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死大营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梁守德//刘扬正//郭友钊//黄世英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生死大营救》编著者梁守德、刘扬正、郭友钊。

新世纪来临之际,在那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禁区里,出现了探索地球奥秘的“人类文明先遣队”——一群群年青的地质科学家。“年青的一代”走进禁区,勃发现了哪些世人未知的奥秘?经历了何种险情?遭遇到哪些困境?他们面临生死存亡的尖锋时刻,是谁帮肋他们脱险……

内容推荐

《生死大营救》编著者梁守德、刘扬正、郭友钊。

《生死大营救》将带领你走进一个未知的世界,旖旎的风光,惊心动魄的山险,会令你心动;

《生死大营救》会带领你走进生命的禁区,那里山峰入云而至寒,空气稀薄而缺氧,是生命的荒漠,绝大部分生物此就就望而却步;

本书会带领你止进人类的禁区,那里常冬无夏而冰冻百尺,但一点点阳光的温暖融化千古的冰雪之时,便形成无边无尽的沼泽。狂泻咆哮的山洪、灾发而至的雪崩,探险者闯进此地,也常常陷入生存绝境。那里没有人群、没有道路,贸然闯进的“车轮的世界”,便会落进一个个大自然的陷阱;

本书会带领你走进人文的禁区,那里的一山一水,都被视为“圣水神山”,爬山涉水,都会惹怒神灵,会喝令你“非诚勿扰”。一峰一岭,都有国籍,登峰攀岭,就会引来国际纷争。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都是地球生命库最稀有的物种,自然保护区拒绝外界“入侵”……

目录

楔子 可可西里呼救

 

第一章 新世纪的主战场

 一 新一轮地质大调查横空出世

 二 让人心跳的青藏高原

 三 高原不仅仅美丽

 

第二章 构建生命禁区的“诺亚方舟”

 一 生存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二 打造雪域高原的“诺亚方舟”

 三 北京的心与高原一起跳动

 

第三章 走进禁区

 一 脱困神山

 二 穿过桑布拉山口

 三 出入野生动物保护区

 

第四章 世界屋脊上的“地质120”

 一 惊心动魄17天

 二 16人被困雪山

 三 暴风雪60小时

 

第五章 命悬一线的危急时刻

 一 震动高原大合奏

 二 千里飞车

 三 与死神赛跑

 四 拉萨来电

 五 抢救中的抢救

 

第六章 让前进之路畅通

 一 情暖冰河

 二 沱沱河脱险

 三 断粮在即的时刻

 四 冲出绝境

 五 重返蓝天

 

第七章 我的队友,你在哪里?

 一 泣血沙漠

 二 阿尔金的呼唤

 三 天山深处难寻觅

 四 悲怆的可可西里

 

第八章 编织生命之网

 一 痛定思痛的思考

 二 合唱一台“安全戏”

 三 我们拥有鸟瞰大地的“天眼”

 四 覆盖海陆空的生命之网

 

尾声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试读章节

贾树勋愤怒了!他为地质队员的待遇难过,爱之深,痛之切!他抓起笔来,给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写了一封措词强烈而又情深意切的信。他对总理直言他的感受,希望总理理解他的心情,尽快改善野外地质工作的条件。

这封特殊的信件很快便到了朱总理的案头。读罢来信,他立即作了重要批示:请家宝同志告有关部门要给予支持。

朱总理批示的第二天,温家宝副总理就直接批给了国土资源部:按总理指示办。要关心和爱护科研人员,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

两位总理的批示很快有了响应,当年10月,财政部拨出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改善野外地质队员的装备。

2002年,财政部再次批准中国地质调查局艰险地区野外工作应急装备采购项目,资金1000万元。

2003年9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批准采购艰险地区野外应急装备514台套,野外工作服600套。

2004年,财政部拨出3000万元专款,专门用于高寒艰险地区地质调查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其中2000万元用于改善地方地调科技人员野外安全保障装备;中国地质调查局使用了1000万元来用于无人区的通讯设备,包括24部电台、60部卫星电话、3台牵引车、3台应急指挥车。安全保障装备有了初步改善。

