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外语频道编著的《中国通(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十位国际风云人物)》书中编配大量图片,主要展现这些国际风云人物工作、生活的状态,还有他们亲身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每幅图片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其中有不少具有历史价值的图片由当事人亲自提供,是首次公诸于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通(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十位国际风云人物) |
分类 | |
作者 | 上海广播电视台外语频道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外语频道编著的《中国通(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十位国际风云人物)》书中编配大量图片,主要展现这些国际风云人物工作、生活的状态,还有他们亲身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每幅图片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其中有不少具有历史价值的图片由当事人亲自提供,是首次公诸于世。 内容推荐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外籍人士对中国的前行或倾注心血、贡献才华;或开拓破冰,几代相继。他们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2009年,在建国60周年之际,上海广播电视台外语频道(ICS)采访了亨利·基辛格、伊戈尔·罗高寿、安东尼奥·萨马兰奇、中曾根康弘、皮埃尔·拉法兰、鲍勃·霍克、斯蒂芬·佩里、沃尔夫冈·顾彬、乌里·希克和罗伯特·库恩十位同中国有着深厚渊源的著名国际风云人物,制作了十集大型纪录片《中国通》。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回顾他们与中国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和情感。《中国通: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十位国际风云人物》即为《中国通》大型纪录片的精编文本。 目录 序一/中国人民外交掌会会长 杨文昌 序二/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 黎瑞刚 亨利·基辛格——中美关系的破冰者 【编导手记】我们的“破冰之旅”/雷霖 刘炜 鲍勃·霍克——中澳关系的总工程师 【编导手记】啤酒达人·“APEC之父”·“气管炎”/徐欣 中曾根康弘——中日关系的见证者 【编导手记】——次来之不易的对话/王硕 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助燃中国百年奥运梦 【编导手记】追寻奥林匹克精神/陈亦楠 罗高寿——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 【编导手记】风雨之后见彩虹/陈亦楠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让西方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编导手记】可爱疯狂的中国通/陈冰 斯蒂芬·佩里——推动中英关系的先锋 【编导手记】“破冰者”后代的中国缘/王硕 皮埃尔·拉法兰——中法关系的沟通使者 【编导手记】仲夏的巴黎/徐欣 乌里·希克——收藏中国 【编导手记】在水中央/陈冰 沃尔夫冈·顾彬——倾情中国文学的德国人 【编导手记】找寻一个倾情中国文学的德国人/陈若平 【总导演手记】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国通》创作纪实/朱晓茜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次听到沃尔夫冈·顾彬这个名字是在2009年2月,在电视台的一次工作会议上。我们讨论了本年度外语频道的一个重要项目.为厌祝建国60周年而拍摄十集电视系列片《中国通》。 汉学家顾彬是怎样个人?在网上找到的关于他的文章令人惊讶。很多文章说这位波恩大学的教授把中国当代文学视为“垃圾”(后来发现事实被扭曲了),有些甚至把他描续成“德国炸弹”。 第封邀请信寄出之后,过了两三天就收到顾彬亲自写的回信。“谢谢你们的邀请,”他在信里面简单地写着.“我同意接受电视台的采访。” 为采访做准备,我开始匆匆忙忙地阅读中国文学的介绍。听说顾彬特别喜欢鲁迅的作品和唐朝的诗词,于是我就特别在这两方面下功夫。但是对我来说,理解唐诗和鲁迅是特别难的。我从小在国外长大,中文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还没有达到这么高的境界。在这几月里,谷歌的翻译系统变成了我的救星。 到了5月底,在去德国专访顾彬之前,我们准备先去一趟北京,采访他的中国好友和他1974年来中国留学时的老师。没想到,就在这关键时刻,一场“信任危机”的拉锯战发生了。 