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位于亚洲大陆腹地,是亚洲中部优选的山体。沿山麓东西交通、穿越山体的南北交通及其内部交通线路,与天山内部盆地、绿洲、山麓南北盆地等共同组成了天山廊道。天山廊道是人类族群的迁徙之地、文化融合互动之地,是中原王朝对外交往之地,也是中原王朝维护西北边疆安全的军镇布防之地。
通过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古代活跃在亚洲大陆的群体,只要控制了天山廊道就意味着掌控了欧亚大陆的交通命脉和战略要地。在唐朝有效经营西域的百余年间,其战略推进以及军防布局正是以天山廊道为核心展开的。7世纪前叶,唐朝先后设置了伊、西、庭三州进行直接的州县管理,使得东天山成为经营西域的后勤基地和治理西域的人才摇篮。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之后,唐朝将安西都护府迁往龟兹,在中天山南麓以"安西四镇"为依托治理塔里木盆地,在北麓轮台、弓月城等地部署力量,控扼"碎叶道",防御游牧势力的入侵。唐朝在"热海道"以西的西天山设碎叶军镇,并在楚河流域、河中地区的昭武九姓之地、吐火罗之地等设置了大量羁縻州府,建立起以碎叶为中心的西天山廊道的军事防御体系、信息情报搜集渠道,至开天年间唐朝跻身中亚博弈大局,与突骑施、大食、吐蕃等势力逐鹿中亚。
结合唐代西域军镇、烽戌遗存的空间分布格局,可进一步探寻天山廊道的军防体系在唐朝治理西域时发挥的重要作用。伊州为唐朝在东天山最早设置的正州,是从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的桥头堡;西州成为唐朝经营西域的经济、战略大后方;庭州则是唐朝深入天山北麓的北向凸防之地,有效遏制了游牧势力东连西接的侵夺,唐朝多次稳定天山廊道的行军皆是从西州、庭州南北两道发出,三州联防屯戍,使得中原王朝第一次稳定控制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