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毕飞宇的《睡觉》、张惠雯的《垂老别》和铁凝的《风度》都是立足于当下的生活现实,背靠坚实的文化伦理,向尴尬的生存困境发出了饶有意味的质疑和追问;斯继东的《今夜无人入眠》、洁尘的《你什么时候搬出去》、张楚的《夜是怎样黑下来的》、田耳《寻找采芹》、朱个的《一切是怎么发生的》等,都是立足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叙事在那里辗转反侧,左环右绕,凸现出一个个耐人寻味的人性状态,或者无法厘清的生存意绪;红柯的《社火》、盛可以的《苦枣树上的巢》、晓苏的《我们的隐私》、海飞的《自己》都是将叙述安置在底层生存群体之中,展示了那些微不足道的人群在缭乱的现实中无序奔突时的伤痛。
在这本年选里,编者选取了28个短篇,相对于作者所读到的其他短篇,它们或许具有一些更多的回味空间罢了。虽然作者不是一个“文学本质主义”者,不太相信存在着绝对的、超历史的、恒久不变的文学本质,但作者依然信守短篇应该持有的一些基本规范和审美价值,譬如对语言、语调的把握,对轻重、快慢、虚实等“度”的控制,对微妙情感或人际关系的有效拓展等等。
全书收录了毕飞宇的《睡觉》、张惠雯的《垂老别》和铁凝的《风度》等等。
小伙子却宽慰她,说:“没事的,反正也够不着。”
这是一句大实话。但大实话就是这样,它的内部时常隐含了十分不堪的内容。小美的脸上突然又是一阵涨,当即弓下腰,一把抱起泰迪,搂在怀里。
小美的离开显然有些仓促,她沿着小伙子的来路匆匆而去。路人就必须是这样,相向而行,然后,背道而驰。
十五个月前,小美嫁到了东郊,一直定居在东郊的皇家别墅苑。小美的婚礼极其简单,比通常的婚礼却浪漫和别致许多倍。先生把阿美带到南京,花了大半天的时间一起游玩台城和中山陵。大约在下午4点钟左右,他们回到金陵饭店。先生变戏法似的,突然给阿美一朵玫瑰。先生说,嫁给我,好吗?阿美愣了一下,从来也没有想到先生肯用“嫁”这个词。好在小美知道“嫁”是怎么一回事,她站在原地,开始解,所有的衣物都掉在地毯上。小美的头发挂下来,两只胳膊也挂下来了。作为女人,从头发到脚趾头,她一样也不缺。小美说,我都带来了,你娶走吧。先生没有把小美拉上床,却把她拉进了卫生间。他打开香槟,香槟的泡沫跟射精似的,蓬勃而又无所顾忌。喝过交杯,先生又送了阿美一件结婚礼物,是香奈尔5号。阿美就“穿着香奈尔5号”和先生走向婚床了。这个婚礼是多么特别,简短而又浪漫,真的是出奇制胜。不过,事后想起来,阿美其实就被一朵玫瑰、一杯香槟和一瓶香水娶走的,还是便宜了。阿美在心里头笑笑,男人哪,不想浪费就肯定浪漫。
不过先生倒不是一个吝啬的人,除了婚礼,先生的手面还算大方。一句话,在金钱方面,先生从来没有亏待过小美。先生有家,在浙江;有生意,也在浙江,去年年底才把生意拓展到南京来。“生意到了南京,在南京就必须有个家。”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就用一朵玫瑰、一杯香槟和一瓶香奈尔5号把小美给娶回来了。
上床之前还发生了一件事,小美突然哭了。她光着,先生也光着,先生就这样把小美搂在怀里。小美说:“往后我怎么称呼先生呢?”先生吻着小美的腮,脱口说:“就叫我先生。”“先生”这个词好,好就好在暧昧,既可以当丈夫用,也可以当男人用,还可以当嫖客用,复杂了。小美的下巴架在先生的肩膀上,决定哭一会儿,眼泪一直滚到先生的锁骨上。先生托住小美的下巴,眼睛眯起来,脑袋拉得远远的,盯着小美看。还没等先生开口,小美却先笑了,她用腮部蹭了蹭先生的下巴.轻声说:“先生你再惯我一会儿吧。”先生比小美大二十岁,这是他应该做的,也是小美应该得到的。