中央财政对青藏高原地区野外工作站的专项资金也是有求必应,从来不打折扣。截止到2009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拨付项目专项资金2580万元,其中西藏910万元,青海820万元,新疆610万元,地质调查安全保障体系研究项目240万元。

这些资金使雪域高原的“诺亚方舟”更加完善和坚实。

跟首任局长叶天竺一样,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历任领导对前方将士的安危十分牵挂,他们多次走上青藏高原,走进生命禁区,去看望在那里艰苦工作的地质队员们。

2001年8月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张洪涛走进了拉萨野外工作站。他和工作站的同志们一一握手。

“大家辛苦了!你们的工作意义重大又非常不容易。”

张洪涛对大家说:“青藏高原长年白雪皑皑,在那冰封千里的地质层下窖藏着无数个秘密,有地球演变之谜的答案,有外界从来无从得知的丰富资源。长期以来,地质学家对青藏高原魂牵梦绕,但由于自然地理、气候、交通等各方面因素限制,直至1999年,青藏高原还是我国‘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空白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地球上最年轻的高原,许多地方被称为‘生命的禁区’。为彻底摸清青藏高原主要资源和能源地质的潜力,现在每年有近千人的地质队伍奔赴青藏高原各点各位,以平均每4千米一条路线拉网式地穿越152万平方千米的空白区。

“野外应急工作很重要。不要看你们人少,你们的工作却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前线的地质队员突破生命禁区,面对高寒缺氧、远离交通线、风餐露宿、补给困难等危险,克服沼泽悬崖、、高山反应、野兽威胁、失散危险、当地群众不理解等难题,每天都有高强度劳动,高难度探索……这就需要我们去支持,去保障,你们就是前方地质队员的坚强后盾。你们一年多来的杰出工作,挽救了多名深陷绝境的地质工作者的宝贵生命,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张洪涛微微欠身,以手抱拳,笑着向大家致意:“我要感谢你们!特别是代表前方的地质队员,衷心地感谢你们!”

张洪涛还特别来到海拔5000多米的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看望在现场工作的地质队员。在工区帐篷里,他和大家一起吃着野外的家常饭菜,聊着家常,兴致勃勃。那天傍晚,他在项目组同志的陪同下,看着迷蒙细雨中从远处山谷流过来的孔雀河水,眼前突然一亮:难怪晚饭喝的“绿豆粥”,颜色深绿却没有半颗绿豆,还有一股淡淡的腥味,原来这孑L雀河水里硫酸铜含量这么高。绿色铜氧化物沿溪而下,染绿了河水。“这简直和玉龙铜矿一模一样!”张洪涛兴奋极了。

几天后,深受鼓舞的项目组下了钻,钻探进一步见到了铜矿。

这既是一线地质队员艰苦努力的结果,也有后勤保障的功劳。

2002年2月6日,在中国的传统春节即将到来之际,第四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时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的汪民受国土资源部党组的委托,率领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崔岩副司长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张陟副书记等参加的慰问团来到唐古拉山口一线,看望和慰问坚持在山上工作的地质队员们。

“唐古拉”,藏语“高原上的山”,由于终年风雪交加,号称“风雪仓库”。唐古拉山口,公路海拔5231米。即使夏天,公路也经常被大雪所封,冰雹、霜雪更是常见现象。此处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六成,所以一般人路过唐古拉山口,会有明显的高山反应。一位作家曾站在唐古拉山口标志碑下,豪情万丈地写道:

时而阳光,伴随走一走;

时而冰雹,双肩抖一抖。

进入生命禁区,登临敢昂首;

……刺骨寒风写感受,

海拔5231米的险境,

飒爽英姿显身手——

山高,高不过诗人脚板;

