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印度文明(修订插图本)/世界文明大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刘建//朱明忠//葛维钧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针对国际学术界的“西方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中国学人提出自己的文明理论,将世界文明划分为12种文明体系。本书是“世界文明大系”之《印度文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组织40多位著名学者历时多年编纂而成。它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印度文明,使我们对于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知道了如何借鉴和学习。

内容推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印度呈现出与中国同时崛起的态势,文化软实力亦非同凡响,在信息技术领域成为超级大国,一个重要的秘密是,古老而又神秘的印度文明绵延不绝,一直具有非凡的生命力。

目录

绪论 印度——伟大的东方文明古国

 一、印度文明所处的自然环境

 二、印度文明的创造者

 三、印度国名的由来与演变

 四、印度文明发展的三个阶段

上编 古代篇

第一章 史前文明

 一、旧石器和中石器时代

 二、新石器时代

 三、新石器时代的典型遗址

 四、早期印度河流域文化

 五、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

 六、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的经济生活

 七、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

 八、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衰亡

第二章 吠陀时代

 一、雅利安和雅利安人的入侵

 二、前吠陀时期

 三、后吠陀时期

第三章 从分裂走向统一

 一、列国时期

 二、摩揭陀国建立霸权

 三、波斯人和希腊人人侵印度

 四、月护王与孔雀王朝的建立

 五、孔雀王朝的政治经济状况

 六、宾头沙罗与阿育王

第四章 各种宗教和思潮的兴起

 一、婆罗门教

 二、佛教

 三、耆那教

 四、顺世论与其他沙门思潮

 五、沙门思潮对婆罗门教的冲击

第五章 笈多王朝与6-10世纪的南北印度

 一、孔雀王朝以后的北印和南印

 二、笈多王朝

 三、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

 四、北印的分裂和戒日王

 五、戒日王以后北印的混战和拉其普特人

 六、6世纪以后的南印度

第六章 博大精深的古代哲学

 一、奥义书——古代哲学的源头

 二、婆罗门教六派哲学

 三、佛教哲学

 四、耆那教哲学

第七章 轮回业报——古代印度伦理思想的核心观念

 一、业报和轮回说的早期萌芽

 二、佛教的观点

 三、耆那教的独特理论

 四、印度教的完备体系

第八章 施舍——古代印度制度性的善德

 一、制度化的印度教理论

 二、体现慈悲思想的佛教观念

第九章 古代语言和文献

 一、印度古代语言和文字

 二、吠陀文献

 三、往世书

 四、史诗

第十章 梵语古典文学

 一、寓言故事

 二、诗歌

 三、戏剧

第十一章 古代艺术

 一、绘画

 二、雕刻

 三、建筑

 四、音乐

 五、舞蹈

第十二章 古代科学技术

 一、天文学

 二、数学

 三、医学

中编 中世篇

第十三章 伊斯兰文明的侵入

 一、伽色尼王国的入侵

 二、廓尔王国的入侵

 三、德里苏丹国

 四、毗阁耶那伽罗国

第十四章 莫卧儿帝国

 一、巴卑尔入主德里

 二、胡马雍和阿富汗人的斗争

 三、阿克巴治下的莫卧儿帝国

 四、贾汗吉尔

 五、沙·贾汗

 六、奥朗则布

 七、莫卧儿帝国的解体

第十五章 中世纪的宗教运动

 一、商羯罗与印度教的复兴

 二、伊斯兰教苏非派的传播

 三、印度教虔信派改革运动

 四、锡克教的产生

第十六章 莫卧儿帝国时期的艺术

 一、建筑艺术

 二、细密画

下编 近现代篇

第十七章 英国的殖民统治与印度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西方人在印度的早期活动

 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三、1857年民族大起义

 四、印度国民大会党的成立及其早期活动

 五、穆斯林启蒙运动和穆斯林联盟的建立

第十八章 近代宗教与社会改革

 一、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

 二、罗姆·摩罕·罗易与梵社

 三、萨拉斯瓦蒂与雅利安社

 四、罗摩克里希那传教会的改革

 五、宗教改革促进社会进步

第十九章 印度的觉醒与民族独立运动

 一、印度民族独立运动

 二、提拉克的“司瓦拉吉”论与印度教

 三、奥罗宾多的“精神民族主义”

