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读者能够对中国的历代名相都有所了解,陈娇、傅璇琮编著的《中国古代名相/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人物系列》精选了中国历史上从夏商周三代到晚清之间的数十位宰相,他们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但窥一斑而见全豹,我们完全可以从中透视出中国历史的治乱兴衰。作者无意于对这些历史人物妄加评论,只是将这些超重量级的官场大佬们的智慧、权谋、手腕乃至其趣味生活展现给读者,让读者们能够近距离地接触他们,从中体味历史,感悟生活,收获智慧,提升境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古代名相/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人物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娇 |
出版社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了让读者能够对中国的历代名相都有所了解,陈娇、傅璇琮编著的《中国古代名相/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人物系列》精选了中国历史上从夏商周三代到晚清之间的数十位宰相,他们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但窥一斑而见全豹,我们完全可以从中透视出中国历史的治乱兴衰。作者无意于对这些历史人物妄加评论,只是将这些超重量级的官场大佬们的智慧、权谋、手腕乃至其趣味生活展现给读者,让读者们能够近距离地接触他们,从中体味历史,感悟生活,收获智慧,提升境界。 内容推荐 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在中国古代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宰相的能力与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社稷的安定和百姓的幸福。为使广大读者能够了解宰相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及其故事,陈娇、傅璇琮编撰了《中国古代名相/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人物系列》一书。本书汇集了周朝至清朝的著名的宰相,在这些被选的著名宰相中,有的直言敢谏,有的阿谀逢迎;有的胆识非凡,有的才识平庸;有的清廉刚正,有的卖官鬻爵;有的千古流芳,有的万世遗臭,全面勾画出一幅官场百态图。 目录 第一章 宰相制度的产生与演变 第一节 宰相制度的雏形 宰相名称的由来与涵义 三代时期宰相的职能 先秦时期的宰相制度 第二节 宰相制度的正式确立与发展 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 魏晋时期的宰相制度 隋唐时期的宰相制度 第三节 宰相制度的衰落与消亡 宋元时期的宰相制度 明朝宰相制度 清代宰相制度 第二章 三代与先秦时期的宰相 第一节 夏商周时期的名相 出身奴隶的贤相:伊挚 佐周翦商的老臣:姜尚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姬旦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名相 佐齐成就霸业的名相:管仲 变法先驱:李悝 智勇双全:蔺相如 眼光毒辣的商人宰相:吕不韦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宰相 第一节 秦代的名相 下场悲惨的丞相:李斯 谋害扶苏的奸相:赵高 第二节 西汉的名相 论功第一的治国贤相:萧何 萧规曹随的无为宰相:曹参 武帝托孤的无学宰相:霍光 第三节 东汉的宰相 光武中兴的功臣:邓禹 清廉直谏:杨震 残忍无道的权臣:董卓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相 第一节 三国的名相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文韬武略的儒帅:陆逊 第二节 两晋的名相 拥晋灭魏:贾充 关中贤相:王猛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的名相 自负才高的南朝萧梁宰相:沈约 元魏宗室,北魏宰相:元澄 位极人臣的北周宰相:宇文护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名相 第一节 隋朝的名相 隋朝股肱:高颍 终失晚节的宰相:苏威 不易驾驭的枭雄:杨素 第二节 唐朝时期的名相 房谋杜断:房玄龄、杜如晦 直言敢谏的忠臣:魏征 两朝辅政,结局悲惨:长孙无忌 明察秋毫的判官宰相:狄仁杰 开元盛世的奠基人:姚崇 一代名相,大公无私:宋璩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名相 第一节 北宋的宰相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 胆识超群:寇准 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伸淹 变法失败,悔十艮终生:王安石 撰成《通鉴》的保守派宰相:司马光 第二节 南宋的奸相与名相 遗臭万年的奸相:秦桧 葬送南宋江山的权相:贾似道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第三节 元朝的名相 助元建立制度的异族宰相:耶律楚材 平定南宋的宰相:伯颜 器宏识远的末代宰相:脱脱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名相 第一节 明朝的“宰相” 裁决入流,功高骄败:李善长 暗酿连谋,咎由自取:胡惟庸 秉权二十年的奸臣:严嵩 改革变法,身死家破:张居正 坚贞不屈的忠良:史可法 第二节 清朝的名相 周敏勤慎,侍奉三帝:张廷玉 贪赃枉法,机关算尽:和坤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周王以下,设有师保辅弼之官太师、太傅和太保。武王时,太公望为师,召公爽为保。成王时,周公为太傅,召公为太保。他们是帮助周王统治天下的辅佐,是周王的最高顾问,所谓“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周朝初年,师保的地位很高。成王年幼,“周公摄政,一年救荒,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这时与周公一起辅佐成王的还有召公,据记载,“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可见师、保拥有很大的权力。司马迁说召公巡行乡邑,决狱政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按周公、召公所处地位和职掌,可知周代师、保之官与商代的阿、保及尹的职能相当,与后世的相职大抵相同。