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靖江王二百八十年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朱方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朱方棡的《明靖江王二百八十年》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藩王正史,以明朝历史为背景,真实再现了明靖江十四代藩王的桑辱沉浮,敷演了有明一代桂林、广西乃至全国近三百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生动描绘了桂林的奇山秀水、亭台楼阁、王府王陵、茶楼酒肆、市镇乡村,以及文人骚客、诗词歌赋、摩崖石刻,甚至声色犬马、欢场妓院、典当药坊,等等,这些历史镜像,无不令人目不瑕接,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敷演靖江十四王沉浮辱、敷演靖江十四王沉浮荣辱、再现南陲三百载风俗世情。

内容推荐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为“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他先后分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到各要塞重地建藩为王。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清顺治七年(1650),清军攻陷桂林,末代靖江王朱亨歅缢死于桂林西门外的一间民房里,延续了280年的靖江王及其王国宣告终结。

朱方棡的《明靖江王二百八十年》以编年体的形制,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逐一叙写了十四代靖江王的荣辱沉浮。靖江藩王的历史,也是明朝历史的一个缩影。因此书中在叙述靖江藩王历史的同时,也贯透了大明盛衰兴亡的王朝气数。

《明靖江王二百八十年》中所述,涉及明朝和靖江王府近三百年的种种物事:大者,举凡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历史;小者,如文章、诗词、书法、绘画:石刻、工艺、酒令、游艺等;同时穿插描写了桂林的名山胜水、文物古迹,以及桂林明代的世情风俗。凡此种种,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目录

第一章 元璋封王建藩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洪武三年(1370),洪武九年(1376)靖江王始祖(第

 代),朱元璋长兄朱兴隆,洪武元年追封南昌王,大都督朱文正(第二代)

第二章 文正血战洪都吴王元年(1366)

第三章 元璋苦心教子第三代靖江王朱守谦,洪武三年(1370),洪武九年(1376)

第四章 守谦始藩靖江洪武九年(1376)

第五章 守谦靖藩巡礼洪武十年(1377)至洪武十三年(1380)

第六章 守谦南京囚死洪武十三年(1380)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

第七章 赞仪万里省亲第四代靖江王悼僖王朱赞仪,洪武十五年(1382)

第八章 赞仪体察民情洪武二十八年(1395)

第九章 首谒楚湘蜀晋洪武三十年(1397)

第十章 次拜周代谷宁洪武三十年(1397)

第十一章 再谒燕肃辽齐洪武三十年(1397)

第十二章 靖江贤王赞仪建文元年(1399),洪武三十一年(1398)

第十三章 长史用道诲王永乐元年(1403),朱赞仪,永乐元年(1403)至永乐六年(1408)

第十四章 佐敬佐敏阋墙第五代靖江王庄简王朱佐敬,永乐六年(1408)至永乐九年(14111)

第十五章 田氏恤寡矜孤朱佐敬,永乐十二年(1414)

第十六章 母妃受封仙逝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1425);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1426);

 朱佐敬,宣德二年(1427)

第十七章 沈妃畅游尧山

 宣德七年(1432)

第十八章 佐敬文采风流宣德七年(1432)

第十九章 王府鳌灯盛会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1436);朱佐敬,正统四年(1439)

第二十章 兄弟互攻讦奏朱佐敬,正统五年(1440)

第二十一章 佐敬青花梅瓶朱相承,正统元年(1436)至天顺二年(1458),长孙朱规裕,

 天顺二年(1458)

第二十二章 兄弟重阳敦睦朱佐敬,天顺二年(1458)

第二十三章 规裕退还家具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1465);第七代靖江王昭和王朱规裕(

第六代为其父相承,先卒,后追谥为怀顺王),成化七年(1471)

第二十四章 平庸之王规裕朱规裕,成化十一年(1475)至弘治二年(1489)

第二十五章 道士约麒归真

 明孝宗朱祜樘,弘治元年(1488);第八代靖江王端懿王朱约麒,弘治二年(1489)

第二十六章 世子经扶摄政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1506);第九代靖江王安肃王朱经扶,正德十三年(1518)

第二十七章 处理王府护卫朱经扶嗣位前摄政事,弘治十四年(1501)

第二十八章 经扶视察宗室朱经扶嗣位前摄政事,弘治十五年(1502)

第二十九章 、经扶清赋理财朱经扶嗣位前摄政事,弘治十六年(1503)

第三十章 经扶设宴属官朱经扶嗣位前摄政事,弘治十七年(1504)

第三十一章 谷老太妃寿筵朱经扶嗣位前摄政事,弘治十八年(1505)

第三十二章 作养教诲宗室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1506);朱经扶嗣位前摄政事,正德九年(1514)

第三十三章 贤王经扶善政第九代靖江王安肃王朱经扶,正德十年(1515)

