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90天思想能走多远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廖卫华//郑良中//张小红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书记录了北大第11届《财经》奖学金班10名学员在朗润园和畅春园地下室内90天里的集体生活,集体思考和集体感悟。

财经班的同学们正是这个风云年代的记录人和观察者,他们不断学习,追寻真理。在这本书里,同学们重点描述了他们眼里的朗润园,描述了在朗润园中接触的人及其思想:从林毅夫到周其仁,从胡大源到姚洋等。他们既是记者,也是学生,用这样的双重视角,对师长们的学术理念、学风、为人等,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述,可供借鉴的地方包括:

内容推荐

作为国内新闻界最有影响的培训项目,10名优秀青年新闻工作者在北大的游学经历,包括从记者眼光看待林毅夫、周其仁、胡舒立等大师,及从财经记者的视角来看待今天的金融危机,非常宝贵并视角独特。11年,至今尚无一本全面介绍该培训项目的书,本书的出版可以全面解密国内最好的新闻培训项目的选拔和学习过程,又能为广大读者呈现以一流新闻人的文采和视角展示的经济学大师形象、中国未来新闻发展版图和当下的经济大势,是一本绝对有价值的读物。

目录

致谢

序言

Ⅰ 亲历《财经》研修班

 壹 有感于朗润园(张小红)

 贰 好好学习,明天向上(罗雪挥)

 叁 那一片红墙宅院(刘炳路)

 肆 “慢慢走,欣赏啊!”(郑良中)

 伍 喜鹊飞在树枝头(廖卫华)

 陆 站着听课、洗澡及其他(杨向明)

 柒 第80天的天空(张庆源)

 捌 11年11人(孙菁)

Ⅱ 师长印象

 玖 胡大源老师印象记(罗雪挥)

 拾 师者卢锋(张小红 杨向明)

 拾壹 法学家苏力,还是诗人苏力?(杨向明)

 拾贰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汪丁丁教授印象(张小红)

 拾叁 杨壮的讲堂(孙菁)

 拾肆 杨壮:Every one is NO.11(廖卫华)

 拾伍 姚洋的世界(张小红)

 拾陆 周其仁的“真正感”:既可信又可爱(郑良中)

 拾柒 其仁其事(张庆源)

 拾捌 张力奋:财经新闻为谁而鸣,不一样的声音没坏处(郑良中)

 拾玖 独立胡舒立(廖卫华)

Ⅲ 你的点拨我的感悟

 贰拾 搞经济的为什么要懂点历史(张小红)

 贰拾壹 克鲁格曼不是预言家(杨向明)

 贰拾贰 社会事件的经济学解释——听卢锋与周其仁授课有感(王家耀)

 贰拾叁 “冷新闻”,冷处理——关于历史报道的心得分享(罗雪挥)

 贰拾肆 走向自由还是通往奴役——未来10年新闻版图畅想(郑良中)

 贰拾伍 芝麻开门(任世武)

附录一 第十一届财经班学员介绍(附颁奖词)

附录二 前十届财经班学员名录

试读章节

于是,倍加珍惜。

很多同事问我这一个月的感受,我的回答是,未必掌握多少新的知识,但重要的是学到了一些新的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哪怕是片段式的启发,也是至关重要的。

大源老师关于一次性筷子该不该禁的数据分析,让我们为之一震。在新京报的深度报道,我们一直谨慎地对待着每一组数字,每一个事实和细节,但还没有如此严谨。若就整个报纸而言,类似瑕疵比比皆是,二月份,常规新闻版转一条外报稿件,说云南富源一煤老板因捐资3260万元建一小学而声名大振,每天会接到3000多个求助电话。简算之,即使该老板24小时不吃不喝不睡全在接电话,约30秒接一个,如果除去八小时睡觉等时间,约15秒接一个电话,“嘟”上两声仅够说个“你好”就挂断,有悖常识。大源老师的“筷子案例”让我们反省不已,也督促着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一手信息,筛查时常细之又细,慎之又慎,并多以怀疑的态度,进行一些数字的演算。