作为著名的汉学家,顾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之辞,曾经被一些报纸媒体断章取义。这些不实的报道,存国内的文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互联网和其他砦媒体以讹传讹地渲染,造成了误会的升级。 我们当时在调查顾彬自勺背景时。看到教百篇文章都说顾彬是…个对中国当代文学持完全否定态度的批评家,就想以这个角度作为节目的组成部分。顾彬在他的回信里说,他觉得稿子有问题,但我们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那天降落在北京机场之后.才感受到它的巨大的碰撞。 因为媒体对顾彬的曲解和伤害,使得他对中国媒体有定的顾虑。他的夫人和中国朋友们又是特别地保护他。他们担心纪录片拍摄的角度,会使已绎淡化的事情再起波澜。虽然我们和被采访人进行了预约,但他们这时却拒绝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拍摄组已经到了北京,并且定好了飞机票和旅店,准备下周就去德国。这下可怎么办?当时我们真是不知所措。 我们赶快写了一封电子邮件,解释说我们这部纪录片肯定是要客观地报道顾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作为负责任的媒体人是不会为制造噱头而夸大谬误的。 《中国通》的目的是介绍这些人对中国付出的心血和做出的杰出贡献,让观众了解台前幕后的真实情况。同时,我也给每个拒绝我们采访的人打电话,积极解释。最后,顾彬的朋友们同意了我们的采访,北京的拍摄成功了。 信任的危机总是一触即发,我们不畏压力、坚持自己的原则也最终赢得了对方的信任。 去欧洲前,听说在欧洲坐火车要比坐飞机方便。2009年6月2日下午,我们刚采访好顾彬的朋友、柏林节主任乔车姆·萨图瑞斯,就直奔柏林火车站,赶下午五点的火车到波恩。虽说当中要转两次车,但想到可以避免机场的安检登机的长队.就觉得我们的主意还不错。 可我们忘了我们还有足够塞满一辆小型面包车的摄像设备和行装。柏林的火车站是整个欧洲最大的一个火车站之一,有好几层楼,找到正确的站台简直像是走迷宫。我们得把又大又重的行李一件件搬上去、拖下来。辗转五六个小时我们到达波恩时,就直接瘫倒在旅馆的床上了。 6月3日早晨,我们摄制组一行五人来到“德国汉学百年论坛”会场。会场设置在波恩大学主楼的一个大厅里。这个大厅早先是作为接待尊贵的皇宫客人用的,现在放置了十余排座椅和演讲台,当我们从大厅后部进入时,报告会已经开始了。摄制组马上架起录像设备开始拍摄,我则开始搜索我们的主人公。 顾彬坐在前排专注地听演讲,我轻手轻脚地走到他面前,小声示意我们摄制组到了。 他点了点头,微微一笑,又马上把注意力移回到讲演者身上。他身着一件浅色的西装和一条褐色的西裤,让人觉得那就是一所著名大学里一个让人尊敬的教授。 当我问及顾彬对当代中国文学的看法,特别是提及前些年网上流传的一些文章时,他没有避开我的问题。他把那些波澜归咎于对德国广播电台采访的误译与误读。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问及一二个中国当代作家,但他的答复却被国内的一些文章以讹传讹地夸大为是对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否定。 可以感到,他对这件事已解释了无数次,可以看到他的疲倦。但后来,他又对我说:其实他并不怕媒体,但他希望这件事可以永远地成为过去。P266-P268 序言 上海广播电视台外语频道制作的十集纪录片《中国通》播出后,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好评。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外交战线上的老外交官,我有幸与纪录片中的大部分主人公打过交道——其中有几位还是我至今仍往来不断的老朋友、好朋友。他们谙熟国际事务,主张积极发展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他们任职期间,曾经为他们所代表的国家与中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卸任后,他们仍然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继续为发展本国与中国的关系而奔波,是值得中国人民敬重和珍视的老朋友。 这些睿智的人身上具有一种共性,那就是他们都能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观察和判断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走向,并能以此作为制定本国外交政策的基础。20世纪中叶以来,如何判断中国的未来是各国政治家、外交家面临的一个大课题。这不仅仅是一个思想感情问题,而且是一个以什么样的态度创建未来历史的问题。基辛格博士曾为打破中美关系的坚冰做出历史性的贡献,作为一位87岁的老入.他至今仍孜孜不倦地为中美两国人民之间架设友谊的桥梁而往返于太平洋两岸。这是因为“冷战”时期有了中国,才保持了大国力量对比的相对平衡,世界才处于相对和平之中;进入和平发展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又为世界的发展和繁荣注入了新动力。所以,基辛格博士在谈及中国和中国人民时,曾表示:“作为一名历史系的学生,我被中国深深折服,我热爱中国人民也热爱中国文化。”