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一书展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在这里新媒体和旧媒体相互碰撞、草根媒体和公司化大媒体相互交织、媒体制作人和媒体消费者的权力相互作用,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前所未有、无法预测的方式进行的。 亨利·詹金斯是美国最受人敬重的媒体分析家之一,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态势下潜心钻研正在以媒体融合形式发生的重要文化变迁。他把我们带入了《幸存者》节目拆穿者的秘密世界,那些狂热的互联网用户汇聚他们的智慧,以赶在节目播出和情节明朗之前去发掘节目的秘密。他让我们了解了那些自己撰写霍格沃兹魔法学校传说的《哈利·波特》年轻粉丝,以及华纳兄弟公司力图控制他们的特许系列产品的经理人员。他给我们展示了《黑客帝国》是如何把跨媒体叙事推向新的层面,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在其中消费者横跨多种媒体渠道追寻相互关联的故事情节。 詹金斯认为,关于融合的论争将会重新定义美国通俗文化的面貌。业界领导者看到了引导媒体内容在各种传输渠道流动从而提高利润和拓展市场的机会。同时,消费者在去中心化的媒体环境中也看到了获得自由的公众领域、摆脱各大广播电视网的控制等前景。有时候,公司和草根这两股力量会互为补充,在媒体制作者和消费者之间创造一种更为紧密、更为有益的关系。有时候,这两股力量也会处于斗争状态。 詹金斯生动地展现了经由多媒体平台来进行叙事和品牌推广的世界。他诠释了当前消费者在不同传播渠道争取控制权时发生的文化变迁,这种文化变迁正在改变我们商业运行、选举领导人和教育孩子的方式。 亨利·詹金斯是麻省理工学院比较传媒研究项目彼得·弗劳瑞兹讲座教授。撰写和编辑出版了十余本学术著作,包括《粉丝、游戏玩家以及博客:探索参与文化》(纽约大学出版社)和《从芭比娃娃到真人快打:性别与电脑游戏》等。 作者简介 亨利·詹金斯,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比较传媒研究项目的创建者和第一任负责人,撰写和编辑了10多本有关传媒及通俗文化研究的著作,其中包括《文本盗用者:电视粉丝和参与文化》(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M芭比娃娃到真人快打:性别与电脑游戏》(From Barbie to MoralKombat:Gender and Computer Games)、《儿童文化解读者》(TheChildren's Culture Reader)以及《在通俗文化中起舞:通俗文化的政治与乐趣》(Hop on Pop:The Politics and Pleasures of PopularCulture)。迄今为止,他曾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科伦拜恩中学枪击事件发生后,在美国联邦参议院贸易委员会就年轻人受暴力倾向影响问题出席作证,向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建议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经济论坛的首脑理事会上就知识产权和草根创造性发表演讲,领导教育游戏协会组织(Education Arcade)推动电脑和视频游戏为教育服务,每月为《技术评论》和《电脑游戏杂志》撰写专栏,以及为各大媒体公司提供用户关系咨询等。 目录 亨利·詹金斯访谈录 (代中文版序言) 致谢 导言:“融合膜拜” 理解媒介变化的一种新范式 第一章 拆穿《幸存者》 知识社区剖析 第二章 把品牌产品植入《美国偶像》 真人秀电视节目如何宣传推广产品 第三章 寻找独角兽折纸 黑客帝国与跨媒介叙事 第四章 昆廷·特拉蒂诺的《星球大战》? 草根创造性与媒体业的碰撞 第五章 希瑟为什么能够写作 媒介素养与《哈利·波特》之争 第六章 演变中的民主图景 政治与通俗文化之间的新型关系 结语 使电视民主化?参与的政治学 注释 词汇表 索引 关于作者 序言 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 与动物的根本差异,就在于 人的未特定化,因而人有超 越自然的文化。哲学家深信 ,人不但生活在物理的世界 中,同时也生活在符号的世 界中。所以,亚里士多德“ 人是逻各斯的动物”这一经 典定义,可作如下新解:人 是符号和文化的动物。 