周其仁老师的经济专题,实际上是用经济分析方法阐述了中国近百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史,也让我找到了所有问题皆可用经济理论解释的例证。另一见识是,其仁老师虽自谦从不教授必修课,但一凳难求、每次旁听生都挤满过道的场景着实印证了这位当代经济学教授的魅力。

实行座位条之后,没条的学生早早搬了椅子坐在讲台前,或者干脆席地而坐于台阶,定然会成为北大的一道风景,也让我回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也是早早地搬了小板凳,等着电影放映员的到来。

陈平是位很有意思的老师、老者。他最乐于看各派经济学家打架,理出他认为的真知。其实我们的新闻报道亦是如此,从冲突中探寻真相,找出实质。不同的是,陈老师要的是,能指导实践的理论观点,我们要的是能证明理论观点的实践。

陈老师的偏执(姑且允许我这样写)是让我见识了,他在谈到中国基本问题和对策时的大省划小、首都南迁、军备竞赛才是第一生产力等建议让人眼前一亮,但他鼓励大学生都不要买房来抑制房价是我所不能认同的,从现实来看,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个体最终成为高房价的接盘者。深圳发起“不买房运动”的邹涛即是如此。此外,如陈老师自己也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经济学家却早早地买了多套房子呢?

另外,陈老师其例用来解释现象的个案是否带有普遍价值,也是我所怀疑的。当然,以我才疏学浅不敢与经济学大家争论,但有感于CCER学术氛围之宽容,自己仅是提些疑问而已。

汪丁丁老师很可爱。坚持黑板板书是他的一大特点,我没好意思问他是不是落后,而问了他是不是增加正如他讲课所提到的真正感,他回答是的。板书让他的演讲动了起来,他让他的课程有了生命。

在那天开场白之后,他在黑板上写了几个词组,突然说我得把讲义拿出来,说着摸索到他那居于腿肚子上的裤兜,掏出来的所谓讲义更像是一张废纸,黄的。

课毕,他说,当天的讲课内容是他前一天晚上刚想到的,从来没发表,那一天我们成了他的第一批读者。于是,对于他的这一作品,他例行拍照留念。很有意思。

当日课让我振奋的是,我从丁丁老师处找到了一个理论依据,顿时大悟。在工作中,我更偏向于记者一些,同事和我自己一直以为可能因我是记者出身,实不然,丁丁老师说,好主编更喜欢记者。原因是,他认为,很久很久以前,人们之间出现冲突,都会在现场一定的场景中协调,而其后随着人群的扩展,不可能再在场景中协调,便出现了记录者,而记录者对重要性的敏感性也决定了记录的真实程度,他说离开场景只有文字,没有真相。

一直以来,在事实和观点之间,我们更倾向于记者的调查,绝不迷信于专家的说法,能不要专家的观点就不要,我想和汪老师的“记者更重要”的理论是一致的,现场的场景是未经任何污染的,不在情境之中的编辑和专家依托的已经是二手信息,必须要有共同的文字语境,才能尽可能不失真。

卢锋老师,腾挪出时间教授我们经济学原理,深入浅出,联系实际,易懂实用,遗憾的是,时间有限;如果卢老师有更多的时间讲得再细一些那就更好,虽然严重背离了规模经济的原则,我想是我们共同的企盼,也是我们莫大的荣幸。P14-16

序言

拿到书稿时,我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财经班的同学们能够写出一本书,虽然他们此前脱离了繁忙的工作,来到朗润园中安静地学习,但毕竟也只有匆忙的三个月而已。而当晚我一口气读完书稿后,又是一个没想到——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同学们对自己、对北大、对朗润园,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变革与发展,能有这么广泛、这么深入的思考,我很感动。

从1999年开始,财经奖学金项目共培养了11期学员,总共110个人,数量并不多。学员们大都是中国优秀的财经记者的代表,他们能从熙熙攘攘的职场中抽身,投入时间和精力,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踏踏实实地学习经济、金融以及管理的知识,实属不易。而我相信,他们在朗润园的学习过程,不仅对他们自身的成长有帮助,也将对中国的财经报道走向职业化、走向国际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国家形象,包括中国的国企、民企,乃至中国人个体的命运,都被推上了国际舞台的前沿。无论是尽力扭转经济危机,还是在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高调回应,举足轻重的中国赢得了举世瞩目。中国及中国人正在逐渐展现实力,同时也逐渐认识着自己肩上的责任。而中国社会,也同样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经济结构问题、分配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任何一个问题处理不好,都将会给中国的发展进程增加不小的变数。

