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描写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纪实性文学作品,其内容表现了这一历史时期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战斗和事件,其间卷入的人物故事惊天地、泣鬼神。作品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它以生动传神的笔触表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来龙去脉、演变轨迹,描写了交战双方复杂命运斗争的结局,再现了毛泽东、蒋介石及其统帅下各自将领的鲜明个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龙醒东方--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纪实(上下)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胡家模 |
出版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描写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纪实性文学作品,其内容表现了这一历史时期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战斗和事件,其间卷入的人物故事惊天地、泣鬼神。作品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它以生动传神的笔触表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来龙去脉、演变轨迹,描写了交战双方复杂命运斗争的结局,再现了毛泽东、蒋介石及其统帅下各自将领的鲜明个性。 内容推荐 这是一幅声势浩大的征战画卷,这是一首可歌泣的革命史诗,共和国的红霞,终于在这画卷和史诗中光芒四射,灿烂辉煌。 本书描写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纪实性文学作品,表现了这一历史时期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战斗和事件,其间卷入的人物故事惊天地、泣鬼神。作品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着力以鲜明的当代意识和深邃的思想、哲理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演变轨迹,又维妙维肖地描写了交战双方的复杂命运、斗争结局,以及与此相关的方方面面,因而尽管它依照历史的时空顺序去勾勒出三年解放战争的完整过程,但却令人感到它所讲述的绝不仅仅是战争的进程,同时还给人一种深刻而博大的文化、历史内涵的感受与遐想。在作品里,已将战争的客观展示上升到了历史的视域之内,十分明确地揭示了这场战争的深层意义和历史背景。 目录 《龙醒东方》鉴赏(代序) 第一部 历史大拐弯 卷一 上党雄风 蒋介石伸手去抓烧红的铁 毛泽东的既定方针 刘邓急飞太行前线 开场锣鼓 无足之蟹岂能横行 攻敌必救,刘邓智高一筹 埋葬十九军的墓地就在这里 卷二 鏖兵黄土地 狼来了,延安怎么办? 战?走?毛泽东苦苦敲定 是撤退,还是新胜利的开端 彭德怀与胡宗南 青化砭巧布奇兵 枣林沟和羊马河,紧紧拥抱 硝烟散,欢歌笑语装点着蟠龙 在险象环生的日子里 “打了这一仗,就过坳了!” 宜川大捷和中央前委东渡黄河 卷三 历史在中原拐弯 抉择 刘邓大破“马其诺” 孤注一掷,蒋介石决定大战鲁西南 刘邓决意:跃马挥戈,勇往直前 今夜星光静悄悄 瞬间,千军万马横跨陇海路 蹚过“第二个草地” 蒋公惊梦 今天狭路相逢 挥军渡淮 “麻雀满天飞” 刘邓分兵 问鼎中原 中原逐鹿,鹿死谁手? 第二部 命运大冲撞 卷四 红土黑雪 统帅们 毛泽东与林彪 林彪困惑:“一桌菜迎来了两桌客人,怎么办?” 不平静的牡牛屯 塔山阻击!塔山阻击! 