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巴黎的忧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沙尔·波德莱尔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几乎与《恶之花》出版的同时,波德莱尔开始在各种杂志上陆续发表一些散文。按照诗人的本意,想写的是“一种诗意的散文,没有节奏和音符的音乐”。这些散文后来以《巴黎的忧郁》为名出版,共50篇。波德莱尔写道:“总之,这还是《恶之花》,但更自由、细腻、辛辣。”沙尔·波德莱尔编著的《巴黎的忧郁》被奉为20世纪文学的经典之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前身之一生活书店曾于1935年出版了本书的中译本,并配有50幅精美插图。此次以亚丁先生中文译本为文字本,以生活书店旧版插图配之,重新出版,放入文生译丛。

内容推荐

在这本沙尔·波德莱尔编著的《巴黎的忧郁》散文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波德莱尔对肮脏、畸形的现实社会所进行的淋漓尽致、疾恶如仇的讽刺和挖苦,对传统、腐朽的世俗习气的无情鞭挞和猛烈抨击,读到诗人对美的向往和所做的引人入胜的描绘,还可以嗅到诗人某些寓意深刻但又难以捉摸的纤细的思绪。正像他自己所说:“这还是《恶之花》,但更自由、细腻和辛辣。”

目录

译本序

给阿尔塞纳·胡赛

陌生人

老妇人的绝望

艺术家的“悔罪经”

讨好者一

双重屋子

每个人的怪兽

疯子与维纳斯

狗和香水瓶

恶劣的玻璃匠

在凌晨一点

泼妇还是娇女

人群

寡妇

卖艺老人

点心

钟表

头发中的世界

邀游

穷人的玩具

仙女的赠品

诱惑或者爱神、财神和名神

暮色

孤独

如此计划

美丽的多罗泰

穷苦人的眼睛

英勇的死

假银币

慷慨的赌徒

绳子

天赋

神杖

陶醉吧!

“已经过去了!”

窗口

画家的欲望

月亮的善举

哪一位是真的

种马

镜子

港口

情妇的画像

献媚的射手

汤和云

射击场与坟墓

桂冠丢了

比斯杜里小姐

除了世界,哪儿都可以

把穷人打昏吧!

好狗

结束语

试读章节

一间屋子,就像一个梦。一间真正的精神之屋。一种轻微的粉红和淡蓝弥漫于室内呆滞的气氛中。

在这里,心灵沐浴在懒惰之中,懊悔和欲望为它染上馨香——一种在暮色苍茫里闪着蓝光的暗玫瑰色的东西,犹如瞌睡之中的快乐的梦。

家具的形状都拉长、衰弱、疲惫了,它们也是一副做梦的样子。人们会说,它们也像植物和矿物一样,被赋予了一种梦游的生命。布帘、花朵、天空、夕阳也在以无声的语言诉说着。

墙上,没有任何令人厌恶的艺术装饰品。对于纯真的梦和未经分析的意象来说,实在的、有效果的艺术品是一种亵渎和侮辱。这里,一切都沉浸在足够的光亮与美妙的昏暗的和谐之中。

一种经过精心选择的极细致的馨香,掺杂着轻度的湿润在空气中飘荡着;浅睡的思绪被温热的情潮所荡漾。

窗前和床前,柔软的纱帐垂下来,犹如雪白的瀑布倾泻而下。床上睡着宝贝——梦幻的女王。可是,她怎么来到这里的呢?谁带她来的呢?什么样的魔力把她安置在梦幻和快感的宝座上呢?

管它呢!反正她是在这儿,我认出了她。

您看这不是她的眼睛!它敏锐而骇人的眼睛!其光芒射穿了黑暗,这可以从它们可怕的狡黠中认出来。它吸引着、控制着、吞噬着向它投来的不谨慎的目光。我常常琢磨着它——这双引人好奇、引人欣赏的黑色的星星。

我能常常这样沉浸于神秘、宁静、和平与芳香之中,这应该感谢哪一位神灵呢? 啊!真幸福!我们一般所说的人生,就是在它最幸福的时刻,也没有丝毫能比得上我现在所感觉到的。我体味着它,一分钟,又一分钟;一秒钟,又一秒钟……

不!这里分秒都不复存在,时间已经消失,主宰者是永恒,极度快乐的永恒!

