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卷舒开合任天真(何泽慧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晓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也许在外人眼里,这些都是价值累万的宝贝。何澄的子女们克勤克俭,从不浪费物力,却都对钱财不甚看重。1990年,在何澄收藏的印章出土之后,有人主张他们每人收藏一枚留作纪念,他们均不接受。最后有人提议由何泽瑛收藏一枚刻有何澄名字的普通水晶章,也为她所拒绝。他们认为,父亲收藏的这些东西,应该妥善完整地保存在一起,至于其归属并不重要。

1980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仿网师园内“殿春移”建了一座古典庭院“明轩”,网师园名播海外。1982年,网师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在苏州南园宾馆举行了何澄先生子女捐赠网师园等文物仪式,补办了房产、文物捐赠手续。1997年,作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网师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何澄精于古文物鉴赏,并以一己财力,为祖国保护了许多优秀文化遗产。”《人民日报》上的这一评价,实至名归。

苏州王氏世家与女权先驱——王谢长达

何泽慧在何澄定居的苏州出生。苏州位于长江南岸,太湖之滨,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传统文化发达、历史底蕴深厚、风景秀美如画。因其从古至今长盛不衰的文化和经济,被誉为“人间天堂”,素有“丝绸之都(丝绸之府)”、“园林之城”的美名。何泽慧的母亲王季山,出生在苏州著名的科举世家——莫□王氏。生长在苏州的何泽慧,早年更多地受母亲家族的熏陶。

根据王氏家谱记载,自明代王鏊(1450—1524)中探花并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以来,王氏共有状元1人,探花1人,进士11人(含一名武进士),举人17人。明代有12人出仕,清代有104人出仕。王鏊为人耿直,鉴于朝政日非,就及早致仕,退隐苏州东山,但朝廷仍常来咨询,世人称之为“山中宰相”,数百年来,家声不坠。王鏊墓和祠堂至今犹在,成为王氏家族的象征。直到1950年前,王氏家族还保持着清明节到王鏊祠堂祭祖的仪式。

清朝末期,王氏家族与冯桂芬、张之洞等洋务派重臣联系密切。王季山的父亲王颂蔚(1848—1895),字芾卿,号嵩隐,为王鏊十三世孙。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进士,深受潘祖荫和翁同□器重,曾是近代教育家蔡元培的恩师。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王颂蔚为军机处章京,积极主战,协助翁同□做了一些工作。及至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马关条约》签订,王颂蔚染时疫一病不起,不日病故。王季山的母亲、随夫在京的王谢长达(1848—1934.)女士,此前带领几个未成年的子女,回到苏州十全街“怀厚堂”,在民族危亡之际,立志振兴中华、争取女权,成为苏州历史上一代巾帼英豪。

近代王氏家族与何家能够涌现那么多女性科学家和教育家,如王季□、王明贞、王淑贞、何怡贞、何泽慧等,并非偶然,她们均得益于开风气者王谢长达女士。王谢长达原名谢长达,字铭才,出身官宦世家,自幼习书识字。这个有着朝廷封诰的命妇是一位个性坚强的女性,凡事不畏艰辛,亲力亲为。曾有一张经过后期处理的照片(图1—4),照片上的两个人,一坐一跪,都是她自己,题名为“求人不如求己”,体现着她的处世风格。在何泽慧一代孙辈的眼中,这位祖母很严厉,令人望而生畏,但办事公正。

封建时代对女陛的压制,莫过于中国独有的三寸金莲缠足。到了变革求强的年代,放足运动逐渐在一些开放城市兴起。1901年,时年53岁的王谢长达得悉上海创设天足会,又适逢慈禧太后也下达了劝禁缠足的御旨,便在苏州成立放足会,自任总理,会址就设在十全街私宅。天足会与放足会稍有区别:所谓天足,即从小不缠足,而已经缠足的妇女,要摆脱这一桎梏,则需要放足。“路都不能痛快地走,怎么可以干事呢?”

P18-P19

书评(媒体评论)

什么叫本色?就是求真、特别较真,有时候有点犟,不计较生活,热爱科学,热爱祖国。

——温家宝(2008)

后记

如同人生经历四季,这本传记初稿的写作,也持续了整整一年。仲春时节,撰成何泽慧先生的家世以及在振华女校、清华大学的求学时光(1—3章);盛夏之际,完成她在德国和法国的研究经历(4—6章);金秋时节,写就她回国后在核乳胶、中子物理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阶段(7—10章);雪飘两度,而全篇皆成(11—14章)。犹记苏州太湖畔,迎春繁花始盛开;南京植物园小路上,初冬暮色已苍茫。在这一年里,我们用心领略了何泽慧先生一生的美丽华章。

何泽慧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小组由五人组成:负责人刘晓,担任资料收集访谈及研究报告的撰写。成员有李艳平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提供了何泽慧家族及在法国时期的一些素材。方在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查找和翻译了一些德语文献,商讨核物理方面的知识,并前往柏林复制到何泽慧的博士论文。曾西平(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负责了访谈的摄像和主要文字整理工作。康静(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也承担了部分摄像和文字整理事宜,同时对资料的编目付出了不少劳动。此外,朱文瑜、王传超、罗兴波、王彦雨、刘素莉等也先后参与课题组的部分工作。没有小组的协作和许多人的帮助,很难想象这一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当我们见到何泽慧先生时,她已经忘却了所有的烦恼。何泽慧先生的事迹,如同散落的音符,由她的子女、亲友、同事珍藏,是他们将其慷慨无私地提供给我们。与何泽慧交往多年的葛能全先生,向我们讲述了她一生的大量细节,许多观点值得借鉴。钱民协教授、钱祖玄教授整理并数字化了大量照片、信件和文献。钱思进教授不仅给我们许多珍贵的文章,还对本书进行逐字逐句的订正。张焕乔、孙汉城和杨桢三位先生把何泽慧最精彩的岁月展现在我们面前,李惕碚院士则对她晚年的贡献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何泽瑛女士——家族的守望者,我们在她那里找到许多问题的答案。还有徐思源老师、张橙华先生、王守觉院士、冼鼎昌院士、马宇蓓老师……他们才是真正的原创作者,而我们对史实没有任何“加瓦添砖”。