恶战“第二凡尔登” 识诡诈,林彪运兵如指 小道上,走来衣着褴褛的三男一女 兵不血刃下长春 沈阳·西柏坡·牡牛屯 黑山、大虎山,埋葬廖耀湘兵团的墓地 卷五 血色江淮平原 “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 “党国存亡,在此一举’ 淮海的文章从西边做起 全局中的一着好棋 捏紧“七寸”打 碾庄,华野投篮得分 血战南坪集 昨夜,黄维落入陷阱 阴沉沉的石头城 关于“围师不阙”的思考 11月27日,历史记下了这一天 淮海战场上的传奇 在“地平线下前进” 总攻前刻 刘、陈、邓下达了总攻命令 打掉黄维最后一张‘王牌’ 双堆集战场的尾声 卷六 大势平津 在华北战场这个大棋盘上 奇思妙棋一盘 三十五军钻进大口袋 毛泽东的心系在平绥线上 一次传奇的“擅自”行动 傅作义输掉看家本钱 张家口网敌 攻塘乎?取津乎? 刘亚楼请缨 警备司令的小白旗 “北平方式”的始作俑者 徘徊彷徨之后的明智选择 每个黎明对于历史都很重要 第三部 雄师大进击 卷七 风雨下钟山 “和谈”,撑得住摇摇欲坠的金陵吗? 艰难的第一犁——渡江准备 炮火拉开了雄师渡江的序幕 扬子江上的洪波曲 胜利之夜,刘伯承用绝招治脑胀 追上去,追上去! 卷八 铁流如洪唱大风 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一个梦 毛、刘、邓巧用奇谋 兵不厌诈 谁最会运用马克思的妙语? 一份急电引发的思考 班师重庆 越秦岭、破剑门贺龙敲开敌人北大门 五华山上,卢汉升起了五星红旗 西南的仗,终于划了一个句号 卷九 西北望 射天狼 大思路构筑大手笔 胡、马的丧钟,从三秦古都的钟楼上敲响 西北战场上的杰作 丝绸古道上烽烟滚滚 斩断青、宁二马最后联络之生命线 初试牛刀 不要在失败面前闭上眼睛 阵地上:血水像喷泉一样涌流着 踏破雪山大漠 尾声 旗落旗升 后记 试读章节 蒋介石伸手去抓烧红的铁 世界上所有的人,可以适用这句话:每人都有一个脑子,但思考的各不相同,它使人具有自己的气味。 1945年8月14日,不是春天的春天悄悄来了。抬眼凝目,欧阳修所描绘的那种“其色惨淡,烟霄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廖”的凄凉景色仿佛骤然间烟消云散了,代替它的是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显得比春天更可爱,更幽美。 空气里仿佛还夹着清香的气息,使人胸脯里感到分外凉爽、舒畅。 这一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八年抗战胜利结束,有人兴奋,有人狂喜,有人忧虑,有人紧张。在山城重庆曾家岩官邸,却有一桩阴谋活动在秘密进行。 这天下午,蒋介石正搂着陈小姐午睡。 在重庆,这位陈小姐是颇有些名气的。特别是她那花容月貌、楚楚动人的姿色,简直就是东方美女的化身。她也许是蓝天白云,也许是春之竹、夏之荷、秋之菊、冬之梅,也许是山谷里的野百合,海滩中的银贝壳,总之她漂亮,惹人喜欢,使青少年男子为之动情。不曾想这个教育部长的美丽千金——芳龄才二十出头的娇艳小姐,竟成了老头子介公的情妇。宋美龄每每想到此事,其嫉妒之心便油然而生。当初她和蒋介石结婚的时候,就预防到她的大令这一手,所以坚持要他信奉基督教,借上帝的力量来约束他。然而,上帝的伟力无论有多大,又岂能阻挡那种狂放不羁的男子的激情呢?! 此刻,蒋介石拥着陈小姐沉睡着。像孩子那样安宁香甜。忽然,卧室里的电话铃响了。他拿起听筒,里面传来陈诚异常兴奋的声音: “报告主席,刚才得到一个最新消息,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了!” “什么?日本投降了?”从梦中惊醒的蒋介石,蓦地坐在铺上,止不住双手按着怦怦跳动的心:“这个消息确实不确实?”他有些惊诧了。 “确实,确实。”陈诚很有把握地说:“请主席考虑,是不是立刻召开一次紧急军事会议……” 蒋介石大为高兴,因为他和陈诚的想法不谋而合。他夸奖了陈诚两句后,便以领袖身份居高临下地命令道:“你马上通知在曾家岩官邸开会。” 林侍卫长已经下命令叫预备车子,几位侍卫官连忙跑到院子里伺候。大家就像娶新媳妇办喜事儿,不论中年青年,一个个喜气洋洋,嘁嘁喳喳地议论着胜利,乐得连嘴上的胡子都像小鸟展开了翅膀。 