有一件事小美一直瞒着先生,在认识先生之前,小美在外面做过的,也就五六个月。小美做得并不好,一直都没什么生意。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说出来都有点滑稽——小美能够接受的只有回头客,这生意还怎么做呢?妈咪是一个比小美小十七个月的女孩子,和小美的关系始终都不错。妈咪说:“你呀,你连牌坊的钱都挣不回来。”小美只有苦笑。生人也不是不可以,可以的,她就是觉得生人脏,还疼——说到底,小美这样的女孩子是不适合捧这么一只“金饭碗”的。
小美下决心“不做”,固然是遇上了先生,另一个秘密也不能不说。就在最后的一个月,她接待了一个很特别的小伙子。之所以很特别,_是他的年纪,肯定是学生,不是大三就是大四;二是他的长相,小伙子实在是太干净、太斯文了,极度的害羞。小美一眼就看出来了,是个菜鸟,不是头一遭就是第二回。小美觉得见过这个人的,却想不起来,也没工夫去想。那个夜晚真的很动人,小伙子搂着阿美,是柔软和卑微的样子,他的脸庞一直埋在小美的乳沟里,反反复复地说:“你答应我吧,你答应我吧。”这有什么答应不答应的,小美必须要答应。可小伙子什么也不干,光流泪,眼泪和鼻涕都黏在小美的乳房上,只是重复那两句废话。小美知道了,这是一个受了伤的家伙,他要的不是小美的硬件,而是小美的系统。小美很奇怪,她的乳房一直有洁癖,向来都容不下半点黏稠的东西,但小美就是不觉得他的眼泪和鼻涕脏。小美就搂着他的脑袋,哄他,她一口又一口地、一遍又一遍地说:“我答应你。”小美说:“我答应的。”
除了流泪,除了“你答应我吧”,除了“我答应你”,这个晚上小美的身体几乎没有付出体力,他们什么也没做。这笔买卖太划算了,可是,从后来的情况看,似乎也不划算。小伙子在离开之前要了小美的手机号,小美给了他。他捧起小美的脸.脸上的神情严肃得吓人,是至真与至诚。小伙子说:“答应我,等着我,我明天就给你打电话。”
小美怎么可能等待他的电话呢?笑话。但是,小伙子留下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小伙子的神情,那神情是严肃的,庄重的,至真,至诚,吓人了。小美自己也不愿意承认,一闲下来她就不由自主地追忆那张脸,她怀念的居然是他的严肃,还有他的庄重,搞笑了。小美其实还是等他的电话,当然什么也没有等到。小美就觉得自己一不小心“怀”上了,不是肚子怀上了,是心怀上了。她还能做什么?只能等——等待是天底下最折磨人的一件事,小美摊上了。小美就点起薄荷烟,眯起眼睛,一个人笑,笑得坏坏的,很会心的样子,很淫邪的样子,很无所畏惧的样子,敢死——说到底又没有什么东西需要她去死。这就很无聊,还无趣,很像薄荷。小美从来没有把这个故事说给任何一个姐妹们听,连妈咪都没有。小美的心就这么怀上了,连堕胎的医院都没有找到。P2-3
当代短篇小说大师、“极简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雷蒙德·卡佛曾经不无自嘲地说,他之所以专门写短篇,“把自己局限于写那些我知道我坐下来一次写完的东西”,是因为他只能靠租房度日,而且租金时常无着,“无时无刻不担心自己身下的椅子随时都会被移走”。其言外之意是,如果生活条件允许,他更希望自己写写长篇。有趣的是,随着生活的逐步改善,特别是获得了美国文学艺术院颁发的“施特劳斯津贴”后,衣食无忧的他,却直到去世之前也没有写过一部长篇。
卡佛的写作,其实隐含了人类的某种惯性心理——当一个人熟练于某种既定的思维方式或生存方式时,尤其是当这种方式获得了公众的首肯和赞许之后,自我超越的勇气和开拓式的冒险精神就会消弭殆尽,一种自我依恋的惯性心理便会主宰他的整个精神世界。写作亦然。有很多功成名就的作家,虽然在年复一年地发表他们的新作,但其中所包含的写作技能、审美思维乃至思考力度,并没有呈现出明确的超越姿态,只不过是创作主体在既定经验上的惯性滑行罢了。
当然,惯性写作也有消极和积极之分。积极的惯性写作,是指创作主体能够保持着一定的主体意识,在固有的审美思维中追求精益求精,不断地创作出艺术精品,就像钻头一样沿着一个方向不停地建立深度。从最早的《请你安静些,好吗?》到后来的《大教堂》、《马辔头》,卡佛的写作就是通过这种惯性,创造了自己的经典。而消极的惯性写作则不然。它在达到一定的深度之后,创作主体便借助这种业已形成的惯性思维,进行平面式的滑行,即一种慵懒的、自足的、无深度追求的话语游走。
