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万古人间四月天最暖不过林徽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颜婧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喜爱林徽因的人们,别再纠葛于诗人的爱情了,她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些。打开颜婧编写的这本《万古人间四月天最暖不过林徽因》,你将看到,林徽因还是一个建筑家、作家、魅力女人、母亲以及至情至性的普通人。

本书不但纠正了以往林徽因传诸多史实上的错误和小说演绎之类的谬误,而且还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珍贵文史资料。

如果你想以某种方式纪念或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林徽因,还是静静地打开本书吧!

内容推荐

庄严肃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微、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举世闻名的景泰蓝工艺,都是这位美丽智慧的女子留给国人的瑰宝,可是公众却往往因徐志摩而记住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

于是颜婧编写的这本《万古人间四月天最暖不过林徽因》打破了这种固定思维,采取新颖的,以建筑家、诗人、作家、魅力女人、母亲以及至情至性的普通人等身份为切入角度,为读者展现了林徽因真实动人的一生。

目录

第一卷 建筑学家林徽因:爱上凝固的音乐

 第一章 英伦初识建筑

 第二章 与建筑起舞

 第三章 建筑是全世界的语言

 第四章 奏响建筑音符

 第五章 魂系建筑

第二卷 诗人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

 第一章 江南水韵:坠入凡间的精灵

 第二章 姑母启蒙:兰之猗扬扬其香

 第三章 志摩影响:平林新月人归后

 第四章 爱的呢喃:你是人间四月天

 第五章 伤逝:哭三弟恒

 第六章 思辨:病中杂诗

第三卷 作家林徽因:触摸一丝温润

 第一章 骗走的童年:与父通信

 第二章 我知绣绣心:母亲郁郁寡欢的背影

 第三章 诗意的信仰:悼志摩

 第四章 北平众生相:九十九度中

 第五章 病中絮语:云中谁寄锦书来

第四卷 魅力女人林徽因:三个男人成就的爱情传奇

 第一章 惊鸿一瞥:梁思成初遇林徽因

 第二章 康桥绝恋:金风玉露一相逢

 第三章 车祸成全:夜深忽梦少年事

 第四章 聚散依依:《齐德拉》绝唱

 第五章 烟火人生:千年修得共枕眠

 第六章 情痴老金:一生一代一双人

 第七章 迷人病妻:与尔同销万古憨

第五卷 母亲林徽因:万古人间四月天

 第一章 痴迷读书

 第二章 如歌的诵读

 第三章 为自己建的唯一房子

 第四章 贫病中的坚持

第六卷 至情至性林徽因: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第一章 与凌叔华:“八宝箱”逸闻

 第二章 与冰心:太太的客厅

 第三章 与费慰梅:乐莫乐兮心相知

 第四章 与林洙: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第五章 与张幼仪:柔情还剩一襟晚照

附录:

 林徽因大事纪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民国三年,清华派遣一百多名学生留学美国。这一举措,启迪了国人中的有识之士,他们更加认识到了西式学习的重要意义,从此,国门渐次打开,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文化意识在进步学人中逐渐形成思潮。

时逢1920年暮春,一艘由上海到法国的邮船Pauliecat正航行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上。一位白衫蓝裙的少女静静地伫立在甲板上,任惬意的海风吹拂,迎接着黎明的第一束曙光。她极目远眺,望向无边无际蔚蓝的大海,海天相接之处一轮红日正喷薄而出,林徽因顿觉心旷神怡,视野从未有过如此开阔。她的耳畔回响着父亲的谆谆教诲:“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那时“国际联盟”创立。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作为“国际联盟中国协会”的发起人之一,理所当然成为协会的领袖人物。他被派往欧洲访问考察,并要常驻伦敦一年。开明的父亲毅然决定携长女林徽因前往。此时的林徽因出落得亭亭玉立,如一朵含苞待放的白莲。她已经在北平英国教会创办的培华女子中学就读四年,不仅会英文,而且谈吐优雅,举止大方,是父亲最亲密、最知心的朋友和助手。都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对林徽因来说,真是最好的应验。以聪明伶俐的女儿为傲的父亲,不仅仅希望女儿在国内出类拔萃,更寄厚望于爱女能在更广阔的天空自由翱翔。

“是的,父亲,此次随您欧洲行,开阔的不仅仅是眼界,还应该是我的胸襟。”林徽因一遍遍琢磨着父亲的话,不由在心里暗下决心:此行定不辜负父亲的慈爱和期望。

林徽因最引以为傲的当然也是父亲。

熟识他们的人都说她和父亲长得极像。的确,她曾偷偷拿着父亲的照片和自己对比:高而阔的额头、略含忧郁的眉宇、明亮清澈的眼睛,还有高高的鼻梁、薄薄的嘴唇,甚至连举手投足的神态都是那么相似,眼神中都透着几许执著和率真。俊朗儒雅、才华横溢的父亲,从小就让小林徽因敬重有加。

