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苏东坡传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林语堂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苏东坡虽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也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内容推荐

苏东坡年少中第,扬名天下,仕途之路却走得非常艰辛。他的清醒与坚持,导致他被困于党争,频遭贬黜。他的一生如熊熊烈焰,带来生机和温暖,也焚毁丑恶与伪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用贬官的经历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是饱含无奈的自嘲,但在这背后,却是隐藏不住的豁达和幽默。即使到儋州时他已年过花甲,甚至还备了棺材同行,仍能自得其乐……每一次被贬,都令他的心灵之花又一次灿然绽放;每次人生的低谷,都是他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提升的崭新起点。

林语堂自言他笔下的苏东坡只是一个伟大心灵偶然留下的足迹,真正的苏东坡是游荡在星宿间幻鸟般的灵魂。文章虽尽量用白描手法,却毫不掩饰对苏东坡深深的个人情感。在这里,你体会不到所谓的文人相轻,字里行间流露的都是林语堂对苏东坡穿越时空的缅怀,是天才对天才的仰慕,大师对大师的敬重。

五千年悠悠岁月,文人雅士何其多,为什么苏东坡备受喜爱和推崇?或许,你可以从《苏东坡传》里找到答案。

目录

译者序

原序

卷一 童年与青年

 第一章 文忠公

 第二章 眉山

 第三章 童年与青年

 第四章 应试

 第五章 父与子

卷二 壮年

 第六章 神、鬼、人

 第七章 王安石变法

 第八章 拗相公

 第九章 人的恶行

 第十章 两兄弟

 第十一章 名妓、高僧

 第十二章 抗暴诗

 第十三章 黄楼

 第十四章 逮捕与审判

卷三 老练

 第十五章 东坡居士

 第十六章 赤壁赋

 第十七章 瑜珈与炼丹

 第十八章 浪迹天涯

 第十九章 太后恩宠

 第二十章 国画

 第二十一章 谦退之道

 第二十二章 工程与赈灾

 第二十三章 百姓之友

卷四 流放岁月

 第二十四章 二度迫害

 第二十五章 流放岭南

 第二十六章 仙居

 第二十七章 域外

 第二十八章 终了

附录一 年谱

附录二 参考书及资料来源

后记

试读章节

要了解一个死去已经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难。试想,通常要了解与我们同住在一个城市的居民,或是了解一位市长的生活,实在嫌所知不足,要了解一个古人,不是有时反倒容易吗?姑就一端而论,现今仍然在世的人,他的生活尚未完结,一旦遇有危机来临,谁也不知道他会如何行动。醉汉会戒酒自新,教会中的圣人会堕落,牧师会和唱诗班的少女私奔。活着的人总会有好多可能的改变。还有,活着的人总有些秘密,他那些秘密之中最精彩的,往往在他死了好久之后才会泄露出来。这就是何以评论与我们自己同时代的人是一件难事,因为他的生活离我们太近了。论一个已然去世的诗人如苏东坡,情形便不同了。我读过他的札记,他的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所以知道一个人,或是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与否,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爱他。喜爱哪个诗人,完全是由于哪一种癖好。我想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大——在他伟大的诗之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悯人的情感方面更为伟大。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

在今天看来,我觉得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中国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出,在他的生活和作品里,显露得更为充分。在我头脑里,苏东坡的意象之特别清楚明显,其理由有二。第一,是由于苏东坡本人心智上才华的卓越,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上,正如我所看见的他那两幅墨竹上那乌黑的宝墨之光,时至今日,依然闪耀照人,就犹如他蘸笔挥毫是在顷刻之前一样。这是天地间一大奇迹,在莎士比亚的创作上,亦复如此。莎翁诗句的道健,是来自诗人敏感的天性与开阔豁达的胸襟,至今依然清新如故。纵然有后代学者的钻研考证,我们对莎士比亚的生活所知者仍极稀少,可是在他去世四百年之后,由于他作品中感情的力量,我们却知道了他的心灵深处。

