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国历代谏书当中精心挑选了70余篇辑录成册,上到汉代,下至清朝,各朝各代的名人名谏多有涉及,其中包括《天人三策》(贾宜)、《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上万言书》(王安石)、《乞不用赃吏疏》(包拯)、《公车上书》(康有为)等名篇。为了便于读者赏析,每篇谏文都提供了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并对原文进行了注译,全书分为政治篇、经济篇、文化篇、教育篇、社会篇、司法篇、吏治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论--历代治国谏书精选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李轩//溪石 |
出版社 | 当代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从中国历代谏书当中精心挑选了70余篇辑录成册,上到汉代,下至清朝,各朝各代的名人名谏多有涉及,其中包括《天人三策》(贾宜)、《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上万言书》(王安石)、《乞不用赃吏疏》(包拯)、《公车上书》(康有为)等名篇。为了便于读者赏析,每篇谏文都提供了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并对原文进行了注译,全书分为政治篇、经济篇、文化篇、教育篇、社会篇、司法篇、吏治篇。 内容推荐 翻开五千年的历史长卷,历代的君王在治国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和警省之处。其实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位贤明的君主都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治理国家的宏大使命,一个国家机器的运转离不开百官臣子,大到公伯将相,小到县令狱卒,他们都是帝王君主不可缺少的臂膀,没有他们也就谈不上“治国、平天下”了。那么,他们是如何帮助君王治国的呢?他们的治国理论与思想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答案是——谏书。历代的史官为我们记录下了这些仕官臣子给皇上呈递的谏书。谏书是封建专制的时代,臣子向最高统治者提出的建议、策略、规劝等等,内容涉及到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教育、农耕、国防、外交、吏治等方方面面,大多是为国家着想的苦心良言。这些谏书有的言辞激烈、直陈利弊;有的语风婉转、苦心规劝;有的文辞犀利、充满智慧。这一篇篇呕心沥血的治国之策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_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维系漫长封建统治的重要智力支撑点,即使在今天依然是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目录 前言 政治篇 过秦论(上) 陈政事疏 天人三策一一汉武帝策贤良文学之士制 论贵粟疏 理乱篇 请并省郡县表 请革隋制疏 谏伐高丽表 谏太宗十思疏 请开言路疏 乞不用赃吏疏 进《资治通鉴》表 上万言书 教战守策 乞出师札 请革弊政恤妄费疏 上太宗论守成与用儒臣 治安疏 练兵条议疏 卖柑者言 原君 国论 公车上书(节选) 上摄政王书(节选) 社会篇 天人三策一一汉武帝策贤良文学之士制二 上政治得失疏一 上灾异疏 杜奢疏 崇尚节俭疏 密陈办理禁烟不能歇手片 资政新篇(节选) 文化篇 论衡·自然 谏徙流民实边 谏修洛阳乾元殿书 论崇佛老疏 苏民困以保安地方事 清除淫书以崇正学疏 正文体以端士风疏 请定中国报律折 教育篇 请劝学行礼表 请崇学校疏 论民俗之厚薄关乎天下之治乱 上书请立学校 复教习功臣子孙疏 请推广文武科试折 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 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 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 经济篇 论积贮疏 货殖列传(节选) 陈兵利害书 谏用公廨钱出举收利 乞免民租疏 论和籴状 论市易 论行用会子疏 治水议 条陈赋役利弊疏 生财裕饷第一疏 司法篇 尚德缓刑书 驳复仇议 惩欺罔以杜后渐疏 请纪明纲定人心疏 申明三法司旧例疏 英领不得干预中国审判折 吏制篇 损益 论御臣之术 谏滥官疏 朋党论 论勤政疏 论去邪疏 论用才之路欲广札子 论徇私忘公之害 请严惩贪虐各官疏 论用人疏 拟请重亲民之官疏 试读章节 微臣听说军事讨伐向来是无休止的,并被人所忌讳,武功以停止干戈为贵。