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那些事儿(明清)/线装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线装经典编委会
出版社 晨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中国那些事儿(明清)》根据史书记载,慎重选择对明清两朝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此书,既能满足你的轻松阅读之欲,也能将如烟史事尽纳于你胸中。

内容推荐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中国那些事儿(明清)》以明清两朝为划分依据,概述了中国明清两朝的历史。内容涉及和尚皇帝、鄱阳湖大战、郑和下西洋、海瑞罢官、康熙擒鳌拜、林则徐禁烟、李闯王进京、明末三大案等。

目录

明朝

 和尚皇帝朱元璋

布衣出身,弃寺投军

将帅之才,声名远播

独掌大权,终成大业

 鄱阳湖大战

刘伯温献计

康茂才诈降

火烧陈军

 “张良再世”刘伯温

天赋异禀隐青田

出山辅佐成帝业

劫难难逃忧愤死

 “万里长城”徐达

智勇兼备立战功

如履薄冰度日艰

君赐臣死涕泪流

 常遇春西征陈发谅

南下立功,初露锋芒

西征陈军,战功卓著

东征北伐,攻取元大都

“虽古名将,未有过之

 开国文臣之首宋濂

冒雪访师,苦学成才

“文道合一”的道统文学

开私家藏书之风气

 朱元璋惩贪吏

乱世用重典,“剥皮实草”治腐败

一查到底,万名同案犯全斩首

表彰廉吏,扶正压邪

 特务机关锦农卫

初设锦衣卫

职能无限扩大

极端专制制度的帮凶

 胡蓝之狱

胡惟庸之狱

蓝玉之狱

杀戮之后的影响

 建文帝削藩

建文帝仁政惠民

藩王势大,威胁皇权

燕王反叛

 靖难之变

明太祖的爱子

清君侧,发靖难

四年靖难,皇位易主

 方孝孺被“灭十族”

师出名门,桃李满朝

拒写诏书,被灭十族

 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其人

朱棣的设想

历史航程与功绩

 明成祖迁都

为成一统,决心北迁

周密计划,等待时机

迁都北京,功盖历史

 大明第一才子解缙

聪颖绝伦的神童

忠言直谏的江南才子

《永乐大典》的总编纂

宫廷斗争的牺牲品

 仁宣之治

善于纳谏,宽松治国

重用贤臣,息兵养民

 朱高煦叛乱

“前人蹉跌,后人知警

逆心不改,密谋夺位

宣宗御驾亲征平叛乱

 博古守正杨士奇

江西吉安人才辈出

一颗公心,辅佐明主

慧眼识人,推荐贤才

被儿蒙蔽,英名受损

 土木堡之变

大太监的小算盘

英宗气盛,亲征瓦刺

被困土木堡

战场遭生擒

 于谦保卫京城

才略过人,正直清廉

临危受命救国难

全城一心守京城

要留清白在人间

 宠信宦官的明宪宗

沉溺女色,专宠一人

宦官汪直,权倾一时

戏子讽喻,权柄尽失

 “三元宰相”商辂

连中三元,官居一品

上疏直言,弹劾汪直

 弘治中兴

坎坷多难的童年

励精图治的中兴之主

不近声色的君王

 正德帝微服出游

偏倚内宦,荒废朝政

纵情声色,微服出游

 杨一清除内患

贪婪专权的宦官刘瑾

出将入相的四朝元老

杨一清计除刘瑾

 嘉靖帝痴迷道术

“兄终弟及”与“大礼之争”

力革时弊,嘉靖中兴

沉迷道术,荒政废国

 庚戊之变

互市不成,俺答汗引兵南犯

坚壁为上,严嵩消极抵抗

明廷颜面尽失,丁汝夔替罪

 徐阶斗严嵩

“青词宰相”,擅权揽政

名相徐阶,曲意逢迎

严嵩倒台,徐阶代之

 海瑞罢官

少年清苦,刚正不阿

备棺上疏,冒死谏政

为民除害,慨然罢官

 张居正改革

危机四伏的明王朝

大权在握,整饬朝纲

“一条鞭法”的推行

人亡而政息

 戚继光平定倭寇

愈演愈烈的倭寇之患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苏州织工反税监

神宗挥霍设税监

反税监斗争

 明末宫廷三大案

宫廷仇杀事件“梃击案”

