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经典民间故事”既是抢救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又是在现代化背景下,以“经典”为视角系统总结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推进文化多样性建设,让少数民族传统的经典故事走向更为广大的民间,从深度和广度上影响更多的读者,在传承和保护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方面做出特殊的贡献。
这本由王丹编写的《土家族民间故事》是其中一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土家族民间故事/中国少数民族经典民间故事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四川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少数民族经典民间故事”既是抢救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又是在现代化背景下,以“经典”为视角系统总结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推进文化多样性建设,让少数民族传统的经典故事走向更为广大的民间,从深度和广度上影响更多的读者,在传承和保护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方面做出特殊的贡献。 这本由王丹编写的《土家族民间故事》是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这本由王丹编写的《土家族民间故事》收录了:《春风夜雨》、《善报与恶报》、《天高地厚》、《苦生和甜生》、《张三李四》、《害人精》、《一包碎银》、《花好月圆》、《颗哈》、《捏达》、《怀歹意,人财两空》、《送瘟神》等故事。 目录 盘古开天女娲补天 依罗娘娘造人 陈古烂年的老话 狗带谷种 五谷神 张古老砍梭罗树 土家向王天子 八部大王 科洞毛人 巴曼子的传说 百家锁 蛮王洞 土家族谭姓家族的由来 乌江涨潮龙归海 摆手舞的传说 土家过赶年 六月六太阳节 敬梅山神的来历 敬背篼菩萨的传说 酉水河的传说 望郎峰 鱼精坝 八面山的传说 迁城锁山 牯牛儿碑 田家的紫荆树 神奇的咚咚奎 耍耍 门口挂艾蒿 正月十五赶毛狗 西兰卡普 慌张踏夺 灶王菩萨 鸡儿报仇 怕“屋漏” 锦鸡长得乖 斗狼 喜鹊、斑鸠和知了 老鼠子嫁姑娘 梯玛巧配天师女 新娘遇官不下轿 杨老官神力退官兵 白云姑娘计谋多 土地菩萨和农夫 长发姑娘 石马和清泉 神奇的石碓 烟荷包里的妖怪 螃蟹姑娘 蛇郎 龙妻 狐狸报恩 老巴子妈妈 蛤蟆精 野人嘎嘎 虎儿娃 田好人献宝 李老三守坟 幺妹种瓜 摇钱树 没有鼻子的哥哥 王小二娶胡妮 一根藤 找“仙娘” 查妮细 布莉和格耶 问三不问四 皮匠驸马 梦神先生 人心不足蛇吞象 “万恶朝天”镇城隍 斩“天”字 看来生经 干鱼庙 春风夜雨 善报与恶报 天高地厚 苦生和甜生 张三李四 害人精 一包碎银 花好月圆 颗哈 捏达 怀歹意,人财两空 送瘟神 丝线吊瓜结良缘 李贵娶亲 巧媳妇 明年还来不来 考女婿 陈木匠 三姨佬混吃 篾匠织背篓 李三郎审瓜 陈二郎打官司 认“虎” 瞎眼县令 “狗老爷”分油漫子 三难“顺风旗” 附录 试读章节 在远古的洪荒年代,天和地挨得很近。画眉鸟的叫声传到天上,天上的人要打画眉鸟,从此,画眉鸟只好到树林深处去藏身。地上池塘里,青蛙不停地叫,吵得天上的人日夜不宁,天上的人要打青蛙,从此,青蛙到岩脚去躲藏。地上长的葛藤长到天上,绊得天上人跌跤,他们要砍葛藤,从此,葛藤“趴”着不敢“伸腰”。地上的巴茅草长上了天,天上人烦恼,走路不便j他们要把巴茅草割尽,从此,巴茅草只有长到小沟两边。地上马桑树的枝丫也伸进天上,地上的小娃儿沿着马桑树往上爬,吵得天上人不安宁,他们要砍马桑树,从此,马桑树只敢长三尺高。 那时,东海有条大鱼,鱼翅伸进了天庭,鱼腥味熏着了天上人。天上人搬起大斧砍在大鱼的背心。大鱼负痛翻了个身,把天上捅了个大窟窿,把地上捅了个大坑。从此日夜不分,四季不清,雀鸟不叫,树木不生,大地漆黑一片,世上混混沌沌。 这时,天上的大神墨特巴叫来了张古老和李古老。张古老头顶白发,胸飘银须,赤着脚,拄着拐杖,一跛一跛地走来。墨特巴说:“张古老,辛苦了,快去把天补起来。”李古老头发蓬松像棕丝一样,满脸的棕色胡子,拄着一根长烟杆走来。墨特巴说: “李古老,辛苦了,快去把地补起来。”张古老和李古老都听从了墨特巴的吩咐。 接着,张古老就补起天来。他脱下衣服,甩开两手,身上捆着葛藤,高高卷起裤腿。张古老用五色石头修补天的大洞,又怕不牢靠,还用钉子钉起来。他日夜不停地补,过了七天七夜,终于把天平平展展地补了起来。现在我们看到天上的彩云飘动,那是五色石头的光彩;看到星星闪亮,那是钉子在发光;看到月亮很明亮,那是张古老补天时用过的火把;地下有露水滚动,那是张古老补天时淌下的汗水。张古老大功告成,可是李古老还睡得鼾声如雷呢。 张古老见李古老还没有动静,就去叫醒他,可是怎么也叫他不醒。