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与和谐是硬道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成长过程,是全人类共同的美感和幸福。我们所应不懈追求的是人生的进步与和谐、家庭的进步与和谐、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得益彰。我们一辈子所应不懈追求的就是:真实,可信,完美。
舒宝璋编著的《人间隽语》的题材范围多涉及文化、文艺、教育、历史、语言文字诸方面,内容包括《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从吾所好》、《先之劳之而无诺》、《孟子/君子之所养可知已》、《斯速已矣,何待来年?》、《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邹忌/吾与徐公孰美?》、《李斯/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汉高祖刘邦/吾不如》等。
舒宝璋编著的《人间隽语》旨在弘扬时代的钟声和历史的旋律,弘扬天地之灵气与人间的智慧之光,弘扬我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之博大精深,弘扬汉语言文字的外表与内在之美。其核心要当以人为本。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如此,世界亦然,以人为鉴,此乐何极!
《人间隽语》的用意不在于宽泛地讲说议论,而在于记可记之人,述可述之事,传可传之语。一得之愚,存乎取舍之间。意在选取历史上的一片段,透过细节的真实和人物语言的隽永,以折射出入物的实在身份、实在神情与实在口吻,折射出他们精神高蹈、灵魂不朽的一抹气象,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觉得其中确乎有可钦可敬可学之处在,则幸甚矣。
极其游泳之乐
布衣名士诸葛亮(18l一234),字孔明。东汉末年,隐居于隆中(今湖北襄樊市西),博学笃志,见识高远,有“卧龙”之称。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
公元207年,拥有一支兵力而尚未得志的皇族后裔刘备(16l一223)求贤若渴,先后三次登门造访诸葛亮,请教他“计将安出”(能想出什么好计谋)。
诸葛亮侃侃而谈,纵论天下大势,条分缕析,鞭辟人里,最后令人信服地向刘备郑重提出了立足荆、益(今湖北、湖南、四川一带),团结西南少数民族,联合东边的孙权(182—252),对抗北面的曹操(155—220),治理好自身内部,相机而动,然后庶几乎霸业有成而汉室可兴等一系列战略计划。
刘备大喜过望,深以为然,于是与之情好日密,相得无问。然而刘备的两位义弟关羽和张飞及其他人等,对此却频加议论,意未能平。刘备连忙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犹鱼之有水”一语,盖源于《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四》:
齐大夫晏婴出使到晋国,晋平公(?-前532)向晏婴垂询如何“得众”的问题。晏子答:“臣闻君子如美渊泽,无不容之;众人归之,如鱼有依,极其游泳之乐。”(《诸子集成》第4册109页)
晏子的意思是说,要宽宏大量才能得众。宽宏大量的人好比是美好的深潭广泽,其大无所不容;人们归向于他,就像鱼之在水,有所凭依,能最大限度地尽其游泳之乐。
鱼水之间的关系,自来就是双向的:水因有鱼而精彩,鱼因有水而自由。
自胜者强
超越自我即战胜自我之意。《老子》第三十三章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说,能全面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能深刻了解自己的人最聪明;能战胜对手的人有勇力,能战胜自我的人最坚强。
战国思想家韩非(约前280一前233)对此有独到论述。《韩非子·喻老》载: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前507一?)和曾子(前505一前436)邂逅相遇。曾子问:“怎么比前胖了呢?”子夏答:“因为战胜了自己,所以胖了。”曾子问:“这是怎么回事?”子夏说:“我原先在老师面前听到了古圣先贤的高尚情操,心里美滋滋的;及至到了外边,看到富贵人家的荣华气象,心里又美滋滋的。两种感受交战于胸中,胜负难分,所以人就瘦了。如今,我对高尚情操的追求战胜了对富贵荣华的向往,所以人又胖了。”可见立志的难处,不在于战胜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所以说,自胜之谓强。
西汉史家司马迁(约前145一?)对此有独特看法。《史记·礼书》日:纵然子夏是孔门高才生,尚且有“出见纷繁盛丽而悦,人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的感受,何况是没有受到良好教育而又被社会积习所笼罩的平民百姓呢?那就更难以战胜自己了。
愚以为关键在大力发展教育,使人人皆有教养。有教养的人经过思想斗争,才能够超越自我,战胜自我。自胜者强而败者为弱,此必然之理也。
苟有过,人必知之
春秋时,鲁昭公(?一前510)娶吴国姬姓宗女为夫人,其称呼有些特别,叫做“吴孟子”。
古代同姓不婚,有明文规定。鲁国为周公之后,姓姬;吴国为泰伯之后,也姓姬。当时国君夫人的称呼,多以所生长之国加她的本姓而组成,因此鲁昭公夫人该称为“吴姬”才是。然而这样一来,就无异于告诉国人,昭公违背了“同姓不婚”的礼制。为掩人耳目起见,故改称为“吴孟子”,“孟子”是这位夫人的名字。 陈国的大夫陈司败知道了此事内情,便故意去问孔子:“鲁昭公知不知礼?”孔子的回答是:“知礼。”
陈司败很不满意,便去找孔子的学生巫马期,向他作了一个揖。巫马期迎了上来,陈司败说:“有道是,君子为人公正,不偏袒于人;难道说,你的老师也会有所偏袒吗?鲁昭公聚了位吴国夫人,吴国与鲁国同姓,不便称‘吴姬’,而改称为‘吴孟子’。鲁昭公如果知礼,世间还有谁不知礼呢?”