 四、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和“坚持真理”斗争

 五、“两个民族”理论与印巴分治

第二十章 独立后的社会政治学说

 一、尼赫鲁三大建国方略——世俗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

 二、印度教民族主义

第二十一章 新吠檀多主义哲学——东西方思想的融合

 一、新吠檀多主义哲学的兴起

 二、主要学说与代表人物

 三、新吠檀多主义哲学的特点

第二十二章 文学巨人泰戈尔的思想与创作

 一、生平

 二、宗教思想

 三、诗歌创作与成就

 四、短篇小说的创作与成就

第二十三章 现代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第二十四章 印度文明与世界

 一、印度文明与南亚

 二、印度文明与东南亚

 三、印度文明与欧美

 四、印度文明与中国

主要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印度是世界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同中国一道跻身于世界主要文明古国之列。印度文明在众多领域的辉煌成就,以及它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使它在整个世界文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印度文明又具有强大的辐射力,数千年来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为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印度同中国两文明间更是血脉相连,渊源殊深。不可否认,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印度文明既曾繁荣昌盛,亦尝衰微低迷,但历经劫难,踣而复起,四千余年,绵延不绝,并在20世纪中叶再获新生。这充分说明,印度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而其文明,亦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印度文明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孕育和成长起来的?是谁创造了它?印度的名称由何而来?今人对于印度文明的发展又是怎样划分阶段并加以评述的?在就这一文明的各个方面详细叙述之前,我们似乎应该先对这些问题做一回答。

一、印度文明所处的自然环境

古代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面积约410余万平方千米,远大于古代埃及与巴比伦的面积之和。印度位于亚洲南部,是一个半岛,其状略如不规则的倒三角形。也有的学者将印度形象地比喻成一只硕大无朋的牛乳,并相应将印度洋上的明珠斯里兰卡比做从这乳房流出的一滴乳汁。

莽莽苍苍的喜马拉雅山脉横亘在印度北部,将其与亚洲大陆隔离开来。因此,这一地域又被称为南亚次大陆或印度次大陆。喜马拉雅山脉拥有多座世界高峰,海拔达到或超过7300米的就有一百一十余座。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即在其中。这些傲然耸立的山峰顶部终年白雪皑皑,位于永久雪线之上。数千年来,喜马拉雅山脉对于南亚民族产生了人格化的深刻的影响。这在他们的文学、政治、经济,以及他们的神话和宗教中,都有反映。冰川覆盖的浩茫高峰自远古以来就令印度朝山进香者们瞩目,也勾起他们的无限遐想。印度神话认为,司毁灭的大神湿婆和他的妻子雪山神女就居住在喜马拉雅群山中的盖拉娑山上,而喜马拉雅(Himalaya)之名,则来源于古印度梵语词hima(“雪”)和alaya(“域”)。

喜马拉雅山脉构成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之间几乎不可逾越的屏障。喜马拉雅山脉的主体在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帕尔巴特峰至中国西藏南迦巴瓦峰之间,从西向东绵延2500千米。两个喜马拉雅山王国尼泊尔和不丹就位于山脉东西两端之间。喜马拉雅山脉在西北与兴都库什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交接,北面则是西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北宽度在200-400千米之间。

喜马拉雅山脉是从阿尔卑斯山脉到东南亚山脉这一连串欧亚大陆山脉的组成部分。6亿年前,这一地区的绝大部分还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大约1.8亿年以前,古老的冈瓦纳超级大陆开始解体。冈瓦纳的碎块之一,也就是形成印度次大陆的岩石圈板块,在随后的1.3亿年间向北运动,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形成了西藏高原。在高原的南缘,外喜马拉雅山脉成为这一地区的首要分水岭和气候屏障。60万年以前,喜马拉雅山就已成为地球上最高的山脉。