人创造文化,又被文化 所创造。于是,人是文化主 体,同时又是文化的对象。 人生存于世界上,也就意味 着人在文化中。这种复杂的 依赖关系,或许可以通过稍 稍修改一下康德的著名公式 来表述:“我在文化中,文 化在我心中。” 文化总是体现为各种各 样的符号,举凡人类的器具 用品、行为方式,甚至思想 观念,皆为文化之符号或文 本。文化的创造在某种程度 上说就是符号的创造。从符 号的角度看,它的基本功能 在于表征(representation )。符号之所以被创造出来 ,就是为了向人们传达某种 意义。因此,从根本上说, 表征一方面涉及到符号自身 与意图和被表征物之间的复 杂关系,另一方面又和特定 语境中的交流、传播、理解 和解释密切相关。这么来看 ,所谓文化,究其本质乃是 借助符号来传达意义的人类 行为。所以一些文化学家坚 持文化的核心就是意义的创 造、交往、理解和解释。 无论从什么意义上看, 文化总是和传播密不可分, 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文化史家把文化传播的 漫长历史做了精致的分期。 大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口传文化阶段、印刷文化 阶段和电子文化阶段。在口 传文化阶段,面对面的在场 交流形式与语境,既使得交 流是双向互动的,又使得传 统的权威得以维持;印刷文 化阶段,信息不再依赖于在 场,它贮存在可移动的媒介 (印刷物)中,使得不在场 的交流成为可能。印刷文化 出现,在跨越时空限制的同 时,也动摇了传统的权威。 由于读者和作者不在同一时 空里,阅读活动较之于面对 面交流,更加带有批判、怀 疑和“改写”原本的倾向。20 世纪电子媒介的出现,是人 类文化传播历史上的一次空 前的革命,它极大地改变了 文化传播的方式,遂改变了 文化自身的形态,甚至改变 了生存于其中的人类生活。 毫无疑问,古往今来,没有 一种传播媒介像电子媒介这 样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 电子媒介导致了一系列 新的现象。首先,它加速了 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进程。通 过时一空分离或时一空凝缩 ,“地球村”应运而生。一方 面是本地生活越来越受到远 处事件的“远距作用”;另一 方面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意识 异常凸显。我们一他者、本 土一异邦、民族性一世界性 等范畴,不再是抽象的范畴 ,而是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 活中。其次,电子媒介在促 进文化的集中化的同时,又 造成了不可避免的零散化和 碎片化。再次,电子媒介一 边在扩大公共领域的疆界和 范围,将越来越多的人卷入 其中,但同时它又以单向传 播、信息源的垄断以及程序 化等形式,在暗中萎缩和削 弱潜在的批判空间。复次, 电子媒介以其强有力的“符 号暴力”摧毁了一切传统的 边界,文化趋向于同质化和 类型化,但它又为各种异质 因素的成长提供了某种可能 。最后,电子媒介与市场的 结合,必然形成消费主义意 识形态以及被动的文化行为 ,这似乎都和口传文化和印 刷文化判然有别。 晚近一些有影响的研究 ,主张把媒介与文化这两个 关键词连用,或曰“媒介文 化”,或曰“媒介化的文化” 。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它 构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 识形态,塑造了我们关于自 己和他者的观念;它制约着 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 界的理解;它不断地利用高 新技术,诉求于市场原则和 普遍的非个人化的受众…… 。总而言之,媒介文化把传 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 过程,将每一个人裹挟其中 。于是,媒介文化变成我们 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 。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现实 的文化情境,显然,我们对 它知之甚少。 有鉴于此,本丛书着力 于译介晚近西方传播和文化 领域中的代表性论著,旨在 拓宽视野,深化理解,进而 推进本土化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