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国》,让我们循着大自然的瑰丽,沿着古文明的踪迹,期待着一次次震撼和感动。与此同时,一路走去,我们将接触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不同习俗、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不同民族,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华夏大地异彩纷呈、魅力无限。正是这些绽放在中国大地上绚烂的民族之花,给沉寂的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和魅力。一路走去,我们还将沿着历代英雄的足迹,遥想他们为民族的生存发展所创建的丰功伟绩,以激励自己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壮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国的瑰宝。在大地之上建设着家园、创造着文化、守护着文明、延续着民族精神的华夏儿女,更是这片神奇土地永恒的灵魂。《行走中国》,固然是对中国自然地理、历史文明的一次深刻的记录,更是一场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激情呈现。
读完《行走中国》,你会更加热爱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块大地和生活在这块美丽大地上的人民。
壮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国的瑰宝。在大地之上建设着家园、创造着文化、守护着文明、延续着民族精神的华夏儿女,更是这片神奇土地永恒的灵魂。《行走中国》是对中国自然地理、历史文明的一次深刻记录,更是一场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激情呈现。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主力,胜利结束长征。但其他方面军的长征还在艰难地进行中。10月20日,南下的红四方面军发布了《天芦名雅邛大战役计划》,总的方针是以主力夺取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一带为根据地,彻底消灭国民党川军杨森、刘文辉部,击败刘湘、邓锡侯部的增援。
红军迅速翻过夹金山,发起凌厉的攻势。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即攻克宝兴、金汤、天全等地,占领了邛崃山以西、大渡河以东、青衣江以北和懋功以南的川康边广大地区,击溃川军共17个旅近7万人,其中毙俘敌1万余人,击落敌机1架,造成了横扫川西平原的态势。
这时,始终坚信“得四川就可控中国,稳巴蜀就可平天下”的蒋介石在重庆无论如何也坐不住了,他唯恐红军进入川西平原后,成都难保,急忙飞到成都亲自督阵,命令中央军薛岳部的两个军由南向北推进,同川军主力倾全力在川西平原组成防御阵线。刘湘急调唐式遵第二十一军、王瓒绪第四十四军、范绍增第一四六师等部队到川西一线,命令赶赴西昌途经名山的四川边防军总司令李家钰所率4个混成旅,停止前进,就地布防。国民党中央军和川军的兵力,在名山、邛崃一线集结了多达80多个团,计20多万人。一些当地的地主、土匪、袍哥武装在刘湘的号令和组织下,为了自身利益,也组成民团队伍,抗击红军进入成都平原。
百丈关,西北倚莲花、天台二山,东南靠总岗山脉,西南屏自古陈兵之地的金鸡关。在这西北、东南山脉的夹沟中,岷江支流临溪河就发源于百丈关西南方圆不到10公里的群山中,向东北方向流去。沟底临溪河西北側,一条公路蜿蜒于其间,百丈关就位于公路隘口上。这条公路是由雅安、名山通往邛崃、成都的必经之路,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这里仍是川藏公路的咽喉地段。20余团的红军与80余团的川军就在名山与邛崃一线展开大战。
11月14日,汇集到一起的南线左翼和中路红军各部以夜战、近战顺利占领百丈关西北附近的观音场、张店子等地。据俘虏供称,溃败中的川军模范师和教导师的残部,正退到百丈关以北5公里的鹤林场、黑竹一线。红二十五师指挥员立即命令第七十四团、第七十五团分两路向黑竹方向追击。
