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集团现在有数百亿元资产,数百家企业,这些财产在法律上是我们四兄弟的,但我们更愿意把它当作社会财富,我们实际上是在为社会理财,只不过用的是私有这种形式而已。……一私营企业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从根本上来说是完全一致的,这不是我们对外宣传,而是一个基本事实……
本书将分品格篇、管理篇、育人篇、言论篇这四大部分为您呈现一个员工眼中的陈育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纯天自高(员工眼中的陈育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华西希望集团企业文化与新闻中心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希望集团现在有数百亿元资产,数百家企业,这些财产在法律上是我们四兄弟的,但我们更愿意把它当作社会财富,我们实际上是在为社会理财,只不过用的是私有这种形式而已。……一私营企业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从根本上来说是完全一致的,这不是我们对外宣传,而是一个基本事实…… 本书将分品格篇、管理篇、育人篇、言论篇这四大部分为您呈现一个员工眼中的陈育新。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四大部分:品格篇、管理篇、育人篇、言论篇。其实。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本书的主体,由“在陈总身边”栏目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稿件组成;第三部分主要由原来发表在“陈总相马记”栏目中的稿件组成,我们在编辑过程中也加入了一些新的相关的稿件;第四部分是陈总的企业管理言论集萃,可说是字字珠玑,读起来声声入耳。人们通过这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一定能够体察到陈总诚实的品格、精明的技巧、勤奋的态度、美好的追求。 目录 走近陈育新 品格篇 三次下乡一心为农 高考传奇 往昔趣事 三看“刘三姐” 100万元的舍与得及其他 心纯天自高 做诚实而精明的商人 一座雕像的诞生 一件T恤衫 上天生水至刚至柔 “诗人”陈育新 大爱如山柔情似水 凡人与上帝 人格的魅力 中秋茶话会撷趣 轻点儿,再轻点儿…… 择善固执 喜怒哀乐 谈笑之间 管理篇 “把错事做对!” “洞察力”的故事 从痰盂的去留说开去 “厕所所长” 等运价曲线及其他 跟对人,做对事 见微知著 “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权威的真谛 一切为了客户的利益 我爱,所以我能 育人篇 十条建议与一个人才 记忆中的育新良种场 十年等一人 从原料商到总经理 张木匠的故事 追随“希望” 展开双手 我就是风 痛,并快乐着! 我一定要 言论篇 陈育新企业经营管理言论集萃 写在后面 试读章节 成功的人各有不同的成功道路,但却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譬如,顽强的意志。人一旦有了在困难时坚持下去的意志和毅力,常常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 吃肉的感觉 陈总曾经告诉我,他上大学前从来没有穿过一件新衬衣,上大学期间所买的四元钱的衬衣就是他的礼服。他常说,在上大学期间,他享受“双甲”待遇,每个月有20元的补贴,其中还要寄回去10元补贴家用,因为家里还有老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他深情地说,他给自己规定,每周只能吃一次肉,其余时间只能吃最便宜的素菜,并且吃肉就吃四川人最爱吃的回锅肉。他说,吃肉时,他总是先吃蒜苗,将最大最肥的那块肉留到最后吃。常常是几天之后,吃肉的感觉还在,他要把这种感觉一直延续到下一次吃肉时为止。 “禁闭式”住房 创办育新良种场当初,陈总全家便成了鹌鹑的世界,不要说卧室,连厨房都腾了出来,只好在院子里做饭。他的卧室就是拌饲料用的“小药房”,那是他们的技术秘密之所在,只有不到四个平方米,其中气味之难闻一般人想象不到。有人形容,那地方与监狱里关禁闭的地方差不多一样大,唯一的不同是人可以自由出入。但就是在那里,他竟然居住了整整两年,创业的艰难可想而知。 据说有一次,他的妻子割了两斤肉,正在做回锅肉,没想到风起沙来,由于是在院子里做饭,锅里飞满了沙子,肉吃不成了,他的妻子像所有普通女人一样大发脾气,怨他放着干部不当,跑回家受罪。那时的他只能生闷气,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可以说,那个时期是他最艰难的时期,但他依靠12年当农民养成的忍耐,终于走了过来。 双份的母爱 在希望集团出名之后,有人建议陈总将他的名字陈育新改回原名刘永美,说这样便于宣传,要不然,总是需要特别解释,说他两岁过继给陈家,然后又如何如何。陈总想了想,风趣地说:“还是不改好,因为碰到姓陈的人我可以说是本家,碰到姓刘的人我也可以说是本家,我就比别人有更多的本家。这就像一种产品有两个商标,市场占有率会更高。”