而今陛下教化所及,无论多远的地方都能到达。此前远古历代所没有臣服,陛下现在都能制服他们。详细地考察古往今来的历史,成为中原地区隐患祸害的,莫过于突厥。可是我皇陛下都能稳坐宫中运筹帷幄,身不离开殿堂而决胜千里之外,使得大小可汗相继束手臣服,有的被任命为禁卫之职,有的执戟行伍之间,为我大唐王朝效力。在那以后延陀乘机作乱猖狂一时,不久即被征服,铁勒(即敕勒族)仰慕仁义,请求设置州县建制,因北,大沙漠以北一带,万里边疆再也没有战火烟尘,出现和平安定的局面。至于如高昌国王在西域沙漠地带发动叛乱,吐谷浑(鲜卑分支)在积石山暗中窥伺蠢蠢欲动,陛下仅派遣了一支非主力部队稍加征伐,就统统平定扫荡了。高丽在历代帝王时都逃避了讨伐,未能受到打击。陛下斥责他杀主暴虐百姓,亲自总领六路大军,向碣石辽东一带发兵问罪。不用十天时间,就夺取了辽东之地,前后俘虏敌军,计有几十万人,将这众多的俘虏分流发配到各个州,到处都充满了俘虏。雪洗了历代积存的耻辱,掩埋了从前与高丽征战中所牺牲的将士的枯骨,就如同历史上的秦国埋葬崤山一战的尸骨一样。以此来比较功德,我皇陛下超过以前帝王万倍。这些情况,陛下自己全都了然在心,我做官职低微的小臣怎么再敢赘说。 况且我皇陛下的仁义之风吹遍天下大地,仁孝厚德彰明于上天。眼看着异族敌国行将灭亡,已是指日可待就要俯首归顺了。将帅的授命调任,则能决定机宜于万里之外。扳起手指头计算日子,等候驿马送来告捷文书,陛下料事如神,无不符合应验,计算职项决策均无失误。提升将领于行伍之中,从平常人中选取士臣。边远异族派来的个别使者,只要晤见一面就经久不忘,官职卑微小臣的姓名只须问过一次就能记住,无须二次再问。陛下射术高超,发出一箭能穿透七层铠甲,挽拉弓箭的臂力可达到六钧(约一百八十斤)之猛。加上陛下留心专注于各种文献典籍的阅读,关心篇章文辞的钻研,笔墨书法的功力超越曹魏时的钟繇、东汉时的张芝的书艺,诗词的功底及得上贾谊、司马相如这些文豪。文笔词锋既不凡,奏乐的音调也自然和谐,执笔挥洒,就如百花竞相开放,美不胜收。以仁慈的爱心抚爱万民百姓,以礼仪厚待百官群臣。即使对细微如秋毫的善事也给予奖励,解除那如同吞舟大鱼似的法网以宽大百姓。对逆耳之言有谏必听,杜绝浮泛不实的谗言。心存仁爱众生的厚德,严禁在江湖阻碍障塞仁爱的远播广施;心中永存厌恶杀虐的仁爱之心,禁止在肉肆中鼓动屠刀宰杀牲畜。要使那鸟鹤飞禽施受到稻粱之食的恩惠,使为皇帝而死的狗马享受到帷幔裹尸埋葬的恩典。屈尊驾为遭受箭伤的李思摩将军吮吸其伤口之血,亲登灵堂隆重悼唁贤臣魏征之灵柩,痛哭为国阵亡的士兵,竞使六军为之哀伤感动;背负堵塞道路的薪柴,从而感天动地使人不忘深情,厚重万民苍生的身家性命,尤其竭尽心思关怀百姓的案件官司。我作为臣下心胸见识昏乱糊涂,岂能妄论圣皇陛下的深厚久远的功德大业呢?陛下的各种美德无所不包,无不兼备,这都使小臣深为珍惜、重视、爱护的恩德伟业。 《易经》中说:“知道前进而不知道退却,知道存在而不知道消亡,知道获得而不知道丧失。”其中又说:“知道进、退、存、亡、得、失,又不失时机地进行调整,这唯有大贤大智的圣人才能做到!”由此来说,前进含有退却之理,存在含有消亡的机缘,获得含有丧失的道理,老臣因此而为陛下可惜的,即在于此啊。《老子》中曾说:“知道满足不会遭受侮辱,知道适可而止不会遇到危险。”我以为陛下的声威名望和功业恩德,也可说是足以满足了;开拓土地、扩展疆界,也应当适可而止了。那高丽小国,实为边远之地中夷狄之卑下之类,既不值得用仁义对待,也不可用恒常的礼仪去责备求全他。自古以来人们均以为要蓄养鱼鳖,理应采用宽缓的办法来蓄养。倘是非要使其断根绝种,势必迫使困兽被逼无路进行垂死反扑,为生路而拼死一搏。再说,陛下即使每年判决死囚之徒,尚且下命进行三番五次地复查上报,在此期间进餐素食,停止音乐,如此慎重,严加审查,就是为了严防误杀,惟因以人命关天为重,以此感动天下圣贤的慈爱生灵之心。况且而今本朝士兵,没有一个人身犯罪孽,如无故地驱使他们奔赴战场阵地之间,委性命于刀锋剑刃之下,枉使他们肝脑涂地,魂魄置于异国不能返归故乡,竟使他们家中的老父、孤儿、寡妻、慈母,怅望丧车而掩面哀哭,抱着枯骨而使心灵摧裂,这足以使得阴阳失调畸变,也使人间和气感伤,这实在是天底下莫大的冤伤痛心之事。