第七十四团走公路左侧,当日中午占领月儿山,与川军唐明昭旅对峙至黄昏,将唐旅击溃,逼近鹤林场。第七十五团沿公路追击,冒着激烈的炮火,向川军百丈关东北2公里的挖断山阵地发起猛烈冲击。挖断山说是山,其实更像一座土岭。这里由川军李家钰部的1个团防守,以纵深的碉堡和前沿机枪阵地骑公路构成了强大的火力网。红军用机枪火力封锁川军碉堡眼,在路西侧丛林中用猛烈的炮火轰击川军阵地,掩护由3人组成的多个战斗小组分头向川军阵地发起进攻。
红军于当日中午占领挖断山后一鼓作气,跟踪追击,连续冲垮了川军李家钰、潘文华部在鳝鱼桥至黑竹关一线的数道碉堡封锁线,两小时后再占黑竹关。李家钰为了保存实力,放弃百丈关以北阵地,率所部向蒲江方向撤退。
下午2时过,正当左翼、中路红军继续向前推进到治安场,直逼甘溪铺时,忽然得到与红军右翼部队同样的情报:刘湘在百丈关西北一带的张坝、月儿山等处数十公里的山冈上,埋伏了10多个旅,妄图乘红军主力立足未稳之际,发起全线反击,以配合名山川军包抄红军。
左翼和中路红军立即停止前进,由治安场回师5公里返抵黑竹关,准备夜袭敌人。
艰难争夺力压川军
红军刚向后撤,川军师长郭勋祺即命令第三旅旅长廖泽率部反扑黑竹关,并企图救援围困在百丈关的川军两个团。廖泽以第八团余岱部为前锋,向黑竹关急进。红军回头迎击,双方在黑竹关西侧展开激战。战至中午,川军伤亡惨重,营长张永贵被击毙,伤亡连长4人、排长18人、士兵570余人。廖泽急令第八团撤退,换上第九团,继续向红军进攻。这时,红军也伤亡400余人,仍坚持战斗在原阵地上,一次次将川军打退。
廖泽严令第九团凌谏涵部侧击坚守黑竹关的红军。一阵激战后,凌团的营长萧秀良以下200余人被击毙。下午5时,红军将阵地再向前扩展,连占治安场及其以北3公里的杨店子。
11月15日,太阳刚刚冒出地平线,红军首先发起攻击,以优势兵力猛击黑竹西侧的川军廖泽旅和鹤林场的唐明昭旅。红军一道一道土坎地艰难争夺,把川军向后逐米挤压而去。激战到中午,川军这两个旅只好放弃阵地,向后撤退。下午5时,红军正要发起全线追击,川军范绍增师周绍轩旅的先头部队火速赶到了治安场,在掩护廖泽旅撤退的同时,阻挡住了红军的进击。两军又对峙在黑竹关一线。
红军第九十三师奉命以小部监视名山之川军,并令从蒲江大兴场南撤的部队火速退出与李家钰部的战斗,转而向西,直插治安场投入黑竹关战斗,并以一部从马鬃岭进入百丈关增援;红八十八师抗击鹤林场方面来犯之敌;第二十五师守观音场。晚上,第二六五团出其不意摸到长满松树的狭长山冈,与川军先头部队交火。团长邹风明、团政委黄英祥带领两个营,顺着山冈向前打,直插川军纵深,将川军彭焕章旅的1个先头团击溃。第二六五团控制了附近的闵坡、月儿山、白鹤林等险要阵地。第九十三师派出的增援力量也从马鬃岭赶到百丈关附近,使阵地得以巩固。
遇顽敌以一当十百丈关
16日拂晓4时,红第七十五团准备就绪后,向据守百丈关的川军展开全面进攻。经两小时激战,于清晨6时大破川军200多个碉堡,击溃李家钰部驻守在这里的两个团,攻克百丈关重镇。红军进入百丈镇后,在川祖庙前召开群众大会,王维舟在会上宣传了红军的“不拉夫,不扰民,买卖公平”等政策。红军将土豪黄宁高等家的粮食、衣服分给穷人,沿街张贴标语口号。
攻克百丈关,连通黑竹关一线后,红军部队开始沿百丈到邛崃的公路穷追猛打,占领治安场、杨店子,向北再直取2公里处的甘溪铺,一路击溃援敌6个旅,大有直取成都之势。由甘溪铺向北5公里,就是川军将领潘文华的指挥部所在地大塘铺。潘文华闻知红军已抵达甘溪铺,极为恐慌,急令潘清洲独立营在大塘铺南侧小丘陵地带布置警卫阵地。前方败兵、行李、辎重、马匹已经涌到了潘清洲营的阵地前,一片混乱。潘文华闻讯,急率特务营赶到前线督战,百丈关一线的川军几个旅挤满了公路。
红军一路追击,但因此也分散了有限的兵力。在甘溪铺,红军遇到了兵力占绝对优势的川军的反扑,追击战转眼间变成了阻击战。红军后备力量明显不足。在川军援兵源源不断开到前线后,红军只好坚守,不能再发起新的追击。川军范绍曾师周绍轩旅在黄昏时通过大塘铺增援上去。濒临全线崩溃的川军廖泽旅得到周绍轩旅的支援,得以稳住阵脚。红军在伤亡严重的情况下,只好后退到黑竹关。
11月17日,国民党军的后续部队一批批从后面投入战斗,如蝗虫般涌来。从正面增援上来的周绍轩、廖敬安两个旅,向红九十三师的黑竹关阵地发起进攻,激战两个小时后,红军退到百丈关以北2公里的挖断山附近。形势对红九十三师极为不利,师长柴洪儒高叫着:“不能再向后撤了!”“增援部队上!”徐向前亲临前线指挥。
百丈关之北激战正急,从百丈关至治安场沿公路一线的争夺战进入白热化状态。川军的攻势越来越猛,廖敬安旅以第三十一团谢浚部并增派迫击炮连为第一梯队,第三十二团饶正钧部1个营从右側掩护;第三十团的两个营和旅的独立营为第二梯队,在后跟进,从公路右侧向百丈关推进。中午时分,川军发起这天的总进攻。排炮齐鸣,红军被压制在黑竹关以南的鳝鱼桥、挖断山一线。红军在连续打退川军的多次冲锋后,不得不再向黑竹关方向退去。周绍轩旅与国民党中央军的两个连紧迫在后,再下黑竹关。对峙不久,红军兵力渐感不支,退到百丈关坚守,凭借镇东的栖霞寺、万宫寺和桥头堡垒对川军进行阻击。