无须讳言,这种消极性的惯性写作,仍然左右着我们的文学创作。有例为证的是,这些年来,当我读到一些名家之作时,常常是失望大于期待,寡味大于惊喜。各种停留于庸常经验层面上的、理念化的、自恋性的叙事随处可见。文本的背后,看不到作家的创造激情,也看不到作家认真思索的意愿,渗透着各种小打小闹的沾沾自喜。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消极的惯性写作。尤其是对于叙事智性较强的短篇,更为明显。倒是一些文学新人,常常给人以意外的惊喜。2009年,我曾为《上海文学》承担了6篇“短篇精荐”的任务。原想可以轻松地完成最新作品的遴选,可结果是,每次读了十多篇都选不出一篇具有阐释意味的短篇,以至于经常弄到临近截稿时才完成任务。除了毕飞宇、铁凝等人的少数作品颇耐咀嚼之外,多数名家的短篇很难让人满意。即使是像王蒙的《岑寂的花园》,看似动用了迷宫式的手法,将不同时空的故事拼缀在一起,然而,细细地回味,觉得它只不过是对北岛的诗句进行了一番颠覆性的改写,表达的依然是“富足了,浪费了,堕落了,没有一定之规了”之类共识性的生存感受。
面对消极的惯性写作日显突出的创作现状,尽管我依然保持着积极的阅读姿态,但说实在的,收获甚微。在这本年选里,我选取了28个短篇,但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每一篇都让我十分满意。只不过,相对于我所读到的其他短篇,它们或许具有一些更多的回味空间罢了。虽然我不是一个“文学本质主义”者,不太相信存在着绝对的、超历史的、恒久不变的文学本质,但我依然信守短篇应该持有的一些基本规范和审美价值,譬如对语言、语调的把握,对轻重、快慢、虚实等“度”的控制,对微妙情感或人际关系的有效拓展等等。
在2009年的短篇创作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毕飞宇的《睡觉》、张惠雯的《垂老别》和铁凝的《风度》。它们都是立足于当下的生活现实,背靠坚实的文化伦理,向尴尬的生存困境发出了饶有意味的质疑和追问。《睡觉》叙述了一个二奶的故事。但是,那个叫小美的二奶,既温文尔雅,善解人意,又精明异常,弛张有度。在小说中,一方是位非常精明的商人,另一方则是同样精明的女人,当这两个人以一种奇特的“包养”方式组合在一起,博弈几乎成为不可避免的事。但小美却能以女性特有的温情,从容地化解了种种尖锐的对抗。就叙事而言,这篇小说几乎没有任何冲突结构的设置——小美与“先生”,小美与泰迪,小美与初恋同学,小美与遛狗的小伙子,他们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相遇,交流,却没有磨擦和抵牾,一切静若止水,只是在人物的心际间漫溢,很有韵致。
没有冲突也同样可以让故事发展,没有冲突也同样可以让人物丰富起来。当然,这需要作家具备很好的叙事耐力,要让主体的心智真正地渗透到人物的内心深处,将那些波澜不惊的感受鲜活地呈现出来,使细节获得灵性化的审美质感。《睡觉》就动用了两种方式,摒弃了一切可能性的外在冲突,使叙事彻底转化为人物内心的呈现:一是人物的视角。小说自始至终都是以小美作为叙事视点,以她的意识流动和内心感受作为线索。由于特定的二奶身份和皇家别墅苑的特殊环境,所以故事自然而然地剔除了一些人物外在的纠缠。二是慢的节奏。对于一个二奶来说,时间就是等待和守候,并没有多少特别的意义,因此,毕飞宇非常贴切地运用了“慢”的方式,为人物内心的延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垂老别》以亲情与义务的冲突,展现了乡村伦理所面临的现实冲击。作者选择了忠实木讷的王老汉作为叙述视角,从而将道德和法理推到了叙事之外,取而代之的则是亲情的撕扯——在王老汉的内心,既有无奈,又有感伤;既有酸楚,又有自责;既有死的梦魇,又有生的怀想……它们围绕着亲情和尊严,不断地盘旋在他的脑子里,一口一口地撕咬着王老汉的心。这种叙述上的盘旋,不仅有效地打开了王老汉尴尬困顿的精神世界,也将他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隐痛一层层地剥示出来,很好地展现了一位恪守传统乡村伦理的父亲面对现实时的无助和无望。