不一会儿,蒋介石从屋子里出来,坐上了卡得拉克轿车。他的座车前是两部卡得拉克蓬车,押后的一辆是一部旅行车。四部车子,一辆一辆的接连着很迅速地开到了街上,仿佛是几只巨大的怪兽在那里互相追逐。 他们的汽车行列经过山洞时,各家店铺都敞开大门,燃放鞭炮。在这些火药味中间,又流窜着一阵阵的烟雾,一阵阵的笑语和欢声。等他们的车子到了李子坝大街,鞭炮的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响,好像几十几百挺机枪同时密集地开火,简直分辨不清楚什么是大炮什么是小炮的声音。这时,街上的人多得如赶会一样,摩肩接踵,人声沸腾。……许多人穿上了节日的盛装。一些妇女们打扮得更鲜艳:两鬓插着小花,耳垂还挂着环子,也有的肩上披着绸子披巾,下身穿着花裙子,走起来,活像翩翩起舞的五彩缤纷的蝴蝶,好看得很。无论女人男人,手里都擎着红红绿绿的小彩旗,有敲锣打鼓的,有吹奏唢呐的,还有手舞足蹈的。看上去,所有的人都在欢笑,都在祝贺:“日本投降了!我们胜利了!” 上清寺大街更加沸腾!满荡荡地挤着一街人,远远望去,多得只看见黑压压的一片人头,令人想起火柴盒里挤满了的火柴头;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说有笑,也有大声呼喊口号的,还有唱着歌曲的。可以这样说,如果这会儿来一阵子狂飚或潮水,保险比不过这种欢呼胜利的声浪。 这种欢天喜地、狂热非凡的景象,即使大手笔的作家也很难用笔墨描绘出来。 但是,谁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蒋介石和普通老百姓不一样,他坐在车子里,脸上没有半点笑容,甚至还挂着冷漠的神情,双臂交叉着抱在胸前,长时间一动不动。后来,他干脆耷拉下脑袋瓜,轻轻地闭上了惺忪的眼睛,似乎执意要在这“钢铁摇篮”里酣然人梦。 这是为什么?也许,这位以民族领袖堂而皇之的人,脑子里另有深层次的想法——不是一般百姓所能了解的吧。 不过,当时跟随蒋介石的林侍卫长,后来还是无意中透露出一些鲜为人知的蛛丝马迹。那当口,林侍卫长坐在蒋介石身边,因而对他的情形记忆犹新,历历如在目前。这位侍卫长发现:蒋介石时而眨眨困倦劳损却依然锋芒锐利的眼睛,微微偏过头去,将目光投向车窗外。街上是那么多人,又是那么热闹,即使是烦闷的人,也会从心底里畅快些,可在蒋介石眼中,好似越看这场面越着急。看上去,他的两个眼珠子全往外突,眼睛闪着火光。也许这是焦急的象征吧。 急什么?林侍卫长没有往下讲。 当然,要想揭开这个谜也不难。很明显,从蒋介石那种看似冷漠的面部表情,便可窥见他那颗躁动不安的心。 他躁动,他烦闷,他焦急,并非没有缘由。因为做主席、总裁兼委员长的介公,深知他的真正敌人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心目中,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并不是象征着中国内部的安定团结,而是意味着国共两党重新分裂的开始,后面的漩涡和礁石将会更多。他深感在这片国土上还有强劲的对手,往后还有很多棘手的事情要办。然而他也明白,胜利出人意料,简直来得太快了,要消灭他的敌人,还有许多方面没有准备好。 不是吗?当胜利的欢乐显露在人们脸上的时候,他的军队尚未运到沿海诸省;他的负责接收各大城市的人员名单还没有确定下来。尤其是华北,那块被称之为共产党势力甚大的土地上,他的兵力并不占优势,恐怕没法子同共产党对抗。P4-7 序言 历史是什么? 战争是什么? 历史和战争是一部沉甸甸的书,人们在书中咀嚼昨天、今天和明天。 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了民族和祖国的解放,井冈山麓,播撒火种;长征路上,雄风旷野;抗日疆场,烈马长戈;解放战争,军旗怒展,号角催征。这是一幅幅声势浩大的征战画卷,这是一首首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诗!共和国的红霞,终于在这画卷和史诗中光芒四射,灿烂辉煌。 如果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部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曲折跌宕的连续剧的话,那么,震撼我们这个星球的中国三年解放战争,就是这部长剧中的一集,而且是十分重要、关键的一集。 