春浓,浓不过歌者追求。

这其实何尝不是地质队员的襟怀和抱负。

就是在这样的风雪唐古拉山上,汪民副局长带着部、局有关领导来了。

他踩着厚厚的积雪走向项目组驻地,他穿着红色的羽绒服,像雪地里的一团火。

正在野外坚持工作的地质队员们听说汪民副局长要来,早早就等候在帐篷外,看领导爬到这么高的山上,不由得热烈鼓起掌来。汪民亲切地和大家一一握手和问候,他说:“高原上的条件非常艰苦,看到大家在这么高的海拔上,在这样的冰天雪地里,放弃了和家人春节团聚的机会,仍然坚持工作在高原一线,让我非常感动。新一轮地质大调查开展快两年多了,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这和大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今天受中国国土资源部党组的委托专程来看望大家,向大家转达部党组的慰问,祝大家春节好!你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都可以提出来,我们回去后一定研究解决。请大家一定要多保重身体。遇到危难,可直接找我们的野外工作站,他们是专门负责救护工作的,很有经验。当然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平平安安。遇到通讯信号好的时候,多给家里打打电话,问候问候。”P40-P42

序言

实施新一轮地质大调查,是国家资源保障战略重大决策。12年来,地质大调查发现了大批矿产地,国内矿产资源保障程度显著提高;12年来,地质大调查实现了我国陆域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大幅度地提高了地质工作程度,有效地支撑和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12年来,地质大调查积极主动服务民生需求,地质灾害预警预防和水资源保障能力大幅提升;12年来,地质大调查取得了重大地质科技进展,实现由地质大国向地质强国转变;12年来,地质大调查富集了海量地质调查数据,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和社会化、集群化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12年来,地质大调查探索实践了地质工作新机制,构建了国家地质调查工作新体系,铸造了地质调查事业大发展新丰碑。

新一轮地质大调查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设,在国土资源部的亲切关怀指导下,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安监总局和总参谋部、总装备部等中央部门,以及西藏、新疆、青海等省(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安全生产保障基本条件和应急救援能力,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和提升。

12年间,中国地质调查局不断加强地质调查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设。在拉萨、乌鲁木齐、喀什、西宁、格尔木、玉树建立6个野外工作站;完成野外安全保障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工作;完成青藏高原艰险地区野外地质调查安全工作条件预警试点服务工作;完成安全生产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完成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建设部署工作。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承担单位、野外工作站、项目组4级安全生产管理保障体系,为地质调查工作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支撑起坚强有力的保护伞。

12年间,中国地质调查局野外工作站全力做好安全保障和紧急救援工作。野外工作站共计接待项目组1295个,人员16373人(次),工作车辆3192台次,开展安全生产培训1041次,安全检查61次,提供物资等后勤保障服务544次,实施紧急救援61次,挽救200余名身陷困境的地质队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多家平面媒体,人民网、新华网、国土资源网等多家网站,争相报道了野外工作站感人事迹。各野外工作站墙上也都挂满了一面面锦旗,上面书写着:“生死相救,兄弟情深”、“情系昆仑、临危救险”、“排忧解难,真情无限”……被亲切地称为“雪域高原上的地质120'’、“生命禁区的诺亚方舟”。

12年间,每一位地质调查工作者为地质调查安全生产保障留下了坚实足印。每年上千上万人次的地质调查工作者,奔赴野外一线开展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其中,在青藏高原以平均每4公里一条路线拉网式地穿越了昆仑山一阿尔金、唐古拉山,可可西里一羌塘、冈底斯、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山脉,地质队员走过的路线总长度50万公里,相当于把二万五千里长征进行了40次。地质调查工作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安全地完成工作任务,用一步一步的脚印把祖国的土地一寸一寸地覆盖。

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4位知名作家,深入野外一线实地采访,深入西藏、新疆、青海等青藏高原地区,历时8个月时间,创作出我国第一部反映地质调查安全保障与应急救援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生死大营救》。

这本书题材新颖,内容鲜活,叙事生动,情节感人。它真实地记录了新一轮地质大调查12年间发生的重大救援行动,成功地塑造了当代地质工作者英雄群像,讴歌了“三光荣”、“四特别”和勇于奉献的“青藏精神”。这部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书中对个体生命的救助与尊重,形成了一个个精神“大矿”,很值得一读。

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出版发行,社会各界对新世纪中国地质工作会有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也会进一步激发广大地质调查工作者强烈的使命感,继续弘扬“三光荣”、“四特别”与“青藏精神”,极大地推动找矿新突破战略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特此表示祝贺。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8: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