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是20世纪中国一位杰出的作家、教育家和出版家,又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先行者。作为散文家,他早期和周作人、朱自清共同成为文学研究会散文创作的中坚,后来又成为开明派散文的代表,其散文被一九三五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选录的篇数仅次于周作人、鲁迅和朱自清。本书收录了叶圣陶先生的散文精品近百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叶圣陶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非常值得一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没有秋虫的地方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叶圣陶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叶圣陶是20世纪中国一位杰出的作家、教育家和出版家,又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先行者。作为散文家,他早期和周作人、朱自清共同成为文学研究会散文创作的中坚,后来又成为开明派散文的代表,其散文被一九三五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选录的篇数仅次于周作人、鲁迅和朱自清。本书收录了叶圣陶先生的散文精品近百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叶圣陶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非常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没有秋虫的地方》是叶圣陶20年代初的作品,作者以其精湛的艺术构思,质朴凝重的语言,倾吐了一个进步的热血青年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文章意蕴丰厚、味道隽永,读之耐人咀嚼,令人深思。 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在冷漠死寂的环境渲染之后,立即将文思转入对有秋虫的地方的追忆。一方面通过记忆中秋虫鸣曲的描摹和愉悦心情的抒发,与现实寂寞无声的无虫之秋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审美心理的反差,从而突出期盼之情的急切和无奈之心的焦灼,另一方面又通过对“绝响”的讴歌,引发出一种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正是这秋虫的鸣叫,使作者摆脱了死一样的空寂,与他追求不平淡的生活的心理相应和。由此作者生发开去,道出了一个热血青年不甘沉寂的律动之情。 目录 辑一 过去随谈 生活 将离 客语 丛墓似的人间 过去随谈 做了父亲 看月 中年人 苏州“光复” 薪工 过节 乐山被炸 答复朋友们 杂谈我的写作 我坐了木船 桡夫子 开明书店二十周年 我和儿童文学 我和商务印书馆 记我编《小说月报》 辑二 生活记趣 没有秋虫的地方 藕与莼菜 卖白果 深夜的食品 牵牛花 说书 昆曲 三种船 天井里的种植 骑马 辑三 独善与兼善 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 从焚书到读书 不甘寂寞 读书 知识分子 “胜利日”随笔 独善与兼善 诗人节致辞 “习惯成自然” 两种习惯养成不得 暴露的效果 辑四 殂屐痕处处 记游洞庭西山 假山 谈成都的树木 游临潼 在西安看的戏 坐羊皮筏到雁滩 登雁塔 游了三个湖 黄山三天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刺绣和缂丝 辑五 “相濡以沫” 记徐玉诺 记佩弦来沪 白采 两法师 几种赠品 弘一法师的书法 记丐翁一二事 胡愈之先生的长处 “生活教育”——怀念陶行知先生 “相濡以沫” 谈弘一法师临终偈语 朱佩弦先生 回忆瞿秋白先生 悼剑三 俞曲园先生和曲园 追怀调孚 我钦新凤霞 追念金仲华兄 辑六 序跋与评论 “怎么能……” 《天鹅》序 观“新乐府”剧杂评 《我与文学及其他》序 以画为喻 血和花 《叶圣陶文集》(人文版)前记 樱花精神 《苏州园林》序 《西谛书话》序 《刘海粟艺术文集》序 《丰子恺文集》序 从《扬州园林》说起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没有秋虫的地方》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喜欢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祈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唯有这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唯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1923年8月31日作。 刊《文学旬刊》86期,署名圣陶。 《藕与莼菜》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乡人: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那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洗濯得这样洁白,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样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上海,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就要供在较大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就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竞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爽利。切成片送进嘴里嚼着,有些儿甘味,但是没有那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是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的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取得这样方便,当然能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瓶装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哪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1923年9月7日作。 