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更工书法,中南海的新华门匾额即是父亲的手迹。林长民英语、日语都说得流畅自如,素善辞令,雄辩起来更是滔滔不绝。担任外交委员会委员的他,为国为民厘定学则,革除积习,成天都在外奔波忙碌,难得在家享受天伦之乐。这次远游能与父亲朝夕相处,林徽因心里盛满了幸福和温暖。当然,对于第一次走出国门的她,出发时,唯一需要的,不过是一颗好奇、开放的心灵。

林徽因与父亲所乘邮船航行到地中海,恰逢五月四日那天,同船赴法勤工俭学的一百余名爱国学生在船上自发举行“五四运动一周年纪念会”。1919年的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有学者指出,“这个新政治是从对政治的拒绝中、在‘思想战’的硝烟之中产生的。文化和伦理居于新政治的核心。这是现代中国的第一轮‘文化与政治的变奏’,我们将在‘短促的20世纪’一再听到它的回响。”

林徽因早听父亲说过,巴黎和会之际,正在巴黎的梁启超用电报快速告知时任外交委员会成员暨事务主任的父亲,日本将继德国之后仍享有霸占青岛的特权。正是父亲在1919年5月2日《晨报》上披露了巴黎和会上段祺瑞和日本的密约,文章疾呼:“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最后号召:“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林徽因激动地看见父亲站在高高的甲板上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吾人赴外国,复宜切实考察。若预料中国将来必害与欧洲同样之病,与其毒深然后爆发,不如种痘,促其早日发现,以便医治。鄙人亦愿前往欧洲,以从诸君之后,改造中国。”(见《时事新报》六月十四日刊载的通讯《赴法船中之五四纪念会》)父亲的宏愿何尝不是他对女儿的殷切期望?小小年纪的林徽因再次深深领悟到父亲携自己出国的初衷。

五月七日邮船顺利抵达法国,父女转道去英国伦敦,先暂时入住Ronland旅馆,后租伦敦西区阿尔比恩门二十七号定居下来,时值欧洲各学校的暑期,于是八月上旬林徽因随父亲漫游了欧洲大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所以,人在旅途,人生如旅。

林长民深晓欲了解世间不熟悉的风景,欲体会世间万物于生命的启示,最有趣、最生动的方式莫过于旅行。或纯粹休闲形式的旅游,或政务形式的观光,不同方式的旅行,它们都可以给予旅行者不同文化的熏陶,并从中获得值得珍惜的人生体验。

P4-6

序言

悲情才女林徽因

蓦然回首,曾有“民国第一才女”之称、“一身诗意千寻瀑”的她,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半个多世纪了。虽然她的一生如此短暂,但在这个缺乏才女而盛产“超女”的时代,林徽因仍然绽放出无人替代的美丽而耀眼的光亮。

无疑,才女大多是悲情的。

曾作《胡笳十八拍》《悲愤诗》,能诗善歌,通晓音律,聪慧灵逸,而“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的蔡文姬是如此。

出身于士大夫家庭,18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被人誉为“神仙眷侣”,而又“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是如此。

成长在新旧变动中,处于潮头的书香世家,“从小得到优越教养,在中西领域之间、文化之间……都是去来自如”,文理相通,“多少带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林徽因也不例外。

林徽因的人生是悲情的。

作为一名书香世家走出来的大家闺秀,林徽因自幼生活环境优越,又受得天独厚的家庭教育和教会学校教育,但是,同样也有普通人成长的阵痛和新旧交替时代家庭生活的痛楚。童年的她,“爱自己的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伤害过她”。身为林家长女又早慧的林徽因,过早地独立承担起原本不属于她这个的年龄的责任,她更早地进入成人世界。仅有13岁的她,就以长姐的身份来照顾同父异母的弟妹和生病的二娘,还兼顾家中搬家等诸多事宜。

1925年,其父林长民突然遇难离世后,一夜之间,身在大洋彼岸留学的林徽因就从令人羡慕的大家闺秀成为了一个家道中落的失怙孤女。留学国外,远离家乡和亲人,又遭逢家庭不幸,当时林徽因不过21岁,作为长女,她却必须迅速地成长和担负家庭的责任。

林徽因的一生纵然多姿多彩,但总体而言,总是艰辛多于幸福,疾病与战乱消耗了她太多的宝贵时间。她曾经感慨道:“日念平白吃了三十多年饭,始终是一张空头支票难得兑现,好容易盼到孩子稍大,可以全力工作几年,偏偏碰上大战,转入井臼柴米的阵地,五年大好光阴又失之交臂。近来更胶着于疾病处残之阶段,体衰智困。”她在《秋天,这秋天》写道:“悲哀,归根儿蒂结住/在这人生的中心!”