从印度方向看,喜马拉雅山脉像是一弯硕大的新月,主光轴超出雪线之上。雪原、高山冰川和雪崩都向低谷冰川供水,使之成为喜马拉雅山脉大多数河流的源头。古代印度的主要河流如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等均发源或流经喜马拉雅山脉。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人类文明。正是这些水量丰沛、浩浩荡荡的河流,吸引了印度先民前来定居,并滋养了印度文明。印度人对这些河流充满感情,恒河更是他们心目中伟大的圣河。

印度河发源于中国西藏境内冈底斯山西侧,上游一段称狮泉河和噶尔河,人印度后先向西北流经克什米尔,再向西南纵贾今巴基斯坦,最后注入阿拉伯海。印度河全长3180千米,流域面积96万平方千米。印度河流域是印度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冈戈特里冰川,向东流经印度斯坦平原,最后在今孟加拉国境内与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并注入孟加拉湾。恒河全长2700千米,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千米。恒河流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诞生地。布拉马普特拉河发源于中国西藏境内喜马拉雅口北麓,上游为中国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它在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流经阿萨姆平原,与恒河汇合后,水势异常壮阔。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古代印度境内长约1130千米,流域面积58万平方千米。这三条大河分别与其支流形成三大水系:杰卢姆河、奇纳布河、拉维河、比亚斯河与萨特莱杰河属于印度河水系;亚穆纳河、拉姆甘加河、卡利河、卡尔纳利河、拉普提河、甘达克河、巴格马蒂河属于恒河水系;蒂斯塔河、赖达克河与马纳斯河属于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

P1-3

序言

近一个时期以来,关于世界文明的研究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与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进行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上的交流、分工和合作,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广泛应用,克服了过去历史上长期把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分隔开的地理障碍,世界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乃至整个世界经济融入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当前,虽然世界仍不太平,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已不决定于军事实力,而决定于国家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的总体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文明的性质和程度将是一个长期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不少学者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文明问题并进行各种不同文明的比较研究,认为文明和文化的因素将在21世纪的世界发展过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

世界文明研究是一个十分宽广的学术领域,是涉及诸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世界文明源远流长,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是历史和现实紧密联系的生动体现。人们的现代生活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古代生活的延续和发展;历史也不是已经永远消逝的僵死的存在,而依然活在当代的现实之中。人类昨天的文明是我们今天的文明的根,只有真正理解了人类的昨天,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人类的今天,并更自觉地去展望和创造人类的明天。从这一点来说,研究世界文明不仅具有历史的、理论的意义,而且也有强烈的现实的意义。

我们认为,研究世界文明首要的要求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尊重历史,根据大量第一手资料,探讨各个文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作出客观的科学的评价。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特定的人群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具体历史条件下活动的创造物,都有其自身按历史规律产生和发展的演变过程,有自己的辉煌时期和重大成就,在不同的时代起着不同的历史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有的文明后来衰落了,这也是合乎辩证法规律的现象,并不意味着文明本身天生有高下优劣之分。过去长期以来在西方国家的历史研究和文明研究中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所谓“欧洲中心论”的观点,把西方文明说成天生优越,高人一等,并以西方文明的价值观和标准去评判其他文明,甚至企图以西方文明去一统天下。历史却充分证明,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霸权观念是极其错误的。远在西方文明兴起之前,其他邻近地区如埃及和两河流域就早已达到了高度的文明并创造了许多光辉业绩,而西方文明的成长就得益于其他文明的哺育。以作为西方文明之源的古希腊文明为例,无论是在天文、数学、医学、建筑、雕刻乃至神话、宗教信仰等方面,古希腊人都从其他文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因此,历史上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对全人类文明作出的宝贵贡献,都应得到充分承认和尊重。