刊《文学旬刊》87期,署名圣陶。 P71-74 后记 叶圣陶(1894~1988)早在辛亥年前后就开始写散文了。他在一九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写的《<圣陶日记>小序》,翌年八月写的《<艺兰要诀>跋》等,堪称散文中的珍品。从一九一○年至一九四九年的四十年间,叶圣陶先后出版过《剑鞘》(与俞平伯合著,一九二四年十一月霜枫社出版)、《脚步集》(一九三一年九月上海新中国图书局出版)、《未厌居习作》(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西川集》(一九四五年一月重庆文光书店出版)等四本散文集。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叶圣陶的散文“不多”。其实,叶圣陶的散文很多,分散在各种报刊上的散文比已经收进集子的多一二十倍。叶至善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写的《(叶圣陶集>(第五卷)编后记》(江苏教育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月出版)中说: 作者写散文的年头最长,发表的篇数最多。现在把谈文学创作的、谈教育工作的、谈语文教学的、谈编辑出版工作的挑了出来,分别归类,编入以后各卷,其馀的四百来篇散文按写作或发表的先后,编成六集:新中国成立前四集,新中国成立后两集。 叶圣陶的散文写得多,与他的职业不无关联。在旧中国漫长的岁月里,叶圣陶当教员,当编辑。要使学生了解社会,要使自己主编的报刊能吸引读者,就必须敏锐地关注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对社会的风风雨雨都要“触景生情”。所以,叶圣陶在散文中写到的都是那个时代的人物、事件、思想情感。他写到的人物中,既有我们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有见解“精辟”、“谈锋很健”的瞿秋白;有“精密”、“广博”的沈雁冰;也有我们比较陌生、很有才华逝世较早的诗人白采和画家陶元庆;既有“理想不嫌其高,而步骤务求切实”的胡愈之;也有不通世故,好为幻想,其意思不可捉摸的徐玉诺;既有坚信将来,认为现在的至少和将来的同样地重要,因而“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的朱自清;也有“深深尝了世间味,探了艺术之宫的,却回过来过那样通常以为枯寂的持律念佛的生活”,后来圆寂于泉州的弘一法师;既有“从阶级意识”方面对于自己影响较深的革命家杨贤江;也有和自己一起致力于教育革新,“是具真诚能实行的教育家”吴宾若……从叶圣陶的这些“写人”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他们的音容笑貌。 叶圣陶在散文里写到的这些人物,和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就某些问题展开探讨和论争:《国故研究者》是叶圣陶和顾颉刚、朱自清、周予同等人与曹聚仁围绕“国故”展开的一场论争的记录;《<未厌集>序言》是叶圣陶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的自白;《关于文字改革》和《关于“手头字”》记述了我国现代文字改革先驱们的探索和实践;《无谓的界线》使我们联想到《妇女杂志》发起的题为“结婚是否必须有相当的仪式?”的讨论;《藕与莼菜》、《未厌居习作》则能引导我们去追寻“乡土文学”在我国的勃兴和发展,以及生活的哲理;《电话代公文》、《援助贫病作家》、《怎样铲除贪污》、《谈“求饶”的效果》等,又给我们描写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生活的种种图景……叶圣陶在散文中写到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三·一八”、“四·一二”、“九·一八”、“一·二八”、“七一七”、“八·一三”、“抗战胜利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重大事件,其他许许多多作家也都抒写过,倘若把同时代写同一事件的散文排列在一起观摩,就不难看出叶圣陶的散文是我国社会“一鳞半爪”的写照,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叶圣陶的思想情感总与同时代的一部分文化人相共鸣,以至形成了一种思想和思潮。叶圣陶的这些散文,对于同时代的人会使他们感到亲切;对于青年人,则会使他们感到新鲜。老年人的这个亲切感来自他们在半个世纪中的共同的阅历,年轻人的这个新鲜感则来自他们对于过去的发现…… 叶圣陶在解放前写的散文,史笔与文笔并重,寓实感于美感之中。既体现了作家正视现实,直面生活,敢于针砭时弊的生活态度,也反映出作家因材而异,精心设计,在艺术上的惨淡经营。叶圣陶的散文写了不同的内容,运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抒写了不同的情感,从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就文体而论,有抒情的,有政论性的,有短评性的,有叙事的,有记人的,有的是一段对话,有的是自叙,有的是则广告辞;就风姿而论,有的粗犷狂放(《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有的宁静淡泊(《藕与莼菜》),有的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我就是推选他们的一个》),有的意蕴深刻,耐人寻味(《一件烂棉袄》),有的嬉笑怒骂,亦庄亦谐(《“今天天气好啊!”》……真是“短笛无腔信口吹”!不过,说是“无腔”,其本身就意味着“有腔”。内容决定形式,个人的思想毕竟逃不脱社会意识的支配。叶圣陶在一九二一年前后的散文洋溢着生机勃勃的风采;“五四”运动趋于低潮以后的散文流露出愤闷和沉郁的情怀;“五卅”运动期间的散文充满着反侵略、反压迫的激情;抗战初期的散文弥漫着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欣悦;一九四○年前后的散文夹杂着忧郁和痛苦;抗战后期的散文基调高昂、激越、凝重。从叶圣陶解放前的散文中,也能看出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和我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趋向。 …… 江苏文艺社邀我为“大家散文文存”选编一本叶圣陶的集子,我从叶圣陶的散文中挑出八十四篇来,汇成“过去随谈”、“生活记趣”、“独善与兼善”、“屐痕处处”、“相濡以沫”、“序跋与评论”六辑,因为大多是叶圣陶散文中的名篇,值得认真阅读。 商金林2008年6月21日于北大畅春园寓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