第三十四章 经扶处置家臣朱经扶,正德十四年(1519)

第三十五章 经扶遣儿祭孔明世宗朱厚熄,嘉靖元年(1522);朱经扶,正德十六年(1521)

 至嘉靖四年(1525)

第三十六章 苦王邦芋爱妃第十代靖江王恭惠王朱邦芋,嘉靖四年(1525)

第三十七章 邦芋新宠刘氏嘉靖六年(1527)

第三十八章 刘氏恃宠欺主嘉靖十六年(1537)

第三十九章 邦芋痛悼藤妃嘉靖十八年(1539)

第四十章 戾王邦芋乖舛嘉靖二十一年(1542)

第四十一章 邦芋晚年昏聩隆庆元年(1567),朱邦荸,隆庆六年(1572)

第四十二章 嬉王任昌父子万历元年(1573),第十一代靖江王康僖王朱任昌,万历三年(1575)

 至万历十年(1582);第十二代靖江王温裕王朱履焘,万历十三年(1585)至万历十八年(1590)

第四十三章 叔王任晟中兴第十一代靖江王宪定王朱任晟(履焘薨,无嗣,王位由其叔任晟承

 嗣),万历十八年(1590)

第四十四章 任晟友爱宗室

 万历二十年(1592)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第十二代靖江王荣穆王朱履祜(朱任晟次子,因

 长子履祥早殇而嗣位),万历三十八年(1610)

第四十五章 夺位枭獍履裙

第四十六章 父子谋杀亨欧

 泰昌元年(1620),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1621)至天启七年(1627);明思宗朱

 由栓,崇祯元年(1628);朱履祜,崇祯十一年(1638)

第四十七章 亨嘉自称监国

 弘光元年(1645),明唐王朱聿键,隆武元年(1645)至隆武二年(1646);明桂王朱

 由榔,永历元年(1647);第十三代靖江王(监国)朱亨嘉,崇祯十一年(1638)

第四十八章 监国亨嘉绝命

 隆武二年(1646)

第四十九章 末代哀王亨歅

 第十三代靖江王朱亨歅,隆武二年(1646)至永历四年(1650)

第五十章 亨欧尧山祭陵

 永历四年(1650)

第五十一章 画僧石涛夕照

 朱亨嘉之子,石涛和尚;朱赞仪第十六世孙朱荫龙

附录

 明亡后的靖江王府

 明皇室与靖江王室世系表

 明靖江王世系表

 靖江王朱守谦八府世系表

 各代靖江王宗室袁

关于中国藩王史的几个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校阅记语

后记

试读章节

事后,当刘基被淮西集团的头子李善长等人陷害时,朱元璋也曾对刘基的儿子讲了些话,其中有涉及天文星象的话:“他(刘基)的天文,别人看不着。他只把秀才的理来断,倒强似他那等(别人)(天文家)。”又喟叹说:“都阳湖里到处厮杀,他都有功。”(刘仲璟《遇恩录》)

登基当皇帝选了个好日子,朱元璋当然高兴,而洪武元年九月册封功臣的日子却不十分好,那天也是有雨,后来雨停了,但不一会儿,居然下起黄沙来。朱元璋本来生了气,但这日子是自己选的,刘基不在场,实在怪他不得,而且开国功臣刘基,连封赏的边也没沾上。其他的,封国公的就有信国公徐达(洪武三年十一月封魏国公),鄂国公常遇春,韩国公李善长。

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在奉天殿接受百官僚属的朝贺后,立即册立王妃马氏为皇后,世子朱标为太子。皇后、太子算是沾了皇帝天时之正的光,也是吉祥如意的。

但这一次册封亲王,却碰上了这么个鬼天气,而且这个日子,是刘基帮忙选定的。

皇帝看看辰时就要过去了,正准备大发脾气,下决心叫内侍去把刘基找来,要狠狠地训斥他一番。一时,许多人讲的刘基的坏话,都涌上了他的心头,讲得最多最毒的是李善长。那时听到这些话,还不觉得怎么样,现在应景,就觉得很不好了,真是差不多要下决心把刘基一刀杀了。

“来人呐——”

皇帝的话声未落,突然一声炸雷,几乎震得奉天殿都颤抖起来。即使是久历万般险恶境地的朱元璋也不禁一屁股跌坐在皇座上。待他回过神来,大雨却突然地停了,又只一会儿,天亮了,透过奉天殿敞开的大隔扇门看到天上的乌云已被撕破了一个大口子,露出了蔚蓝色,一会儿,早晨的阳光从云洞中射了下来,把奉天殿里外照得通亮。