林徽因的事业是悲情的。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徽因也是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她在推动新月派(特别是后期新月派)、京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贡献颇多,同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单就创作的绝对数量而言,林徽因无疑是低产的作家,文学也从不是她的主业。林徽因常常在灵感一至,挥笔写下后便束之高阁,朋友们不向她索稿,她是轻易不发表的。她的一生中,写过的东西远比发表过的要多得多;战乱又带来了文稿的遗毁,佚失的文字远比保留下来的多得多。林徽因生前作品没有结集过,保存到今天的文学作品不过有诗歌60余首,小说6篇,散文10余篇和一部完成了三幕的话剧。

曾有“万种风情无地着”的浪漫才子——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曾说:“做一个有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林徽因从不缺优秀诗人的才华,在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文艺圈里,林徽因声名远播。但她毕竟不是一位专业的文学创作者,她的专业是建筑学,从事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仅仅是她的业余爱好。但是这并不妨碍她对文学的热爱和参与的热情,她正是以“爱好者”的姿态介入到“圈内人”的活动当中。具有悲情意味的是:如果她全力从事文学创作的话,她也许会超过同时代的冰心或张爱玲,令人扼腕叹息。

再说她的建筑专业吧。林徽因早在16岁在英国伦敦圣玛丽女子学院读书期间,她便确定建筑是她一生追求的事业,那是一种把艺术创造和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回中国以后,她轻易地引导梁思成走上同一条路。”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到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建筑,可是建筑系只收男生,她只好在美术系注册。她没有就此妥协,经过努力,她当上了建筑设计课的辅导员、建筑设计教授的助理,并和梁思成一起上建筑课,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学习建筑,日后成为著名建筑师的哈贝森曾夸赞他俩的建筑图作业简直“无懈可击”。

1927年,林徼因和梁思成双双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她以高分拿到美术学士的学位,梁思成拿到建筑学士学位后继而拿到硕士学位,随即受邀回国创办沈阳东北大学的建筑系,该系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两所建筑学训练中心之一。

后来,林微因与梁思成对中国建筑的大量科学调查研究成果,一起揭示了中国建筑在结构、设计、施工、形式和装饰等方面的内在规律,成为中国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学科的奠基者和创立者。虽然林徽因在中国建筑史上拥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和地位,但是,她充当的主要角色还是梁思成的助手。正因为如此,才有吴良镛院士缅怀林徽因时的这一问“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门厅里,要不要在梁先生塑像旁补上林徽因先生的像?”

作为接受一流教育的建筑师,林徽因和梁思成可谓生不逢时,战乱只会造成对建筑物的破坏,根本就很少有“建筑”机会,创造不朽名作。因此,他们只能成为建筑史家(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考察古建筑)、建筑教育家,或者参与校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设计(当然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或者充当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人,就是没有留下建筑名作。这是林徽因以及梁思成的时代悲哀,也是他们建筑师的专业的悲情。为何在京西八宝山公墓,梁思成亲自给林徽因设计的墓碑上只有七个字:“建筑师林徽因墓”,这或许从他们的专业悲情方面能够找到另一种诠释。

林徽因的爱情是悲情的。

林徽因一生同三个优秀男人的爱情与纠葛可谓家喻户晓。现在有人这么描述:

一个是与徐志摩共同出演的青春感伤片,浪漫诗人对她痴狂,并开中国现代离婚之先河;一个是和梁思成这个名字并置在一起的婚恋正剧,建筑学家丈夫视她为不可或缺的事业伴侣和灵感的源泉:另外,还是一个悲情故事的女主角,她中途退场,逻辑学家金岳霖因她不婚,用大半生的时间“逐林而居”,将单恋与怀念持续终生。

个中幸福、矛盾和悲情,只有林徽因自己能体味和感知:

“当我去了,还有没说完的话,/好像客人去后杯里留下的茶:/说的时候,同喝的机会,都已错过。/主客黯然,可不必再去惋惜它。/如果有点伤感,你把脸掉向窗外,/落日将尽时,西天上,总还留有晚霞。/……一切小小的留恋算不得罪过,/将尽未尽的衷曲也是常情。/……你原谅我有一堆心绪上的闪躲。/……但原谅吧,我的话永远不能完全,/亘古到今情感的矛盾做成了嘶哑。”

“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这飘忽的旅程也就是个——/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不管怎样,林徽因,是一个永远不会被人们忘却的名字,或许恰恰是因为她的“跨界”与悲情。

2014年,是林徽因诞辰110周年。本书作者这样评价她:“林徽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代杰出的知性女人:林徼因,一位集才气、美质和傲岸于一身的民国女子!人间四月芳菲尽,那是一个唯美而动人的传奇故事:四月芳菲林徽因,那是一个被高山流水所永远吟诵的不朽灵魂!”