我们研究世界文明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必须确认各种文明的多样性及其文化的多元性。纵观人类历史,自古至今世界上出现的各种文明和文化虽然都是人类的创造,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表达源自人性深处的思想感情方面有其共性,但在表现的方式上却各有其特殊性,呈现出丰富多样的不同面貌和相互间的差异。实际上,文明的共性和文明的特殊性、多样性并非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而是辩证地统一的,其共性即寓于特殊性和多样性之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今天生活在全球化时代,将会出现一种统一的所谓“全球文明”,每个人将成为“世界公民”,世界文化也将朝着趋同的方向发展,多样性将逐渐消失。这是莫大的误解,实际情况恰好相反,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这不仅没有消灭各种文明和文化的特殊性和差别,反而使它们获得新的活力而日益朝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因为世界发展的动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假如世界上原有的多种文明果真由实质上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所谓“全球文明”所代替,那么世界不是变得过于简单划一、平淡乏味了吗?如今不同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存在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肯定。199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2001年为“各种文明之间对话年”,提出要开展和加强世界上各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保持文化的多元性,加深各国、各地区人民的相互理解,以清除对和平的威胁,共同合作解决一些全球性的问题。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一致通过了关于《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把文化多样性提升到“人类共同遗产”的高度来认识,认为它对人类是必需的,并指出应把它看作一笔有生命力的可以不断更新的财富、可以保证人类生存的一个过程。我们今天研究世界文明,就是要从这些“人类共同遗产”中汲取新的启示和灵感,对创造今日的文明作出贡献。

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同的文明之间需要经常的往来和交流,乃至相互吸收和交融。文明并不是与世隔绝、孤立自在和自我封闭的东西,它需要通过与其他文明的对话、接触和交流从外界不断获得和补充营养,取得新的活力。焕发新的生机,才能茁壮成长、发展壮大。一种文明,不管曾经多么辉煌,一旦把自己封闭起来,断绝与其他文明世界的联系和往来,文明内部不断创新和前进的动力就会逐渐枯竭,变得保守僵化而走向衰落。因此,对文明本身的发展来说,相互间的对话和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近年来却有人宣扬所谓“文明冲突论”,把不同的文明说成彼此无法沟通、截然对立的东西,断言文明之间的差异必然导致激烈的对抗和冲突,而且把这种文明冲突提到冷战后世界发展“模式”的高度来看待。这样的理论也是违背文明发展的历史事实的。从世界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虽然经常发生,但并不必然导致不可调和的冲突,使一方消灭另一方。历史上确曾有过在不同文明的激烈冲突中文明成果被大量毁灭的事例,但这种冲突往往不是由文明之间的差异所引起,而主要是由于背后的物质利益的推动。一般说来,各个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常态和主流。我们应更客观地、全面地去看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应片面地夸大它们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冲突。以研究世界文明问题著称的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文明并非一成不变,它有能动性,同时又有稳定性。文明的本质特征之一是相互传播和借用,既把自己的东西向外输出,义借用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东西,这种借用是有选择的,即借用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以丰富自己。同时,文明又有“拒绝借用”的特性,即拒绝对自己不适用的东西以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稳定性。布罗代尔的看法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大体上说,世界上不同的文明就是在这样的良性互动关系中发展起来的。