尽管这场战争时间不算很长,只有三个春秋。可是其规模之壮阔,厮杀之激烈,影响之深远,以及对中国历史震荡之剧烈,变革之深刻,促进之巨大,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这场浴血厮杀、生死较量全部的意义都凝聚在15个字中: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光明与黑暗。 因此,这场决定中国命运、孕育共和国诞生的正义之战,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龙醒东方》这部描写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纪实性文学作品,表现了这一历史时期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战斗和事件,其间卷入的人物故事惊天地、泣鬼神。勿庸讳言,三年解放战争气势磅礴。场面恢宏,敌我双方参战人员之多,在世界战争史上绝无仅有。这种兼有历史的广阔与战争的庞大的题材,要想把握它,写好它,并非易事。弄得不好,很可能将它谱写成战史教材,因而也就很可能失去广大读者。然而,作品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着力以鲜明的当代意识和深邃的思想、哲理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演变轨迹,又维妙维肖地描写了交战双方的复杂命运、斗争结局,以及与此相关的方方面面,因而尽管它依照历史的时空顺序去勾勒出三年解放战争的完整过程,但却令人感到它所讲述的绝不仅仅是战争的进程,同时还给人一种深刻而博大的文化、历史内涵的感受与遐想。在作品里,已将战争的客观展示上升到了历史的视域之内,十分明确地揭示了这场战争的深层意义和历史背景。 表现战争风云,必定要展示战争双方执掌帅旗的领袖人物。作为战争双方的首脑,从韶山冲顶着风雨走出的毛泽东,与自溪口镇逆着流水游出的蒋介石,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因而作品对这两个形象的笔墨是多方面的。作为读者,咀嚼最有滋有味的,正是这两位20世纪中国的代表人物在各自性格、气质、胸怀和言行中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特征,以及潜隐于其中的历史底蕴。40年代中期至末期,毛泽东恰值盛年,风华正茂,他所追求的伟业如旭日东升,光芒四射。在伟大而且崇高的政治信仰与不断取得胜利的现实面前,他感到朝气蓬勃,气壮山河,力量似海浪,豪情似江潮。“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诗情,正是这种力量和豪兴的绝妙写照。蒋介石则恰恰相反。1947年到1949年,他的生理与心理年龄都已迈进垂老期,而他的历史命运也好像在金红色的彩霞中滚动的夕阳一般,即将沉下去了。他那种刚愎自用,对部下缺乏信任,四处亲临战场督战,以及不时流露的感伤情绪等等,无不反映出垂暮之年政治、军事上的悲怆与凄凉。毛泽东和蒋介石的这种悬殊反差,并不仅仅是他们个人气质和生理、心理状况的偶然裸露,而更多的则是他们的政治、军事力量消长之必然展示。这一切,都生动地体现在作品之中。读后,你也许会触动对人生的感悟,也许能引起你联系历史深刻思考。 …… 《龙醒东方》对英雄主义的展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博大内涵,给人以全新的、深刻的感受。无论青年或老人,也无论男人或女人,只要读一读这部作品,都不能不为书中宣扬的英雄主义精神所感动。如同人们爱自然的美,因为它美得自然一样,这里所描述的英雄人物源于凡人,却又具有超凡脱俗的崇高气质。他们的坚定、勇猛、果决、无畏等等。一方面为常人所不能及,另一方面也没有脱离历史所限定的具体情境。正是在那种特定的复杂、艰险的情景之中,他们表现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如“塔山阻击战”,是保证东野及时攻取锦州并继而将国民党东北集团就地歼灭的关键之中的关键。