可是,一声可怕的、沉重的声音在门上敲响了,就像梦游在地狱中一样,我的身上挨了一镐头!

于是,一个幽灵进来了——一个执达员以法律的名义来折磨我了;一个可耻的姘妇来叫嚷她的苦难,并把她生活中的庸俗强加在我的痛苦之上了;或是某家报馆老板的公务员来索取下期的续稿了……

天堂般的屋子,宝贝、梦幻的主宰,以及勒内所说的空气中的女精灵;所有这个神奇的世界都随着幽灵这粗鲁的敲门声而消失了。

恐怖!我又记忆起来,又记忆起来了!是的,这肮脏丑陋的屋子,这没完没了的无聊,正是属于我的。您看!蠢笨的家具上覆满尘土、面残角缺;满是唾沫痕迹的壁炉里,既没有火也没有柴炭;雨水在昏暗的布满尘土的窗玻璃上冲犁了条条沟壑;勾画得乱七八糟的稿纸残缺不全;还有日历片,铅笔在上面画满了一个个凶险的日期……

而那另外一个世界的芬芳,我刚才还以一种完善的情感陶醉着呢!现在,唉!都被一种掺杂着也不知是什么令人作呕的霉烂烟叶的恶臭给代替了。人在这里呼吸到的只是一片腐败的哈喇味。

在这个狭窄的、令人恶心的世界里,只有一件相识的东西还在向我微笑——阿片酊小药瓶,一位老交情的、十分可怖的朋友,就像所有人世间的朋友一样,充满了爱抚与背叛。

哦!是呀!时间老人又出现了,时间老人现在又成了主宰;随着这个丑恶的老头子出现了他那恶魔般的随从:记忆、懊悔、痉挛、害怕、恐慌、噩梦、忿怒以及神经官能症,也随之显现了。

确确实实,时间现在正着重而庄肃地敲响着,每一秒钟,当它从钟锤上进发出来时,都在叫着:“我就是人生,不可忍受的、无情的人生!”

在人类生命中,只有一秒钟能报告好消息——引起每个人的不可思议的恐惧的好消息。

是的。时间老人在主宰,他又重新舞起他粗暴的权杖,而且,就好像我是一头牛,他用那双沉重的刺棒催赶着我:

“唷,蠢货!驾,奴隶!生活吧,死鬼!”P13-17

序言

沙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l~1867)出生于巴黎,父亲是一位具有启蒙运动思想的画家。他受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从小就酷爱艺术。不幸的是,在他六岁时,父亲生病去世了,母亲又改嫁,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了一层阴郁的色彩,产生了“永远孤独的命运感”。

他所生长的城市巴黎,当时是文化艺术的中心,各国的作家、艺术家纷纷来此相聚,艺术气氛相当浓厚。他在这种气氛中生活、成长,逐渐形成了对艺术的敏感,也认识了这座五光十色、放荡不羁的城市。十七八岁时,他经常在拉丁区的诗人画家中做客,变成一个极端的浪漫派。后来,他又决定到印度去旅行,不料这位豪放的文学青年却在远渡重洋途中怀念起家乡来。他停下脚步,逗留在印度洋中当时法国的殖民地留尼汪岛和毛里求斯岛上。南国明媚的阳光和葱郁诱人的景色未能把诗人多留一些时候,不久,他便匆匆地赶回了巴黎。这是他一生中最远的旅行,虽然旅途中外界景物并没有引起他很大的兴趣,然而却极大地丰富了他内心的感受。我们不难在他作品中读到许多描写海洋、阳光和异国情调的内容。

回到巴黎后,波德莱尔索取了父亲的遗产,得到了一笔相当大的款项,于是就奢侈地生活起来。他住着豪华的宅邸,穿着风雅的衣服。依他看来,物质上追求完美,不过是“精神上胜人一筹的象征”而已。他母亲看到他这样铺张浪费、挥金如土,会很快耗尽父亲的遗产,就为他找了一位法律顾问,限定了每月的花费。从此,波德莱尔便一直过着艰苦的日子,而生活的艰苦却促使他拼命地写作。

