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暗下来,我被附近乡下的一位伯娘领回家中。这个家庭没有女孩,很宝贵我,我一点不觉得陌生。离开了我初见的红旗,和它后面威武的队伍,见到我憧憬中的世面,一颗心也跟着他们进城去了。我明明看见队伍里还有我的一个表叔。忽然想到世界要变了,我不就能离开了自己想要逃出的家么!
我还没有从兴奋和紧张中缓和,那位伯娘从油灯下看着我,紧紧地拉着我的手,生怕我又要离开。看上去她是个麻利人,一张四仙桌照得见人,锅门口根根柴禾放得是个地方,老夫妻俩也很和睦。
大家对视了一番,女人笑着说:
“你看,他老子,姑娘进门,发痴做什么,梁上不挂着肉么?”
那位伯伯是老实头哥哥,马上拿丫权取肉,实心实意地问:
“丫头,你爱吃瘦的胖的?猪肝吃不吃?”伯娘也说:“老头子倒比我细心!”
我一时泪流满面。长这么大,自己的亲人还没有问过我的嗜好。见我哭,他们当我是一个“回子”,他们问错了话。这时我真想扑在伯娘怀里,诉诉自己的衷曲。但我只告诉他们我不是“回子”,就坐到锅门口去打草结,准备烧火。
“不瞒你说,见你雪白莲花,还当你娇生惯养。看出来倒是动惯了的。”伯娘更满意了。多少年来,我一直记着这段谈话,在我的一生中,多少次被人发现过这种带有悲剧性的矛盾!要是我一直留在这个家里该有多好!
乡间十里方圆内走失一个孩子,很快就传了开去,过了五六天,寄娘只得怏怏地把我送回,出现了前面说过的回家的一幕。
关于大刀会进城,一天一个消息。
“巨匪葛小妹陷城。”
这是官方的报纸披露的。据当年看到报纸的老先生回忆,对大刀会的进城,即使采取敌对态度的,也不能不说到这支队伍的勇猛和神速,“陷城”时几乎没碰到什么抵抗,传说他们直奔监狱,砸了牢门,先把被囚的师娘和师兄潘瑶救了出来。他们的师父李得凯前不久被诱杀在上坊地界,此来原为报杀师之仇。在城里他们果真只扒了几户“高家”,掳了的米粮布匹,都摔在街心里,让大家去拿,自己只取了一点红布,大都做了大刀上的红缨。这个队伍的头目,所谓“巨匪”葛小妹,并非女流,实在是一表人才,模样标致,所以有“小妹妹”的雅号。他们进城只占一天,不知是任务单一,还仅仅是一次试探,没有扩大战果,留下一股震撼四乡的威风,退回山寨去了。
我的远房的姑婆,从这时开始,赶三四里路,常到茶亭的茶馆里站着,睁着一双红红的圆眼,听着有关大刀会的消息。虽说我的表叔杳无影踪,可有关他投奔的这支队伍的种种传说,她一点一滴都不能放过。
两个月以后又传来了消息:大刀会袭击了城北数十里的上沛埠。溧阳衙门里的民团,早就有了准备,还得到邻县反动武装的配合,把这支农民队伍引到南渡的岗子埂打了一仗。究竟是大刀对步枪,人的身体也决没有枪子不人的道理,许多人被打死了,只剩了“小妹妹”少数人逃出虎口。他一个姓姜的好友,邀他到泥面岗的孤庙里藏身,但他遍体鳞伤,不便远走,后来被捕了。从岗子埂往城里解,他坐在秧篮里,只顾抽烟,有要认他的,他一概不理,怕连累别人。县官宣布他的罪状,他半句不认,刽子手剥他的衣服,直到用尖刀挑他的胸膛,把他的心取出来,他也一眼不眨。最后把他的尸体用棉花裹了,点上火油,吊到半空里烧了。四乡茶馆里对他的英勇就义,传说不一,大都在留下的口碑里,活脱出一个理想的英雄。他们跷着大拇指连声称赞:“大好佬,大好佬!”
