书人结合的家风下,张诚自己还信佛教,简直有点脚踩三只船的味道了。
张诚的家境并不是很富裕,但每当他稍微有些宽裕,就拿出来救济四邻的贫民,或者施舍给游方化缘的和尚。这样,张诚在江陵一带,渐渐得到了民间的赞誉。
做好事当然是要付出代价的。你得真的把自家的钱粮拿出去给人家。而且不是救济一次两次,好名声传在外,附近的人遇上困难都会来找他伸手!原本就不算富裕的张家,经济当然要受到影响。不过张诚还是义无反顾。反正千金散尽还复来,能帮一把帮一把就是了。
除了做善事,张诚还喜欢参与社会活动。他本人并没有滔滔不绝的口才,相反是个结巴,乡人称他为“张謇子”。这位“謇子”口齿不畅,却爱到处劝导年轻人,或者替人排解纠纷。他言辞质朴,讲出的话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张诚曾经说过:我愿意做一张草垫子,让人睡在我上面,即使把我弄脏了,压扁了,也毫无怨言。
张诚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好人。他没有出众的才能,盖世的功勋,但有良知和热情。他自己吃亏,给他人帮助,也让人世间多了一些温情,让更多冷漠的人,学会感恩与施恩。
日后,张居正第一流的才略,固然是他自身天分与历练的结果。但张居正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热血与抱负,恐怕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曾祖父张诚的遗传与教导。
善良的张诚一共有三个儿子,老大张钺,老二张镇,老三张代。
老大张钺比较会做生意。在他的经营下,张家日渐殷实,张诚周济穷人,张家子弟苦读攻书,也有了更多的资本。
老三张代一门心思读书,还考上了秀才,成为靠国家养着的职业学生。可惜,张居正这位三叔爷虽然学习刻苦,天分却着实有限。进入县学之后,他表现平平,终其一生,考不上举人,只能在县学里混口饭吃。这样的成就,对于想振兴门楣的张家,也最多只能算合格罢了。
而老二张镇,就是张居正的祖父。张家二兄弟,大哥善于理财,三弟刻苦读书(虽然读得很一般),好歹算正经门路。张镇呢,却是既不肯握笔,也不肯拿算盘。相反,他成天放浪形骸,在江陵一带结交三教九流江湖朋友。按照中国传统观点看来,这叫不务正业,甚至可以称为“败家子”。奇怪的是,张诚对这个不成器的老二,却最喜欢。
究其原因,不是“父母偏爱劣子”,而是张镇也有他的优点。首先,他为人豪迈,颇有任侠之气。他与朋友打交道,轻钱财,讲信义,遇到不平的事,也常两肋插刀出来抱打不平.耿直热血的汉子总是让人尊敬的,张镇在江陵一带也赢得了不少赞誉;他敢于扶危济困乃至舍己为人,这一点也很对张诚的胃口。须知在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朝,对多数人来说,要舍弃自己的权益去帮助他人,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其次,张镇性情直爽,口无遮拦,认定正确的事,不会顾忌他人议论和利害得失,而义无反顾去做。在佛教徒张诚看来,这叫作“赤子之心”,也是难能可贵的。所以,最“不成器”的老二,反成为爹爹的心头肉。
不过好人家的子弟,总得有个正当职业吧。张诚就出来活动。靠他的面子,老二张镇最后被招进了江陵的辽王府,当了一名“带刀侍卫”。张镇作为开国武将张关保的后人,又为人豪放,这个职位也挺适合他。
搬迁到江陵的张诚,有一个会挣钱的儿子,一个读书的儿子,还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儿子,也称得上是“修身齐家”了。唯一美中不足,就是读书的老三能耐差点,费尽吃奶的力气,也才是个秀才。要实现登堂拜相,光耀门楣的重任,恐怕得等到下一代了。
所以,等到张镇的儿子张文明诞生时,老头子张诚猴急地说:“我这一辈子啊,做了很多善事,积了很多功德,善有善报,老天爷也该给我一个好子孙吧!说不定,就是眼前这个孩子了!”
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