这时,皇帝才想起刘基说的“恐怕先有雨,不过对册封大典是无碍的”这句话来。他不禁摇了摇头,粗粗地吐了一口气。

汉朝册封亲王于祖庙。唐朝是临轩册命,礼仪十分详备。宋有册命之文,被册封的诸王皆上表辞免,只是迎接官诰还府。元代册封较为疏简,只下达册封亲王的诏命,不再实行册封的礼仪。

中国分封制度,应当上溯至西周王朝伊始。武王伐纣取得天下后,分封兄弟子侄、功臣及商朝后胤等,仅姬姓亲族的就封了五十三国。这就是所谓的封建诸侯,或称作“裂土封侯”。秦始皇雄才大略,他经过二十六年的艰苦努力,好不容易统一了全国,鉴于春秋战国四分五裂的局面给社会政治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他决心废除封建制,一改分封诸侯为由中央政府直接统治全国三十六郡(后为四十郡)。这对于统一华夏民族,形成一个强大的多民族共同体,无疑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是非常卓越的贡献。

汉王朝甫创,仔细考察秦王朝的得失,决定实行郡国并行制。所谓郡国并行,一方面,将全国行政区划以郡县为主,中央直接派官员治理;另一方面,刘氏子侄也要分封建国,这分封出去的子侄,就是藩王,也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封建藩王制度的开始。藩王在他们的封国内权势很大,拥兵自重,这又成了中央朝廷的一大隐患,甚而发生藩王或一个或数个联合,对抗中央朝廷、称兵作乱的事情,造成很大的灾难。如汉景帝时的吴王刘濞(刘邦侄儿,汉景帝的堂叔)纠集其他六王搞起了一个“七王之乱”。还有一种情况是,藩王弄不好还可以到中央朝廷来当皇帝,如汉文帝刘恒,他是刘邦薄妃的儿子,封在代,是为代王。汉惠帝无子,死后经过周勃、陈平等元老大臣们商定,将他从藩邸迎人京城,当了皇帝。

这种藩封制度,应当说是利少弊多,因为受封的藩王,一旦养成了自己的势力,轻则极易形成一个独立王国,不会受命于中央朝廷;重则会称兵作乱,危害中央朝廷。西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唐玄宗被迫逊位,都是历史上典型的例子。

因此,明王朝建立后,要不要实行藩王分封制,这是摆在朱元璋面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朱元璋的江山是在战场上厮杀出来的。在推翻元朝、翦平群雄的战争中频经风险,尤其在他战争的前期,几乎是提着脑袋过日子。因而,他的一些生活经历,颇具冒险家的特点,也免不了搞一些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其中的表现之一,便是多妻多子孙。

朱元璋的嫡妻(后来封了皇后),是跟他患难与共的马氏;另外他的妻子中,还有高丽人、蒙古人,也有来自敌酋的妃子,如陈友谅的,如青军马元帅的,不一而足。这些女人先后为朱元璋生了二十六个儿子(第九、第二十六子早殇)和十六个女儿,除皇太子朱标外,其他二十三子都封王建国。

朱元璋在长期的战争中,十分注意学习经史。他以史为鉴,认为秦汉唐宋之亡,是没有强大的亲藩的支持和屏卫。周代封建子弟则更不可取,因为它枝强干弱,天王威令不行,出现了“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的局面。西汉前期郡国并行,设官在郡县理政,,大权集于皇朝;另建藩国,封建子弟,付以精兵,为皇家屏藩,看来是把制度问题解决了。但正如前面所说还有一个危险,就是藩王拥兵自重,易于称兵作乱。但是,由于新皇朝甫建,北方元蒙势力并没有彻底消灭,且有卷土重来之势;中原、南方原有的割据势力,余火未烬,随时都有可能死灰复燃。权衡利弊,朱元璋还是选择了汉初制度,决定实行封建子弟,郡国并行。

他派一部分儿子,特别是较为年长的,会武功有军事经验的,驻守北方,作为第一道防线。再把一批年纪稍幼,但文学才情不错的,放在腹地和江南,以解决皇朝财赋问题。于是,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在新皇朝的长治久安上,他都认为得到了比较满意的解决。

制度决定了,于是便进行亲王册封仪式。选定洪武三年四月乙丑日,正式册封十位藩王。P002-003

序言

前言 一部明藩王编年史

明靖江王国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首批分封的十个王国之一,始祖为朱元璋长兄南昌王(追封)朱兴隆。朱兴隆二子朱文正,曾任大都督,是一位文韬武略的优秀统帅,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后朱文正因罪贬谪而死,其子即朱元璋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国首封,洪武九年十二月就藩桂林,又因罪于南京禁锢而死。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再封朱守谦之子朱赞仪为靖江王,“禄视郡王,官属亲王之半”。正统以后,视作旁支亲王。明季时期,靖江王朱享嘉、朱亨歅参与抗清复明的军政活动。南明永历四年(1650),清军陷桂后,靖江王国终结。靖江王国传十一世,十四王,共二百八十年。