第二个理由是,苏东坡的生活资料较为完全,远非其他中国诗人可比。有关他漫长的一生中,多彩多姿的政治生涯那些资料,存在各种史料中,也存在他自己浩繁的著作中。他的诗文都计算在内,接近百万言,他的札记、他的遗墨、他的私人书信,在当代把他视为最可敬爱的文人而写的大量的闲话漫谈,都流传到现在了。在他去世后百年之内,没有一本传记类的书不曾提到这位诗人的。宋儒都长于写日记,尤以司马光、王安石、刘挚、曾布为著名,勤奋的传记作者如王明清、邵伯温。由于王安石的国家资本新法引起的纠纷,和一直绵延到苏东坡一生的政坛风波的扰攘不安,作家都保存了那一时代的资料,其中包括对话录为量甚大。苏东坡并不记日记。他不是记日记那一类型的人,记日记对他恐怕过于失之规律严正而不自然。但是他写札记。遇有游山玩水、思想、人物、处所、事件,他都笔之于书,有的记有日期,有的不记日期。而别人则忙于把他的言行记载下来。爱慕他的人都把他写的书简题跋等精心保存。当时他以杰出的书法家出名,随时有人恳求墨宝,他习惯上是随时题诗,或是书写杂感评论,酒饭之后,都随手赠与友人。此等小简偶记,人皆珍藏,传之子孙后代,有时也以高价卖出。这些偶记题跋中,往往有苏东坡精妙之作。如今所保存者,他的书简约有八百通,有名的墨迹题跋约六百件。实际上,是由于苏东坡受到广泛的喜爱,后来才有搜集别的名人书札题跋文字印行的时尚,如黄山谷便是其一。当年成都有一位收藏家,在苏东坡去世之后,立即开始搜集苏东坡的墨迹书简等,刻之于石,拓下榻片出卖,供人做临摹书法之用。有一次,苏东坡因对时事有感而作的诗,立刻有人抄写流传,境内多少文人争相背诵。苏东坡虽然发乎纯良真挚之情,但内容是对政策表示异议,当时正值忠直之士不容于国都之际,当权者之愤怒遂集于他一人之身,情势严重,苏东坡几乎险遭不测。他是不是后悔呢?

P2-3

序言

过去童子时读古文,所读传记文字,都是短篇,如《史记》的《刺客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最长的也不过《项羽本纪》。唐代传奇如《虬髯客传》、《长恨歌传》则是小说,去真正史实太远。唐宋以至清代古文的传记文仍是短的散文。中国传记文章之长至排印成册者,似乎是开始于现代,但为数不多,其wu)及《苏东坡传》(111e Gay Genius)。这类文学创作之出现,与过去之历演义小说不能说毫无关系,但所受的直接影响,还是来自西方的传记文学,在英文著作中如James Boswell的Life of Samuel Johnson。Giles Lytton Strachey的Queen Victoria,Life of Abraham Lincoln,The Life of Henry George等皆是。以中国历史之长、史料之富,写名人传记的背景和基础,可算极为有利。像林语堂先生这两本名人传记写得实在好,但可惜我们所拥有的这类书实嫌太少。是否我们的学者作家能接着再写出几本来?真令人延伫望之。

写传记不比写小说,可任凭想象力驰骋,必须不背乎真实,但又不可缺少想象力。写小说可说是天马行空,写传记则如驱骅骝、驾战车,纵然须绝尘驰骤,但不可使套断缰绝、车翻人杳,只剩下想象之马,奔驰于其大无垠的太空之中。所以写传记要对资料有翔实的考证,对是非善恶有透彻的看法,对资料的剪裁去取,写景叙事,气氛对白的安排上,全能表现艺术的手法。于是,姚姬传所主张的考据、义理、词章,乃一不可缺。也就是说,传记作家,要有学者系统的治学方法,好从事搜集所需要的资料;要有哲学家的高超智慧的人生观,以便立论时取得一个不同乎凡俗的观点;要有文学家的艺术技巧与想象力,好赋予作品艺术美与真实感,使作品超乎干枯的历史之上,而富有充沛的生命与活力。

在《武则天正传》的原序里,林语堂先生曾说明《武则天正传》的写法。我想其基本道理对这本传记也颇适用。他说:

我不是把本书当做小说写的……书中的人物、事件、对白,无不是全根据唐书写的。不过解释说明之处,则以传记最客观的暗示含蓄为方法。事实虽然是历史上的,而传记作者则必须叙述上有所选择,有所强调,同时凭借头脑的想象力而重新创造,重新说明那活生生的往事。