听着这个消息,姑婆第一次还哭,后来就不见眼泪,只是眼睛睁得更圆。然后大声打听有哪个看见过她的儿子?是死是活?给句话呀!有人悄悄地在她的空篮子里塞一把铜板。她走时放在台角上,一个也不带走。她痴痴地站了一会,就出去寻找,逢人便说:
“我那又长又大的儿子,平时没嘴没面的,像个妹妹,现在到哪儿去了?”
我一见她进街就去搀她,陪她在茶馆里流泪。有人说县里派便衣到乡下茶馆查访,捉拿跟过队伍逃回家里的农民,姑婆反而认为有了希望。她给大家絮叨着:“小妹妹”死时剜心都不怕,她相信我的表叔,蹲下去是一个大墩,站起来是一棵大树,不问天上地下,唉,当也当得出铜钿!她每上街一次,脸像用刀削尖一点,脸色也枯黄了,但还是睁着两只圆圆的眼睛。
“小妹妹”连同我那不知下落的表叔,还有我那不屈的姑婆,撑满了我小小的胸膛,我有时在梦中体验死一次的味道。在我进了中学以后,还记着我们家乡出现过大刀会进城和这些出色的人物!
过了半个世纪,我的故乡终于要给“小妹妹”写传记了。他原名葛振才,又名葛裕华,小名却与我的相同。长大后腼腆、文静,才被人叫做“小妹妹”。他原是毛尖人,父亲早亡,七八岁时随母亲去周城东家帮佣,做了牵牛绳的,后来逐渐成了种田的好把式。他心灵手巧,还会缫丝。有年与地主马老磨有缫丝之约,可马老磨毁约另请了别人,“小妹妹”找他说理,他反而与官府勾通,告“小妹妹”偷了他家的丝,将他痛打八十藤条。“小妹妹”铤而走险,成了大刀会首领李得凯的关门徒弟。他们以苏皖边区的麻园为据点,趁着军阀混战,从一九二六年到一九二八年,多次袭击县内重镇,武装了自己。复仇是这支队伍造反的目的之一。为此他们曾砸了周城的公安局,打死了马老磨;他们进城也只是劫狱报仇而已。可他毕竟死得悲壮,也从未侵犯过普通的农户,至今人们对他怀着深深的敬意。他死时年仅二十八岁。P75-77
本卷是菡子、柯蓝、李子云三人的合集。
菡子(1921—2003),原名方晓,江苏溧阳人。1938年参加新四军,曾任《前锋报》编辑、《淮南大众》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淮南妇联宣传部长。1945年发表短篇小说《纠纷》,被“延安人民文艺丛书”评为优秀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到上海,任华东妇联宣传部副部长。1952年赴朝鲜战场,参加过上甘岭战役。1956年任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1976年后任《上海文学》编委。曾任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
菡子的主要著作,有小说集《纠纷》、《前方》等,散文集《和平博物馆》、《幼雏集》、《前线的颂歌》、《初晴集》、《乡村集》、《素花集》等,还与人合作编写了电影文学剧本《江南一叶》。菡子的作品,形式平易朴质,常以生动的细节、浓郁的诗意,来表达对生活的感受。晚年所写《重逢日记》,融沧桑经历与丰富感情为一体,给人深刻的感动。
这里所选的九篇散文、四篇小说,都出自《菡子文集》(三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
柯蓝(1920—2006),原名唐一正,湖南长沙人。1937年赴延安参加八路军,先后入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毕业后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任边区《群众报》社记者、主编。1945年创作了反映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中篇小说《红旗呼啦啦飘》。1949年后,在上海历任《劳动报》总编辑、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华东作协秘书长、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副所长等职。文革后,柯蓝长期担任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
柯蓝五十年代进入创作的旺盛期,作品有电影文学剧本《铁窗烈火》、《踏遍青山》、《赤峰号》等,长篇小说《祖国的海岸》,短篇小说集《竹楼夜话》,散文诗集《早霞短笛》,散文集《上海散记》、《起飞的孔雀》、《火车上的少校》、《新的生活在等待着》,儿童文学作品集《王孝和的故事》、《雾海枪声》、《马戏团的秘密》等。其中,《早霞短笛》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散文诗集,引起较大反响。1976年以后,柯蓝更是致力于散文诗的创作和理论探讨,出版了《果园集》、《拾到的纪念册》、《迟开的玫瑰》、《心中的灯火》等散文、散文诗集。他的散文《深谷回声》被改编成电影《黄土地》,成为八十年代探索电影的代表性作品。
这里选散文十二篇,出自《柯蓝散文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年);散文诗四篇,出自《人生命运 爱情——柯蓝散文诗选》(群众出版社,1992年)。
