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美)马库斯·乌尔森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即使在发达国家,人们也在抱怨专业的研究者们为体制、文化,经费及奖惩等非科学因素的压力而疲于奔命,以至于出现木少“人不能尽其才,物不能尽其用”的尴尬现状,创新动力愈发变弱,创新灵感未见增长。然而Marcus Wohlsen编著的《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中的——群“黑客”们,犹如空中的新星,为科学的发现与创新带来了新的希望。

内容推荐

Marcus Wohlsen编著的《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中这些年轻黑客的激情,也许是出于他们的好奇或非意识的冲动,也许是代表一种人类天生的追求和执著,也许,这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将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历史使命进行最佳结合。《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对生物黑客们的精彩描述揭示了这个时代的重要矛盾:我们对掌控生命的力量的向往和恐惧。

目录

Part 1 黑客/开源

 Chapter 1/9

 在厨房里检测家族遗传病

 Chapter 2/20

 外行人也能生物创新

 Chapter 3/34

 他们也是黑客

 Chapter 4/45

 检测三聚氰胺的科学素养

 Chapter 5/61

 在野外诊断传染病

 Chapter 6/74

 仪器也开源

 Chapter 7/86

 农业是黑客的巅峰之作

 Chapter 8/96

 让人类开源

 Chapter 9/109

 实验必然有风险

 Chapter 10/123

 癌症厨房研究院

Part 2 读取/编写

 Chapter 11/150

 你的dna到底是什么意思

 Chapter 12/175

 生命可以编写

Part 3 安全/风险

 Chapter 13/206

 事关人命,非常严肃

 Chapter 14/222

 面对危险,万分谨慎

Part 4 生命/科学

致谢/252

参考资料/253

试读章节

“我们并不精通此道。即使我铁了心想杀了你,也不一定能成功。”对一个邪恶天才来说,凯·奥尔(Kay Aull)表现得非常谦逊。事实上,这位23岁的麻省理工毕业生绝没有打什么邪恶的小算盘,除非你认为她想长出尾巴也算是反自然的大罪。CodeCon是旧金山最主要的反商业地下黑客的盛会。她才华出众,倘若有一天CodeCon的某位成员不小心往咖啡里混入了一种自己研制的细菌,这个人最有可能是奥尔。但她说,这肯定不能算是散布厉害瘟疫的最有效的方式。

奥尔身材高挑,瘦得像根棍儿一样,走起路来僵硬笨拙,就像青春期的小男孩还不适应自己的长胳膊长腿儿似的。她说起话来非常自信,就像已经习惯于屋子里面不会有任何人比她更了解自己的专业领域,事实也许就是如此。这间屋子是个洞穴一样的艺术表演场地,叫做CELLspace,在这里,了解自己擅长的内容非常重要。这个团体可能有共同目标——网络隐私、知识自由、反对公司侵犯个人权益——不过还是明白自己要强调哪一方面比较好。2009年,奥尔和她来自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的团队,成为了第一批登上CodeCon这个大舞台的上唱主角的生物极客。生物极客所承受的舆论压力很大。计算机技术已经展示给世人,几行代码如何能撼动整个经济,生物技术是否也能造就如此的辉煌?

奥尔在麻省理工就读时,晚上总是在一家DNA合成公司里工作。用构建生命的砖瓦去合成一段段的基因并拿来赚钱,这可能听上去是个深奥辛苦的工作。事实上,DNA合成公司只是在为研究实验室做这些单调又乏味的苦差。实验室通常会把像反复合成同一序列这种乏味机械的工作外包给其它公司,好让科学家们腾出手来搞出些重大发现。

合成公司里有合适的安全措施,将订单里已知的危险序列自动标示出来。商店是不会把未经审查的产品卖给客户的,工作人员对那些无趣的记者们已经很厌烦了,那些人老觉得自己是第一个提交天花订单的人,或者是能把造病原菌的公司逮个正着。

