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黄仁宇要讲毛泽东的好话?为什么白银能成为明朝的合法货币?为什么说明清亡于“货币战争”?为什么说清朝是败于金融体系不合理?为什么中国票号资本被西方金融资本击溃?究竟有没有中国道路、中国模式?……
这是一本从金融与历史角度讲述明清500年兴亡的大著作。作者下看基层组织、上看财政金融、外看世界大势,重新审视世界格局中的明清兴衰,有力印证了:近500年来世界史的消长,其核心取决于“国家能力”的强弱。这一结论为当下中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韩毓海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什么黄仁宇要讲毛泽东的好话?为什么白银能成为明朝的合法货币?为什么说明清亡于“货币战争”?为什么说清朝是败于金融体系不合理?为什么中国票号资本被西方金融资本击溃?究竟有没有中国道路、中国模式?…… 这是一本从金融与历史角度讲述明清500年兴亡的大著作。作者下看基层组织、上看财政金融、外看世界大势,重新审视世界格局中的明清兴衰,有力印证了:近500年来世界史的消长,其核心取决于“国家能力”的强弱。这一结论为当下中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从金融与历史角度讲述明清500年兴亡的大著作。作者下看基层组织、上看财政金融、外看世界大势,重新审视世界格局中的明清兴衰,有力印证了:近500年来世界史的消长,其核心取决于“国家能力”的强弱。这一结论为当下中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作者韩毓海是北大新锐学者,国内鲜见的大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其现实关怀和价值取向,每每引起关心国家命运、关注底层生活的读者的强烈共鸣。 此书作为深受北大文科研究生追捧的思想讲义,语言晓畅明快,问题意识敏锐,堪称名家大手笔。作者行文有意针对时下热点话题,把视野引向基层,引向世界,引向大历史,从而让大众也能看清国际金融动态,以及中国的应对和走向。 目录 绪言:以史为鉴,重估新中国体制问题 上篇:“漫长的16世纪” 导语 第一节 “无发展的增长”与“科学发展” 第二节 历史与迷信 第三节 “当中国称霸海洋” 第四节 回首射雕时,万里暮云平 第五节 “隆庆元年”(1567),世界史的大转折 第六节 重写《甲申三百年祭》 第七节 黄仁宇为什么要讲毛泽东的好话 第八节 中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 小结 “中国道路”与世界史问题 下篇:“漫长的19世纪” 导语 第一节 重新思考19世纪 第二节 中国为什么被打败? 第三节 国债与资本 第四节 从康德到列宁 第五节 作为“中国方法”的《大同书》 第六节 “出乎意料”的现代性及其后果 试读章节 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 ——马克思 “欧洲文明”比其它文明优秀,欧洲是精神文明的中心,并负有统治世界的使命——这并非只是1095年发起十字军圣战的狂热教徒的信念。它甚至是欧洲社会科学的基础——或者说“神学基础”。 在百科全书式的三卷《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巨著中,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马科斯·韦伯(1904年)和威纳尔·桑巴特(1912年)当时认为,欧洲是世界科学、理性和逻辑的必然中心,这种看法在他们那个时代可能是合乎情理的。但是今天的我们已经丧失了这种确信和这种自大心理。 一种文明凭什么始终要比另一种文明更聪明和更合乎情理呢?——马科斯·韦伯甚至曾经提出过这个问题,但在略加犹豫后,他仍坚持了自己(西方文明优越)的意见。他和桑巴特全都认为,对资本主义的一切解释,都离不开西方“精神”本质的不可缺少的优越性。实际上,今天看来,如果说西方果真有什么优越性,这种优越性也主要来自历史的偶然和(西方)暴力(的优越性),来自世界范围的“发错了牌”。 今天,为了某个事业或者某种解释的需要而改写世界史,这当然是没有意义的。但我们不妨假定,正当欧洲因所谓百年战争而出现经济大衰退的时代,如果中国帆船于1419年绕过了好望角,如果世界的统治权转到了这个遥远的东方大国,转到了当时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生产最发达的区域,那又会是什么情形? 另一个带有时代局限色彩的观点是:在马科斯·韦伯看来,资本主义是人类的归宿,是经济发展的“福地”,是进步的最后阶段,而绝不是一种危机、脆弱和过波性的制度。但是,今天资本主义的危机,至少是它的连锁演变,都不再是韦伯所谓的“不可能之事”。因为我们可以亲眼看到这类事情的出现。总之,正是事实迫使我们认识到:“不能再认为历史演变就到资本主义为止。” 布罗代尔更提出:将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释为欧洲精神的优越性,这不过就是一种新的“十字军思维”。