充满宫廷阴谋的“红丸案”

宫廷权力之争的“移宫案”

 熊廷弼冤死刑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巡按辽东,牵制后金

力挽狂澜,独木难成林

阉党诬陷,传首九边

 魏忠贤专权

无赖出身,横行无忌

操纵政局,迫害政敌

权倾朝野,鹰犬众多

大势已去,畏罪自杀

 东林冤案

讲学集会,讽议时政

反对阉党,惨遭迫害

清誉长存,后世瞻仰

 袁崇焕之死

初历战阵,宁远告捷

功到雄奇即罪名

国失栋梁,沉冤百年

 洪承畴降清

家世贫寒,跻身仕途

援锦抗清,困守被俘

审时度势,归顺大清

文韬武略,开清功臣

 张献忠建大西

揭竿起义,能谋善战

接受招降,伺机再起

建立大西,自称为王

困兽犹斗,中箭身亡

 李自成进北京

参加起义,屡建战功

南征北讨,声威大震

攻入北京,功亏一篑

 崇祯帝自缢煤山

雷厉风行,铲除阉党

性格多疑,自毁长城

难以回天,自缢而死

 吴三桂开关引清兵

白皙通侯最少年

冲冠一怒为红颜

投清受封平西王

 史可法孤军守扬州

从师知遇左光斗

江北督师,整顿军纪

被困孤城,殉国扬州

 李定国转战西南

随军起义,人称“小柴王”

转战西南,一路连获大捷

名震天下,义军内部分裂

复明未遂,忧愤而死

明朝文化

 施耐庵著《水浒传》

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

青史永存的《水浒传》

 章回小说鼻祖罗贯中

生于乱世,颠沛流离

长篇巨制《三国演义》

 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

出身寒门,少有才华

官场险恶,绝意仕途

风流才子,诗画双绝

 阳明心学

出身世家,精通文韬武略

授徒讲学,首创“心学”

吴承恩一生穷困写《西游记》

才冠乡里,科场失意

南都之行,呕心沥血

寄托理想,鞭笞邪恶

 毁誉参半《金瓶梅》

一部名副其实的“奇书”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药圣李时珍

放弃仕途,专心学医

穷搜博采,编撰本草

药物学的空前巨著

 李贽著书立“异端”

离奇身世

公开以“异端”自居

世俗难容,愤而自刎

 汤显祖与“临川四梦”

出身书香门第,仕途布满荆棘

追求个性解放,专门写作著书

绝代奇才,“临川四梦”惊世俗

 “三言二拍”

冯梦龙与“三言”

凌漾初与“二拍”