川军周绍轩旅向百丈关攻了几次未果,即连夜在百丈关前的曹公庙一线修筑工事。川军各部向这一带集中,根据刘湘的部署企图形成对红军的大包围。红军看出了川军的企图,徐向前和陈昌浩命令各部队停止追击,原地构筑工事,准备对付川军的反扑。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川军由6个旅迅速增加到15个旅,首先在兵力上形成了绝对优势。国民党中央军薛岳部的两个军也由南向北加入了战斗。
刘湘把指挥部由邛崃县城向着前线方向南移了20公里,亲自坐阵平落坝督战。11月18日,刘湘发出了总攻命令,一次就以20多个团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由北、东、南3个方向朝红军在百丈关附近的数公里弧形阵地反扑。天刚蒙蒙亮,川军周绍轩旅向治安场两端3公里长的红军阵地发起攻击,进逼百丈关。总指挥兼第二十三军军长潘文华手提机枪在前督阵,横扫溃退之官兵。整团整团的川军轮番向红军阵地发起冲锋。
(摘自《长征》P39-43)
历史文化图书《话说中国》的工作暂告一段落后,我随即开始了它的延伸产品——中国地理文化系列的图书出版工程《行走中国》的策划和编辑。与《话说中国》的策划思路一脉相承, 《行走中国》系列丛书是要秉持“普及人文地理知识,弘扬祖国民族文化”的编辑方针,结合更多的文化资源,向广大读者倾力推出又一批大众文化精品力作。
《行走中国》,顾名思义,显然要讲祖国的地理知识,讲我们脚下的这块大地的故事。但如果光讲自然地理,不讲生活在这块美丽的大地上的人,不讲我们民族的先人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绚丽的文明,也许难以激发我们对中华民族生存的这块大地的激情,更难以激发对曾经为她付出辛勤劳动乃至献出自己生命的先驱们的崇敬,我们面对的这块大地会因此失去光彩,这套丛书也会因此失去灵魂。
显然,《行走中国》要做到人与大地的结合,也就是地理与文化的结合。这就是编辑出版这套地理文化系列丛书的宗旨。
面对祖国神秘的高原、险峻的峡谷、辽阔的草原、巍峨的群山、万年的冰川、奔腾的大河、澄净的湖泊、浩瀚的森林以及这自然界的万物,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说,在中华民族生存的这块大地上,我们拥有着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质地貌和自然风光。
《行走中国》将带你走进被喻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探寻世界上最幽深、最奇险、最壮阔的地质地貌:峻美的雪山、圣洁的湖泊,就像高原神灵的化身,神秘而美丽。而每逢盛夏,广袤的草原之上,杜鹃花盛开、点地梅争妍、黄羊奔突、野驴悠闲、云雀恬唱、雪鸡盘旋,又完全是一派动植物天堂的景象。
《行走中国》将带你走进中国乃至世界地理环境最复杂的地区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三江并流”地区。发源于青藏高原冰山雪峰中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这三条大江并肩南行,飞流直下、一泻千里。“三江并流”的名字由此而来。在这里,山河险阻,雪峰林立,高大的雪山和滚滚长河构成了滇西北地区大山大水大气派的地形地貌,也成就了一块神奇雄壮的土地:身临其境,人们的精神就会飞越万水千山,眼前展现的是一个圣洁的世界,那样洁净、明亮,没有一丝杂质。
《行走中国》的力量,不仅使我们为祖国的壮丽河山昕晾叹、所感动,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奇造化所折服,更使我们的灵魂为一种人类文明的力量所震撼,那就是中华民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披荊斩棘、生生不息,在历史长河里所创造的灿烂文明。