以上这些规章,完全不能说明DNA杂工们不能造出个有传染性的小虫。为了说明这个论点,奥尔说,自己手上有实验室的钥匙,还能翻看遗传学书籍,本可以在值夜班的时候合成些脊髓灰质炎病毒,就像两千零几年的时候一些科学家通过邮购获得这些病毒一样。她没有,也不愿意制造出这么经典的致命病菌。但她是可以这样做的。

P10-11

序言

科学是基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发现。科学发现是人类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

在一些国家,科学的创新主要有赖于公办或私立研究机构的专业科研人员这一主力军。但也有那么一群对自然有着“天生”的好奇,对科学有着执着追求的非专业人士、业余发明家,正是这些“精力过剩”的年青人组成的“科学别动队”,他们也许史来即有,也许新近才有,不过现在人们称之为“黑客”。本书介绍的是就是其中的一支——“生物黑客”。我对此书的推荐,首先是基于此书对“科学黑客”精神的肯定。

科学“黑客”要鼓励

也许可以说,我们号召创新,呼吁创新,正是由于我们目前的创新不尽人意。即使在发达国家,人们也在抱怨专业的研究者们为体制、文化、经费及奖惩等非科学因素的压力而疲于奔命,以至于出现不少“人不能尽其才,物不能尽其用”的尴尬现状,创新动力愈发变弱,创新灵感未见增长。然而此书中的一群“黑客”们,犹如空中的新星,为科学的发现与创新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些年青黑客的激情,也许是出自于他们的好奇或非意识的冲动,也许是代表一种人类天生的追求和执着,也许,这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将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历史使命进行最佳结合。

这算不上是什么新奇的怪物。正如本书中所给出的那些家喻户晓的例子:史蒂夫·乔布斯在车库捣鼓电脑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伯耶利与罗伯特·斯万森依靠重组DNA技术创立了基因泰克公司,对人类健康贡献巨大。他们都是不循规蹈矩,敢于大胆尝试非专业探索的先驱,是他们各自时代的“黑客”代表。

几个月前,应儿子的邀请,我“顺路”赶了几百公里去陪他看了一个国家的完全由志愿者组成的“Makers Fair”, 大概可译为“发明者大排档”吧。这是由志愿者们在网上发起的活动,“摆摊者”是那些来自“小公司”、“微公司”以及“个体户”的发明家,而“顾客”或“游客”熙熙攘攘,拥挤不堪,他们大多是大牌公司、中小企业的老总和工程师,专业人员、学生,还有带着孩子的父母。展销的产品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我儿子的业余“创新公司” (每人收约相当于人民币300元的入会费),展出的是新一代的“脑电图”,能随人思考问题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讯号;还兜售一种叫做“电池寿命延长器”的小玩意,约50元人民币一个。不言而喻,“黑客”是这些活动的主力。而“武器黑客”居然展出全自动机枪瞄准器,紧随“目标”并自动跟踪;而“生物黑客”演示了在厨房里提取DNA的“试剂盒”,除了“裂解液”外,所有试剂都取自厨房。这样的活动,对于那个国家的创新机制和“软实力”,发明应用的转化机制,培养年青人的创新热情,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等,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憾的是,我儿子也告诉我,有人在中国尝试过,但不是那么成功。也许原因不只是没有这样的人群,而是我们类似这样的活动都是只是学校组织的,并没有政府权威机构颁发的、有利于升大学的奖项。

现在中国的家长很不容易——在孩子的身上寄托着他们自己一生未遂的追求与理想。我想,一方面,我们的孩子已不堪重负,几乎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许我们的孩子仍有过剩精力无处释放。君不见,多少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去赶时髦、追明星、穿名牌,玩网游!我们为什么不引导、不鼓励、不支持他们去做那样的“科学黑客”,让他们发泄他们过剩的精力,去享受发现和创造的乐趣呢?