 徐霞客遍游天下

无意功名,自幼向往游历

出生人死,足迹遍及各地

世间奇文,古今游记之最

清朝

 努尔哈赤建后金

少而英勇,背负血海家仇

不屈奋起,统一女真各部

建元称汗,开始伐明大业

 萨尔浒之战

进攻抚顺,挑起战火

灵活用兵,各个击破

兵不厌诈,速战速决

 皇太极建清

文武双全,崭露头角

南面独坐,完善体制

 多尔衮定鼎北京

聪慧多智,屡建奇功

代天摄政,大权独揽

独具慧眼,定鼎北京

 “清代国母”孝庄太后

机敏善谋,初平清朝政局

辅佐康熙,开创大清盛世

 多情天子顺治帝

少年天子亲政,清明之举颇多

爱情缠绵悱恻,离位扑朔迷离

 郑成功收复台湾

背父救国,坚持抗清

一隅抗志,收复台湾

海外孤忠,永垂史册

 少年康熙智擒鳌拜

独断专行,蔑视少年天子

韬光养晦,设计铲除鳌拜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

大器晚成,崇尚实干

整顿吏治,宽严并济

清操苦节,享誉当时

 明珠权倾朝野

聪明干练,治世能臣

崇尚理学,名噪一时

贪渎结党,抑郁而终

 三藩之乱

三藩割据,拥兵自重

下诏撤藩,吴三桂反叛

分化敌人,削平藩乱

 施琅平定台湾

与郑结怨,主张攻台

恩威并施,收复台湾

 雅克萨之战

沙皇俄国入侵雅克萨

保卫边防,围缴沙俄军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康熙三征噶尔丹

噶尔丹叛乱,康熙御驾亲征

二次亲征,兵分三路

彻底平叛,重控漠北蒙古

 雍正整顿吏制

国库空虚,清查亏空

整顿吏制,严惩贪官

 隆科多之死

身世显赫,少年得志

拥戴殊勋,顷刻身败

 年羹尧恃功狂傲

两朝重臣,享誉朝野

宠信优渥,千载一时

居功擅权,家破人亡

 文治武功乾隆帝

宽严相济,国力强盛

儒雅风流,重视文治

 清朝文字狱

禁锢思想,制造惨剧

愈演愈烈的文字狱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浓墨宰相”刘墉

出身世家,为官清正

回京上任,处事圆滑

辅佐新君,处理和坤

浓墨宰相,书法传世

 满清第一人贪官和珅

家世低微,时来运转

一手遮天,作威作福

多行不义必自毙

 清科场三人舞弊案

丁酉科场案

辛卯科场案

戊午科场案

 白莲教起义

有勇有谋的女英雄

坚壁清野,镇压起义

 天理教起义

宣传天理教,准备起义

攻打紫禁城,功亏一篑

 民族英雄林则徐

鸦片泛滥,掀起禁烟争论

奉旨前往广东禁烟

虎门销烟,扬中国人志气

 鸦片战争

英军首次北犯

虎门广州之战

英军再次北犯

丧权辱国,签订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

民不聊生,爆发革命

颁布纲领性文件

北伐西征,祸起萧墙

天京陷落,运动失败

 晚清重臣曾国藩

文武兼备,仕途畅通

创建湘军,镇压起义

推崇程朱,兴办洋务

 火烧圆明园

“亚罗”号事件

得寸进尺,扩大侵华战争

圆明园化为一片焦土

 晚清贤王奕沂

争储失败,学得理政务实之才

权势赫赫,总管清廷内政外交事务

功高震主,宦海浮沉失意死

 慈禧垂帘听政

人宫受宠,协理政务参机要

辛酉政变,垂帘听政掌大权

君临天下,功过是非难断定

 左宗棠收复新疆

少负大志,名流推重

出佐湘幕,初露峥嵘

收复新疆,功彪史册

 红顶商人胡雪岩

慧眼识人,逐渐发迹

结交权贵,亦官亦商

名利双收,毁于一旦

 抗法名将冯子材

出身贫寒,忧心边防

临危受命,驻守镇南关

身先士卒,取得大捷

 台湾巡抚刘铭传

家境贫寒,闯荡江湖

镇压起义,名扬天下

保卫台湾,流芳百世

担任巡抚,推行改革

 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蓄谋挑起战争

清廷节节溃败

《马关条约》的签订

 康有为“公车上书”

学习西方,聚徒讲学

上皇帝书,百日维新

状元张謇实业救国

放弃仕途,实业救国

兴办学校,普及科学

 百日维新

国难当前,酝酿维新

维新变法的内容

慈禧镇压,变法失败

 筑路先驱詹天佑

学成归国,献身铁路事业

独具匠心,修成京张铁路

 义和团“扶清灭洋”

