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养生是一个不变的话题。传统的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赡。本书主要以历史为主线,分别介绍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各著名医家的养生代表著作,包括他们的主要养生学贡献以及在其代表著作中所记载的有关养生的内容。编者力求从传统顾及中去发掘宝贵的养生知识,奉献给广大读者,以期能为读者的养生提供指导和帮助。读完本书,你将会发现健康长寿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养生大师语录(全彩图文典藏本)/中医养生全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作者 | 冼华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古至今,养生是一个不变的话题。传统的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赡。本书主要以历史为主线,分别介绍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各著名医家的养生代表著作,包括他们的主要养生学贡献以及在其代表著作中所记载的有关养生的内容。编者力求从传统顾及中去发掘宝贵的养生知识,奉献给广大读者,以期能为读者的养生提供指导和帮助。读完本书,你将会发现健康长寿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内容推荐 本书首先记载原文,然后对古文进行解释,最后编者提出按语。书中的养生学知识涉及面广,涵盖修生养性、饮食保健、运动养生、起居注意、房事养生等各方面的内容。 书中既有养生学理论的阐释,又有具体养生方法的记载,并且通过编者的按语把古代的养生知识和现代养生结合起来,能较好的指导现代人如何进行养生保健,是一部实用性较强的书籍。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先秦时期 第一节 《道德经》 第二节 《南华真经》 第三节 《管子》 第四节 《论语》 第五节 《苟子》 第六节 《吕氏春秋》 第七节 《黄帝内经》 第八节 《马王堆医书》 第二章 汉唐时期 第一节 《伤寒杂病论》 第二节 《抱朴子内篇》 第三节 《养性延命录》 第四节 《备急千金要方》 第五节 《千金翼方》 第六节 《天隐子养生书》 第七节 《外台秘要》 第八节 《神农本草经》 第九节 《淮南子》 第十节 《卫生歌》 第三章 宋元时期 第一节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第二节 《脾胃论》 第三节 《格致余论》 第四节 《儒门事亲》 第五节 《饮膳正要》 第六节 《寿亲养老新书》 第七节 《摄生消息论》 第八节 《三元延寿参赞书》 第四章 明清时期 第一节 《景岳全书》《类经》 第二节 《遵生八笺》 第三节 《寿世保元》 第四节 《养生四要》 第五节 《修龄要旨》 第六节 《本草纲目》 第七节 《老老恒言》 第八节 《类修要诀》 试读章节 第一节 《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其哲学思想对中医养生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被称为中国养生学的理论源泉。作者老子,被誉为“养生祖师爷”,把养生治身与治国平天下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春秋末期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中国道家文化的创始人,在养生方面也有其独特的见解。《道德经》记载了老子的养生主张和养生方法,被视为中华民族养生保健知识的经典著作。 《道德经》的主要养生学贡献在于: 1.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医学和养生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天人相应观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以此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导养生和防病。 2.“虚静无为”的养生思想对后世道教养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后世道教养生中得到了继承,特别是“虚静”原则更是成为了道教养生的一个基本原则,并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而虚静之道则成了养神的根本大法。 3.通过对婴儿的生理现象的阐述,说明保养精气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4.主张“少私寡欲”,保持恬淡为上,知足常乐,不去追逐荣利,可使精神内守,抗病能力增强。《黄帝内经》就是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这一观念,提出“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等养生之道。 5.提出了养生必先养德的这一重要思想。 6.“专气致柔”等学说对后世养生气功有重要的启迪。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原文选读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白话释义 自然有一个混然天成的东西,先于天和地就存在着的。它无声无形空虚而寂静,它独立存在而不会改变,周而复始,运行不已,可以说它是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好叫它“道”,勉强起名就叫它“大”(规律)。它广大无边而且运行不尽,运行不尽而伸展无际,伸展无际而又返回本源。这么说来,道就是规律。天符合这种规律、地符合这种规律、人也符合这种规律。而人居于天地万物之中,就当效法天地万物的规律。 ◎作者点评 指出了道(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在天地之间生存的人,也就必须顺应自然,遵行天地变化的规律,才能符合养生之道,这是老子养生思想的基础。从“道”的高度整合了天、地、人,认为人道、地道、天道在本质上是同一模式,人与自然原是一“道”,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医学和养生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无为而治 ◎原文选读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白话释义 圣人用无为来处事,用无言来行教。万物涌现而不躲避,使万物生成而不占为已有,养育万物而不会自恃己能,功成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自傲,功勋才永不磨灭。 ◎作者点评 在老子看来,无为,事物则能按照自身规律顺利发展,人身更是如此。如果人为地干涉人的发育成长和生活,按照某种主观愿望来干扰和改变其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所以只有在无为的自然状况下,人才能健康地生活,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老子的无为不是毫无作为,而是指不要破坏自然规律。 