开始时,波德莱尔主要写艺术批评,以犀利的笔锋阐明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想观点,又以优美的风格创作了不少出色的散文。一八四八年二月革命时期,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理想鼓舞了他,他创办报纸,发表了好些激烈的文章。人们看到他活跃在街头的革命群众中,火药熏黑了他的双手。然而不久,理想破灭了,波德莱尔又回到了他的文学生涯中。后来,他接触到美国作家爱伦‘坡的作品。他与这位诗人在思想上、经历上和才智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以后的十年中,波德莱尔不断地翻译出版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他认为,爱伦’坡是他苦难中的一位朋友,又是创作理论上的老师。爱伦’坡丰富怪诞的想象以及冷静准确的分析使波德莱尔受到了很大启发,使他脱离了当时浪漫主义诗歌的个人情感与忧愁苦闷的泥潭,并且发挥了想象力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

一八六四年,波德莱尔旅行到达布鲁塞尔。一年后,病倒在那里。一八六七年,他在巴黎逝世。死时,只有四十六岁。

诗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留下的作品也很少,除文艺批评论著外,只有一本诗集《恶之花》(收入一百五十七首诗)和两本散文集——《巴黎的忧郁》、《人工天国》。然而,这些为数不多的短小诗文却在某种意义上为世界文坛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启发了整个一代现代派诗人和象征主义艺术家,成为人们至今还在研究和欣赏的艺术品。

他的著名诗集《恶之花》出版于一八五七年。当时,在法国文坛上,浪漫主义经历了风靡一时的发展后,已开始转入低潮。浪漫主义的文学家们纵情地表露了被压抑的思潮和情感之后,都已开始面对现实。那时垂死的封建王朝与新兴的资产阶级正进行最后的搏斗,整个法国经历着急剧的变动,社会各阶层都在分崩离析。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王朝的腐朽,而日益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又使越来越多的无产者更加贫困化。这一切都深深地反映到文学思潮中来。于是;以雨果为代表的一批曾是浪漫主义大师的文学家开始转入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而拉马丁、维尼、缪塞等另一批人却转向了消极浪漫主义一方。轰动一时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开始消沉、瓦解。正在这时,《恶之花》以极端浪漫派的面目在巴黎出版了。这个集子从各个角度来讲,都是面目一新、独树一帜的,出乎人们的意料,顿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某些人认为这个怪物般的诗集是伤风败俗和亵渎神明的。波德莱尔因此吃了一场官司,诗集不仅被禁,而且诗人和出版商都被罚了款。可是当时正流放在英法海峡间盖尔勒赛岛上的雨果却对此书大加赞扬,说它犹如“光辉夺目的星星”,给法国诗坛带来了“新的颤栗”。雨果的这一论断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得正确和公允了。正是这部《恶之花》开创了法国近代诗歌的新时代,在西方诗坛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人们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部艺术技巧十分高超而思想内容又极其丰富的作品。

几乎与《恶之花》出版的同时,波德莱尔开始在各个杂志上陆续发表一些散文。按照作家的本意,他想写的是“一种诗意的散文,没有节奏和韵脚的音乐”。《巴黎的忧郁》这本散文集,又名《小散文诗》,正像他自己所说:“这还是《恶之花》,但更自由、细腻和辛辣。”从收入集子的五十篇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有好几篇与《恶之花》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都非常相近,有的甚至就是《恶之花》内某些诗篇的改写。所以这个集子带着诗人同样丰富的思想而一反传统的审美观,并以更加自由的形式出现在文坛上,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也更扩大了作家的影响。