面向世界上丰富多样的不同的文明,应如何正确对待呢?我们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所崇尚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如果加以现代的诠释,可以作为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所谓“和而不同”,其前提首先是充分承认和尊重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存在,肯定和允许事物之间的差异、区别和分歧,然后对不同事物进行适应的调解和妥善的安排处理,使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得到调和,最后达到整体的和谐的发展。按这一原则去处理文明间的关系,就应努力维护和保持文明的多样性,主张各国人民有权自主选择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文明。各国人民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决不能强迫他们都接受某种特定的文明,都采取统一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保证文明的多样性不受侵犯而得以健康发展。当前,在战争威胁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更应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努力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交流,加深相互理解,互相宽容,平等相待,尊重对方,彼此借鉴,共谋发展,使世界文明更加绚丽多彩。这也有利于加强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以上是我们对世界文明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我们研究世界文明,归根到底还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服务。我们不仅要了解祖国的中华文明的光辉成就,而且也需要具有关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知识,这样才能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话和交流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使中华文明更加发扬光大;同时又要根据世界文明发展的形势,制定一套既能推动我国文明建设,又能有效地应对外来文明挑战的发展战略。正是为了这个目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成立了“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并设“世界文明研究”课题组,组织院内外数十位有关专家学者分题进行合作研究,《世界文明大系》这套多卷本著作便是专家们多年辛勤劳动的成果。

世界文明格局,其形成过程并没有预设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程序,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各种元素综合作用下,自然形成的,所以我们不应该,也无法设定某种统一的标准来切分。我们经过长期深入研究,反复推敲,也参考了国际学术界比较通行的文明模式理论,如汤因比、亨廷顿等学者的学说,但主要还是本着具体问题具格分析的原则,从各文明形态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宗教、民族、地域、国家等多样标准来划分。如拉丁美洲文明、西欧文明是因为地域形成文明板块,伊斯兰文明主要是因宗教而凝聚的,美国、加拿大是因为国家而形成自己的文明样式。

本书第1版各卷自从1999年开始陆续出版以来虽才数年,但各大文明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外关于文明问题的研究也有一些新进展。此次进行修订,充分考虑和吸收了这些研究新成果,做了不少增补和修改,还增添了许多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插图,希望能有助于读者们加深对世界文明的了解。

后记

本书自2004年2月出版以来,转瞬之间已过去四个春秋。

2004年3月14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邀集院内外硕学之士,联合召开由汝信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成果《世界文明大系》出版座谈会,本书受到与会前辈师长的好评。此外,本书甫一问世,中印文化关系史专家薛克翘先生即在当年《南亚研究》第一期发表书评《开启神秘之门——读<印度文明>》,由衷称赞它为“我国在该领域到目前为止最好的书”。他认为,三位作者“以其一贯的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其丰富的学识和对印度文化的总体认知锻造出该书的权威性”。他还认为,“这部书好,好就好在它新。将前人的成果拿来参考,加进自己的研究心得,重新编写,这是一新。整理旧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和对比分析,提出新的观点,这是二新。介绍别人没有介绍过的内容,翻译别人没有翻译过的作品,将它们运用于本书,这是三新。这个新不是花样翻新,而是创新,是进步。就凭这点进步,后人要想写一部赶上或者超过此书的书,恐怕也得付出几十年的努力”。薛克翘先生的高度评价使我们感到欣慰,但我们也为在该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觉得遗憾,希望能够在再版之时予以补正。

2007年暮春时节,我们获悉《世界文明大系》编委会与福建教育出版社决定再版这一书系,并了解到社会上和有关部门对这套书评价甚高。由于近年来在中国出现的印度热,渴望了解印度文明的读者群在明显扩大。例如,北京的一个由信息技术领域的白领员工组成的俱乐部曾邀请笔者发表有关印度文化的演讲这一事实,就多少能够说明问题。既然社会需求趋旺,我们也就乐于趁此机会对全书修订一番。我们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分头通读此书,加以修改,然后将有关意见汇总一处。我们根据最新资料变动了一些数据,根据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补充了一些内容。例如,有关阿利耶毗陀在公元五世纪对圆周率的计算,我们就查证了由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主编的《中国数学史大系》副卷第一卷中所收录的早期印度数学文献,从而使有关史实得到进一步确认。我们也借此机会修改了初扳中的错别字,以及原来表述得不够清晰、准确或存在错误的地方,并对很多词句再三推敲。经过本次修订,全书新增篇幅约一万余字。我们希望新版在质量上能比旧版有所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实行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很快即呈现出与中国同时崛起的态势。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率直逼中国。在2006-2007财政年度,印度的经济增长率达到前所未有的9.4%,仅略低于中国。印度同中国一样,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引起整个世界的瞩目。根据高盛公司的最新预测,它的经济增长率在与中国持平之后,有可能在2015年超过中国。此外,印度在其软实力方面亦有不同凡响的表现。古老的印度文明所以一直具有非凡的生命力,一个重要的秘密或许就在于其文脉的绵延不绝。

