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老猫学出版(最新修订)》慷慨分享作者陈颖青累积20年的出版实务经验与5年多的笔耕成果。从上游到下游,将台湾图书出版业的know-how尽纳其中,无论对编辑新手、出版老手、营销达人,或有志于出版产业者,都是极其实用的指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猫学出版(最新修订)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陈颖青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老猫学出版(最新修订)》慷慨分享作者陈颖青累积20年的出版实务经验与5年多的笔耕成果。从上游到下游,将台湾图书出版业的know-how尽纳其中,无论对编辑新手、出版老手、营销达人,或有志于出版产业者,都是极其实用的指南。 内容推荐 Kindle Google Twitter出版业的蓝海在哪里?翻阅由陈颖青编著的这本《老猫学出版(最新修订)》,或许你将得到些须启示。本书完全汇整了编辑的技艺和出版经验。 《老猫学出版(最新修订)》是数字时代编辑必备手册。 目录 第一篇 新手入门 第一章 出版业的秘密 出版字源学 故事、故事、故事 一个人的火车头工业 对出版理想最大的辜负 (美国)大学出版社的商业化 经典是如何炼成的? 为什么新书越来越多? 为什么书会越做越厚? 书为何会绝版? 出版业的矛盾与统一 第二章 给新手的八堂课 如果你想进出版业 创意编辑:我的编辑入门推荐书 出版辞典:前置页 出版辞典:印张 出版辞典:解析度 新手编辑(几乎)一定会犯的错 新手容易误会的事——海报解析度 如何扫描图片? 第二篇 编辑实战现场 第三章 排版是你必须知道的事 编辑可以不知道排版吗? 出版辞典:易读性 读不下去的版面 段落的秘密 中英文排版差别 为什么你必须知道美编如何排版? 为什么美编做的颜色印不出来? 出版辞典:页码 第四章 老师不会教的实战技巧 编辑还有在做编辑吗? 亲爱的“也是无奈小编” 文字工作也能做进度管理吗? 为何会出现离谱的错别字及其解决方法 如何让你的出版计划更准确? DK风格 编辑的决断 编辑效率的秘密 想出书,该怎么对出版社提案? 我所知道的封面设计 我所知道的腰封设计 一本书在达尔文世界 一页20行的秘密 “单页起”的缘由,以及为什么我们不重视 第五章 编辑也要谈钱 书的损益平衡试算 谈钱是编辑的责任 照面积算 预付版税的数学和哲学 第六章 如何做翻译书? 为何坏翻译始终无法绝迹? 改稿改到挂 保证可以找到好译者的发译指南 编辑与译者的关系 编译同盟 译书和跑马拉松 如何找专家解决疑难? 思果的遗产 要不要附原文? 翻译稿费要等书出版以后才能领? 第七章 编辑禅:有些事只能靠领悟,光是知道并无用处 如果你想做编辑 编辑工作到底有何乐趣? 编辑这一行 钓鱼、打猎、种田和经营博客 20年编辑生涯悟一词:对比 一个编辑的成长 如果有理想,你就得准备好付代价 第三篇 出版业的生存竞争 第八章 营销:印书容易卖书难 图书营销的第一课 出版辞典:书名 到底要怎样才能定出有力量的书名啊? 社会能量与经典营销 一本书为什么会卖? 如何预测并量化一本书的销售潜力? 最会卖书的人 如何发传单? “常有人买出国”:有意思的店招 “好书会自动贩卖”时代之消逝 现在谁决定了畅销书榜? 第九章 出版经营 出版社的“钱坑” 小出版社求生指南 出版社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共同印刷的问题 “城邦”成长的秘密 第十章 数字冲击 还好我是做书的:图书和音乐产业 人类所有知识的集合 纸书到底会不会消失? 电子书的微型化障碍 情报狂与美食家:网络与纸本的阅读差别 狩猎祖先的演化遗产:为什么网络阅读我们缺乏耐心? 从“老猫学出版”到“内容推进实验室” 第四篇 产业视野与国际观察 第十一章 市场、文化、政策 美国新书出版大爆发 数字冲击下的台湾出版产业危机 好消息是电子书不会淘汰出版业,但坏消息是…… 白话Google Books争议 推特、算法与信息筛选 书店的竞争对手 出版业是不是夕阳产业? 第十二章 出版业的未来 作者大爆发与“出版社时代”的终结 出版社的命运 重新定义出版业:蓝海在哪里? 出版社的终极问题:内容是谁的? 