令人感佩的是,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控制非常成功,从而使王老汉的言行始终呈现出某种“畏”的状态——无论是在儿子们的家里,还是在亲戚邻居的眼中,他总是本能地保持着“畏”的神态——因“畏”而小心翼翼,因“畏”而欲言又止,因“畏”而不断回忆,因“畏”而梦境连连。但是,他又并不是畏惧自己不能苟活,也不是畏惧下辈的粗暴蛮横,而是畏惧亲情的崩落、血缘的破裂、尊严被践踏。正是这种“畏”的呈现,使我们看到了王老汉内心的无奈和苍凉,也看到了利益化的现实对“父亲”这个庄严身份的褫夺和亵渎。眼看着“畏”已无法解决任何问题,王老汉只好选择了逃离,逃离他一生都不曾舍弃的故土,只是为了摆脱血缘里的冲突。除了对“畏”的着力呈现,小说还紧紧地扣住了“寒冷”,使这一严峻的自然现象与王老汉的内心际遇形成了紧密的共振关系。这也使《垂老别》在叙事上显得颇为精致。
《风度》是一个看似轻丽却意蕴颇丰的作品。在本年度,铁凝还发表了《内科诊室》、《伊琳娜的礼帽》、《咳嗽天鹅》等短篇,其中的《伊琳娜的礼帽》,仅仅叙述了一次飞机上的短暂旅程,但在那种近似于摄像机般的精确描写中,男女主人公的隐秘冲动和艳遇心理都昭然若揭,而且充满了某种浪漫的诗意,毫无鄙俗之感。《风度》以一场三十多年后的聚会作为契机,缓缓地打开了退休职工程秀蕊的内心世界。有趣的是,程秀蕊虽然是小说的主人公,却不是这场聚会的中心人物,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她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旁观者——三十多年前,她见证了一群知青下放到自己生活的黑石头村,在那里读书、干农活、拉粪;三十多年后,她又见证了这群已功成名就的人物,在本市最豪华的丽景酒店里春风得意,高谈阔论。这种微妙的身份,构成了小说潜在的张力:作为见证者,她是一个可靠的叙述视角;但是作为聚会者,她又无法真正地融入这个群体,因为她并不是一个“成功者”,而只是一个普通的退休职工。
尽管相互比较并没有意义,但是特定的距离感,不仅使程秀蕊自觉地变成了一个谦卑的倾听者,而且加剧了她的敏感心理,使她变得处处小心,时时在意。作者也正是通过人物的这种敏感心理,巧妙而又细腻地传达了宋大刚、胡晓南等人的复杂心理,其中既有几份自足,又有些许的失落,就像他们选择“法兰西”包房为从法国回来的李博接风一样,奢华的热情之中,又隐含了本土性的自我彰显。
但是,《风度》最让人寻思的,还是程秀蕊内心深处那种“要和他们相像的愿望”。三十多年前,她就觉得他们是一群“不俗的文明的人”,为此她既渴望与他们紧密相处,又深恐父亲时常脱鞋追打母亲的粗鄙场景被他们看到;三十多年后,她依然觉得他们是一群“不俗的人”,“虽然大家的衣服都随便,可到底,他们的随便显出了那么一种不一般”。用尽了一生的期许,最终的距离感依然清晰地盘踞在程秀蕊的心中,它关乎人生的输赢,似乎又超越了这种输赢的较量。同时,作者还精心安排了李博这个最让程秀蕊心仪的人物在两个重要场景中的缺席:一是乒乓球赛的缺席,一是聚会的缺席。前者让她看见了一个翩翩少年非凡的风度,以至于这种风度构成了她生命里最为华丽的风景,而后者随着李博的即将出现,将又会出现怎样一种风度?当烘云托月的众人都涌向门口的时候,程秀蕊却本能地后退了一步。这一细微的动作,又隐含了她那内心深处多少难以言说的感受?