义和团的反帝烈火

内外夹攻,惨遭镇压

 “鉴湖女侠”秋瑾

豪放热情,东渡日本求学

提倡女权,为革命矢志不移

英勇就义,千秋万代传侠名

 末代皇帝溥仪

登上末代皇帝宝座

从伪皇帝到公民

溥仪的五位妻子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的先声

打响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成立湖北军政府

清朝文化

 怪才金圣叹

绝意仕进,以读书著述为乐

评点六才子书,名噪一时

狂放不羁,以“哭庙案”被杀

 开国儒师顾炎武

“自督读书”,以匡复故明为志

为学经世致用,开启朴实学风

古音学的奠基者

 落第才子蒲松龄

热衷科举,抑郁不得志

穷其一生写聊斋

 满清第一才子纳兰性德

出身高贵,年少英才

淡泊名利,雅交文友

多情才子,缠绵悱恻

 “南洪北孔”写传奇

坎坷多故,《长生殿》蜚声文坛

三易其稿,“歌尽桃花扇底风”

 吴敬梓著书指摘时弊

不习治生,家道中落

讥嘲嗤笑,看透世间万象

针砭时弊,著成讽刺小说

 郑板桥画竹

出身于书香门第

宦游官海,关心民众

写取一枝清瘦竹

 曹雪芹与《红楼梦》

富贵满堂到落魄草堂

十年辛苦著“红楼”

 一代史豪纪晓岚

才华横溢,担任总纂官

机敏善辩,“铁嘴”一张

文坛泰斗,极尽荣耀

 徽班进京

四大徽班

徽班进京

京剧诞生

 启蒙思想家魏源

以擅长经世学而知名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严复和《天演论》

留学西方,倡导变法

物竞天择,教育救国

 梁启超与新文体

从旧式散文到新文体的过渡

文界革命,成功创造新文体

试读章节

劫难难逃忧愤死

但是,文韬武略、才华卓绝的刘伯温并非出色的政治家。他知道自己耿直刚毅、憎恨奸恶的性格冒犯了不少同僚和官高势大之人;而且他对“伴君如伴虎”之理也深有体会。所以,刘伯温在功成名就以后,做出了退隐的决定,他在1371年主动请辞,返回故乡青田退隐。

然而,刘伯温过高的才智和声誉,使得他在民间甚至被当做神仙来看待,这无疑会遭到政敌的忌恨,也会引起皇帝的疑心。

在刘伯温度过两年的隐居生活之后,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于1373年做了左丞相。胡惟庸唆使他人诬陷刘伯温,说他居心叵测,打算强行占有一块“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明太祖朱元璋早就怀疑刘伯温有所图谋,在听信谗言后果真将刘伯温的薪俸取消了。这让刘伯温愈加惊慌失措、心神不宁,他便亲自奔赴南京向朱元璋请罪。可是朱元璋见到他后,完全不提这件事,这让刘伯温既无法申辩,也不敢贸然离京回乡。之后,胡惟庸被提升为右丞相,刘伯温愈加惶惶不安,没过多长时间就病倒了。

染病的刘伯温于1375年被明太祖朱元璋派人送回家中,没过多久就忧愤而死,享年六十五岁。之后,刘伯温被安葬在青田武阳夏山。

据说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安排太医为他看病开药,可是刘伯温吃完药后,病情变得更加严重。所以,那时的人们猜测刘伯温是被胡惟庸毒死的。

有人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他日必将败落,那时明太祖自会为他洗雪冤屈。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封密奏交给儿子,让其在将来明太祖记起自己之时呈给皇上。

五年之后,胡惟庸果真势败;又过了十年,刘伯温罪名得以洗清。此外,明太祖特将金书铁券赐予刘氏家族,特别准许刘氏成员能以此免除一次死罪。

1514年,即刘伯温去世后的第一百三十九年,刘伯温被迫赠为太师,追谥文成,故后人也称其为“刘文成”。

除了是一个神机妙算的大师,刘伯温还是一个著名的学者和文人,其著述众多,有《郁离子》和《诚意伯文集》流传于世。《郁离子》是刘伯温的代表著作,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万里长城”徐达

徐达少年时曾是朱元璋的玩伴,后来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他“以智勇之资,负柱石之任”,为大明王朝的开创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明朝的开国功臣,后来又为开拓疆域、守卫边疆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所以,他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作为一名杰出的将领,他不仅具有优异的军事才能,还具有许多优秀的品德。他严于律己,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深受爱戴。徐达一生作战果敢勇猛,行事谨慎细密,带兵纪律严明。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徐达依然能够做到谦虚处世,而从不居功自傲。

