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代表中国文学成就的一部巨著。经过广泛调查读者的反馈,书中存在大量难以理解的生僻字和词,还有一些作者惯用的方言,这些问题都成为了阅读障碍。针对上述阅读问题,贾太宏译注的这本《三国演义注释(足本原著无障碍阅读)》在组织众多汉语言的专业人士,参考众多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给书中大量的生僻字、词、方言,加上了注音和解义。在排版上采用“教科书”格式,即当页原著内容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在当页注解。以期便于读者能顺畅地阅读这部文学巨著。本书以“高质低价”的定价原则,在同类竞品中具备价值、价格的优势。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注释(足本原著无障碍阅读)》是《三国演义》的译注本,由贾太宏译注。
却说张飞拍马赶到关下,关上矢石如雨,不得进而回。八路诸侯,同请玄德、关、张贺功,使人去袁绍寨中报捷。
绍遂移檄孙坚,令其进兵。坚引程普、黄盖,至袁术寨中相见。坚以杖画地曰:“董卓与我本无仇隙。今我奋不顾身,亲冒矢石,来决死战者,上为国家讨贼,下为将军家门之私。而将军却听谗言,不发粮草,致坚败绩,将军何安?”术惶恐无言,命斩进谗之人,以谢孙坚。忽人报坚曰:“关上有一将乘马来寨中,要见将军。”坚辞袁术,归到本寨。唤来问时,乃董卓爱将李催。坚曰:“汝来何为?”侄曰:“丞相所敬者,惟将军耳,今特使催来结亲。丞相有女,欲配将军之子。”坚大怒,叱曰:“董卓逆天无道,荡复王室,吾欲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吾不斩汝,汝当速去,早早献关,饶你性命。倘若迟误,粉骨碎身!”
李催抱头鼠窜回见董卓,说孙坚如此无礼。卓怒,问李儒。儒曰:“温侯新败,兵无战心。不若引兵回洛阳,迁帝于长安,以应童谣。近日街市童谣曰:‘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臣思此言:‘西头一个汉’,乃应高祖旺于西都长安,传一十二帝;‘东头一个汉’,乃应光武旺于东都洛阳,今亦传一十二帝。天运合回。丞相迁回长安,乃保无虞。”卓大喜曰:“非汝言,吾实不悟。”遂引吕布星夜回洛阳,商议迁都。聚文武于朝堂,卓曰:“汉东都洛阳三百余年,气数已衰。吾观旺气,实在长安。吾欲奉驾西幸,汝等各宜促装!”司徒杨彪曰:“关中残破零落,今无故捐宗庙,弃皇陵,恐百姓惊动。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望丞相鉴察。”卓怒曰:“汝阻国家大计耶?”太尉黄琬曰:“杨司徒之言是也。往者王莽篡逆,更始赤眉之时,焚烧长安,尽为瓦砾之地;更兼人民流移,百无一二。今弃宫室而就荒地,非所宜也。”卓曰:“关东贼起,天下播乱。长安有崤函之险,更近陇右,木石砖瓦,克日可办,宫室营造不须月余。汝等再休乱言。”司徒荀爽谏曰:“丞相若欲迁都,百姓骚动不宁矣。”卓大怒目:“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即日罢杨彪、黄琬、苟爽为庶民。卓出上车,只见二人望车而揖。视之,乃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也。卓问有何事,毖曰:“今闻丞相欲迁都长安,故来谏耳。”卓大怒曰:“我始初听你两个,保用袁绍;今绍已反,是汝等一党!”叱武士推出都门斩首。遂下令迁都,限来日便行。
李儒曰:“今钱粮缺少,洛阳富户极多,可籍没入宫。但是袁绍等门下,杀其宗党而抄其家赀,必得巨万。”卓即差铁骑五千,遍行捉拿洛阳富户共数千家,插旗头上,大书“反臣逆党”,尽斩于城外,取其金资。李催、郭汜尽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前赴长安。每百姓一队,间军一队,互相拖押。死于沟壑者,不可胜数。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卓临行,教诸门放火焚烧居民房屋,并放火烧宗庙宫府。南北两宫,火焰相接,长乐宫庭,尽为焦土。又差吕布发掘先皇及后妃陵寝,取其金宝。军士乘势掘官民坟冢殆尽。董卓装载金珠缎匹好物数千余车,劫了天子并后妃等,竟望长安去了。却说卓将赵岑见卓已弃洛阳而去,便献了汜水关。孙坚驱兵先入,玄德、关、张杀人虎牢关,诸侯各引军入。
且说孙坚飞奔洛阳,遥望火焰冲天,黑烟铺地,二三百里并无鸡犬人烟。先发兵救灭了火,令众诸侯各于荒地上屯住军马。曹操来见袁绍曰:“今董贼西去,正可乘势追袭。本初按兵不动,何也?”绍曰:“诸侯疲困,进恐无益。”操曰:“董贼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诸公何疑而不进?”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操大怒目:“竖子不足与谋!”遂自引兵万余,领夏侯悖、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星夜来赶董卓。
且说董卓行至荥阳地方,太守徐荣出接。李儒曰:“丞相新弃洛阳,防有追兵。可教徐荣伏军荥阳城外山坞之旁,若有兵追来,可竟放过。待我这里杀败,然后截住掩杀,令后来者不敢复追。”卓从其计,又令吕布引精兵断后。布正行间,曹操一军赶上。吕布大笑曰:“不出李儒所料也!”将军马摆开。曹操出马,大叫“逆贼劫迁天子,流徙百姓,将欲何往?”吕布骂曰:“背主懦夫,何得妄言!”夏侯悖挺枪跃马,直取吕布。战不数合,李催引一军,从左边杀来,操急令夏侯渊迎敌。右边喊声又起,郭汜引军杀到,操急令曹仁迎敌。三路军马,势不可当。夏侯悖抵敌吕布不住,飞马回阵,布引铁骑掩杀。操军大败,回望荥阳而走。