他还深情地说:“别人只能享受一份母爱,而我则是享受两份母爱,我比其他人都更幸运,为什么要改呢?” 贩蛋 创业早期,当新津的鹌鹑养殖业发展成为“全球最大”之后,销售就成了大问题。作为这一事业的领军人物,陈总不得不自己跑起了销售。他经常自我表扬他在销售方面的天赋,譬如,别人一天只能销售几十个鹌鹑蛋,而他在同一地方却可以销售几千个等,并绘声绘色地给别人讲当时的情形。 有一件事是他经常讲的,那就是一次在火车站的历险记。 他说,那次带着30多箱鹌鹑蛋往重庆去,由于是过路车,火车只停几分钟。不巧的是,要上车,居然必须绕道走,或者从另一辆车的车厢连接处钻过去。虽然他对此做了充分准备,但毕竟时间不够,他急得汗流满面,列车员却一个劲儿地将他往下推,那时他也不知哪来那么大的劲儿,硬是抬起一个个箱子死命地往上挤,最后,他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列车员,于是帮助他将30多箱鹌鹑蛋搬了上去。P24-25 序言 走近陈育新 金焕明 回望希望集团的成长历程,我常常有如置身梦幻之中。在短短28年之间,川西坝子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育新良种场就变成了名震海内外的希望集团。 在同一片蓝天下,有的地里长出的是庄稼,有的地里长出的却是杂草;有的长成了小草,有的却长成了大树;有的树长大了,有的树却长成了“小老树”。有人虽然拔得头筹,却有始无终;有的人后来居上,有的人却被淘汰出局。这说明,在外因相同的情况下,“内因是根据”,譬如,个人的抱负、知识、经历、意志等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当然,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庄稼,牟其中、年广九、禹作敏、吴炳新等,在适宜自身的土壤里都长得很好,但土壤变了,枝叶也就枯萎了。刘氏兄弟则不同,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专业户到民营企业家,直到如今的民企上市、房地产开发、高科技产业,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从新津县古家村到成都市,再到四川省、大西南,一直到全国,乃至走出国门,希望集团始终处在潮流的前沿地带,每一道大的门槛它都实现了成功跨越,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当中屈指可数的常青树。 这正是“希望现象”或“希望神话”的魅力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无论国有、集体或者民营,大都难以逃脱盛极必衰、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命运。因此,审视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史令人振奋,审视中国企业发展史却令人顿感悲壮。在屈指可数的长盛不衰的中国企业中,希望集团是最耀眼的企业之一。希望集团在长达28年的发展中,不仅一次次逾越了宏观经济调整造成的难以逾越的障碍,而且几乎抓住了每一次宏观经济调整带来的发展机遇。应该说,多年的实践证明,希望集团的管理与操作已经达到了某种境界。 不上升到一定高度,无法真正探求到希望集团成功的奥秘。无论在原料供应、产品营销方面,抑或在技术研发方面,希望集团和华西希望集团的探索和创新实践都可圈可点。这些都是他们成功的构成因素,但并不是其28年持续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它们是希望集团“盛”的原因,而非“不衰”的原因。中国有那么多企业曾经做大,但太少的企业能够“不衰”。 之所以锁定刘氏兄弟中的老三陈育新为研究对象,不仅仅因为他是希望事业的拓荒者,是希望集团饲料技术的研制者,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的客座教授,是希望集团总经理兼华西希望集团董事长,最重要的是,我们认为,他独创的一整套企业管理思想,是希望事业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持续发展的源泉。 希望集团之所以能够健康成长将近30年,用陈育新的话来说,就在于“不树敌、不跟风、不赶潮,而是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企业”,而这也正是陈育新的性格特质。 我们认为,陈育新的性格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12年当农民的经历在他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诚实的信念应该来源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实践;二是四年大学生活为他事业的腾飞插上了科学与知识的翅膀;三是28年企业经营的实践使他更多了一份商人的精明。在陈育新身上,有三种主要成分,一是中国农民的勤劳、务实、质朴、和善和达观,二是知识分子的智慧、激情和执著,三是商人的机敏和精明。这三种成分混合而成的陈育新才是一个立体、真实和历史的陈育新。他之所以成为希望事业的创始人,也可以从这里得到解释。 “企业家和厂长、经理的区别在于企业家有自己的管理思想,就像雕塑家和石匠的区别一样。”解读陈育新的这句话需要费些脑筋。出自石匠之手的产品没有生命,无论它有多么精美;而出自雕塑家之手的精品不仅能够万古不朽,甚至可以陶冶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其关键就在于它蕴涵着思想。“厂长、经理”在中国具有独特的含义,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他们或者秉承某种意志,在狭小的空间里机械运作,或者为了短期利益在无拘束的空间里肆意挥洒。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企业家精神、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因此,难以形成能够贯穿始终的、成熟而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思想,最终只能是徒有霸王之勇,而难逃四面楚歌之境。从厂长、经理过渡到企业家,可以说需要一个质的飞跃。 陈育新是恢复高考后以丈夫和父亲的身份考取的七八级大学生,属于公认的最优秀的几届大学生之一,这在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中十分少见;更少见的是,他是在大学生还被称作“天之骄子”、各行各业都开始重用大学毕业生、大学生“从政热”潮头正盛之时辞职的。他特有的这种稳重性格和决绝态度,从表面上看似乎难以理解,但唯此才凸显出他的抱负和执著。良好的素质、远大的抱负、执著和勤于思索,不仅使他采取了一系列“精明”的措施,更重要的是由此形成了他自成一体的企业管理思想。 回顾希望集团,尤其是华西希望集团28年来的成长历程,人们不难发现,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育新良种场发展到希望集团四大板块(大陆希望、东方希望、华西希望、新希望)600多家企业,由川西坝子新津小县扩展到除台湾和西藏以外的全国各省市区以至国外,由养殖专业户发展到横跨几大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人们所能看见的一切有形的东西都在变,但企业“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和“诚实做人,精明做事,勤奋工作,追求美好”、“客户满意,商家赚钱,企业发展,员工增值”的信念却始终没有变。 从1982年的育新良种场到如今的希望集团和华西希望集团,人们看到的是“形”的变化,但支撑它健康成长的“神”——企业文化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实际上,正是健康的企业文化在支撑着希望集团和华西希望集团的持续快速发展。 企业的老总无疑是企业文化最直接的体现者,他对自己倡导的文化更应该身体力行。否则,“有不如无,甚至比没有更糟糕”。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作出了这样的结论:即使是私人资本,也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而且规模越大,社会程度越高。管理大师德鲁克在论述企业家精神时断言: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家阶层是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美国的企业家宣言第一条就是:“我,作为企业家,必须担负起对雇员、对股东、对国家,乃至世界的责任。” 对于财富,陈育新是这样描述的:“希望集团现有数百亿的资产,600多家企业,这些财产在法律上是我们四兄弟的,但我们更愿意把它看做社会财富。我们实际上是在为社会理财,只不过用的是私有这种形式而已。私营企业的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一致的,这不是我们对外宣传的说法,而是一个基本事实。仅靠我们四兄弟管不好如此巨大的资产,儿女们也未必有这个能力。以后将是一批职业经理人在管理我们的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实际上就是社会的了。” 在与陈育新接触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极强的“回报文化”和由衷的感激心理。谈起人生经历,他认真地说,自己遇到过太多的好人,然后细数一二三,甚至追溯至孩童时代。这令我们大受感动,因为这实际上体现了这位企业家的人生观。据在他身边工作的员工讲,他从不轻易对他人承诺什么,但一旦承诺了,无论如何,他最终给你的,一定比答应你的更多。回望人生,经过他思想的过滤,留存下来的都是美好的东西,正如他的原名——刘永美——一样,而这正是他价值观的源头。“回报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企业真正走向成熟的思想基础。 在经营管理中,陈育新也处处体现出把“要”改为“让”的“回报文化”特色:“让用户(农民)有利可图”,“让员工与企业一起升值”,“让经销商与企业一同成功”。 陈育新的办公室及其相关设施十分简洁、实用、大方,但构思不乏机巧,这均系陈育新自己设计。