李子云(1930—2009),祖籍福建厦门,生于北京。1948年至1949年就读于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1949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华东局宣传部、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工作。1961年上海成立文学研究所后,她进入现代文学组。“文革”中受到迫害。1977年底恢复工作后进入《上海文学》编辑部,曾任副主编。著有《净化人的心灵》、《涓流集》、《隔海观潮》、《昨日风景》、《往事与近事》、《许多种声音》等。
在中国当代女作家的研究和批评领域,在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的评介方面,李子云都有突出的贡献。
这里选散文十篇,出自《我经历的那些人和事》(文汇出版社,2005年);评论四篇,出处不一,各在篇末注明。
张新颖
2009年9月3日
凡例
前言
菡子
散文
从上甘岭来
和平博物馆
黄山小记
香溪——三峡纪行之二
乡村的童年
夜行
重逢日记
致LM
文学之路——并记给我影响的师友和文学作品
小说
纠纷
万妞
赠予
前方
柯蓝
散文
新的生活在等着
年轻人,祝你一帆风顺——写给离开或要离开上海的朋友
鱼鹰
雾雨
起飞的孔雀
迟开的玫瑰
写在贝壳上的诗
怀念之树常青——怀念老诗人柯仲平同志
没有鲜花和美酒的祭奠——悼念老公安战士布鲁同志
和韩起祥下乡
深谷回声——回忆采录《兰花花》民歌时一个插曲
我对散文的探索和尝试
散文诗
海的沉思
雷火古树
游牧者之歌
燃烧在草原上的爱情
李子云
散文
记长者夏衍
人、风格和兴趣——观“夏衍捐赠字画展”所感
与夏公聊天
探病中周扬
童心不泯——记吴强
好人冯牧
书生荒煤
田念萱和她的客厅
我所认识的王元化
聂华苓和安格尔
评论
关于创作的通信——与王蒙的通信
论茹志鹃
净化人的心灵——读《宗璞小说散文选》
女作家在当代文学史所起的先锋作用
附录
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
编后记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总目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上海作为我国开埠早并兼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世界大都会,在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潮和理论流派的交流和渗透下,在文化、文学方面自然也得了风气之先,使得上海的传统文化和保守思潮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洗礼,而各种新锐的学术思想、文化新潮和创作流派,则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奠定了上海文化和文学开放性、现代性的基础。时至今日,文化艺术的多元互补、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人类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不可逆转的世界文化的大整合、大跨越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的文化心态与创新精神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人类的美好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在编选过程中除了直接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编委和有关人员的通力合作,还得到人选作者的家属和海内外文化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信息和资料,特此铭记,以表谢忱。
2010年3月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本册为《菡子 柯蓝 李子云卷》。
本卷是菡子、柯蓝、李子云三人的合集。
菡子(1921—2003),原名方晓,曾任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这里所选的九篇散文、四篇小说,都出自《菡子文集》(三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
柯蓝(1920—2006),原名唐一正,湖南长沙人。文革后,柯蓝长期担任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这里选散文十二篇,出自《柯蓝散文选》;散文诗四篇,出自《人生命运 爱情——柯蓝散文诗选》。
李子云(1930—2009),祖籍福建厦门,生于北京。在中国当代女作家的研究和批评领域,在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的评介方面,李子云都有突出的贡献。这里选散文十篇,出自《我经历的那些人和事》(文汇出版社,2005年);评论四篇,出处不一,各在篇末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