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在具体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力争做到尊重作者、尊重原著、认真严肃地对待各有关研究资料,真正把握“广松哲学”的内在思想逻辑,从“广松哲学”的内在思想逻辑和原始资料出发,来理解“广松哲学”的“物象化理论”及其与整个“广松哲学”的理论关系,并探讨和说明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理论地位和作用,并且也认识到必须把马列原著、近现代西方哲学原著、西方马克思主义原著、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与“广松哲学”原著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而且还要联系近现代科学发展史及我们的现实生活实践,把文献研究和历史的研究及当前面向实践与现实的理论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真正搞清“广松哲学”的来龙去脉并把握其思想实质。
本书以史、论、逻辑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介绍了日本哲学家广松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贡献和思想内容,系统论证了广松涉物象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及其与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关系;论证了广松涉提出物象化论的理论根据以及其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深入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物”也就是广松涉所讲的社会实践关联关系的“场”,即现实生活的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相互关系所中介和构成的自然与历史的统一之物;指出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是历史的客观逻辑论说,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实践关联关系‘场’”的历史辩证法,并总结性地介绍了广松涉的哲学及其“物象化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或“后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性差别。
导论
第一章 广松涉物象化理论的提出、发展及历史背景
一、广松涉的生平以及物象化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过程
(一)发奋读书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启蒙
(二)联系革命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需要研究马克思主义
(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阐发自己的哲学世界观
二、社会历史条件对“广松哲学”及其“物象化论”的影响
(一)日本国内社会政治状况对“广松哲学”的影响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历史条件对“广松哲学”的影响
(三)科学技术新发展对“广松哲学”的影响
第二章 广松涉物象化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从黑格尔逻辑学到马克思唯物史观和“物象化论”
(一)黑格尔关系主义逻辑学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与唯物史观的创立
(三)关于广松涉上述思想之简评
二、从康德等人的哲学到实践关联关系的“场”和“意义的所识”
(一)从康德的先验主观形式到交互主体的共同主观性
(二)从马赫的“复合感觉要素一元论”到主体际“意义的所识”
(三)从胡塞尔“意向性直观”到主体际“意义的所识”
(四)从海德格尔的“因缘关联”到广松涉的“实践关联场”
三、从日常意识、经典物理学到现代物理学再到物象化论
(一)广松涉关于日常意识的分析与扬弃
(二)从经典物理学自然观到现代物理学自然观的物象化存在
第三章 广松涉为何提出“物象化理论”
一、“物象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哲学方法论
二、物象化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哲学变革
三、物象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之科学的理论支撑点
四、物象化理论是批判物象化误识、服务于人类解放实践的需要
第四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物”是实践关联关系的“场”
一、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客观逻辑论说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主体际诸关联关系“场”的历史辩证法
三、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主客不分,异化也不仅是主体的客体化
第五章 对历史世界的物象化理论批判和发生学论证
一、关于信息世界的二重性考察
二、“物象化”范畴来源于意义理论的问题意识
三、社会角色行为的对象性与物象化的实践
四、自然界的历史物象化
五、“历史世界的四肢性”构造
第六章 广松涉对《资本论》物象化理论的进一步说明
一、关于商品世界的物象化理论批判
(一)关于商品世界的二重属性及其整体性问题的思考
(二)关于商品价值理论的思考
(三)关于商品价值的对象性问题之思考
(四)商品存在的物象化误认及其拜物教性质
(五)关于“商品世界的四肢关联性”问题
二、关于工资和资本积累的物象化理论批判
(一)工资不是劳动的价格和租金
(二)资本积累体现的是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直接结果的理论说明
(一)生产资本的物化掩盖了资本的本质
(二)资本自我增值体的物象化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三)资本的物象化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
第七章 物象化理论与“广松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广松涉“物象化理论的扩展”及其意义
二、立足于现实的、历史的社会实践和经验实证的社会批判
三、广松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及其地位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