见面时,他让我猜一下他办公桌的价格,说这种样式的市价约3万至10万元不等。尽管经过短暂接触我们已有思想准备,但其答案还是出乎我们的预料:“3000元”,陈育新得意地说。 但希望集团也有“奢侈”的时候,甚至“奢侈”得让人嫉妒。为了纪念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在小平故里投资4000万元,兴建了一座纪念碑式的工厂;为了夯实企业的研发基础,他投资4000万元,兴建了华西希望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为了回报母校四川农业大学的培养教育之恩,他捐款324万元…… 他属下的企业,由于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一不是所在地的样板企业、明星企业,所在省市的党政一把手均曾亲临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陈育新认为,作为企业家,最大的消费是投资消费,保证企业成功是一切行动的准绳。因此,他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企业安全第一,企业发展第二。 从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上,陈育新从来不追求创造奇迹,主要关注管理基础工作。因为他相信:将可能是枯燥的、难以立竿见影的基础工作一点一滴做扎实了,出成绩只是时间问题。“回顾希望的发展史,没有任何暴富的痕迹”,陈育新以温和又十分肯定的语气说:“正是积极而稳健的发展,创造了希望集团发展的高速度”。他的话精彩而耐人寻味。 做“百年老店”、“成年名店”、“百年大店”,是希望集团的长期目标,为此,他坚决反对短期行为。所以,在过程管理中,将小问题当做大问题对待,是其突出的管理特点。他认为,只要将小问题当做大问题对待,企业就永远不会发生大问题。陈育新反复向我们强调,就企业每个岗位和企业的日常运行而言,小问题就是大问题。我们认真审视希望的企业管理历程,能够非常清晰地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的进一步细分,各项工作逐步细化,“精明”之道在关键问题上和各个环节上均得到充分体现。的确,陈育新不追求暴富,也不追求奇迹,但这没有暴富、没有奇迹加起来本身不就是一个奇迹吗? 很多已经做得很大很响的民营企业,都在“论功劳、排座次、分饷银”中轰然倒地。可以说,正是宽广深厚的胸襟、学养、眼界,使陈育新兄弟在市场经济初期跨越了许多障碍。 当前,中国企业要想在某个行业真正脱颖而出已经相当困难。中国企业首先应该想到的不是如何加紧扩张,而是如何增强企业体质,真正建立起足以与任何竞争对手相抗衡的优势,准备迎接更具挑战性的、在家门口进行的国际竞争。“积极稳健的发展就等于高速度”,这是希望集团,也是华西希望集团多年以来稳健发展的法宝,更应是其今后健康成长的不二法门。 (作者为《销售与市场》杂志特约研究员。曾多次深入希望集团作调研。并撰写有《解读“希望”密码》等作品) 后记 从2000年起,在陈总支持下,我们创办了《希望集团报》万千版(后来改成了华西希望版)。创办以来,我们先后开办了三个与陈总直接相关的专栏——“陈总谈管理”、“陈总相马记”、“在陈总身边”。 陈总的名字中有两个字十分传神,一个“新”(陈育新),一个“美”(刘永美),永远求“新”求“美”,永远在“创新”中追求“美好”,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不论做什么事,他都十分投入,希望把事情做“新”做“美”。正如他的大哥刘永言所说:“陈育新是一个诚实而精明的企业家,待人诚恳是他最大的特点。他是一个出色的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做事一丝不苟,追求完美,他做的事一定是最好的。”陈总的二哥刘永行也说:“他待人和善,做事细腻,外柔内刚,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有他自己的一套。不论做什么事,他都很投入,希望把事情做完美。他是永美嘛!”的四弟刘永好也说:“他待人诚恳善良,做事细致周到,在企业管理方面扎实稳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陈总的思想追根究底,大多数来源于儒家、道家和佛家,即传统文化,还有一部分来源于西方文化。我有一位既是记者又是学者的朋友,与刘氏四兄弟都比较熟,自称是对希望集团最了解的局外人。他对刘氏四兄弟分别有这样的评价:老大因“痴迷”而“深邃”,老二因“执著”而“深刻”,老三因“宽厚”而“诚挚”,老四因“灵活”而“广阔”。在刘氏四兄弟中,大哥是科学家之“言”(刘永言),二哥是企业家之“行”(刘永行),三哥(陈育新)是管理专家之“美”(刘永美),四弟是社会活动家之“好”(刘永好)。陈总经常自豪地说,在我们四兄弟中,大哥的自然科学知识最为渊博;二哥最坚强、最能干,是条硬汉子;四弟视野开阔、方法灵活:我则比较认真,动手能力比较强。他深情地说,没有我们四兄弟的优势互补、通力合作,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希望集团。 