况且,兵戈,是杀人的凶器,战争,是人间危害最大的祸事,仅在万不得已时而无奈为之。如果以前高丽违背并丧失了臣属国的礼节,因而陛下兴兵征讨是可行的;如果高丽军队入侵骚扰百姓,因而陛下发兵消灭他们,也是可行的事,若高丽长期成为大唐王朝的祸患,因而陛下兴师除掉他们当然是可行的事。倘有符合上述三方面的一种情况出现,就是一天杀掉他们—万人,也不值得引以为愧疚之事。当今并不存在应当发兵征讨的三方面理由,却无端的使我大唐王朝妄自烦扰,对高丽国内而言,此举仅是为他们的旧主君伸冤报仇而已,对其国外言之,仅是替遭到高丽欺侮的新罗国复仇而己,这岂不是兴兵远征高丽的理由微小,而由此造成的损害很大吗? 微臣期望我主万岁遵奉我大唐皇祖老子李聃有关知足当止的训诫,以此确保大唐江山流传万代的崇高威名。施发那如充沛流水似的盛大皇恩,降颁宽大的诏命于天下,顺应三月阳春之际而遍洒雨露,许诺高丽以自新的机缘,焚烧那用以乘风破浪渡海远征的战船,停止征兵应募的民众的集结,自然就会出现中原华夏和四方夷狄共同欢庆太平世道的祥和景象。我为三公大臣之中久病之人,早晚之间随时有可能辞世人土,我所遗憾的是自己一生竟然没有细小如尘埃雨露的贡献,以为大唐江山的皇天后土增辉添彩。我谨于此力尽自己残余的情思气息,预先表达报恩的诚心,假如能承蒙我皇陛下采纳我这将要离开人世之人的哀言忠告,即使我就是死了,我的报答皇恩的拳拳之心也将是虽死而无憾的。P53-55 序言 华夏文明绵延数千年,数千年的历史造就了中华大国辉煌的政治文化。在这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当中可谓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先后出现了二十多个朝代、数百位帝王。朝代的更替、帝王的轮换,演绎出一幕幕兵戈铁马、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 翻开五千年的历史长卷,历代的君王在治国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和警省之处。其实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位贤明的君主都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治理国家的宏大使命,一个国家机器的运转离不开百官臣子,大到公伯将相,小到县令狱卒,他们都是帝王君主不可缺少的臂膀,没有他们也就谈不上“治国、平天下”了。那么,他们是如何帮助君王治国的呢?他们的治国理论与思想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答案是——谏书。历代的史官为我们记录下了这些仕官臣子给皇上呈递的谏书。谏书是封建专制的时代,臣子向最高统治者提出的建议、策略、规劝等等,内容涉及到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教育、农耕、国防、外交、吏治等方方面面,大多是为国家着想的苦心良言。这些谏书有的言辞激烈、直陈利弊;有的语风婉转、苦心规劝;有的文辞犀利、充满智慧。这一篇篇呕心沥血的治国之策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_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维系漫长封建统治的重要智力支撑点,即使在今天依然是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本书从中国历代谏书当中精心挑选了70余篇辑录成册,上到汉代,下至清朝,各朝各代的名人名谏多有涉及,其中包括《天人三策》(贾宜)、《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上万言书》(王安石)、《乞不用赃吏疏》(包拯)、《公车上书》(康有为)等名篇。为了便于读者赏析,每篇谏文都提供了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并对原文进行了注译,全书分为政治篇、经济篇、文化篇、教育篇、社会篇、司法篇、吏治篇。 国学博大精深,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疏漏与不足之处,希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