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5分钟聊出好交情的心理策略
不论是谁,你都能侃侃而谈
我们在与他人谈话之前,应该先了解对方可能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虽然每个人感兴趣的话题不同,但都离不开日常生活。这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坚持着敏锐的观察力,就可搜罗到丰厚的谈话题材,进而能够与不同阶层的人交谈。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传记中透露,每一个罗斯福拜访过的人,都会惊讶他何以全知全能。无论是牧童、农民、工人,还是政治人物、商业巨子,都能和罗斯福谈得很投机,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罗斯福有什么特异功能吗?
当然不是,其实,原因很简单,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相当成功的政治人物,他深知获取人心的捷径,就是谈论这个人以为最值得谈的事。无论接见任何人,无论那个人地位高低,在前一天晚上,罗斯福肯定要预先阅读对方感兴趣的谈话资料。所以,见过他的人,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
当然,不仅仅是政治人物或者超级富豪,就算是一位记者,也应该清楚地知道要如何投采访对象所好。
有一位老记者去采访一位科学家,到了科学家那儿,老记者看到墙上挂着几张风景照,于是就谈起了构图呀,色调呀,原来这位科学家爱好摄影,科学家兴致勃勃地拿出了他的相册,谈话气氛非常融洽。正是这种气氛,使后面的正题采访进行得非常顺利。
善于打破冷场可以消除尴尬冷落的场面,可以活跃氛围。从某种角度上说,它可以作为交际中的一种良好契机,有利于和对方进行和谐的谈话,从而促进求人办事的成功。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托人办事也是如此,要开动脑筋,注意观察,迅速找到共同点,以此作为一种契机,与受托对象进行和谐投机的谈话。“流行”是最普遍的话题,例如当红的明星、流行的服饰、流行语等,均有可能是热点的议论话题。如果家长想和子女们谈天,一定得先知道现在有哪些受欢迎的明星。同样,在办公室或是私人聚会上,最近的流行趋向也可能是吸引人的话题,不过有些人对于新颖的事物,有时会因感觉不习惯而难免产生排挤感,然而,培养广泛的兴趣,也是增加生活话题的前提之一。
有经验的记者能通过观察和分析谈话对象,迅速地找到一个可以引起双方话题的共同点,打破那种不知从何谈起的冷落局面。
一次,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女教师,行前有人说这位教师很倔,说不过三言两语就把人打发了。记者到学校去找她,她正在跟传达室的人发脾气。记者一听她说话的口音就知道她是浙江人,心里暗暗高兴,因为他也是浙江人。后来,他们的交谈就从家乡谈起,越谈越热乎,这一段题外话也为正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采访和托人办事差不多,这里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其实,打破说话冷场的方法很多,关键是要看我们是否能够随机应变,及时发现和找到对方关心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像对方的爱好、习惯、家人、学术成就、个人特长等,都可以作为谈话的绝佳由头。对此,有必要多加体会。任何人都会埋单的“天气话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英国作家萧伯纳一天下午在街上散步,迎面走来一位老先生,对他说:“下午好!天气很好,不是吗?”萧伯纳幽默地回答:“是啊,但是在过去的两小时里,已经有20个人告诉过我了,谢谢你。”
和别人聊天,天气是个经典的安全话题,全世界大概没有比英国人更喜欢谈论天气了。在英国人见面寒暄的开场白中,十之八九是从天气开始谈起,就像美国人见面常说的第一句话:“How are you doing(你怎么样)?”这样的模式几乎已经是一条不成文的定律。没有人知道这样的定律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也没有人知道这条定律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非要谈论天气呢?英国的天气变化很快,在英国北部更是明显,这会儿还是大晴天,下一刻可能就刮风下雨,阴晴不定的天气永远是个好话题。除了这个客观的地理气候因素之外,我猜想,谈天气总是比问对方近来如何更恰当,也更适合初次见面或不太熟识的朋友吧。
就是因为谈天气容易产生共识,又不涉及个人隐私,谈天气的重点和目的,其实压根和天气无关。很奇怪吧,英国人谈天气的目的,并不是真的对天气有兴趣,而是想要先在两人中间找到共识和认同点,然后再接着聊下去。P77-79
在有说服力的演讲中,讯息的传递不是由口到耳,而是由心到心。
——美国第 41 任国务卿 威廉·布莱恩
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 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 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 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
——现代管理学之父 彼得· 德鲁克