纸书产业中不可承受的漂浮 纸的意义 内容的意义 出版产业链重组效应:经纪人 数字时代编辑需要的能力 建立以自由复制为动力的数字出版产业 书渴望自由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个人的火车头工业 时隔两年,《哈利·波特》完结篇终于在万千书迷期待之下,于2007年在全球同步上市。 一本小说上市,不只造成媒体圈的骚动,也在出版产业史上再次缔造新纪录。单单美国版出版商的首印发行量就超过1200万册,网上的亚马逊书店收到的预购订单则高达220万册之多。 总计前面六集,译成的语言达63种,合计发行数字超过3200万册。台湾地区的销售数字也一样惊人,中文版前六集实销册数超过500万册,平均每四个台湾人(包括刚出生的婴儿)就有一个看过《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的旋风不只扫荡图书出版产业,在改编电影市场上一样气势惊人。已经推出的四集电影,全球票房估计超过新台币1100亿元,作者罗琳的个人身价,也超过360亿新台币以上。 如果加计其他因为哈书出版而带动的周边商品市场,自1997年以来,“哈利·波特工业”大概在全球制造了5000亿新台币以上的产值。大约是台湾地区出版市场产值的l 5倍有余。 罗琳的小说事业,毫无疑问可以称为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少从业人员的火车头工业而无愧。 继罗琳之后,美国出现了同样以小说事业横扫全球的丹·布朗(《达·芬奇密码》作者),其他在文学书、非文学书类型上,发行量没有那么夸张,全球翻译授权没有那么疯狂的畅销书作者,则到处都是,几十只手都数不完。稍微熟悉台湾地区书市近况的读者,一下便可以举出长期盘踞台湾地区畅销书榜上,那些英国人、美国人、日本人甚至西班牙人的大作。 以撰文的此刻为例,“博客来”网络书店的文学小说排行榜前20名,只有一本是台湾作家的作品(已逝作家邱妙津的《蒙马特遗书》),其他19种,全部都是翻译书。 我们也许可以为台湾地区的读者对异国作者毫无隔阂,对异文化毫无排斥的胸襟,而自我感觉良好;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对本地文学,无法对此时、此刻、此岛上的众多书迷,发出同样有魅力的召唤,而感觉悲伤。我们的文学奖非常高调,我们的“主流”文坛充满哀怨作者,我们的出版者只对翻译小说有兴趣,而我们眼睁睁看着排行榜上95%是翻译文学。 当韩剧《大长今》横扫东亚,我们津津乐道着韩国MBC电视台如何耗资亿万,打造出这部收视冠军的连续剧,因此不只打响了李英爱的巨星地位,也塑造了韩国文化输出的能力。我们想象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如何争取预算,如何补助,如何砸钱,却忘记了文化创意的根本,是那个能够说出动人故事的人。 凭着一个能够让百万人同时都期待、感动的说故事的人,就可以创造一个高产值的产业出来,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给了我们真实而沉重的启示。在那个付不出暖气费的单亲妈妈的手上,她写出了风行世界的小说,而那里没有政府资金。 罗琳的小说事业,诞生在出版业最兴盛的英国(英国是平均每年每人出版最多新书的世界冠军),那里不只需要一个有才气且用功的作者,也需要一个懂得欣赏好故事,赞美好作者的社会。 我们并不缺乏可以感动5万人的作家,但要让“一个人的火车头工业”诞生,5万尚不足够,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同时感动50万人的作家。这个规模考验的不只是能力,也包括对大数的赞美,让数量成为正面价值,而不是犬儒精英讥讽嘲笑的对象。我们需要酝酿这样的奖赏,让感动50万人成为这个社会共同的愿望。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国外既好看又有点深度的作品,数量太多,引进起来也非常简单,因为那已经变成一个熟极而流的产业链,然而我们也都知道,这样的作者如果不是来自我们自己,我们就没有真正跟这个社会的大众读者同呼吸的文学产业可言。 出版业者也许也需要反省,我们有没有善尽挖掘推动的责任。但从罗琳的例子看(一个投递无门、出版商有眼无珠、预付版税只肯付2000英镑的艰辛开始),全世界的出版商有眼无珠的程度也是不分轩轾。“一个人的火车头工业”不会只靠一个条件就实现。 作者如果能感受到这个社会所给予的精神与物质的同步奖赏,也许我们就有机会看见“一个人的火车头工业”,在我们有生之年诞生。 P7-9 序言 你想做编辑吗? 