我不是林徽因的粉丝,也不是林徽因的专门研究者。以上文字只是读了颜婧的作品后,即兴而作。要想以某种方式纪念或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林徽因,还是静静地打开《万古人间四月天最暖不过林徽因》一书吧。

李家耀

后记

不承想,从最初朦朦胧胧的一种愿望,到忽一日一本书付梓,其间历经了二十多年的漫漫时光。

第一次听到林徽因的名字,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我还是大学里中文系的一名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聆听一位老教授的《现代诗歌赏析》课程。讲台上,两鬓斑白的老教授侃侃而谈,有句话倏尔钻入我的耳膜:“徐志摩的很多情诗其实是写给一个叫林徽因的民国女子的……”徐志摩为何要给林徽因写情诗?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恋情?林徽因又是怎样的一位民国女子?……好奇的心弦被轻轻拨动,如溪水般叮叮咚咚响彻不停,但老教授却戛然而止,绝口不提了。这多少又有点让我怏快。

唯那份关于林徽因的好奇感,却一直绵延至我参加工作以后。林徽因,一个谜一样的名字让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习惯于逛书店的我,忽一日发现市面上有了林徽因的传记。我读到的最早的关于林徽因生平的作品,是1993年初版的《一代才女林微因》,作者是曾任《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的林杉。此后,只要是看见涉及林徽因的书籍,我便特别上心。不是去书店买来珍藏,便是去图书馆借来细细品读。尤其是南通大学陈学勇教授于2004年11月出版的《林徽因寻真》更是让我如获至宝,不知不觉间,我即成为林徽因事实上的忠诚粉丝,兴许还是“最粗”的那根粉丝!

从此,爱好在文学中涂鸦的我,便开始长期专注于介绍林徽因生平的所有文字,并利用网络和电脑,分门别类地收集和整理了与林微因有关的大量史料,尤其是对一些尚未成定论的“史实”,随时记下自己的某些见解和看法。从自己的那些杂乱的读书札记中,也陆陆续续整理出了不少有用的素材,但从没想过会写出一本书来。更多时候,只是林徽因的魅力使然,总觉得她是一位特别有故事的女子,而对林徽因的深深的敬仰,则真真切切长驻在了我的心田。

机缘在一个初春的周末悄然而至,那天意外接到漂牛贤弟的电话:“姐姐,有没有兴趣写民国名人传记?”接着,他列举了一长串民国名人的名字,其中“林徽因”三个字一经响在我的耳边,便迅即对我产生了磁石般的引力。一位极富内涵的民国才女的形象,即刻占据了我的脑海。我略一沉吟,回话:“嗯,我试试看吧!”

自此,我的全部业余时间,差不多全都交给了家里的那台电脑和全市最大的图书馆。虽然曾有两本散文集出版,但于人物传记还是初次尝试。于是,我开始着手准备详细的写作提纲。所幸,对于写作最缺时间的我,每年都能从寒假、暑假获得比较集中而充分的写作时间,特别是在写作尾声,日子又恩赐了我一段自由支配的暑假时间。在接近完稿的最后两个月里,我几乎过着“茶饭不思”的日子,心中时时刻刻被一位民国女子的灿然和美丽所填满。在电脑前,我经常一坐下来就是五六个小时,有时灵感来了,便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不吃不喝,埋头撰写,连父母喊我吃饭,我都浑然不觉。常常是,等我走出书房时,手脚都是僵硬的。因长期伏案劳累,我的颈椎严重受损,最要命的是舌尖一度麻木,味觉失灵,给我搭脉的老中医说是劳累过度所致。什么叫呕心沥血,我算是有了真切的体会。但累只是表象,心底的那份愉悦感,却是不可言状的。

初稿终于在2013年的7月底完成,交稿的时间也所剩无几了。我给自己预留的最后修改书稿的时间也只有一个月。恰好期间,文友江苏运河中学的黄立杰老师携一位全国知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来特区“南巡”,我自然该尽地主之谊。闲谈中,他获悉我正在写关于林微因的传记,甚是欣喜,原来,他也是林徽因的景仰者。一直担任校报主编的他,自告奋勇,愿意帮我阅稿。在他看完了第一章后,得知他将要参加驾驶证的路考,我不忍心白天挥汗练车的仁兄,晚上还要为我的书稿操心,遂嘱其一心准备路考,莫要再为我的书稿继续分神。

