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发现宁夏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于小龙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翻开本书,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厚重的浓浓的民族与历史文化味道。书中有对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报道,有对宁夏人文历史全面而深入的挖掘和展示,这些都彰显了宁夏民风民俗文化和历史积淀的独特魅力。

内容推荐

本书触角触及宁夏历史、地理等各个人文角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及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银川乃至宁夏的发展变化、生活变迁,既有历史性和客观性,又有对当前文化建设所进行的鼓与呼,更有对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长远思索和警示。

目录

第一辑 历史/探秘

 1.水洞沟的秘密/003  

 2.西夏人到哪里去了?/022

 3.抚摸百年董府/027  

 4.寻访董福祥后人/031

 5.贺兰山岩画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还有多远/036

 6.最后的山民/041

 7.插旗口人:山西大槐树下走来的游牧部落/045

 8.从废墟到宝藏——拜寺口方塔被炸之后/048

 9.地层深处的期待/052  

 10.布满悬念的兵沟汉墓/060

 11.铁柱泉:旧是盐州饮马泉/065

 12.北塔夕照何日重现/069

 13.千年古刹——马鞍山甘露寺/073

 14.祭海原大地震/076  

 15.地动了山走了城移了/078

 16.海原有个西安古城/083 

 17.汉武大帝到过宁夏/088

 18.好水川到底在哪里/092 

 19.贺兰山惊现西夏建筑群遗址/096

 20.贺兰口疑现最大的西夏离宫/101

 21.探寻黑石峁岩画/104

 22.将军楼:残破不堪的历史符号/117

 23.滚钟口惊现克马伦丁遗迹?/111

 24.李俊塔:我是明代出生的吗?/116

 25.临羌寨:打量西夏的另一双眼睛/119

 26.刻在石头上的历史——灵武三道沟岩画/123

 27.“龙骨”之惑/127  

 28.鹿盘山上鹿盘寺/132

 29.“马家窑文化”又现宁夏境内/134

 30.千年宏佛塔/138  

 31.历史的相册/142

 32.三教并立的贺兰山滚钟口/145

 33.宁夏史前维纳斯:一个美丽的猜想/149

 34.苏峪口古驿道上的摩崖佛像/152

 35.碎片的定义/156  

 36.寻访萧关道/161

 37.玉皇阁大修疗“伤”/164

 38.走笔洪广营/169

 39.流沙下、的“宁夏庞贝”:中宁石空大佛寺/172

 40.有望破解的灵州之谜/176

 41.考证历史上的沙湖/184  

 42.成吉思汗之谜/187

第二辑 地理/发现

 1.豹子来了?/199  

 2.滚钟口的北方石林/204

 3.长流水瀑布/209  

 4.我们发现了溶洞/212

 5.固原西海子:与长江黄河齐名的湫渊/216

 6.归德沟——一亿年前的公园/220

 7.海原从“西”走进“中”/224

 8.古老的第一村——南长滩/227

 9.宁夏,沙尘暴的第几站/232

 10.清水营纪事/237  

 11.塞北边城/240

 12.生长在我们城市的那些树/249

 13.唐“六胡州”今何在?/253

 14.细说从前——探宁夏地名/257

 15.岩羊之灾/262  

 16.盐池有座死火山?/266

 17.在贺兰山上与古冰川面对面/269

 18.奇丽的月牙湖/273

第三辑 文化/寻根

 1.寻找银川的历史文化符号/279

 2.散落而含蓄的回族建筑/283

 3.寻觅回族服饰/288  

 4.回族的饮食文化/293