1950年8月,兰登书屋(Random House)的资深编辑寇名思(SaxeCommins)在他曼哈顿的办公室受到大批记者的包围,因为传言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福克纳作品的编辑正是寇名思。没多久,住在密西西比州牛津镇的福克纳打来了电话,向他证实获得了这项荣誉。然而,这通电话的最重要目的是要请寇名思帮他购买到瑞典领奖所需穿着的正式礼服。隔天寇名思即刻到第五大道完成了这项任务。 寇名思是兰登书屋的杰出编辑,从1933年一直做到1958年逝世。他深信一个编辑面对不同性格的作者,必需扮演多重角色,有时是一个严厉的父亲,有时是虔敬的仰慕者,有时是老师,有时是被发泄愤怒的对象,有时又要成为私人生活的照料者,但最重要的是他要与作者成为忠诚的朋友。寇名思的多重角色扮演称职,因此深受大作家的信赖,诗人奥登(W.H.Auden)如此赞赏他:“心智的能力与内心的良善很难同时兼备,但寇名思却能将两者合而为一。”他去世之后,他的妻子为他写了一本传记:《什么是编辑?》(What Is an Editor?1978),回顾他的编辑生涯。 从寇名思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编辑的两种面向,一个是面对作者,一个是面对作品。一个好编辑知道如何处理两者之间微妙的界线。作者是作品的创造者,他有坚持“对”的权力,但编辑是作品的推手,他需要将作品处理到读者可以接受的地步。寇名思是典型的传统优秀编辑,他知道如何与作者相处,也知道如何剪裁作品。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编辑的角色有其变与不变。不变的是与作者的关系及编辑人的基本性格。鹫尾贤在《编辑力》(2005)这本书中也是这么说: 编辑人首先必须有旺盛的好奇心。 编辑人没有所谓的专精领域。 需要勤快。 以人和为贵,常常需要道歉。 怀抱梦想。 关心社会\\时代和文化的动向。 会喝酒要比不喝酒来得好。 健谈比沉默寡言好。 改变的是什么?改变的是编辑在作者、作品之外,更要面对市场的压力。颖青在这本书中有一段描述:“业务部就会对你的书有意见,营销企划会嫌你的书没卖点,经销商会说你的书很难铺,书店会不收书或只收一两本,然后他们共同怪罪你的书封面太冷,书名太硬,价钱太高,内容太专门,同类书太多……”在市场的高度压力下,今天的编辑不再单纯只对付作者与作品,他更需要对付市场。于是,今天的编辑已经成为一个整合者(coordinator)。他是出版流程中的核心,包括: 创意的起始者 讯息的收集者 成本的控制者 他要参与协调,将编务与业务整合。他更要参与营销活动。所有这些都已远远超越寇名思时代一个编辑的任务。这也就是颖青所说的:“此刻的时势,出版将是一个整合的概念,编辑必须从头就注入营销的思考,出版必须把经营视为整体,成本、效率、品质、推广、调度、营运、编辑、营销、财务、库存、通路,全部都要熟悉。” 如果是这样,编辑的乐趣在哪里?乐趣在于“发现”。发现一个题材、发现一个作者、发现一部作品、发现一个书名、发现一个可以与读者共享的意念,最后,发现你具备能够让读者喜爱你编辑的作品的能力。这种乐趣又是作为编辑人永远不变的享受。 颖青将他20年来作为编辑人的经验与心得,在陆续发表后,集结成书,希望对当今编辑有所启发。 2007年11月 后记 这个修订版如果没有浙大出版社葛玉丹小姐不厌其烦地催促,不会诞生。所以即使在作者大爆发的时代,有想法、有坚持的编辑,仍然会有重要的价值,不过我们还是得记得最后的选择权仍然在作者手上。编辑必须认识自己的“天命”。 新版主要是补充了最近这几年,数字科技对出版产业的冲击。我很高兴,不,我很遗憾,纸张书产业一路正朝向我这些年的稿件所显示的,产值日渐缩小,竞争对手来自完全不同的领域,而大通路开始做起出版的生意。唯一没有料到的,是亚马逊电子书的崛起。 有执行力的人可以推翻二十年无人可以成功的电子书产业历史。我们永远要对精明的创业家心怀敬意才行。 产业的竞争对手会来自想象不到的地方,产业也会走向跟现状完全不同的情境,保持关注,出版产业的工作者没办法安静地守在老时光里,数字化的革命已经启动,风一路从美国吹向世界,在中国的业者可能更要小心,体制很难阻止新科技的普及,而新科技正在颠覆旧产业。当读者和作者发现新科技更容易直接对接,旧产业的路就难以为继了。 希望我们都在新世界成为胜任愉快的同行。 陈颖青记于台北 2011年12月16日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