张古老只得跑到天门上去擂起大鼓,这下把他震醒了。李古老醒来,看天已补好了,大吃一惊,便急急忙忙补起地来。李古老脱下衣服,咬着牙,毛脚毛手来补地。他东边顿几脚,变成了河;西边挺几挺,变成了山岭;南边踩一踩,变成一块土坪;北边用力过猛,堆成了一座山。他把泥巴捏成疙瘩到处放,又用棍棒东撮西撮,弄得现今的地面高高矮矮、坑坑洼洼,这都怪李古老补地时太慌张了。 张古老和李古老把天地都补好了,但是地上没有人,到处冷冷清清。墨特巴又叫张古老去做人。张古老做了九天九夜,先做脑壳,脑壳上做了一个嘴巴、两个鼻孔、两只耳朵和两只眼睛,接着又做了身躯和两手两脚。可是。太慌张了,忘记做肚脐眼与屁股眼,睡着不能出气,站着不能走路。张古老喊了三声“天”,垂头丧气地上天去了。墨特巴又叫李古老去做人。李古老还是按照张古老的办法去做人,做了九天九夜,什么都做好了,也忘了做屁股眼,人还是没有做成。李古老伤心地喊了三声“地”,垂头丧气地钻地去了。 地上无人,还是冷清的。墨特巴再叫女神依罗娘娘去做人。依罗娘娘先摘葫芦做脑壳,在脑壳上开了两只眼,额门上画了一对眉毛,又做个鼻子栽当中,戳两个鼻孔通呼吸,做两只耳朵挂在左右,鼻子下面开个嘴巴,口内舌头和牙齿,喉咙当中接气管,可以通到肠肝肚肺。砍些竹子做骨架,和些泥土做肌肉,摘张树叶做肝肺,又摘段豇豆做肠子,还用茅草做汗毛。这些都做齐了,又把手和脚来做。依罗娘娘心很细,连肚上的肚脐都没有忘记。还有屙屎屙尿的和生儿育女的也一并做齐。这样的人,嘴巴一张出了气,扯了他的耳朵便笑了出来。人就这样做成功了。 忙了十天十夜,依罗娘娘做成了人,可是却把她累坏了。她的眼皮浮肿了,脸皮消瘦了。人们至今还怀念着制天制地的张古老、李古老和做人的依罗娘娘。附记: 关于人类的起源,土家族人普遍流传依罗娘娘造人的神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农民刘世清讲述、中学教师何须芳采录的一篇神话,主要内容是这样的:盘古王开天辟地那阵,有个依罗娘娘,她觉得太孤单了。编了一个竹架架,放了一把豇豆在里面,豇豆上盖了几张荷叶。随后,拿一个葫芦安在架架顶上戳了七个孔,吹了一口仙气,就变成了人。那竹架子成了人的骨架,荷叶成了人的肝肺,豇豆成了人的肠子,葫芦成了人的脑壳,七个孔孔就变成了人的眼睛、鼻孔、嘴巴和耳朵。人就是这么来的。P3-5 序言 民间故事是民众喜爱的传统文化,讲故事是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亦称“讲经”“说古”“讲古话”“讲瞎话”“粉白(话)”“讲大头天话”“摆龙门阵”等,各地说法不一样,反映了民众对民间故事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使用状况。 讲故事是中国各民族重要的精神活动之一,优美动听的故事陪伴人们度过无数美好的时光。“冬季是农闲季节,寒夜又那样漫长,于是,躺在温暖的炕头上,或围坐在火盆边,嘴里吧嗒着旱烟袋,也许手里还纳着鞋底,手不闲、嘴也不闲地讲述着。夏季挂锄季节,夜晚坐在大树底下,或在庭院里讲故事、听故事,以此来抵御夏天的酷热。秋后扒苞谷米或扒蚕茧,需要人手多,讲故事会吸引来劳动帮手,还会让人忘记疲劳。”①这是我国北方民众以讲故事打发农闲时间、消除劳动疲倦的典型场面。 讲故事是中国民众表现生活、表达情感、记忆历史、描绘现实、倾吐心声的主要方式,是他们感受社会生活、传递民族文化传统最灵活、最便捷、最普及的手段。尽管讲述人年复一年地讲述着似曾相识的故事,但是,他们的每一次讲述就是对历史的一次记录和回味,是将古老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连接、相融通,以彰显其对社会的认识和人生的理解。也正是这样,流传干百年的故事因在讲述人那里得到别样景致的重现而摄人心魄。 中华民族“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①。这种多元一体的民族结构决定了中国民间故事多元一体的格局。各个民族的民间故事在多姿多彩的地域景观和人文传统作用下,既具有民族、地域个性,又呈现出相互交流、彼此借鉴的局面。一方面,汉族的很多民间故事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家喻户晓,代代相传,比如《水浒传》《杨家将》《包公案》等。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对汉族民间故事的影响,亦是中国各民族民间故事交流与整合酌重要表现。另一方面,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民间故事交流和影响的历史也很久远。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流传着内容和情节极为相似的民间故事。比如,西南、中南地区各民族都有“狗耕田”型故事、“百鸟衣”型故事、“灰姑娘”型故事以及“找幸福”型故事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民间故事在各民族交往过程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借鉴和融合。 