 5.回族教育:文化交融的载体/295

 6.回族艺术在哪里?/299  

 7.风情纳家户/303

 8.守望“汤瓶八诊”/310  

 9.飞脚而踏/314

 10.何棍张枪盖世无双/317

 11.那些“花儿”/321  

 12.最后的皮影张/325

 13.黄河筏客/328  

 14.擀毡匠何兆元/332

 15.荒塬上的箍窑/335

第四辑 民间/档案

 1.追忆湖城当年/339  

 2.银川老城墙/345

 3.银川老火车站/349  

 4.移民宁夏/353

 5.贺兰山下无悔青春/357

 6.京星:一个红色农场的童话/361

 7.灵武梧桐树乡的北京移民/366

 8.宁夏的唐山人/369  

 9.为农垦精神干杯/373

 10.曾经辉煌的宁夏京剧团/376

 11.大山里的老战士/385

 12.我们的姓氏有意思/387  

 13.消失的万慈会/396

 14.踏寻宁夏邮政百年/399

 15.被遗忘的清水营“马市”/403

 16.从山民到“庄主”/405

 17.一个“老银川”的片段记忆/408

后记/411

试读章节

1.水洞沟的秘密

之一:“张三小店”与水洞沟遗址

作者:姬恒飞刘宏安

在灵武市横山堡以西4公里的明长城南面,有一条远古时代自然形成的河沟——水洞沟,沟里渗出一股清澈见底的泉水,它不像一般水流自西向东,却是自东返西涓涓而流。在与长城并行的水洞沟北面的一处断崖,就是举世闻名的宁夏古人类文化发祥地——水洞沟遗址。如今,水洞沟文化遗址已名扬海内外。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和水洞沟遗址的发现有着很大关联的“张三小店”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2003年,记者采访了目前最直接的见证人——张三的妻弟赵龙(张三只生育一女,已亡故),揭开了80年前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张三及其“张三小店”

近日,记者采访了当年挖掘水洞沟时的目击者、见证人,现年86岁的张三妻弟赵龙。在老人的回忆中,我们走近了张三。

张三,汉族,本名张梓,1890年出生,灵武横城水洞沟人,兄弟四人,因排行老三,故人们叫他张三。张三病逝于1965年,膝下只有一女。20世纪50年代,张三成了村上的“五保户”。人们称“张三小店”是以后的事了,该店原为其父开的车马小店,地处银川到陕北途中的石坝村公路北侧河滩上,小店距水洞沟遗址约500米,当时颇具规模,有上房、配房和客房,马棚十几问,分东西二店,店门面北。其父经营的时候,生意兴隆,一家人的生。活也殷实。由于其父年事已高,到20世纪20年代初,始由张三弟兄轮换经营,但因边关封锁,过往行人稀少,生意萧条惨淡,店房被拆去许多。不久,小店由张三一人经营,当时的石坝村也不过四五户人家,所以大家就叫它“张三小店”。小店一直存在到解放后的合作社时期。张三于1965年病逝,后来当地人都搬迁到十几公里外的临河镇石坝村,水洞沟便没了住户,“张三小店”在1972年被彻底拆除。

记者查阅一些关于水洞沟的历史资料时,发现有关“张三小店”的记载甚少,比较详细的是曾师从德日进的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在1982年《我所认识的古生物学大师一德日进》一文中这样写道:“水洞沟是荒漠地带,附近一带至少在方圆五公里以内荒无人烟。但这里却有个小小的店房,叫作‘张三小店’,是为东来西往的旅客设立的。小店至多只能住四五个人,也不卖饭,只是客人自带粮米代为烧饭罢了。德日进和桑志华两位神父在那里发掘的时候,据说是住在东间里,西间是张三夫妇居住,中间一间是厨房。由于当地人很少见到过外国来客,面貌、服装、习惯又和当地人不同,因而惹起很大注意。”直至今日,尽管张三夫妇都已亡故,但人们一提起这两位外国人来,还谈得津津有味。据说这两位西方客人每天只是吃土豆和鸡蛋,想吃顿烙饼都不容易,因为附近很难买到面粉,更不用说咖啡和牛奶了。

水洞沟文化遗址的发现

1919年,比利时人肯特由银川前往陕西,从横城古渡东渡黄河,途经横山水洞沟,正好是一天的路程,晚上住在张三小店,张三第一次见到了黄头发、蓝眼睛、大个子、高鼻梁的外国人。肯特在水洞沟东面不远的地方发现过一具犀牛头骨化石和一件经过人工打制的石英岩石片。