叔本华曾说:“小说家的任务不是讲述那些伟大事件,而是使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变得趣味盎然。”按我的理解,叔本华并不是劝小说家们不要去关心那些“伟大事件”,而是要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全身心地关注那些不太重要的小事,就像迈克尔·伍德在《沉默之子》中所说的那些,让那些“四散在历史各个不起眼的角落中的”秘密呈现出来,使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变得熠熠生辉,这才是小说的核心之所在。由于篇幅的限制,这些“小事”在短篇小说里尤为重要。
在2009年的短篇创作中,斯继东的《今夜无人入眠》、洁尘的《你什么时候搬出去》、张楚的《夜是怎样黑下来的》、田耳《寻找采芹》、朱个的《一切是怎么发生的》等,都是立足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叙事在那里辗转反侧,左环右绕,凸现出一个个耐人寻味的人性状态,或者无法厘清的生存意绪。
《今夜无人入眠》以一种亢奋式的叙事语调,展示了一群现代都市人躁动而无序的精神状态。他们有点钱、有点闲、有点身份,也有点思想,所以他们不甘平庸、不甘寂寞,总想寻找点小刺激、小兴奋、小反叛。随着一场帕瓦罗蒂音乐会的到来,李白、毕大师、黄皮、马拉、赵四小姐等等终于聚到了一起。有趣的是,随着音乐会和酒会的结束,马拉在送赵四小姐回家后失踪了。于是,李白、毕大师、黄皮在接到马拉妻子的寻问电话后,开始了各自充满暖昧意味的推测和判断。这些推测和判断,表面上都是为了寻找真相,甚至还带有强烈的证实意味,并且结果都趋向一致——马拉与赵四小姐肯定存在着暧昧关系。而当马拉进行自我复述时,虽然颠覆了三位朋友的推测和判断,但也不是绝对的可信。事实上,整个叙事正是在这种暧昧状态中前行,围绕着暧昧,所有人都“今夜无眠”,而在“无眠”的背后,既有精神空虚的现实镜像,又有庸常秩序被打破后的亢奋。
《你什么时候搬出去》通过一对男女之间的隐秘交流,道出了现代人对爱的无能为力和迷惘——那个曾经让游波爱得魂牵梦绕的男人方舟,终于在离婚之后,了无牵挂地住到了她家。面对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游波却由喜而悔,又由悔而烦,最后不得不向方舟发出了逐客令。其表面理由是:方舟入住的第二天,游波就对着卫生间突然出现的脏毛巾、卷了毛的牙刷而发呆,继而又幻想方舟穿着登山靴在她香闺里四处游走的情形,差点哭了。后来,当她发现方舟常常将用过的餐巾纸随意扔在桌子,甚至将他自己住的房间弄成了“狗窝”一样,更是忍无可忍了。为什么幻想中的方舟可以栩栩如生,而真实中的方舟却如此地令人生厌?因为爱情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乌托邦,它只可遐想,不可接近;它只可入梦,不可实践。事实上,这正是小说所要传达的审美意图。很多人世间的男欢女爱,放在心里,永远都是浪漫而美好的,而一旦化成现实,这种乌托邦式的情感,便会在种种难以言说的世俗生活里消磨殆尽,甚至彼此厌烦。这既是爱的两难之境,亦是爱的美妙之处。