如果你是对的,就要试着温和地、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如果你错了,就要迅速而热忱地承认,这要比为自己争辩有效和有趣得多。
——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 卡耐基
别害怕与众不同或说出你心中的想法,因为那正表现你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
—— 温蒂汉堡创办人 戴夫·汤马斯
纵观古今中外,口才是一切优秀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在现代社会,更是当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口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对于我们,姑且不说这个快速发展、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如何要求,单是我们想好好生活的愿望,就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口才技巧来满足。在社会大家庭里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而说话又是交流的主要手段,可以肯定的是,说不好的情况下,就不会有很好的交流。
说话看似很简单,但是要说出容易被人接受、能打动人心的话则不能不懂得心理学。通过说话这一媒介,人与人之间长期形成的隔阂可以消失,甚至单位之间、社会集团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有时也可以通过它得到解决,若是语言运用不当,就可能造成交际困难,甚至损害自身的形象。
生活中,遍布着这样的人,他们在语言的使用上从不用心,总是不假思索地随意发表意见。诸如那些心直口快的人,那些任何情况下都直言不讳的人,那些说话不会拐弯儿、一竿子捅到底的人,那些不懂幽默、总是板着脸的人……你本是出自一番好心,或是你很想把一件事办好,但就因为你的说话方式,你被扣上了坏人的帽子,事情被你搞砸了。你说你冤枉,你根本没想那样,但是没人听你的解释,因为你此刻说的已经被认为是在狡辩了,何况你还可能会越描越黑呢?在生活中,此类的例子频繁地上演。
反之,一个会说话的人,遇见陌生人时,知道如何说话能给对方留下“一见如故”的印象;接待客户时,知道如何说话能赢得客户的心,从而决定购买自己的产品;和同事、朋友说话时,知道周全地考虑别人的感情,给对方带来乐趣……
同样是说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前者在说话时能够把握对方的心理,把话说到点子上,而后者却不懂得在说话时运用心理学,导致说得不得体而失去人心。其实,我们与人谈话的过程,实质是洞察对方心理的一个过程。所以,了解并掌握一些与口才有关的心理学常识,是提升口才技巧的关键。那些会说话的人能将话说到点子上,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把握对方的心理,说出对方想听的。因此,像侦察兵一样看透对方的心理活动,才是与他人进行良好沟通的那把金钥匙。
不会说话的人在社会上的地位,犹如一台发不出声音的收录机,虽然在不停地转动着,却丝毫起不到打动人们的效果。想要把话说好离不开心理学,本书以大量典型生动的案例,全面系统地揭示心理学在口才技巧中的运用。帮你分析怎样把僵硬的语言变得婉转,把黑白的语言变成彩色,教你把握好说话时机、说话曲直、说话轻重。书中不但阐释了说话时应该掌握和运用的心理学技巧,更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在谈话过程中遇到棘手问题时应该采取的心理应对方式,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读者通过本书能提升洞察力、表达力、沟通力,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圆融,在社交、事业、生意场合更加如鱼得水,赢得友谊、爱情和事业。
人们几乎每天都要照好几次镜子,却可能好几年都不会听一次自己讲话的声音和内容。生活中,遍布着这样的人,他们在语言的使用上从不用心:总是不假思索地随意发表意见、说话不会拐弯儿、在对方的痛处撒盐、不懂幽默……他们因为说话方式让人觉得 “缺乏礼貌和教养” ,导致不被人理解,好心办坏事,吃了很多亏……
想要把话说到点子上,说出对方想听的,就要把握住对方的心理。因此,像侦察兵一样看透对方的心理活动,才是与他人进行良好沟通的那把金钥匙。金文著的《心理学与口才技巧》通过大量典型生动的案例阐释了如何提高洞察力,把话说到别人心里,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谈话过程中的棘手问题,为读者呈现了切实有效的提升口才技巧的方法。
为什么有些人费尽心机、千言万语却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为什么有些人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能让人心服口服、欲罢不能?
把握他人的心理,说话说到点子上,会让你获得最佳的沟通效果,轻松达成目的。
心理学与口才技巧的双重修炼,让你跟任何人都能聊得来。
金文著的《心理学与口才技巧》通过大量典型生动的案例阐释了如何提高洞察力,把话说到别人心里,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谈话过程中的棘手问题,为读者呈现了切实有效的提升口才技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