1923年,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德日进从巴黎来到天津,放下行装不久,即和原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天主教神父、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联袂北上,开始了他们的鄂尔多斯之行。他们的考察以包头为起点,沿着黄河左岸西行,穿过乌拉山到狼山东麓,然后折向西南,在磴口附近东渡黄河,又傍黄河右岸向南到横城,到达灵武的水洞沟,住进了“张三小店”。晚饭后德曰进去店东台子歇凉,除沟里有水流声外,月夜显得格外安静。他突然发现小店东北小河切割的断崖上有磷火的奇特现象,便跑到沟下北崖上,看了会儿就来找张三,给了张三五块银元,打着手势要个大梯子,随后去崖上挖掘。挖掘获得~个动物头骨化石。德日进万分激动,兴奋得呜里哇啦地唱着歌跳起舞来了。德日进紧紧握住张三的手,说起生硬的中国话:“合作!合作!”赵龙对当时的情景还记得很清楚:“上世纪20年代交通很不方便,德曰进是坐当时叫‘架窝子’的骡车而来的,‘架窝子’就是两匹骡子拉着支有帐篷的睡床。德先生(德日进)他们在我姐夫的‘张三小店’住了下来。他们说话很快,并常打着手势。”德日进与桑志华一住就是几十天。张三当时三十岁出头,主要为德日进当向导、跑后勤,骑毛驴到银川采购粮、菜、油、盐和罐头等生活用品,照顾德日进的生活起居。这段时间也是“张三小店”生意最好的时期。

德日进制定考古计划,然后在北崖断崖处按考古程序进行挖掘。德日进雇请民工在断崖上又是挖掘又是照相,除小孩外,大人是不准进入挖掘场所的,整天十分神秘,好像挖到了宝似的。四五十天后竟挖出300多公斤石核、刮削器、尖状器等旧石器时代石器,最后装入木箱,用八九匹骡子驮回去。他们离开的时候,给了张三几瓶红葡萄酒和一些布匹,拉着张三的手说他们还会再来。

德日进和桑志华回国后整整研究了5年,最后共同署名,写下了长达几十页的1923年水洞沟考古报告,1928年在西方正式公布后震惊了世界。

古“宁夏人”的发祥地——水洞沟遗址

水洞沟遗址,是远古人类生活繁衍、同自然界搏斗的历史见证,它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考古资料,向人们展示了距今3万年前“宁夏人”生存的一幅生动画卷。3Zf年前的水洞沟,并不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荒漠、干涸的河床、砾石沙丘遍布的不毛之地。那时的自然景观近似现在的热带地区,有宽阔的湖泊,绿色的湖水荡漾着粼粼的波光,岸边有一簇簇低矮的灌木,丰茂的水草丛中巨大的犀牛、野马、野牛和活泼的羚羊正悠闲自得地啃食嫩叶,远处的沙漠上,成群的鸵鸟嬉戏于沙丘之间。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为古人类生存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1923年,德日进等古生物学家在这一带进行地质考查时,发现水洞沟北部崖壁上显露出来的灰烬、化石和石器,并在此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掘石器重量达300公斤。1960年,中苏古生物工作者在这里再次发掘,挖得石器2000多件。1963年,在中国著名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指导下又进行了一次全面发掘,这次发掘首次以明确的地层包含物证明水洞沟遗址不是单一时代的文化遗址,下层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上层有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水洞沟是集石器晚期遗址、古窑址、古城堡、明长城为一体的地方。它是迄今在黄河上游地区经过正式发掘的唯一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迄今宁夏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对研究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起源有重要的科学价值。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将水洞沟遗址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它成为宁夏为数不多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水洞沟考古研究是大有前途的

水洞沟的发现引起了中外考古专家的广泛关注。1960年,中苏考古队在水洞沟挖得石器2000多件。1963年,在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贾兰坡教授带领下,在原址东侧进行了大规模考古挖掘,又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物石斧、石磨盘,同时出土了野驴、犀牛、羚羊、猎狗、转角羊、猪、牛和鸵鸟等十几种动物化石和1.1万多件石器。1980年9月,自治区博物馆和宁夏地质局又组织为期一个月的第四次考古发掘,除进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第四纪地层学研究外,还开展了碳14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又挖出古生物化石67件,各种打制石器、石片、刮削器、石箭头、石叶及大量镶嵌工具的刀片多达6700多件,还首次发现了三件人工磨石。碳14测定动物化石距今1.7万年,石器距今2700年。水洞沟是我国三大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每次发掘都有新的收获。近40年来我国就发现了石器2万多件,动物化石10余种,孢粉30余种。水洞沟遗址包含了新、旧石器时代两个时期,有相当长一段延续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经过20年的调查,又在水洞沟至清水营25公里范国内发现13处新遗址,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曾说:“水洞沟考古研究是大有前途的。”