写一部明藩王史,是为了进一步研究、保护、开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靖江王府、王陵的需要,也是为了使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桂林再度闪耀人文光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怎样写这部没有现成样书借鉴的明藩王史,却是摆在笔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历史有两种话语体系:一是西汉(包括西汉)以前建构的,那是以人为本体的活人的历史话语,它由孔子开创,由司马迁完成,《左传》、《史记》为其代表作。二是自东汉开始一直延伸到民国初年的,所谓“正史系统”话语,这是以史料为本体的死人历史话语,它由班固《汉书》开创,而由《清史稿》的主撰者赵尔巽终结。

当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亦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各种各类的历史话语,编年体的如司马光《资治通鉴》,本末体的如袁枢《通鉴记事本末》。又有别类的《通典》、《通志》、《会要》等,还有笔记性质的野史,十分丰富而绚丽多彩。

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个评语说《史记》既是历史,也是文学。

所以,我们经常是将《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当作文学作品来阅读的。而且,自古及今都将这些史籍的片段,选进语文课本里。

先看几个例证:

孔子的《春秋》:“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是怎么一回事呢?

左丘明作了生动而详明的叙述: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已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曜,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宾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繋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左传》此段充分体现了作者善于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斗争之中,精选言语、行动刻画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并寓褒贬之意于细节描写中的特点。因而,庄公的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叔段的贪得无厌、狂妄愚蠢,姜氏的私情干政、乖戾昏聩,以及祭仲的老成,子封的急躁,考叔的敏慧,都表现得十分鲜明生动;而起伏跌宕的情节,详略得当的剪裁,更是使之成为千古范本。

再看《史记·李将军列传》的一小段: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胡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这真是惊心动魄的一幕!

自《汉书》始,如今非专攻历史学科的,鲜有读正史者。

今人所撰通史,亦可分为以上两个话语体系,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就普通人来说,比郭沫若的《中国史稿》和翦伯赞的《中国史纲》好读。又如今人吴晗所著《朱元璋传》也比别的帝王传记好读。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历史著作,有历史,也有文学。

笔者写这部《明靖江王二百八十年》,其初衷便认定它“既不是学术性的论著,也不是文学性的小说”。但它必须忠实于历史,全书应当是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民族的、宗教的、民俗的、地方的;是宫廷的,又是民间的;是中央朝廷的,又是藩王封国的;是王公的,又是庶民的。因此,时间、地点、人物(主要的)、事件(重大的)以及文物典章制度,必须考察详明,不可轻忽。

但它又必须具有可读性,能在读者中产生一些影响,以便借古鉴今,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所以,故事,次要人物的姓名、经历、关系,史书不载、史料阙如的但又与结构全书有关联的事件,环境渲染,景物描写,人物心理刻画,当是可以进行文学加工的。这便是所谓的“七分历史,三分文学”。

《明靖江王二百八十年》一书中,当然重点写的是明藩靖江王十一世、十四王。但细心的读者不难看到,书中有两类人物的叙写,笔者是花了较大的心血的。一是妇女,即王府里的王妃、次妃、夫人;二是教师,即王府里的教授。特别是后者,因为他们的德行节操,才具学识,笔者较为熟悉了解。

本书写的是明代藩王史,又因为不得不引用大量的奏章、敕谕、文献、诗词、碑刻,所以,在语言上文白兼之,使得若干章节颇为晦涩难读,这当然是笔者能力所限造成的一大遗憾了。

后记

《明靖江王二百八十年》原书名为“靖藩演史”,后遵出版社的建议,改为这一醒目又精准的书名。

写一部藩王史,特别是桂林明靖江王史,是我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萌生的愿景。且我又是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桂林人。因此,尽管资料极其匮乏,还是坚持下来,搞了近三十年。

2002年5月18日动笔,至9月28日完成这部近70万字的书稿。

之后,用了四五年的时间进行调整修改。之后,又用了三四年时间寻求出版。

这书中众多的人物、纷繁的事件,历经二百八十年的风雨沧桑,总在我的脑海中翻腾涌动。心里时刻想的是,何日能将这近70万字的藩王史奉献于读者面前。

然而终于,终于幸而,袭宇公司的朱袭基先生、朱袭坚先生伸出了有力的援手,将我这本书列入袭宇靖江历史文化研究基金的资助项目,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又承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何林夏董事长、公司社科分社汤文辉社长的青睐,花费许多精神和心血,将此书从书稿变成了出版物,且是16开本的厚厚的一全册!

责编罗财勇先生所耗费的力气更别说有多大了,此书亦是他心血的结晶。

老同学王云高先生,为此书写作了《校读记语》,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全书。

我,深深地感谢他们!

2010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