所谓“相成王为左右”,“相王室以尹天下”,“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皆可为佐证。 师保之官的地位虽然很高,但在制度上并非固定设置的官职,经常是因人而设,如殷商之制,官“不必备,唯其人”。 西周朝廷办事官的主体是“六太”:即太宰、太宗、太士、太史、太祝、太卜。“六太”又称卿事,或卿士,因其经常在王左右,协助周王处理朝廷事务,故有左右卿士之称。 “六太”之中太宰居长,他可以代表周王发号施令,处于冢宰地位,是周王最亲信和最得力的助手,经常由师保兼任,周公和召公都曾兼任过太宰。太宰与内宰职掌内外,内宰为宫廷总管,太宰乃外廷百官之长。东周列国铜器铭文中多见“太宰”。先秦时期的宰相制度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变革时期。奴隶制的东周王朝日趋没落,各诸侯国为谋取霸主地位,纷纷招纳具有新兴封建地主阶级思想的贤士,委以重任,并确定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建立分工明确的官僚机构。官僚机构是以“相”和“将”为首脑的国家机器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相”与秦汉以后的宰相官职不太一致。此时封建专制国家尚未完善,封建集权制处于萌芽期,宰相的权力相对较大,诸侯只有依靠“相”的辅佐,才能成就大业,“相”的才能因此得以充分施展。例如管仲相齐时,把处于东海之滨的小小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以至通货积财,国富兵强。齐桓公在其辅佐下,九次会盟诸侯,成就霸业。战国初期,魏相李悝通过变法的新政策,使魏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当时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当时,西方的秦国的社会经济落后于东方六国,它以商鞅为相实行改革,并借鉴各国变法经验,制定了有力的变法措施,使秦国后来居上,到秦王赢政时,国富民强,从而一举兼并六国,统一了中原大地。到战国中后期,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上升为主要矛盾,宰相的功绩主要是外交上的成功。例如赵国名相蔺相如以不辱于强秦“完璧归赵”而著名。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运用外交手段,使六国能够按照他的“合纵”思想和战略联合起来,共同抵御秦国的兼并。秦相张仪则利用外交谋略,在六国问施展“连横”策略,有效地瓦解了六国联盟,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宰相一般源于“士”。“士”是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兴起的社会变革中形成的。其间,一部分贵族及其子弟因世袭制的覆灭而成为“士”。同时,出身庶民的人,也有跻身于“士”的可能。从“士”的行列中脱颖而出的宰相,正是适应了地主阶级的变法革新和谋求统一的历史潮流,成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宰相官职的设置上极不统一,其含义与秦汉以后相比也比较空泛。宰相是“宰”和“相”的合称,前者为主持、后者为辅佐之意。春秋时,某些国家已有总领百官的冢宰、太宰或相,但这些官职只由某些卿大夫世袭。作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相,其设立当萌芽于春秋的齐景公所设之左右相。战国时期最早设相的国家是魏国,之后是韩、赵两国。秦国置相较晚。秦孝公时,商鞅由魏人秦,始为左庶长,后升大良造,时未称相,其地位相当于三晋的相邦,史称“商鞅相秦”。赵国除丞相外,还有假相、假相国和守相。“假”意为兼理,“守”意指试用。战国时期的宋、卫、中山、东周等小国皆未设相。南方的楚国在官职设置上自成一体,令尹为最高级的官称,相当于中原官制的相。尽管各国宰相设置的名称各异,其职权仍十分相似,即国君的助手、参谋、顾问,其权力不像秦汉以后那样受到皇权及内外朝官员的分割。 战国时期的宰相文武分离。相职一般由文人担任,只负责国家的政务;在军事上则由擅长兵法的最高军事长官即将(其职位仅次于相)负责,以适应各封建国家统辖区域的扩大和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 P4-5 序言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文化,可以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了人,这些经过锤炼和沉淀的古代传统文化,凝聚着华夏各族人民的性格、精神、智慧,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标志和纽带。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摇曳生姿,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内容广博,风格独特,深深地吸引着世界人民的眼光。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的规定,加强文化建设。2006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已提出:“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又说:“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今年他去山东考察时,又再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确可体会到,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自然要素之中,文化是协调各个要素协同发展、相关耦合的关健。正因为此,我们应该对华夏民族文化进行广阔、全面的检视。我们应该唤醒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们民族在强国之路上阔步前行创设先决条件。 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更必须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现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蕴含感情。但当下也有人对具体典籍、历史事实不甚了解,比如说,中国是书法大国,谈起书法,有些人或许只知道些书法大家如王羲之、柳公权等等的名字,知道《兰亭集序》是千古书法珍品,仅此而已。再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中国是闻名于世的瓷器大国,中国的瓷器令西方人叹为观止,中国也因此而获得了“瓷器之国”(英语china的另一义即为瓷器)的美誉。然而关于瓷器的由来、形制的演变、纹饰的演化、烧制等等瓷器文化的内涵,就知之甚少了。