但在我潜心埋头于书稿的修改和润色时,还会不时去想,请谁当我这本书的第一读者呢?我首先想到的是女人。同样身为教师的闺蜜张晓萍女士,应该是合适的人选。晓萍姐在文字中也经历过不少磨砺,其在意外患眼疾的情况下,坚持阅完这本书稿,而且还提出了不少极为中肯的建议,这于提高这本书的成色,颇有帮助!晓萍姐还提议在作品上架之前,多找几位读者看看,尽量倾听他人的意见。女儿极力推举她的零石姐姐,爱好文学的零石也是我多年的挚友,知母者莫如女,母女之间的想法不谋而合。随后,零石便在百忙之中,帮我耐心地整理文稿,并尽可能地把凌乱的书稿重新加以细致的排版,让我从中获得更为清晰的文字感觉。此外,零石对我的文字也提出了一些不无裨益的建议。未了,她俩的意见惊人的一致:“还是再找一位专业人士帮你看看稿吧!”

她们所谓的“专业人士”,其实,早存在于我心里。我比谁都清楚,他,是最合适的!可是,也只有我最清楚,不久前,他才看完了我的第二本散文集<静看云起>的书稿,恐怕连气都还没有喘匀呢!在那本长达17万字的书稿上,遍处皆是他用红色字体所做的记注,同时,还有不少用深黑色字体所表达的几近“苛刻”的意见和不乏尖锐的质疑。其实,我与他,不过是普通文友,甚至连面都未曾晤过,他何以如此用心?按他自己之所日:“对我,看字是一种乐趣!”

如果再贸然请他读稿,我是否“得寸进尺”,太过“贪婪”了呢?但终因从书稿的质量着想,我再次怯怯相求。哪知,仁兄略一迟疑,仍又应允,这让我喜出望外。于是,在炎热的夏日,仁兄,又开始日以继夜地为我的这本书稿润色,其阅读几近达字斟句酌,是凡书中出现的重要的历史概念,均在可查的资料范围内,一一求证,以甄别所涉情节和人物的真伪……

中秋节前夕,我和弟子们正在海边赏月,仁兄发来了信息:“既然答应了看稿,就会履行自己的承诺,尽力把事情做好,虽没十全十美,但一点也不草率。书稿已读毕,我可以轻松过中秋了。”这位仁兄,不草率到什么程度呢?其告诉我,有次早上,他脑子里突然跳出“北京”两字,随后便立即通过文档自身的识别方式,发现了我的书稿后三章中,有30多处出现了“北京”,且其中大部分系“北平”之误,他决定再回头看看书稿的前三章,估计其中也有这个问题。

读到这里,你或会自然想到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司看字的业内人士?非也,他的饭碗和文学丝毫无涉,但称其是一介学究,一点不假。此仁兄即我的文学论坛文友“和和”先生。近十多年来,和和作为活跃于网络的自由学者,在纸媒和网络上,留下了不乏人文情怀的百余万字的作品。看稿,于他也不过是随缘遣兴而已。

2014年4月1日,是林徽因59周年忌日,而2014年6月10日,则是林徽因110周年诞辰。我期待着这本《万古人间四月天最暖不过林徽因》,能为一代民国女杰之在天之灵送去我的一份虔诚的祭奠。当然,倘书中所注入的那些出自于我内心的真情实感,能够获得来自读者的共鸣,我自当欣慰。

最后,诚挚感谢漂牛贤弟以及他所带领的优秀而专业的团队,感谢他们为拙作上架所做出的诸多努力!感谢和和先生、张晓萍女士、零石女士以及黄立杰先生!感谢他们的默默相助!正是由于他们辛勤看稿,赐我珠玉,从而使本书增色许多!当然,还得感谢年迈的父母、懂我的丈夫和知心的女儿!我深知,我的家人为这本书的早日面世,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全力支持我,这无私的爱,会终生留在我的心底,成为一道温馨的人生风景。

特别说及,江苏美术出版社为我这本书的出版提供了诸多的方便,这儿特向贵社表示由衷的谢忱}

仍不忘说及,此书成稿涉及了大量的文献记载和历史资料。付梓之际,对书中所援引文字的原创者,一并致以衷心感谢!由于资料冗杂,致所引用的部分文字,或未及一一注明出处,于此遗憾,也表示我深深的歉意!

颜婧 于癸巳年中秋 珠海静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