《夜是怎样黑下来的》从代际冲突入手,将两代人之间的欲望与伦理的对抗,演绎得风生水起,一波三折。老辛对自己儿子的女友张茜之所以由挑剔发展到愤怒,甚至要不惜一切代价拆散他们,并不是张茜有多少过错,而是老辛面对张茜时有着特殊的惶恐。这种惶恐意味深长,既包含了家长权威的动摇,又有着隐秘欲望的诱惑。张茜到老辛家之后,从烧菜、喝酒、放鞋,甚至与儿子的悄悄话,都在颠覆他作为一家之主的威信和尊严,而张茜那双充满生机的眼睛,以及青春的身体,又挑战着老辛的心理,以至于老辛都无法掌控自己的行为。《寻找采芹》展示了一个彻底的物质化世界的交换游戏。无论是廖老板还是李叔生,甚至包括采芹自己,都只是将女人视为一种性或青春的润滑剂,视为一种利益交换的基本筹码。小说尤为尖锐的是,作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采芹却毫无感受,反而在利益得失上为两个出卖她的男人进行心理权衡,这种彻底失去尊严感的生存境遇,表明这个时代的伦理已经破败不堪。同样,《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也触及了这个时代破烂不堪的伦理,但它却指向了有一定知识背景的市民阶层。何逢吉、金城、钱喜趣、顾维汉这几个男女,无论是后知后觉、先知先觉还是不知不觉,他们在情感上或明或暗的扯扯拽拽,虽有背叛与引诱的阴暗动机,但当一切既成事实之后,结束的只是所谓的婚姻,而游戏却依然在进行。
刘建东的《师长的雕像》和《师长的弹壳》、朱山坡的《鸟失踪》、冉正万的《树上的眼睛》、须一瓜的《黑领椋鸟》等,则以强烈的寓言特征,传达了创作主体对各种可能性的生存状态的思考。《师长的雕像》仿佛是一个新版的《皇帝的新装》,它将历史融入乡间文化的同时,使英雄与英雄崇拜向荒诞的境遇疯狂的滑行——当所有的权力者都在围绕一座雕像进行造神运动时,只有杨富贵对英雄的存在发出了质疑。毫无疑问,杨富贵受到了嘲讽和惩罚,因为他伤害了集体意志和公众热情。这种造神运动,关心的不是事实和真相,不允许怀疑和追问,它是以神本主义为信念,为盲目的集体意志提供虚弱的文化符号。这种神本主义的冲动,显然隐喻了我们曾经经历的疯颠的历史。
《鸟失踪》以一种舒缓而感伤的语调,叙述了一位孤独的父亲对儿子的隐秘怀念。随着漫长岁月的淘洗,晚年的父亲终于过上了安静的日子,然而他依然无法忘却曾经在越战中牺牲于他乡的儿子,只不过他无法诉说这种情感。所以,他选择了一种极端的生活来麻醉自己:“酗酒、好赌、懒惰、几个月不洗澡和对老婆的傲慢”。不久,他又希望通过养鸟来排遣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但仍以失败告终,以至于最后变成了一个“野人”,只为了寻找曾经的骨肉。这篇小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战争遗留的人性之痛给予了深切的体恤,同时也将我们的遗忘置于拷问的位置上。《树上的眼睛》让人想起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其中的舅舅既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人物,又是一个独特的视点。因为双腿残疾,舅舅在拥有了“我”给他的一只望远镜之后,开始迷恋树上的生活。他要通过遥望来弥补失去双腿的岁月,他要借助遥望来实现内心的远行。然而,挖掘机、推土机隆隆地开来了,乡村不再拥有青山绿水的宁静,舅舅在“致富和开发”的口号中,仿佛看见了令人忧伤的将来,从此他不再上树了,也不忍再眺望乡村的风景。《黑领椋乌》围绕着高压铁塔巡线工对鸟患的处理,书写了人与乌之间充满灵性的精神共振。宗杉对黑领椋乌的呵护与交流,与其说是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还不如说是为了寻找自我生存的慰藉。这类具有寓言意味的短篇,给人留下较深印象的,还有冉平的《青紫蓝》、刘恪的《无相岛》、张玉清的《觐见元首》等等。