实际上,资本主义并非基督教的产物,早在“漫长的16世纪”(1350—1650),“世界经济”就已经逐步形成了,它的主要特征是“物质生产活动”以“分工和交换扩大”的方式向“世界”铺开,正是这个“世界经济”,构成了19世纪才出现的“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基础。或者说,以生产和交换市场扩大为动力的“世界经济”,是随后产生的那个以西方“投资”和军事暴力驱动的“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前提。 “世界经济”产生于漫长的16世纪,它在时间上,又大致与中国的明代(1368—1644)相同。这当然也不是偶然的,因为作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生产最发达的地区,中国扮演了推动国内市场向世界铺开的“源头”的角色。也正是市场的扩大、生产的发展,不断刺激了中国对于白银货币的大规模需求,而这又是最终促使“世界经济”向西方投资型的“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转换的根本契机。 由于布罗代尔的著作过于卷帙浩繁,而他兼容并包、包罗万象的大师风格,使得杰出的专家学者也会迷失在他波澜壮阔的叙述之中,就更不要说把他那些洋洋数百万言的巨著,普及到一般的读者之中去了。因此,正如阿瑞吉和查尔斯·蒂利都指出过的,阅读布罗代尔,首先必须抓住他的理论纲领。 布罗代尔最基本的理论纲领就是:要客观地认识500年来的世界史,就必须首先区分“世界经济”和“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区别,必须首先区分物质生产、市场交换与资本主义(金融和军事扩张)之间的不同。 阅读布罗代尔还意味着:既有的“世界史”概念本身是一个必须进行反思的范畴。因为自19世纪以来,“世界史”、“世界经济”的开端总是被理解为“资本主义”的开端。 这就使得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被简单地理解为“发展资本主义”(而离开了金融和军事扩张,资本主义就完全被抽象化了)。对此,布罗代尔的批评就是:人们往往分不清‘世界经济”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间的历史区别,他们不仅混淆了物质生产、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金融和军事扩张之间的不同,而且还一致作出了“颠倒性”的判断。在他们看来,不是物质生产和市场交换的扩大,形成了资本主义发生的基础,而是资本主义发展本身成为了物质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前提。 实际上:如果“十字军”东征有什么出乎意料的结果,就是其在巴勒斯坦的短暂停留,了解了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伊斯兰天文学、“阿拉伯”数字和中国造纸术。“尽管十字军东征作为军事冒险失败了,但却促进了西欧融入到东半球更大的经济中。”欧洲的近代兴起,并不是欧洲独自发展的结果,更不是欧洲思想、宗教和社会独特性、先进性的结果,——而是利用他人资源的结果。特别是1492年美洲大陆被“发现”之后,从“世罗经济”中获得最大好处的便是欧洲,因为它采用的不是市场交换的方式,而是以军事手段掠夺非洲人口、美洲和亚洲资源的方式。P49-52 书评(媒体评论) 一部新的《甲申三百年祭》。 ——纽约大学教授、东亚系主任 张旭东 他是学人,也是才子,又是思想者。……以我的观察,毓海不是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上午当学究、晚间做才子的类型。他显然是把几位自己用菜刀拍碎,然后用筷子搅匀,因为,他端上来的这份精神食粮,几乎每一口都能吃出上述每一位。 ——作家 黄纪苏 我始终相信那位曾因撰写《北大,魂兮归来》而为自己惹上麻烦的教授,骨子里流淌着热的血、躯体中燃烧着烈的火。在毕剥声中,在漫天的烟雾里,他把自己烧成了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一个胸怀天下的人。 ——媒体人 迟宇宙 韩毓海将世界的“大转变”解释为500年中持续的缓慢过程,中国与欧洲社会结构和国家能力的不同,是促成这种“大转变”的主要原因。 ——Leslie Hook,《远东经济评论》,2007年第4期 作者有力印证了“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对16世纪以来就已经存在的“世界经济”的颠倒。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提供了观察现代世界的新视野。 ——Daniel Vukovich,《Positions》,第13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