在这本散文集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肮脏、畸形的现实社会所进行的淋漓尽致、疾恶如仇的讽刺和挖苦,对传统、腐朽的世俗习气的无情鞭挞和猛烈抨击,也可以读到诗人对美的向往和所做的引人入胜的描绘,还可以嗅到诗人某些寓意深刻但又难以捉摸的纤细的思绪。当然,有些“奇篇怪章”使人不大好懂,这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解脱的种种矛盾在作家和一部分知识分子中所引起的精神危机以至病态心理。而总的来说,这本散文集和《恶之花》一样,是有它独特的社会意义的。  在艺术上,这部散文集也如同《恶之花》一样,体现着诗人的新的审美观点,即美的典范是包含有消极面的。他认为:“艺术有一个神奇的本领:可怕的东西用艺术表现出来就变成了美;痛苦伴随上音律节奏就使人心神充满了静谧的喜悦。”所以,诗人便尽情地歌颂“孤独”、“昏暗”;歌颂那些“狗”,那些“浑身泥巴、满身虱子的狗”;用大量的笔墨,极度的同情去表现一位穷困潦倒的卖艺老人。诗人还十分喜欢死亡般静寂的午夜……正像我们从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撞钟人身上所看到的那样,诗人努力地把消极的处境化为“美”,从“丑恶”(病)。中寻找美的东西。这可以说是浪漫主义中的超度浪漫,也可以说成是现实中的更加现实。在某些人的眼里看来,诗人是疯疯癫癫的;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种疯疯癫癫的嬉笑怒骂、讽刺挖苦,在那充满仇恨的肮脏世界里,在人们浑浑噩噩的睡梦中,不正显示着某种清醒和理智吗?也有人认为诗人表现和歌颂了“丑恶”,塑造了病态美,是消极颓废的。如果我们全面地读一读他的作品,就会知道他其实不是一个颓废的诗人,而只是一个颓废时代的诗人。他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愤怒和鄙夷,并向往和追求着光明。他的苦闷、忧郁,正是“世纪病”的反映,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尽管有些作品给人以压抑沉闷的感觉,但他敢于承认社会的丑恶并努力将它转化为美,比起那些尽力粉饰生活以便从中获得生活勇气的伪君子,以及那些在充斥社会的丑恶面前视而不见、矢口否认的怯懦者来,毕竟要高超得多了!朱光潜先生说:“艺术必根据自然,但艺术美并不等于自然美,而自然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这就说明了艺术家有描写丑恶的权利。”问题是如何描写,站在什么立场,以什么观点,为了达到何种目的去进行描写。我们应当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来全面地历史地评价波德莱尔的创作。

波德莱尔在他的优秀篇章里,通过大家不太精心注意的生活琐事和出人意料的大胆夸张(有时甚至达到荒唐地步)的想象,对世界做了无情的剖析,打破了世俗的“丑美”界限,而对诗人心目中“真正的美与丑”做了热情的讴歌和严厉的痛斥。我们读了它,无疑地有助于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同时,从研究美学、研究西方美学史来说,看看波德莱尔这位著名美学家的创作,也会不无收获的。

波德莱尔是现代派诗歌的先驱,并被奉为象征主义文学的鼻祖。他在作品中绝妙地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有时把社会生活中很复杂、很庞大的现象表现为一件很渺小、很可笑的小事,也有时把现实中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备加夸张;并且经常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琐事去寓意一些大家意料之外的生活真谛,教人有充分回味思考的余地,给人带来新鲜而丰富的思想和意境。我们在读他的某些作品,特别是那些看似怪诞的抒写时,不应该单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它,而应该努力从诗人的字里行间找到真正的内涵和外延。

由于我水平所限,而诗人的手笔又伟大非凡,译本缺点恐所难免,恳请读者和专家指正。

后记

我有收存小开本图书的癖好,尤其窄长异形小32开。这样开本的书,一般都不厚,多以精选短经典、掌故知识为主,比如《宋诗一百首》、《话本选注》、《干校六记》、《京剧见闻录》、《文物百话》等,还买过“大家小书”、“法国文学丛书”、“文学新星”等系列书。久而久之,积下不啻百本。其中一本,就是漓江出版社1982年8月出版的《巴黎的忧郁》。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法国诗人、艺术评论家沙尔·波德莱尔。灰绿封面,书名反白,著译者姓名用暗绿色,一幅老妇人的木刻肖像则是黑色的;封底正中印了一行小字:外国文学名著。整个外包装看上去朴素雅致,层次分明。那时,“文革”后的中国文学方兴未艾,散文诗也初露头角,我熟识的《海鸥》老编辑耿林莽写了许多散文诗,还有黄伟经翻译的屠格涅夫《爱之路》,我都喜欢。《巴黎的忧郁》是散文诗经典,正文共五十章,其间并无严格顺序,随便翻开即可读。我着迷于那些无端的联想,视觉、味觉、心灵交互跳跃,落差极大的判断,对立的感觉,却又浑然一体,可以说是文学中的印象派(点彩派),抑或是印象派的先声。(波德莱尔早于印象派绘画。木心认为,波德莱尔在法国诗坛的重要性不下于塞尚之于法国近代绘画史。)