在水洞沟文化遗址发现80周年之际,走进“张三小店”,我们不应该忘记为发现这一遗址作出贡献的所有人,包括张三和他的小店。

P3-8

序言

挖掘文花底蕴 彰显城市魅力(代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并以此来推动社会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翻开《发现宁夏》,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厚重的浓浓的民族与历史文化味道,书中对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报道,对宁夏人文历史全面而深入的挖掘和展示,彰显了宁夏民风民俗文化和历史积淀的独特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作为一名宣传文化工作者,这本文集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更是一种责任。它使我认识到,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加大文化建设,不仅是政府的行为,也不仅是媒体的道义,更是全民都须参与其中的一项千秋功业。

近年来,银川的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各方面的发展成绩喜人。但要实现建设“两个最适宜城市”和跨越式发展目标,必须在重视经济、科技等硬实力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文化的竞争力,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怎样让银川这个塞上古城既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焕发青春风采,同时又不失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与魅力,进而扩大银川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银川晚报社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积极的贡献,《发现宁夏》的结集出版,无疑会成为我们传承本土文化、挖掘民族特色、彰显历史底蕴的一个典范。

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银川市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文化底蕴,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魅力向来为人所称道。雄浑的贺兰山与浩荡黄河造就了银川平原,孕育了浓郁的回乡风情、雄浑的大漠风光、秀丽的塞上水色。在这里,戍边文化与塞上文化辉映,回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织,伊斯兰文明与黄河文明交错,江南风光与大漠风貌融为一体,西夏文化趋于湮灭但魅力独具,古人类文明臻于留存却令人神往。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是银川市的领导者、建设者所要熟知的,也不独是文化工作者应该研究的,更应是银川市民和社会各界能够也可以了解的。因此,深入挖掘,大力宣传,不断提升银川市的本土文化,并使之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渗透到人们的精神深处,清晰地展现给世界,使银川成为一个让市民自豪、世人向往的城市就显得尤为重要。让人感到欣慰的是,《银川晚报》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这一重任。他们这些年所做的文化方面的深度报道和宣传,在很大程度上挖掘了宁夏、银川许多不为人所知的文化优势和人文特色,为更多的人打开了深入了解宁夏、了解银川的一扇窗口。而只有深入地了解了这个城市的过去,深刻地体悟这块地域的内在文化底蕴,才可能为充分彰显这个城市的文化魅力打下坚实基础,才有可能让更多的目光聚焦于这块文化厚土,向往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

《发现宁夏》这本集子虽是过去六年来报道的合集,触角却触及宁夏历史、地理等各个人文角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及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银川乃至宁夏的发展变化、生活变迁,既有历史性和客观性,又有对当前文化建设所进行的鼓与呼,更有对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长远思索和警示。尤为重要的是,对大量抢救性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客观全面的报道,无疑是对大量的民间文化遗存的系统收集和整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也为我们在谋求发展的同时做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更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建设性的思考。从这个角度讲,《发现宁夏》,不仅是一次对银川文化资源的全面梳理,也可以说,是对整个宁夏的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根脉的探寻和展示。如此说来,该书的结集出版可以视为是对宁夏文化事业发展所做的一件值得肯定的好事。

值此《发现宁夏》出版之际,受嘱写下这段文字,以表达我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和《银川晚报》创刊20周年的深深祝福和美好祝愿。希望《银川晚报》继续加大对文化的报道力度,为打造“雄浑贺兰,多彩银川”的城市形象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08年6月