走至一荒山脚下,时约二更,月明如昼。方才聚集残兵,正欲埋锅造饭,只听得四围喊声,徐荣伏兵尽出。曹操慌忙策马,夺路奔逃,正遇徐荣,转身便走。荣搭上箭,射中操肩膊。操带箭逃命,踅过山坡。两个军士伏于草中,见操马来,二枪齐发,操马中枪而倒。操翻身落马,被二卒擒住。只见一将飞马而来,挥刀砍死两个步军,下马救起曹操。操视之,乃曹洪也。操曰:“吾死于此矣,贤弟可速去!”洪曰:“公急上马,洪愿步行。”操曰:“贼兵赶上,汝将奈何?”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操曰:“吾若再生,汝之力也。”操上马,洪脱去衣甲,拖刀跟马而走。约走至四更余,只见前面一条大河,阻住去路,后面喊声渐近。操曰:“命已至此,不得复活矣!”洪急扶操下马,脱去袍铠,负操渡水。才过彼岸,追兵已到,隔水放箭。操带水而走。比及天明,又走三十余里,土岗下少歇。忽然喊声起处,一彪人马赶来,却是徐荣从上流渡河来追。操正慌急间,只见夏侯悖、夏侯渊,引十数骑飞至,大喝:“徐荣无伤吾主!”徐荣便奔夏侯悖。悖挺枪来迎。交马数合,悖刺徐荣于马下,杀散徐兵。随后曹仁、李典、乐进,各引兵寻到。见了曹操,忧喜交集。聚集残兵五百余人,同回河南。
P23-24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为《三国志演义》。三国,指东汉末年的魏国、蜀国、吴国。演义则是长篇小说的一种体裁,它由史话本发展而来,是根据史传,并经过艺术加工而成。《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古代历史演义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东汉末年的三国时代是一个风云变幻、激烈动荡的时代,又是一个英雄辈出、“武勇智术,瑰伟动人”的时代。有关三国的故事,早在三国后期就开始流传,隋唐时代传播益盛,到宋代更是喧腾众口、深入民间。元代刊行的《全相三国志平话》,为《三国演义》的创作奠定了基础。罗贯中在吸取前代丰富遗产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写出了这部“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长篇小说。
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府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的通俗小说家。有关罗贯中生平的史料极少,据传他“有志图王”,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多才多艺,但主要成就是在小说方面,除《三国演义》外,他还写过《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等小说。相传他还参与过《水浒传》的写作。
《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描写的是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史。故事起自东汉末黄巾起义,止于西晋统一,其间共九十六年。小说开篇写东汉末年皇帝软弱无能,奸臣当道,民不聊生,激起了黄巾起义。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路军阀拥兵自立,互相混战,先是十七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董卓被杀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削平北方,进兵江南。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在赤壁击败曹操,从此华夏三分。在之几十年三国之间在相持中,互有战争,各有胜负。最后三分天下归于西晋。由于成书过程的复杂性等原因,《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十分复杂。概而言之,小说表现了渴求和平统一,反对战乱分裂的思想。反映了老百姓拥护仁君、反对暴君的愿望。还偏重宣扬了儒家的“忠义”观念。
《三国演义》真实地描写了战乱和分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而通过这种描写所表现出来的对和平与统一的渴望,便成为它的一个主要思想。《三国演义》在描写魏、蜀、吴三个封建集团之间的斗争的时候,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同情、褒扬刘备的蜀汉集团,批判、贬抑曹魏集团。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正统王朝思想。在他看来,刘备是汉室宗亲,理所当然要继承大统,当然要歌颂;而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他篡夺了刘汉政权,必须反对。这种把天下看成是一家一姓的天下的观念,无疑是落后的。《三国演义》“拥刘反曹”,还有着更深刻、更重要的原因。小说中的刘备宽仁爱民、知人善任、待士以诚、讲求义气,这一形象实际上成了封建时代贤明君主的化身。曹操则和刘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说虽也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但更多表现的则是他的奸诈残忍,这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了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特征,是一个典型的暴君。这样,《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时代广大人民拥护明君、憎恶暴君的普遍愿望。