诚如林彪对第四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政委莫文骅所说:“守住塔山,胜利就抓住了一半。告诉你,塔山必须守住!拿不下锦州,军委唯我是问,要我的脑袋;守不住塔山,我唯你是问,要你的脑袋!”在这样一种生死攸关的情景之中,人们才能真真切切地透过激烈、惨烈、壮烈、枪林弹雨、炮火连天、血肉横飞的战争表象,体味到东野战士在血与火中与敌勇猛厮杀、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的博大内涵,而这种博大内涵是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的,并非以往平庸作品对英雄的“拔高”倾向所致。类似这样的展现,作品中还有很多,它让人们对英雄的理解大大深化了。人们强烈地被英雄面对残酷悲剧而决不回避的崇高人格力量所触动,所感染,所敬仰。应该说,作品如此展现英雄主义,对重铸我们民族的铁血精神和阳刚之气,无疑是颇有裨益的。 尽管如此,在这部作品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小小的黑点。例如对有些人物性格的深刻展示比较欠缺,对历史表象背后的哲理内涵的深刻而准确的把握还缺乏功力,对历史深入开掘从而使作品自身超越战争母题还确有不足等。 思奇 1998年12月10日 后记 与创作其他作品相比,这部书显得格外沉重。展现共和国诞生前夕的浴血奋战,反映一个伟大的时代,真实再现历史的全景,以纪实的形态创造出浑然一体的史诗品格,确实很不容易。凭我的能力和水平,要完成如此鸿篇巨著,确实是力不从心。我深恐由于才力所限,难以表现和描绘这一宏伟的历史画卷,以致长怀负疚之感,切望广大读者谅察。 曾经不止一次,我想推辞这本书的写作任务。然而,每当这个念头一露头,便不由想到共和国的诞生来之不易,为这块960万平方公里大地的解放,多少先辈父兄流尽了鲜红的血,多少血气方刚的战士倒在红旗下面,而今天活着的人们,尤其是许多年轻人,并不认识过去的真面目,甚至完全忘记了血染的黎明,于是,我便鼓足勇气,握紧手中的笔,纵然能力薄弱,我还要拼搏。如同攀珠穆朗玛峰一般,尽管劳累,苦不堪言,却依然在乐观中奋登。人生的一切成果,不都是用汗水、智慧、拼搏与奉献编织而成的吗?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的驱使,终于熬过了酷夏和严冬,完成了这部长篇,并作为一份薄礼献给共和国诞生50周年。 这里顺便说明一点,尽管我严格遵循“真实第一,文采第二”的原则,但历史不能原封不动地被复制,表现战争风云亦如此。众所周知,“人类的纪实活动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记录,也就是说,将客观生活转化为文化形式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渗入人的主观因素”。因此,在本书的写作中,除了融进采访所得的第一手材料和选择引用若干资料之外,还融进了我的创作劳动,如调动艺术手段,对一些场景、气氛、心理进行必要而合理的描绘,这是纪实作品所允许的。这样做,可以使作品避开自然主义而更加真实,更具魅力。这是需要向读者表白的,相信会得到读者的理解。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参考了许多文献档案和有关史料,并引用了若干片断,均加上引号示之。在这里,谨向这些资料、史料的征集者和作者表示感谢。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许多曾亲自参加解放战争的老将军、老同志的支持和帮助,解放军总政治部袁守芳副主任等领导同志为撰写此书做了宝贵的指示和鼓励,中央文献出版社为此书的出版做了许多努力。没有这些热情支持,鼎力相助,我也难以在半年准备、一年写作的日程内,完成这部纪实性文学作品。因此,在此也向他们遥致衷心的谢意。 胡家模 1998年12月20日 于郑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