很幸运的,波德莱尔留下一张清晰的照片。那时候,摄影术刚发明不久(1839),能够得到拍照机会的人不多。波德莱尔逝于1867年,享年四十六岁。我猜这张照片是他生命最后几年拍的,因为看去有些衰颓,已经略微秃顶。虽然衰颓,但眼光锐利,鼻若悬胆,双唇紧闭,嘴角下垂一一副倔强、阴郁的样子。波德莱尔所处的时代,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动荡的大时代,自1793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到1848年法国革命和英国宪章运动,再到1871年的巴黎公社,社会动荡,经济畸形发展,金钱和欲望统治了一切……这在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雨果的《悲惨世界》、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和艾米丽的《呼啸山庄》里都有活生生的描写。

可以想见,这样一部年代久远、特立独行、表达微妙怪异的诗意散文,其翻译的难度是很大的。三十年前,我购存的漓江版的译者亚丁是何许人也,丝毫不知,但好像那是当时唯一的版本。读书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最早读到的译本,往往最为偏爱,以后很难接受其他译本。比如查良铮译的《普希金诗集》对很多读者就是这样。其实,波德莱尔的散文诗,早在1924年鲁迅翻译的日本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里就有那篇《窗口》的全文(鲁迅译作《窗户》)。1935年生活书店(三联书店前身)出版了石民(1901-1941)翻译的《巴黎的烦恼》,这是第一本中文全译本,其中还配了五十幅木刻插图,是画家贡斯当·勒布莱东(Constant LeBreton)的作品。如今知道石民的人很少,其实当年他在文坛上很活跃,与废名、梁遇春齐名,写诗,翻译,做编辑,与鲁迅多有交往,可惜早逝。他的诗作深受波德莱尔象征主义影响,翻译《巴黎的烦恼》是有因缘在其中的。亚丁的译本大约是第二个中文全译本。

我一向认为,做出版的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为你喜欢的作者出书,你也可以把你喜欢的书再出一次(如果能拿到版权)。当我发现漓江版的《巴黎的忧郁》久已脱销,就联系亚丁,希望在三联书店出新版。后来知道,这个漓江版译本是我所熟识和尊敬的出版人刘硕良先生组稿并出版的。那时亚丁从北京大学刚毕业,二十三四岁。亚丁是河北文安县人,从小爱读书,高中毕业后下放到河北农村。1976年的一天,一位北京大学的女老师到他所在的生产队,想看看有没有适合学外语的年轻人。面对老师提问的文化、历史问题,十九岁的亚丁答得不错。1977年初,作为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亚丁被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录取。入学不久,他和几名同学创办了学生刊物《未名湖》。办刊中,认识了朱光潜先生,二人成为忘年交。从大三开始,亚丁已经能翻译一点东西了,除了零星短文,他想翻译一本书,但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朱光潜告诉他,小说来源于法国,法语的“浪漫”实际上就是小说的意思。因此,他的第一部翻译作品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圣比埃的小说《保尔和薇吉尼》,笔名亚丁。这本书成为漓江出版社最早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1980年4月15日,萨特逝世,在当时中国的文化界引发了各种讨论,也引起了亚丁的注意。于是,他翻译了萨特的《理智之年》等一些比较热门的法国现代文学作品,波德莱尔的作品也是这样引起了他的注意。1985年,凭借翻译萨特的《理智之年》,亚丁获得了法国政府颁发的青年翻译家奖,赴法留居。居法期间,他开始尝试用法语进行文学创作,结果第一部小说《高粱红了》就为他带来了成功,获法国文学大奖。1988年法国政府授予亚丁欧洲肯坦培尔骑士勋章。目前,亚丁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华人作家和文化使者。在中、法两国的中小学课本上,都能找到亚丁的译作或著作(中国初一语文下册课本中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就是他翻译的)。

亚丁得知三联书店要出版这本他二十年前的译本,很高兴。那时他很忙,好像在经营什么公司,来三联谈了一次,还请我吃过一次法国餐,其他都是秘书跟我联系。我建议将生活书店版《巴黎的烦恼》里的五十幅插图用在他的译本里,他很赞成,并认为这是“珠联璧合”的举措。目前上网搜索,能看到的主要是这个版本。网友称:“亚丁的翻译流传更为广泛,而且更容易理解,还有一种翻译腔的诗学之美。”

如今《巴黎的忧郁》在三联书店再版,足以证明波德莱尔的原作和亚丁译文的生命力。

2014年7月2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