以上所说考据、义理、词章三要点,林语堂先生做到了,也是写传记文学的人必须做到的。

林语堂先生的传记著作,和他的其他文学和学术著作一样,都是用英文写的。若移植回国,自然有赖于中文翻译。他的Lady wu,我曾在十六年前在台湾南部译成《武则天正传》,在高雄新生报上连续刊载,当时该报副刊由尹雪曼先生主编,现已由德华出版社出版。翻译此书时查证中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官衙名、引用诗文等,费时费事,难之又难,饱尝其苦。因为有此经验,对《苏东坡传》的汉译自然十分慎重,对其引用之原文及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之困难者,多暂时搁置,容后查出补入。1977年夏,见宋碧云小姐译的《苏东坡传》出版,非常兴奋。文中对中文的查证,宋小姐做得非常成功,其仔细可知,其辛勤可佩,其译文纯熟精练可喜。比三十年代一般译品文字,实有过之。拙稿既接近完成,不愿抛弃,乃续译完毕。原书中须加查考及引用部分中之尚未解决者,在感激的心情之下,便斗胆借用了,否则,拙译必致再拖延甚久,也许竟无脱稿之日,所以在拙译付印之前,愿向宋碧云小姐及远景出版社敬致万分感激之忱。

按世界文学与学术名著译成外文者,多不止一个译本。我国之《论语》、《道德经》,希腊之《伊利亚特》、《奥德赛》,希伯来文之《旧约》与希腊文之《新约》,英国之《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在我国即有朱生豪与梁实秋两译本),最近黄文范及宣诚两先生之汉译本《西线无战事》,即在台先后出版,所以《苏东坡传》这部名著有两个译本,也是值得的。只愧我这件粗针大麻线的活计比不上宋小姐的细工巧绣那么精致。

本书虽属翻译,但力避三十年代弱小民族自卑心理下之欧化文体。诸如“当……时候”,“假若……的话”,“散步着”,“有着”,“被成功地实验了”,“房子被建筑好了”,“快速地跳”,“公然地反对”,“那些花朵们”,“诸位青年们”,“各位同学们”,“他(她)们”,“它们”,“红黄蓝白和黑”等句法文词,全避而不用。人说话时,先写某某道,不先写对白,然后再补注某某说。一个人说话,不先说半句,中间腰斩,补入谁说道,下面喘口气再补半句。这种洋说法也完全避免。没有别的,就是不愿向洋人毫无条件一面倒。

本书翻译时多承周素樱小姐代为整理稿件,溽暑长夏,代为到图书馆、书店去查阅疑难之处,助我良多,并此致谢。

本书翻译,时作时辍,综计前后,行将两年。译稿杀青,停笔静坐。偶望窗外,树叶萧疏,已见秋意。回忆童年,读书燕市,长巷深宅,树老花繁,四季皆美,秋天为最。今日寄迹海隅,又喜秋光如故,人健如仙。名著译毕,顿感松快,得失工拙,不计也。于此附记一片喜悦心境。

张振玉 于台北复旦桥燕庐

后记

苏东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他拥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豁达开朗的性格,他智能优异,心灵更是天真无邪。在才俊辈出的北宋年间,东坡先生的诗、文、词、书、画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他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尽管林语堂先生在序言中声称自己写《苏东坡传》只是“以此为乐而已”,但此书从酝酿到脱稿耗时长达十余年,由此观之,实为林先生呕心沥血之作。这本《苏东坡传》可谓是国学大师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林语堂先生认为,他之所以完全知道苏东坡,正是因为他了解苏东坡;他了解苏东坡,正是因为他喜欢苏东坡。在本书中,林语堂会为您讲述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一个与世人眼中不同的苏东坡,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的苏东坡,一个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的苏东坡。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正是他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作为中国数千年历史中文学艺术造诣最高的大家之一,东坡先生的光辉形象屡屡成为艺术家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原型,而在众多作品中,我国当代著名画家范曾先生所创作的《苏东坡赤壁吟啸图》因其传神的形象刻画、卓越的艺术魅力,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进行本书的封面设计时,特别选用了这幅名作,旨在能够将苏东坡豪放不羁、洒脱飘逸的风采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此,特向范曾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