中国还是武术大国,然而国人的武术知识,或许更多地来源于一部部精彩的武侠影视作品,对于真正的武术文化,我们也难以窥其堂奥了。我们还是崇尚玉文化的国度,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这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并赋予了这种冰冷的自然物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文化性格,例如“君子当温润如玉”、女子应“冰清玉洁”、“守身如玉”;“玉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沽”,等等。今天,熟悉这些玉文化的内涵的国人,也为数不多了。 也许正有鉴于此,有忧于此,近年来,已有不少有志之士,开始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读经热开始风靡海峡两岸,不少孩童乃至成人,开始重拾经典,在故纸旧书中品味古人的智慧,发现古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电视讲坛里一波又一波对古文化的讲述,也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们,重新审视古文化的价值。现在放在读者眼前的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也是这一努力的又一体现。我们现在确应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化、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体系庞杂,该如何下手,如何呈现?这套丛书处理得可谓系统性强,别具心思。编者分别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组织编写,例如在物质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酒具、中国古代农具、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石刻、中国古代木雕、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砖瓦、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陶器’、中国古代漆器、中国古代桥梁等等。 在精神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书法、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音乐、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篆刻、中国古代家训、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版画等等;在制度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科举、中国古代官制、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军队、中国古代法律等等。 此外,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中国各行各业还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物,至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启迪后人,示范来者,对此,这套丛书也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中国古代名将、中国古代名相、中国古代名帝、中国古代文人、中国古代高僧等等,就是这方面的体现。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或许对古人的生活颇感好奇,他们的吃穿住用如何?他们如何过节?如何安排婚丧嫁娶?如何交通?孩子如何玩耍?等等。这些饶有兴趣的内容,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都有所涉猎,例如中国古代婚姻、中国古代丧葬、中国古代节日、中国古代风俗、中国古代礼仪、中国古代饮食、中国古代交通、中国古代家具、中国古代玩具、中国古代鞋帽等等,这些书籍介绍的,都是人们深感兴趣,平时却无从知晓的内容。 在经济生活的层面,这套丛书安排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贸易、中国古代水利、中国古代车马、中国古代赋税等等内容,足以勾勒出古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让今人得以窥见自己祖先曾经的经济生活情状。 在物质遗存方面,这套丛书则选择了中国古镇、中国古楼、中国古寺、中国古陵墓、中国古塔、中国古战场、中国古村落、中国古街、中国古代宫殿、中国古代城墙、中国古关等内容。相信读罢这些书,喜欢中国古代物质遗存的读者,已经能大致掌握这一领域的大多数知识了。 除了上述内容外,其实还有很多难以归类却饶有兴趣的内容,例如中国古代的乞丐这样的社会史内容,也许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古代社会底层一民众的真实生活情状,走出武侠小说家们加诸他们身上的虚幻不实的丐帮色彩,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加深我们对历史真实的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不难看出,单就内容所涵盖的范围广度来说,有物质遗产,有非物质遗产,还有国粹。这套丛书无疑当得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美誉了。这套书还邀约了大批相关的专家、教授参与并指导了稿件的编写工作。应当指出的是,这套书在写作中,既钩稽、爬梳大量古代文化文献典籍,又参照近人与今人的研究成果,将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在论述、阐释中,既注意重点突出,又着重于论证层次清晰,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文化现象与发展加以考察。这套丛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走进古人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美好生活,去回望我们来时的路。学史使人明智。历史的回眸,有助于我们汲取古人的智慧,借历史的明灯,照亮未来的路,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添砖加瓦。 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