一个民族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科学黑客”不需要纳税人掏钱,不需要“同行评议”。他们的研究过程完全自主,他们的创新结果由实践来检验,由市场来评价。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此书所宣扬的“科学黑客”,至少其“精神”是值得鼓励的。  生物“黑客”要严谨

中国能不能接受和容许“黑客”,将决定于决策者的远见和胆略,或许是负责任的利弊权衡。

科学的目的是提高全人类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科学的本质是最伦理的。当然,不能否认的是,那些混迹于人群、不耻为人类的人干坏事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君不见,每一高技术的出现,在给我们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件件“高技术犯罪”。有人把它简单地归咎于科学的“双刃剑”性质。谁也不能保证,对“黑客”的开放,会不会带来“新技术犯罪”(也许可以保证:会)。正如有黑客(Hacker),就有骇客(Cracker),都掌握了高技术,但是骇客们对网络的干扰,已经给我们制造了天大的麻烦。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又使这一讨论更加复杂。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与其他学科和技术最大的不同,是人类既是研究的主体(研究者),同时又是研究的客体(研究对象)。由于生命规律的统一性、生命物质的同一性、生命进化的连续性、生命活动的相似性、生物技术的通用性,今天对大肠杆菌的研究所建立的技术,明天就可以用于大象,后天就有可能累及大家。而生物材料、设备和试剂的获得,生物实验室的建立和隐蔽,实验的基础知识和操作,都比任何别的实验“车间”和研究项目容易得多。“能烧好菜的都能做好实验”,大概用于生物实验较为确切。“生物黑客”的推广,也许如燎原烈火,比任何其他行业的“黑客”容易得多。也许,“生物黑客”早已悄然来到我们身边。

这就是我们在讨论“生物黑客”时不得不与大家,也包括那些已差不多成为“黑客”和将来可能的“黑客”,认真地讨论的问题:生物防护(防范“坏人”蓄意干的坏事,如生物恐怖袭击)、生物安全(指“好人”无意做的坏事,对工作人员和大众、实验室和环境的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和生命伦理(是指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的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还有科学道德(科研工作者的不端行为)等等。

当前社会,各个行业造假成风(与生物技术有关的药物、食物更甚,像近几年屡见报端的三聚氰胺、毒大米、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皮革奶等)。不端的科研行为盛行,科学界各种丑闻不断。人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公立研究单位,尚且如此,“生物黑客”是不是也会产出一个让我们每天喷嚏不断的新病毒,或是大规模杀伤的生物武器呢?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号召创新,呼吁创新,正是由于我们目前的创新不尽人意。即使在发达国家,人们也在抱怨专业的研究者们为体制、文化,经费及奖惩等非科学因素的压力而疲于奔命,以至于出现木少“人不能尽其才,物不能尽其用”的尴尬现状,创新动力愈发变弱,创新灵感未见增长。然而此书中的——群“黑客”们,犹如空中的新星,为科学的发现与创新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些年轻黑客的激情,也许是出于他们的好奇或非意识的冲动,也许是代表一种人类天生的追求和执著,也许,这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将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历史使命进行最佳结合。

——杨焕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基因研究员

像生物积木这样的技术如果普及,那该是多么美妙,以后设计一个新的物种就和你用手机玩游戏一样简单。给自己检测各种疾病确保健康,为最新的流行病制备疫苗保护家人安全、给儿子制作一个发光的小狗做宠物,修补自己受损的基因避免早衰,甚至只是为了做一顿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新奇食物等,都不再是梦想!如果说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娱乐方式和商业模式,那么生物技术将直接改变我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甚至我们本身!

——吴凡 生命科学研究者、国内早期计算机黑客和生物黑客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以至于读完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推荐给朋友们。我在大学的专业是生物技术,但在那个时候从来没有喜欢上这门学科,反而一头扎入了IT技术领域。直到最近几年当我静下心来回顾时,我才隐约领悟到生物技术和盯技术之间其实有很多理念相通之处:对事物本质的探寻,相信群体智慧的力量,期待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些东西……生物黑客和计算机黑客之间也有很多血脉相通的地方,开源运动和黑客精神已经彻底改变子这个世界,现在,生物黑客们正在用相似的理念准备改变这个世界,你相信这种可能性吗?至少在这个问题上我是乐观的。

——马大辉,丁香园CTO

他对生物黑客们的精彩描述揭示了这个时代的重要矛盾:我们对掌控生命的力量的向往和恐惧。

——卡尔·齐默(Carl Zimmer)著名科普作家,《演化》作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0: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