我们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认识到,印度文明,无论古今,都在世界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我们最重要的邻国,印度与我国文明的交流,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所有外来文化中,只有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最为久远和广泛。印度文明的许多成果,已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因此,要完全厘清中国文化的来龙去脉,就必须学习和研究印度文化。这也是我国不止一代学者的共识。

印度和中国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有过许多类似的阶段。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时,孔子在中国创立了儒家学说。印度在佛教诞生之时异说纷呈,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阿育正统一印度不久之后,秦始皇开始统一中国。印度的笈多王朝与中国的唐朝先后成为两国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全面发展的黄金时代,印度的莫卧儿帝国与中国的清王朝在全盛时期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一半。印度于1947年获得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在20世纪后期,中印两国先后推行经济改革,目前又在同时全面崛起。此外,两国在人口规模、发展程度等基本国情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相似之处。

在近代,中印两国不幸衰落。两个曾经辉煌的伟大文明黯然失色。然而,在20世纪中叶,我们两个伟大民族相继获得独立与解放,终于将命运完全操在自己手中。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都发生了旷古未有的深刻变化。如果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不难发现,中印两国在近代的落后,不过是一时的现象。对于历史老人来说,一二百年的挫折是短暂的。所以,我们应该相信这样的结论:既然中印两国在过去都曾长期兴盛,那么我们的重新崛起也就是历史的必然。现在,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和社会都在高速发展。到本世纪50年代,如果没有极其意外的情况发生,中印两国的实力都将与美国并驾齐驱。研究印度文明的意义,不仅在于认识历史上的印度,也在于悟往知来,从宏观上了解它的走向,以为我们自己的借鉴。

然而,中国与印度毕竟还有许多不同之处。两国的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大不相同,经济模式和发展战略也存在着重大差异。正因为如此,两大新兴经济体才具有互补性,才需要相互学习与相互合作。然而,作为两个相邻并且友好相处达数千年之久的亚洲大国,中国与印度在最近几十年的相互了解和交往却很不够。例如,我们知道印度现在已经成为信息技术超级大国,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印度在原子能、空间技术、生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几十年来,绿色革命使印度粮食产量自给有余,白色革命使印度的牛奶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印度虽然并不富裕,却能够为全国1.5亿6至11岁的小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印度的高等教育水平明显高于中国。印度一般博士生的英文写作水平远在我们的一般教授之上。印度留美学生总数已连续数年超过中国。印度早已是仅次于英美两国的英语出版大国。印度有约三亿中产阶级,有将近五亿人能够使用英语。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以年产电影一千部左右的骄人业绩成为超越美国的世界最大电影生产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在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同时,也应不断了解我们的伟大邻邦在不声不响之中发生的变化,俾能取长补短,使我们的民族复兴大业从中受益。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印度的过去,并进而理解它的现在。

在本书修订前期,福建教育出版社的青年编辑孙丹女士多次与我们热情联系,使我们不敢怠慢。在修订稿寄交之后,福建教育出版社副总编、本书责任编辑孙汉生先生精心审读,并就发现的瑕疵做了大量繁琐细致的工作。我们谨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值此新书再版之际,我们依然衷心希望广大读者一如既往,不吝赐教,以帮助我们纠正可能依然存在的不妥乃至错误之处。

作者

书评(媒体评论)

我一向认为文化交流能够促进人类发展,促进世界各国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友谊。没有文化交流,人类文化就得不到傢今天这样的发展。《世界文明大系》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使我们对于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知道了如何借鉴和学习。

——季羡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