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是一位军人出身的政治家。但他能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高度审视当年的中日关系,使其执政五年期间实现了中日关系的顺利发展。中曾根先生酷爱中国文化,有“书法家首相”的美誉。法国前总理拉法在任期间,于2003年春天“非典”肆虐背景下,毅然率法国政府代表团如期访华,令人感动。他卸任后一直为推动中法关系的发展而奔波,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在世界各大城市进行火炬传递活动,拉法兰先生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作为第一棒火炬传递者参加了这项活动。他表示,自己在对华关系上所做的lr作实际上是传承了戴高乐将军和希拉克前总统的战略思想,应该从世界和平与大国责任的角度审视中法关系,他愿为推动更多的法国人和欧洲人了解中国而继续努力。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虽已与世长辞,但其大名仍在中国如雷贯耳,家喻户晓,因为他曾经为北京成功申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萨马兰奇先生生前曾表示,在他一生中得到过许多奖项,拥有过很多头衔,但他最珍视的头衔是“中国最好的朋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人民素来有重视友情、珍视朋友的传统。基辛格、萨马兰奇、中曾根康弘、拉法兰……这些为中国人民所熟知的名字,时刻都能唤起人们对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一幕幕令人感动的美好瞬间的回忆。对于这样的老朋友,我们必须敬重和珍视。如今,他们之中大多数人已进入暮年,但仍在为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而努力,这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 我十分欣慰地看到,上海广播电视台外语频道的同志们发现并深入发掘了这笔宝贵的财富,他们从事的这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这部纪录片的每位主人公都是灵魂闪光的人物,每个故事都是一段无比感人的鲜活历史。上海广播电视台外语频道将此部纪录片整理成书并出版发行,目的就是启发我们把这种友谊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为此,我热忱地向广大关心中外人民友好交往的朋友们推荐这本佳作,并希望中国的新闻媒体把更多世界各国热心于中外友好合作事业的人士推荐给中国的广大读者,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融人世界。 后记 《中旧通》从一颗创意种子的孕育到果实压枝,从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的播出到这本图书的出版,一路走到今天,我们所要要感谢的人,文在是太多太多。正是有了他们的有力支撑,热情相助,《中国通》才能通达天下…… 感谢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杨文昌先生和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黎瑞刚先牛,他们不仅在百忙之中为本书怍序。而且在《中国通》电视节日的制作中,自始至终给予关心和支持。 感谢时任上海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卑根源先生为《中国通》图片展泼墨挥毫,他的题词“国际风云人物,中国非凡印记”,既是对《中国通》内容的精要概括,更是对其主旨的一个精辟阐述。 还要感谢台长助删徐浩先生.他不但在政策上进行指导和把关,同时还亲自参与了节目的审稿和审片,对许多细节之处提出了修改意见。 感谢《中国通》的总策划、SMG外语频道总监孙伟先生,他的立意为整个节目描绘了基本蓝图。除了总体勾画之外,他还推荐采访传主,介绍人物特点,提供联系方式,使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就显得顺畅,从而信心十足。 感谢《中国通》的总制片人、频道副总监王立俊先生,自节目立项起步后,予以及时细致的指导,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和保障。 感谢节目顺问袁念琪先生为《中国通》的每部片子出谋划策,贡献创意,同时还大力促成了本书的出版。在《中国通》的编导们完成书稿稿后,袁念琪先生更是不辞辛苦,对书稿的内容进行补充和润色。 最后,要感谢上海义化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作为资深的出版人,他们独具慧眼,在《中国通》节目尚在进行前期制作之时就开始了图书的筹划和运作。 受限于条件,我们且不能一一感谢,心存遗憾。 我们知道,单单感谢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明白:道出感谢,说是简单,也不容易。念着感谢和要感谢之人,其实自己更要记住的是:莫要辜负期望,还要努力奋斗,争取更大的荣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