今天在中国的大地上,到处都留下了我们民族世代相承的文明遗迹。这些文明遗迹,有的是无形的、有的是具实的;有的深处崎岖险地、有的遗落子风景绝胜,它们长存于天地之间、和谐于自然之中,依附于大地也照亮了大地。而如果要说最具代表性、最密切地关联着中国自然地理的古代文明遗迹,则无疑要数绵延万里连接中西商贸及文化交往的古代“丝绸之路”、被誉为“世界一大奇观”的万里长城,以及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旷世奇观——古代建筑地标。
这些也正是《行走中国》要带你穿过的必经之路。
在这几条路上,我们将充分了解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前如何打通连接欧亚大陆之路,为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我们将充分认知,中国古代建筑,如何独树一帜,并影响了许多亚洲国家,成为和伊斯兰建筑、欧洲建筑并列的世界三大主要建筑体系之一;我们会更加坚信:长城,不仅是为了抵御外来入侵而建造的,她绵延万里的雄伟身姿,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形象符号,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每个中华儿女,都为祖国拥有万里长城而感到骄傲。 《行走中国》,让我们循着大自然的瑰丽,沿着古文明的踪迹,期待着一次次震撼和感动。与此同时,一路走去,我们将接触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不同习俗、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不同民族,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华夏大地异彩纷呈、魅力无限。正是这些绽放在中国大地上绚烂的民族之花,给沉寂的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和魅力。一路走去,我们还将沿着历代英雄的足迹,遥想他们为民族的生存发展所创建的丰功伟绩,以激励自己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壮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国的瑰宝。在大地之上建设着家园、创造着文化、守护着文明、延续着民族精神的华夏儿女,更是这片神奇土地永恒的灵魂。《行走中国》,固然是对中国自然地理、历史文明的一次深刻的记录,更是一场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激情呈现。
我深深地相信,读完《行走中国》,你会更加热爱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块大地和生活在这块美丽大地上的人民。
对民居进行研究已经二十多年了。我几乎走遍了全国的典型村镇,其间也写了6本关于民居的专著,更发表了几十篇关于民居的专题报道。这些似乎都比我今天坐在这里写这篇后记更容易。原因很简单,看过许多和写过许多以后,对它的认识就更多更深,感悟也更多。所以,我真的不知道应该从哪个角度来写这篇后记。
我以全身心的投入著写着中西方建筑、文化、人文的书籍;也以充满活力的激情绘制、编写着绘画、雕塑等美术书籍;但唯有对民居书籍的著写,成为了我著书生涯中恒久不变的题材。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瘾”。一种常常被我太太讥笑为“自恋”的“瘾”。因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总在变换着著写方式,将民居潜藏的文化、民俗等意蕴用最简单、直白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也就是希望将我所看到的那些还存在着的和快要消失的,以及已经消失的东西都记录下来。
民居不同于官式建筑,它是极易被人们改变或拆毁的建筑物。所以,我似乎从未间断地思考着如何能在每一次的民居著述中,以全新的思维、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发现方式去写民居。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能用区别于其他民居书籍的著写方式,以如此详尽的手绘图及深入浅出的文字,来创作我的新书的原因。
王其钧
2005年11月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