最后,要感谢中国科协牵头开展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特别是项目办公室负责人张藜老师等对我们的信任。没有这个项目,则没有本采集小组的存在。作为小组负责人,一年半的历程已经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尤其是张藜老师和樊洪业老师对本书极为重视,不惜耗费大量时间审读,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使我们深受教益。我们只有殚精竭虑,冀对何泽慧先生负责、对项目负责。

然而,笔者深知阅历尚浅,虽穷其智力亦难以写尽何泽慧先生的百年情怀。小得而大失之处,还望读者见谅并批评指正!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序一我知道的何泽慧先生

序二深切怀念我们的妈妈

导言

第一章 两渡源流,苏州世家

 两渡何氏

 何澄生平及其革命活动

 苏州王氏世家与女权先驱——王谢长达

 王氏科技精英与实验物理传统

 投身科学的兄弟姐妹

第二章 振华女校,全面发展

 幼年何泽慧

 振华女校

 文体全面发展与杭州之旅

 成立壬申级级友会

 静默地想方法救国

 告别振华

第三章 清华大学物理系,物理学家的摇篮

 从振华到清华

 清华大学物理系

 清华大学的学习与生活

 每临大事有静气

第四章 赴德留学,兵工报国

 到德国去

 弹道学研究

 滞留德国

 西门子公司与拉贝

 红十字通信

第五章 转向原子科学,从德国到法国

 博特教授与德国核物理研究

 发现正负电子的弹性碰撞

 科学家的爱情

 相聚巴黎

第六章 发现重原产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

 寻找三分裂

 发现首例四分裂

 后续研究及其他工作

 告别法国

第七章 创建首个原子学研究机构

 重返苏州故里

 创建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

 军管期间的原子学研究所·

 原子科学研究的预备

第八章 原子科学的基础研究——制备核乳胶

 从照相板组到原子核物理组

 科研工作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核乳胶的制备

 核物理研究的初步开展

 何泽慧和她的助手们

第九章 让原子能在中国生根

 转向原子能

 “热工实习团”赴苏联

 研究所的调整与扩充

 研制高灵敏度核乳胶

第十章 领导实验中子物理及参与核武器研制

 进入原子能时代

 实验中子物理

 领导“物理线”

 为两弹研究输送人才

 参与组织核武器研究

 对青年物理学家的忠告

第十一章 遭遇“文化大革命”及转向高能物理

 遭遇“文化大革命”

 干校劳动

 告别原子能

 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建立

 “重返”中国科学院

第十二章 耕耘宇宙线

 分管宇宙线

 应用核乳胶研究宇宙线

 开辟高空气球探测技术

 高能物理的其他研究工作和图书情报工作

 立足常规,着眼新奇

第十三章 香远益清

 学术荣誉

 晚年学术活动

 心系故土

 与钱三强的晚年生活

 与温家宝总理的交往

 高风长存

 结语科学的精神与传统

 附录一何泽慧年表

 附录二何泽慧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事业与科技教育的进展,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老科学家相继辞世、学术成长资料大量散失的突出问题,中国科协于2009年向国务院提出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明确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对于充实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献,理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采集工程把重点放在年龄在80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以及虽然不是两院院士、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科学家的关心和爱护。

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采集工程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科技事业负责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获得大量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视频资料,其中有一些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弥足珍贵。

以传记丛书的形式把采集工程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是采集工程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在我看来,这些传记丛书大都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内中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这套传记丛书,学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借此机会,向所有接受采集的老科学家及其亲属朋友,向参与采集工程的工作人员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真诚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读者的喜爱,希望采集工程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我期待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采集工程的成果将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采集工程的意义也将越来越彰显于天下。

是为序。

内容推荐

《卷舒开合任天真(何泽慧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编著者刘晓。

《卷舒开合任天真(何泽慧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内容提要:何泽慧先生是我国核物理、高能物理与高能天体物理的奠基人之一。本书以科学史专业研究的视角和严谨态度,通过大量人物访谈、实地考察、查阅档案、实物采集和史学考证,深入挖掘了何泽慧先生不同时期的丰富史料,正本清源,揭示了她在我国核科学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在此基础上,本书同时展现了她朴实无华的日常生活和直率求真的鲜明个性。

编辑推荐

《卷舒开合任天真(何泽慧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编著者刘晓。

《卷舒开合任天真:何泽慧传》用李商隐《赠荷花》中“卷舒开合任天真”为题,借“荷”来形容我国核物理事业中这位女科学家的超尘拔俗和朴实无华。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何泽慧先生在百年的历史风浪中,无论命运卷舒开合,始终求真、较真和率真。有人说她是那个“看不见皇帝新衣的小孩子”,有人说她有“永远的童心”、“童趣”,而温家宝总理认为这是她具有的科学家的本色:“什么叫本色?就是求真,特别较真,有时候有点犟,不计较生活,热爱科学,热爱祖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9: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