徐则臣的《一九八七》和吕伟的《狼烟》属于成长小说,但是,它们在深入到贫乏时代的记忆中时,都极力彰显了人物内在的理想冲动。在《一九八七》里,身为大队广播员的叔叔,将躁动的青春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当时的流行生活里,试图以全部的激情来追求理想的生活,结果以惨败而告终。可以说,他是以惨痛的代价,揭示了那个刚刚步入开放时代的精神镜像——无序、刺激、冒险而又危机四伏。《狼烟》以略带感伤的语调,书写了一个缺乏爱与安全的成长故事。沈小尾是一个瘸腿少年,在家庭里得不到多少温暖,在学校里更是受尽欺辱,但他依然顽强地与这个近乎冷漠的世界抗争着,绝决,隐忍,顽强,甚至最后在奔跑中战胜了有名的对手,找到了自信。遗憾的是,正当沈小尾捧着奖状等待美好的未来时,他的梦想再一次破灭,继续奔跑,或许是他一生的命运。
红柯的《社火》、盛可以的《苦枣树上的巢》、晓苏的《我们的隐私》、海飞的《自己》都是将叙述安置在底层生存群体之中,展示了那些微不足道的人群在缭乱的现实中无序奔突时的伤痛。《社火》以饱含血性的语言,通过“血社火”这一特殊的民俗表演,再现了乡村生活特有的率真、野性和坦荡。在小说中,广义既是一个生机勃勃、脑子灵活的青年,又是一个比照城市与乡村生活模态的特殊视点。正是在他的视野之中,虚伪、卑琐、金钱至上的城市生活一步步地被放大,坦诚、自然、非功利的乡村生活则露出了妖娆的质感。它们同样彰显了欲望,同样游走在社会伦理的背后,同样包含了对英雄或成功的崇拜,怛是却体现出完全不同的生命情怀。《苦枣树上的巢》写到了乡村里两对夫妻的错位之爱,虽然充满了伦理上的喧嚣,夹裹着道德的压力,但更多的还是生存的焦灼。它折射了他乡与故乡、留守与漂泊、孤独与抚慰之间的冲突,也传达了当下的乡村生活正在远离坚实的“归属感”。《我的隐私》也是如此。两个已婚的男女为了生存,在异地他乡走到了一起,并不仅仅是为了性或爱,还有彼此对孤独和思念的抚慰,对温暖的家的回味。当他们共同踏上回乡的路,这种曾经的生活又变成了一种隐恐,一种折磨,甚至是一种威胁。所以,他们学会了时髦的生存手段:保护隐私。问题当然不在于这种隐私如何保护,而在于这种隐私本身,包含了多少苍凉的人生境况,又回应了多少无奈的生存现实。《自己》以一个女性曲折的情感经历,同样传达了这个时代的伦理困惑:在爱、婚姻与自我的幸福构想之间,身为女人,究竟如何才能找到这种完美的归宿?李小布不是一个物质化的女人.也不是一个精于算计的女人,她与已婚男人赵光明的交往,因为张园的存在而充满了宁静和自足。她没有去想结果,当赵光明突然离世,她才明白,自己的一切已经随他而去,包括让她身心都无比安宁的张园。这篇小说仿佛江南婉约的风景,具有某种清幽柔绵的审美质感。
作为文学新人,在《秦准》和《迷藏》中,娜或和杨怡芬都显示出了让人惊诧的叙事能力。她们似乎在动用一种逆向性的思维,使人物关系不断地进入某种混沌而复杂的状态,然后在这种混沌之中左右盘旋,撕开各种微妙的人性。这种充满智性的叙述,并不是彻底地颠覆日常生活逻辑,而是像林斤澜所言,只是在“稍微”二字上做足了工夫——让人物悄悄地滑出正常的轨道,变换某种身份或角度,而人生中的某些迷局,也因此被展示得通透淋漓。