《三国演义》调和忠义、宣扬忠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所体现的义气,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种“义”,表现了广大人民扶危救困、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它又常以个人恩怨为行为准则,因而具有两面性。像关羽的华容道义释曹操,实际是认敌为友,把个人恩怨放在整体利益之上,并不足取。《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善于描写战争是它的独特成就。全书写了大大小小的一系列战争。作者不但深悉统治集团的政治矛盾和利害冲突,重视不同思想性格的人物在战争过程中的作用。而且也通晓军事艺术,熟知奇谋异策,因而能够用他的生花妙笔,把战争场景写得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毫无雷同之处。第四十二回到第五十回的赤壁之战,最为精彩。在八回书里,作者不仅巧妙地组织了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蒋干盗书等引人人胜的情节,错综复杂地表现了交战双方的斗争和周瑜、孔明之间的内部矛盾,而且在紧张的斗争中,还用抒情的笔调巧插闲曲,点染了孔明草船借箭、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等情节,从而使一场大战显得更加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此外如官渡之战等战役,都写得十分出色。总之,《三国演义》描绘战争的高超艺术,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就是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相当杰出的。
《三国演义》通过记叙惊心动魄的军事和政治斗争,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批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其中家喻户晓的就有几十个,而曹操、诸葛亮、关羽等形象最为出色。几百年来,权诈百出、才足欺世的曹操成了奸雄的代表,而诸葛亮则成了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他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为蜀汉的霸业立下了巨大功勋。刘备死后,诸葛亮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独立支撑局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这一光彩照人的形象,历来受到人们喜爱。关羽也是《三国演义》的重要人物,他骁勇善战、武艺高强,温酒斩华雄,诛颜良、文丑等情节都表现了他的神武。小说更多地渲染的是他的“义重如山”,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使关羽成了“义”的化身。
《三国演义》的结构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小说前前后后写了近百年的历史,全书有四百多个人物,事件复杂,头绪纷繁。作者以蜀汉为中心,抓住三国矛盾斗争的主线,组织得井井有条。在语言上,《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用的是半文半白的语言,形成了简洁、明快而又通俗的语言特点。
《三国演义》问世后,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后来的农民起义中,被剥夺了文化的农民常常从这部小说中学习军事政治斗争的策略。太平天国曾把它作为学习军事的教科书。至于桃园结义所体现的“忠义”,对后世的影响更大,以至“结义”的形式被许多人竞相效仿。
《三国演义》的文学影响也是巨大的。作为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在小说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坛结束了长篇小说的创作不过是说书人底本的时代。它的出现,还开创了长篇历史演义的先河。另外,《三国演义》中许多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被众多文人和民间艺人用作进行再创作的题材,为后世的文学和艺术提供了养料。
今天,《三国演义》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被列入文学名著的行列,而且还被译成多种文字,行销许多国家,并被推崇为世界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成了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编者
2015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