巫马期把这番话向老师作了汇报。孔子日:“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我真幸运哪,如果有过失,别人就会知道并给我指出来)。”(见《论语·述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引孔子的话说:“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意思是说,为君主或父亲隐讳缺点错误,这是合乎“礼”的呀。孔子说昭公知礼,盖出于为尊者讳,这是他的局限性。
孔子对学生说的一番话,一没有议论鲁昭公,二没有责怪陈司败,三没有为自己辩护,而是直截了当地承认了错误并以陈司败的质问为幸,这是他的实事求是处。P3-5
积六十年之经验,深知人生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学习与修养。学习使人充实,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修养使人高尚,修养是人世和谐的桥梁。学习与修养如布帛菽粟,是我们一辈子不可以须臾离开的生活需要。
进步与和谐是硬道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成长过程,是全人类共同的美感和幸福。我们所应不懈追求的是人生的进步与和谐、家庭的进步与和谐、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得益彰。我们一辈子所应不懈追求的就是:真实,可信,完美。
积学以储宝,蓄德以做人。一个人如能多知晓一些前贤往哲的事迹,从其嘉言懿行中汲取营养,必将能扩大视野,开阔胸襟,与真善美结伴而奋然前行于人生之路。前人的嘉言懿行无疑是牢牢绾结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条缤纷的彩带。
书中自有活彩带。读书是一种享受,浸润于书中的真善美意境,乃一种不可名状的快乐。然而一人的快乐,只是小快乐;大家都快意,才是大快乐。因此,我特将自己感受到的真善美意境随时记述下来,以期集腋成裘;今汇编成册,让喜爱追求真善美的朋友也感同身受一番,以融入于此大快乐之中,不亦乐乎!
记得2002年8月,我在《栖庐丛稿·前言》中说过:“至于看了一辈子的书,札记了若干素材,能不能梳理成丛,则当俟诸异日了。”弹指六年过去,于今奉献于世的,便是这一本《人间隽语》了。
本书旨在弘扬时代的钟声和历史的旋律,弘扬天地之灵气与人间的智慧之光,弘扬我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之博大精深,弘扬汉语言文字的外表与内在之美。其核心要当以人为本。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如此,世界亦然,以人为鉴,此乐何极!
本书的用意不在于宽泛地讲说议论,而在于记可记之人,述可述之事,传可传之语。一得之愚,存乎取舍之间。意在选取历史上的一片段,透过细节的真实和人物语言的隽永,以折射出入物的实在身份、实在神情与实在口吻,折射出他们精神高蹈、灵魂不朽的一抹气象,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觉得其中确乎有可钦可敬可学之处在,则幸甚矣。
叙述中容或有所议论,则纯属有感而发。我只是发抒一种感情,表达一种看法而已,更重要的是事实,即人间隽语本身。我相信它能使人们变得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本书的题材范围多涉及文化、文艺、教育、历史、语言文字诸方面,而于其他方面仅有所兼顾而止,这是由于我一辈子都在文化教育的原野上徜徉吟咏之故。
《人间隽语》之为书,一要有人物,二要有情节,三要有隽永的语言。人物含古今中外,凡入选者均有比较强的辐射力。情节和细节的真实,最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所谓隽永的语言,是指既深刻准确,又鲜明生动的话语,能以片语传神的个性化语言,含真语、新语、警语、快语、本色语之属,而不含寡淡无味语、涂金绘碧语、踵事增华语之类。
美国著名歌唱家鲍勃·迪伦说:“一个人如果能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下,其间都在干他想干的事,而且不愁衣食,那么,他就成功了。”几年来,在编写《人间隽语》的进程中,我深有同感,虽则距成功尚远,但至少也感觉到并无干扰,从无滞碍,非常惬意就是了。
我衷心希望,本书有助于纯化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带来愉悦,带来契机,带来新的启示和勇气;让我们更多地看到人世间的光明,更多地感到人世间的真善美,更多地领悟人世间的智慧,从而不断地加强对前途远景的无穷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