余一鸣的《我不吃活物的脸》、薛荣的《网络诗人咚咚锵》、范小青的《我在哪里丢失了你》、裘山山的《戛然而止的幸福生活》等,均以一种反讽式的艺术思维,让叙事直达各种乖张的生存部位,凸现出那些无序而又无奈的生存镜像。《我不吃活物的脸》围绕着一个工伤赔偿事件,牵出了各种诡吊的人性。因为是“超死”,沈事的伤亡无法上报安全部门,于是陈律师、死者的家属开始暗地联手,向丁良才所在单位索要高额赔偿。虽然丁良才早已熟知其中的阴谋,并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以为成功地破解了陈律师的诡计,然后将高额赔偿金亲自发放到沈事的父亲手中,但是,当他在路上再次遇见这位孤独的父亲时,却发现这位父亲和自己一样,仍然中了陈律师的圈套。沈事之死,一点也不“省事”,它道出了人性的荒凉,更展示了人情的冷漠。《网络诗人咚咚锵》以高校评估为背景,叙述了大三学生、网络诗人吕震与学校领导之间的隐秘冲突。表面上看,它是一种制度与伦理的冲突,隐含了我们的教育体制与求真目标的严重错位,而实质上,它明确地凸现了权力网络的诡吊与阴险,以纪福良和秦院长等人为首的学校领导所掌控的权力网络,最终将这位率真的网络诗人打得一败涂地,同时也将我们的教育目标和启蒙信念瓦解得干干净净。
《戛然而止的幸福生活》以温婉的笔触,叙述了一位迷恋读书的女人渴望过上一种简单的生活——不用上班,不下厨房,在深闺中与书相伴。然而,现实却让她处处碰壁。在执着的等待中,这个叫单云的女人终于碰上了有钱有势的谭先生,谭先生高薪请她为自己的病妻阅读,尽管这“和她开始想的大相径庭”,但她还是接受了邀请,以至于在朗读《白轮船》中不知不觉地流下了苦涩的泪水。用世俗的眼光看,单云既不漂亮又不勤劳,属于“两头都不甜的甘蔗”,但这样的甘蔗还能叫甘蔗?所以单云的格格不入,与谭先生的妻子构成了一种命运的循环,也有力地传达了世俗生活对理想生活的清洗。《我在哪里丢失了你》以名片作为道具,展示了现代人的交往伦理——在那里,没有友情,只有需要;没有真情,只有表演;甚至没有真实,只有想象。作者以一种“名片流行史”的回顾.让王友慢慢地体悟到“名片”与“明明白白地骗人”之间的怪诞关系。
迟子建的《塔里亚风雪夜》和郝炜的《卖果》以极具生活质感的话语,讲述了一种弥足珍贵的亲情伦理。其中,《塔里亚风雪夜》虽然在情节设置上显得有些过于巧合,但是,作者在处理李贵夫妇的情感时,却有着别样的温馨和纯厚。尤其是被称为“李怪”的李贵,像个大孩子一样充满诗意和血性的性格,在黑妹的宠爱下,散发着质朴而明净的光泽。作者的另一个短篇《解冻》虽然叙述的是历史苦难,同样也散发着这样的气息。《卖果》则通过一种绵里藏针的手法,围绕着两代人之间的情感、经验、尊严及观念,将父子之间的内心冲突叙述得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在小说中,作者并没有将那些代际冲突演绎成人物之间的激烈对抗,而是通过父子之间特有的血缘亲情,在一种心理层面上悄然化解了。这是一种非常温暖也非常准确的处理方式。因为父子之间的情感,常常不是通过很多语言来交流的,尤其是在乡村,父爱更多的时候像大山一样沉默。陈启文的《李香君的秘密生活》讲述了一段历史传奇。故事本身并不深刻,但是作者却在一种唯美、诗性、清幽、从容的叙述话语中,缓缓地呈现了一个女性非凡的生命情怀。
最后,我想谈一谈有关藏文化的短篇。因为在2009年,我曾先后读到了次仁罗布的《放生羊》、《阿米日嘎》、《传说》,万玛才旦《午后》、《八只羊》,以及龙仁青的《倒计时》等。这些具有浓郁宗教情怀和异质生存趣味的作品,完全改变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宗教文化浸润中的人对世界的特殊看法和体验——从天空到草原,从树木到羊群,处处闪耀着生命的灵性光泽,处处洋溢着远离物欲的、旷达的诗性情怀,就像高原的天空那样透明。而我之所以选取《午后》,主要是倾心于它那飘逸的叙述,与那位少年的初恋情怀达成了美妙的统一,尤其是将日光当成月光,让心情阻止光阴的感受,有着令人怦然心动的审美感受。
2009年10月于暨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