少私寡欲 ◎原文选读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白话释义 抛弃所谓的圣智,人们可得利百倍;抛弃所谓的仁义,人们就会重新恢复孝顺和慈爱;断绝技巧,抛弃利益,那盗贼也就不会存在,这三者是用来掩饰不足的。所以要令人们有所依从:保持朴质的本心,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作者点评 本章分析了产生欲念的因素,提出了养生的一个重要方法:“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贪欲伤身 ◎原文选读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白话释义 缤纷的色彩,令人眼花;五音杂沓,令人耳聋;五味纷杂,令人败味;纵情狩猎,心意驰骋,令人心神发狂;珍贵宝物,令人行为不轨。因此得道之人但求安饱自得,而不追逐声色之欲,所以抛弃物欲而保持恬然自得的生活。 ◎作者点评 分析了贪欲对人体的危害,阐述了得道之人养生处事的态度。 ◎原文选读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白话释义 要尽力使自己保持空明的状态,尽力使自己保持宁静的心神。万物蓬勃生长,我从中体会出生命循环反复的道理。万物错杂纷纭,总是回复到自己的生命本源。回到自己生命本源,就显示出始终如一的空明宁静,这就恢复了生命的本来属性。这是生命运动变化中不变的常道,懂得这个常道称为“明”,不懂常道,胡作非为,就会产生危害。懂得常道,就能包容万物,包容万物才能心灵平正,心灵平正才能全面认识生命之道,只有全面认识生命之道,才能合乎天地自然之道,生命才会长久,而且终身没有危害。 ◎作者点评 本章强调致虚、守静在养生中的重要性,老子认为:人的心灵本是空明宁静的,由于私欲或外界干扰才使心灵变得混乱不安。“致虚”才能消解心灵的蔽障,才能清除混乱的心智,致虚必守静,“静”才能深蓄厚养,储藏能量,才能“归根”,“复命”,“没身不殆”。 P2-5 序言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经历了上古时期、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近代等多个历史时代。在浩渺无际的历史长河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因此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相比之下有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的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影响遍及全世界。这些千古流传的以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的养生经典著作,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显现出养生文化的光芒,目疋我们今天学习、研究和继承、发扬的奠基石。 不论社会环境有多大的改变,医药学是民族繁衍的保证。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刊行出版,第一部奠定临床辨证基础的《伤寒杂病论》问世,第一部药学本草《神农本草经》问世:华佗创外科学史,开世界麻醉先河,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脉学的专著《脉经》问世:我国最早的传世针灸古籍《黄帝针灸甲乙经》问世,晋代葛洪创世界上记载天花的先河,隋唐时期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述病源和证候的书,也是我国第一部由朝廷敕编,集体编撰的医学理论著作。隋唐时期药王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千金方》首次记载了脚气病的正确治疗和预防方法。欧洲人第一次论述脚气病是1642年,比他晚了1000年;集汉代以来晋唐医方之大成的《外台秘要》问世,唐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医药学的进步大大推动了养生学的进步。汉字已从先秦的篆书和隶书过度演变到楷书、草书、行书,更有利于经典著作的留存。印刷术的出现更有助于图书典籍的留存。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海禁大开,打断了中国社会的正常发展,从此结束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逐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进行文化侵略的需要和传道士的来华,西方医学在我国日益广泛深入传播,医疗作为传教手段使教会医院遍地开花、翻译医书、成立学术团体、吸引留学生形成了中医、西医并存的局面。从此至今我们都面临着两种医学体系。出现中西医汇通现象,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就是典型示范。 西方医学逐渐兴起全盘否定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思潮,但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在广大群众中的深厚基础,在困难处境中,建立学校、创办刊物、编著医书,仍继续发展,但相对发展较为缓慢,成就有限。 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解放后明确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祖国医学获得了新生,中医养生学也因之而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科学研究的重点已开始从临床医学逐渐转向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传统的养生保健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出现了蓬勃向上的局面。 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全国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三位一体的健康保障模式(简称KY3H模式)。2008年1月25日15时,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开幕式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启动仪式。将“治未病”放到了重要位置,而“治未病”的要点在防衰、防病提高生命品质上,相信将极大促进中医养生学的发展,著写出更多、更好的养生专著为人类的健康以及建设公平的可持续增长的医疗保障体系作出贡献。 中医典籍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汗牛充栋,我们在每个历史时期选择较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注解阐释,为中医养生研究尽力而为,同时以飨读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