多年来,我们通过“陈总谈管理”栏目,将陈总有关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观点整理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基本形成了华西希望企业文化的基础和骨架。到2006年,经过重新整理编辑,我们在原来非正式出版六个版本、印刷十六次的基础上,通过北京朝华出版社正式成书,就成了现在人们看到的《管理的民间艺术》一书。由于它源于民间,源于实践,源于原创,因而真实、深刻、生动。此书一经出版,即受到企业内外的好评,并一版再版。 从2003年7月开始,我们又开设了一个专栏——“陈总相马记”,并将其中的“马”作为集团员工成长、成才、成功的标杆。刊出后。随即引起广泛关注,人们被陈总独特的用人观念和用人方式所吸引,被华西希望宽广的事业平台所吸引,他们有人形象地说:“华西希望确实是千里马驰骋的广阔原野。”后来,我们把这些文章也结成一个册子,名字就叫《陈总相马记》。 从2006年下半年起,我们新开设了一个专栏——“在陈总身边”,力图通过一个个员工的眼睛,采用素描、速写、剪纸式的笔法,展示“一个生活中的陈总”。本专栏的作者都是陈总身边的工作人员。我们希望通过发生在陈总身边的小故事,来生动、深入地展示陈总为人处世的方式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真人、真事、真情”是我们对这个栏目的基本要求。这个栏目刊出之后。受到了很多朋友的关注,其中不少文章先后被《中国企业报》、《光彩》、《深圳青年》、《商界名家》等报刊及网站转载,有的还被一些大学作为教学时的案例。很多人,尤其是很多青年人,他们从陈总的言行之中感受到了华西希望的底气、正气和大气,也感受到了华西希望企业文化的厚重、质朴和包容,因而对华西希望充满向往。几年下来,不管是发表过的还是未发表过的,本栏目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稿件。 今年是华西希望的“管理提升、文化渗透、团队建设之年”,正如集团副总裁傅文阁博士所说,其中“文化”是“管理”和“团队”的接口。因此,我们想借此机会,将“陈总相马记”栏目和“在陈总身边”栏目发表和未发表的稿件进行整合,编成一本新书——《心纯天自高——员工眼中的陈育新》,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其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在分享我们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也能够分享我们的精神产品。 本书共分四大部分:品格篇、管理篇、育人篇、言论篇。其实。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本书的主体,由“在陈总身边”栏目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稿件组成;第三部分主要由原来发表在“陈总相马记”栏目中的稿件组成,我们在编辑过程中也加入了一些新的相关的稿件;第四部分是陈总的企业管理言论集萃,可说是字字珠玑,读起来声声入耳,我们也附录在后。人们通过这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一定能够体察到陈总诚实的品格、精明的技巧、勤奋的态度、美好的追求。 作为希望事业创始人,陈总出生于1950年2月8日,几乎与新中国同龄。他经常半开玩笑地讲,他差一点就生在旧社会。陈总生活俭朴,穿着打扮更普通,并且不抽烟,也不喝酒,更不去唱歌跳舞。在实在推不开的场合,喝酒也只是端起酒杯沾沾唇而已。他的人品在企业内外有口皆碑。在刘氏四兄弟中,我跟随他的时间最长。我与他的关系可用六个字可以概括:老板、老师、老兄,这也是我对他最客观的评价。他虽然是我的老板,但在思想上则是我的老师,在生活上又是我的兄长。在他身边工作,你会真正理解什么是诚挚、亲切和自然。 我本人也是本书的主要作者之一。从1992年初算起,我到希望集团已经是第18个年头了。18年青春,18年寻梦,我在此付出,在此收获,其间的酸甜苦辣都是那么真切。可以说,“希望”和“陈总”两个名词已经溶入我的血液,渗入我的骨髓,就连在电脑上录入文字时。这两个名词也成了一种下意识。此生此世,我都无法割舍这份难分难解的情结。有幸认识陈总,他改造了我的世界,改变了我的生活。因此,我和我的上万名同事一样,对他心存一份真诚的感激。我希望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尽可能真实地展示希望事业的精神价值,为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民营企业,提供一些精神营养;为我们的员工,也为天下所有正在成长、成才、成功途中的员工,提供一些精神财富。 关于希望集团的报道,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车载斗量,其中既有相对中肯的,也有蜻蜓点水,再加上想象编写的,因为希望集团的规模太大了,时间跨度也太长了,很少有人能够将其全貌写出来,即使是身处其中的我们,也只能通过一个一个侧面来作介绍和报道。本书就是这样的努力之一。我们虽然不能全面展示陈总和华西希望的形象,但却可以表现其一个真实的侧面。 华西希望集团企业文化与新闻中心主任 王林农 2009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