中国民间故事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通过多种渠道与世界许多国家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互鉴。佛教传入中国,带来了大量印度故事;中日频繁交往将中国民间故事传播到日本; “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和国家的民间故事彼此交流、借鉴的现象更为突出,这种吸纳与输送、交流与碰撞使得中国民间故事具有浓厚的民族根性和兼容并蓄的世界品格,不仅丰富了我国民众的生产生活,而且丰富了世界民间故事的文化宝库。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传统的民族,民间故事的讲述往往被拉进历史文化体系,这种特点突出地体现在中国古代笔记小说、‘‘野史”乃至“正史”对民间故事的记录方面。这些故事的记录者往往在原本虚幻的故事开头或末尾。以真实的口吻添加一些可信成分,由此增强民间故事的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国各民族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级部门、各类人员采集和整理了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民间故事,2014年~2015年,我带领学生对上个世纪被采集翻译为汉文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信息采集,其数量之惊人、成绩之斐然,让我兴奋了很久。但是非常遗憾,中国不同时期采录、整理的少数民族民间故事资料大多被束之高阁,或者仅仅供学者研究使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应有的社会文化功能,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各民族民间故事在教育和知识传播上的优长。为了全面、系统地凸显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的“经典性”,我们组织编选了“中国少数民族经典民间故事”系列丛书,在包括神话、传说,还有动物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寓言,以及民族或地区特有的口头散文叙事文学体裁的基础上,尝试着从“经典”的视角推介和传承少数民族民间故事,提升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些民间故事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在各民族共同生活、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民间故事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构筑成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种类繁多,同一种民间故事在不同民族之间有不同的演变形态,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经典”进行系统汇纳,有利于加强民族乃至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理解,彰显中国各民族民间故事的文化认同功能,也有利于培养民众的道德情操,传递生活知识。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包含民众的生活情感、价值观念和审美期待,人们习惯地认为民间故事属于“草根”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经典民间故事”打破人们对·‘经典”认识的藩篱,将少数民族民间故事视为“经典文化”,在每个民族丰富的民间故事中精选100则民间故事编辑成册,采取经典化的选编方法、经典化的传播方式,让这些世代流传的经典民间故事走进中华多民族民众生活之中,为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的传承、创新而开辟“经典化”的路径。 “中国少数民族经典民间故事”既是抢救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又是在现代化背景下,以“经典”为视角系统总结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推进文化多样性建设,让少数民族传统的经典故事走向更为广大的民间,从深度和广度上影响更多的读者,在传承和保护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方面做出特殊的贡献。这是我们希望的,也是我们愿意做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