身为一个学者,我相信,大多数媒体人和我一样,都在感谢这个时代。因为一个风云激荡、危机并存的时代,才是一个孕育伟大思想的时代。身处这个时代,无论是作为这段历史的诠释者、记录者,或是影响者,甚至只是身为见证者,我们都无比幸运。

财经班的同学们正是这个风云年代的记录人和观察者,他们不断学习,追寻真理。在这本书里,同学们重点描述了他们眼里的朗润园,描述了在朗润园中接触的人及其思想:从林毅夫到周其仁,从胡大源到姚洋等。他们既是记者,也是学生,用这样的双重视角,对师长们的学术理念、学风、为人等,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述,可供借鉴的地方包括:

首先,这些教授们具有独特的思想、独立的思考能力,对问题的见解也颇有个性。这些独立的观点,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国际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的今天,对于每一个财经记者,每一个学者,每一个企业家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一个有思想、有见解、有判断力的人,总是有影响力的。财经班同学们概括了上述观点,并坦陈了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其次,朗润园的教授们都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不论是搞宏观还是搞微观,不论是搞计量还是搞中国经济预测,不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搞中国企业管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能够顶住诱惑,在繁忙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认真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耐得住寂寞。其独立而严谨的学术态度,财经班的同学们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将之用文字传递出来,展示了榜样的力量。

第三,财经班的同学们还描述了教授们不同的人格魅力和他们多元化的品格和品质。这些教授们个性不一,有人内向,有人外向,有人跟外界有一种很好的互动,有人在研究中表现出独立的人格魅力。这些生动的刻画,将成为朗润园记忆的一部分。

在本书中,财经班的记者学员也对他们个人成长的过程,以及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了反思。在中国经济、政治改革不断衍变的历史阶段,如何对自己的工作合理定位,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具有国际视野的财经记者,如何在争取思想自由多元化的时代,能够说实话、讲真理,让中国广大读者,包括关注财经的政界和企业界等有影响力的人士在内,都能从中获益,同学们进行了多角度的思考。  最后,我向财经班的同学们送上我的期望与祝福,期望他们在中国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将越来越大。而每一位财经班的学员,无论今后投身于哪类行业,都应该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一个能够与时代紧密相连,能够真正与时共进的人,一个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有专业的知识,并拥有优秀的品格——诚信、勇气、胆识,以及对真理的执着,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有帮助的人。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北大国际MBA(BiMBA)国际院长

杨壮

2009年12月23日于朗润园

书评(媒体评论)

我希望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中国媒体的整体成长多做些事。11年了,这个奖学金班每年只遴选10个青年记者,请最好的教授讲授最基础的经济学理论,可能不太经济,但我们追求的是专业品质。

——北大《财经》奖学金项目创始人 财新传媒总编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 胡舒立

新闻圈有个说法,北大“财经班”是中国传媒的“黄埔军校”;它伴随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开放度成长,它锤炼了中国第一代富有全球视野与中国国情体认的专业传媒人。它的存在,也是中国知识界的骄傲。

——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 FT中文网总编辑 张力奋

在纸的时代,新闻人常有耶稣的错觉,向观众布道。现在教堂将倾,新的道场在哪儿?或者,群众不再需要“被启蒙被教化”,他们“自媒体”了。同学们,我们准备好面对大革命了吗?

——《21世纪经济报道》创办人、主编 第一届北大财经奖学金获得者 刘洲伟

这本书背后凝聚着你们的执着与奉献,也是对十一年来教过财经班的众多老师和特邀专家们的认同与鼓励。出了这本书,人们不会忘记这样一个规模不大、但坚持十余年的财经媒体培训班。以时下浮躁的社会风气,一件事要做过十年是不容易的,要有一点对信仰的不懈追求。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北大国际(BiMBA)中方院长 胡大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7: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