后记

编辑出版这样一本集子的想法由来已久,一则,《本土发现》这样一个独具文化特色的专刊,创刊于2002年年底,在当时,它是宁夏报界最早出现的周刊——《双休日文化周刊》的主打栏目,引领了当时宁夏报业的最新思路。就是放在当时的全国报业,它的诞生也是新鲜和充满锐气的,可以说,和国内一些顶尖大报如《南方周末》《大河报》几乎同时搅动了此类报道的风潮。此后的一两年,这类专门以当地人文历史为报道资源的专版和专刊开始受到热捧,并持续至今。二则,在报业市场竞争加剧的今天,这个已创办六年多的专栏一直是《银川晚报》的一个主要栏目,并成为《银川晚报》的一大品牌专栏。作为一张报纸的新锐栏目,作为一个引领风潮的品牌专栏,在这六年多的时间里,它刊发了三百多期,三百多期的报道绝大多数都对准了宁夏境内人文历史资源的挖掘和探索,尤其是在前几年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矛盾最为突出时,这类报道很好地完成了其舆论监督与批评的责任,成功报道种种不良文化现象与事件,并起到了一定的干预作用,同时挖掘整理了许多经济建设大潮中被忽视忽略的文化资源,在体现民意与先进文化方面作了很好的尝试。据不完全统计,《本土发现》已成为被网络及外省报刊转载率最高的栏目之一。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在报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时候,在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剧的今天,如此长时间保持对本土文化的关注,保持对地域人文的热度,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银川晚报》一种不为浮躁左右的内在精神品质。也正因如此,这一文化专栏的生命力才呈现出一种奔放而持久的势头。

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作为一本文化新闻的报道集,这本《发现宁夏》里所收的作品,却有着不易碎的特质。首先,回过头来看六年问的报道会发现,不仅一点不过时,而且仍很耐看。为什么?原因,一个在于其“深”,一个在于其“旧”。其“深”在于,这些文字,都非简单的一事一记,都带着记者探究的目光和思考的睿智,都写就着记者的道义和职业的责任。而其“旧”并非陈旧,是充满理性的怀旧,是与今日生活关联紧密的、感性色彩浓厚的“古旧”。城市每天都在日新月异,而作为城市文脉的最主要的承载——旧事旧物旧址旧忆,每天都在消逝,甚至在遭遇毫无知觉的破坏和毁灭。这六年来的文字,至少为这些正在消逝、已经消逝,还没有消逝却需精心呵护的物和事,做了一个不完全的记录,做了一次平面的保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具有独到眼光的关注。这样的记录和保留,愈经时间冲洗和淘沥,就愈显得弥足珍贵。这样的关注,尤其是在这个经济利益大于一切的浮躁时代,更显目光深远,难能可贵。

作为宁夏50大庆献礼书,作为《银川晚报》20周年的纪念,这本书,更有一种珍视和纪念的特别意义。

为了这本书能在短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出版,银川晚报社社长、总编辑于小龙几次亲自开会研究,缜密部署、出谋划策,并及时研究解决编辑出版中的相关问题。执行主编加班加点,在150余万字的资料稿件中整理挑选,编辑组合,付出了大量心血。

这本书的累积与完成,亦非一时一人可就,以下这些同行,为此书的完成做过有益工作,他们是已调至宁波的原副社长温尚志,现任银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原副总编辑丁洪,以及所有参与此栏目文章报道策划与采写工作的银川晚报社编采人员、特约撰稿人,没有他们充满责任与激情的劳作和付出,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本书。尤其要特别鸣谢宁夏人民出版社郭光华副社长,青年读物编辑室主任戎爱军及责任编辑杨敏媛。

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所选均为《银川晚报》刊发过的作品,因篇幅所限,个别作了删节;因题材内容原因,有些未能入选,有些多篇编辑合成。另因时间仓促,难免有遗漏和疏忽之处,望各位作者及读者见谅。

感谢本报摄影记者宋辉、安稳、苏勇、李明成,为本书提供大量资料图片。本报工作人员姚玉霞、王海燕、黄芳、梁玉惠、金英、马佳、吴银丽、孟海红、王文军等均为此书的出版作出了贡献,一并表示感谢。

银川晚报社

2008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