智勇兼备立战功

明朝的开国军事统帅徐达(1332~1385),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字天德。他与朱元璋是同乡,生于农民家庭,幼时就有远大志向,于1353年投靠了郭子兴率领的起义军,受朱元璋统辖。跟随朱元璋后,徐达参加过很多场战役。他先是奉命攻打定远、滁州、和州,之后又跨越长江,攻取采石、太平、集庆、当涂,活捉元朝将领陈林先,为朱元璋开拓了广阔的根据地。

徐达于1363年在鄱阳湖击败陈友谅大军,活捉陈军三千人。第二年,朱元璋称吴王后,徐达被封为左相国。1366年秋天,朱元璋将徐达封为大将军,将常遇春封为副将军,命二人率领二十万水军攻克湖州,将张士诚长期盘踞的平江(今属苏州)围困起来。

1367年秋天,平江被徐达领兵攻下,张士诚被俘。没过多久,徐达便被委任为征虏大将军,亲率大军向北讨伐。他先攻占了沂州、密海等州县,迫使济南的敌军投降,然后又夺得了山东。

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将徐达赐封为右丞相,派他继续北伐。

P22-23

序言

公元前527年,天下共主周景王骂了晋国大夫籍谈一句话。两千多年过去了,那简短的六个字仍然令中国人振聋发聩。而本来只是一个小人物的籍谈也因为这句话“千古留名”。不过直到今天,人们提起他,也多半只有两个字的评价:“该骂!”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那一年,周景王的王后去世,籍谈奉晋侯之命作为副使赴周都吊丧。宴席间,周景王问:“其他诸侯都向王室进献贡品,为何晋国没有?”籍谈答道:“晋国偏远,从未得到王室赏赐,如今又忙于抵御戎狄,因而未做准备。”周景王大怒,一一列举王室历代赐予晋国的器物,然后指责籍谈:“你的高祖本姓孙,因为掌管王室典籍,才被赐了‘籍’这个姓。你是掌管典籍的官员的后代,怎么能忘记这些呢?”籍谈无言以对,羞愧而退。景王余怒未消,对左右说道:“籍谈的后代恐怕不能世袭爵位了,他居然数典而忘其祖。”

“数典而忘其祖”,一个能够侃侃历数各国典制的人,居然把自己的祖宗和家族史都忘了。周景王的这句怒骂,在当时无异于打了籍谈一记响亮的耳光,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成语——数典忘祖,用来指责那些忘本的人,也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对于宗法观念极强、十分重视宗族渊源和历史的中国人来说,“忘本”是最要不得的事。因此,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认为景王骂得有理、籍谈实在该骂。

然而,抛开宗法观念、祖先崇拜不谈,“历史”,简单来说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如今还有那么重要吗?真的值得每个人铭记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事实上,重视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今天,中国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炎黄华夏,龙凤呈祥,孑L孟之道,礼仪之邦,秦皇汉武,万里长城,贞观之治,四大发明……正是它们交相辉映,绘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以其蕴涵的强大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生命力,使我们至今仍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如果忘记它们,也就失去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作为炎黄子孙,怎能忘记本民族的历史?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中华民族从步人文明之日起,先后经历了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和清等朝代。各个朝代兴衰更替背后所隐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因此,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幸甚至哉——我们不缺少历史典籍。根据考证,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

呜呼哀哉——现代人没有时间遍览汗牛充栋、卷帙浩繁的圣贤遗著。比如二十四史总共三千两百四十九卷,大约四千万字,再考虑到阅读古文的障碍,就算心无旁骛地攻读,也得读上十几年。不读,有数典忘祖之嫌;读,典籍浩瀚,力不从心。普通读者实在难以抉择。

为此,编者纵览浩瀚历史典籍,择其精要所在,为广大读者编写了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全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择取了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对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之展现给读者。如果您在轻松阅读之余,将如烟史事尽纳胸中,于编者来说,亦是欣慰至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