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约婚夫妇/外国文学名著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意大利)曼佐尼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意大利杰出浪漫主义作家曼佐尼的传世之作,不但在意大利文坛上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精品。作者以一对青年男女的悲欢离合和婚姻波折为主线,描绘出17世纪意大利各阶层的人物及其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被誉为反映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本书既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合的杰作,其文学价值可与英、法、俄等文学大师的古典小说代表作相媲美。

内容推荐

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地区一对订有婚约的农村青年男女——洛伦佐和鲁茜亚,遭到荒淫的恶霸贵族的阻挠和迫害,不得不背井离乡,历尽分离、饥馑、兵燹和瘟疫的磨难,最终排除种种障碍,终成眷属。本书以此为主线,描绘出了十七世纪意大利各阶层的人物及其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被誉为反映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古为今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杰作。

目录

一曲爱情的颂歌

主要人物表

引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名家评论

曼佐尼生平和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科莫湖的那股支流在两条绵亘不绝的山脉之间蜿蜒南下,顺着山势形成许多湾汊,到了一处右面是地岬、左面是开阔斜坡的地方,水域几乎突然收缩,仿佛成了河流;横架东西的一座桥梁使这种变化看来更为明显,这里是湖泊的尽头、阿达河的起点,往后到了水面再次开阔、水波不兴又有不少湾汊的地方,才恢复湖泊的名称。斜坡由三条激流冲刷下来的泥土淤积而成,两边各有一座山,一座名叫圣马蒂诺,另一座的名称是伦巴第土语雷塞戈纳,许多山峰排列在一起确实像锯子:凡是初次从正面见到它的人,比如说站在米兰城头朝北看的时候,在一片重峦叠嶂之中立即就能把它和其余名称比较平凡、形状比较普通的山峰辨别开来。抬头望去,斜坡有很长一段坡度均匀和缓,接着断裂成丘陵和沟壑、陡坡和平地,根据山林经受湍流侵蚀的程度而定。近湖地带被激流入湖的口子分割成条块,几乎全是沙砾和卵石;其余是村镇屯落的田野、葡萄园和播种地;另一些地方则是绵延到山头的树林。莱科是那些村镇中最大的一个,附近一带便以它命名,它地处湖畔,离桥不远,湖水上涨时部分村镇就成了水上人家:当时莱科是个大镇,已有发展为城市的趋势。在我们的故事发生的时期,那个镇颇具规模,又是军事要塞,因此有幸接待一位指挥官,并且有一支常驻的西班牙部队。西班牙士兵开导镇里的姑娘和妇女,教她们如何端庄持重,见到她们的父兄丈夫不时拍拍肩膀表示亲热;夏季将尽的时候总是在葡萄园里转悠,消耗葡萄的产量,减轻农民们收摘的劳累。那些村镇、丘陵山地和湖畔平地之间都有道路和小径通过。路径有的相当陡峭,有的平坦;有的地势低洼,几乎埋在两堵墙中间,行人抬眼只能看到一小块天空或者一个山头;有的路径在没遮没拦的高坡上:从那里眺望,视界比较开阔,景色始终多姿多彩,总是给人新鲜的感觉,问题只在于从不同的视角看到周围广阔的景色有多有少,这一部分或那一部分是否突出或隐秘,出现或消失。形状各异、明净如镜的水面近处疏疏落落,远处则连成浩渺一片;这边连绵起伏的群山局限了,或者不如说遮掩了湖面,但远处随着山岭一一展开,湖面也逐渐变宽,山岭连同岸边的村落在水中映出倒影;那边河流形成湖泊,接着又是河流,在两岸山岭中闪烁着蜿蜒流过,逐渐变细,流到天际几乎消失。你望到的景色千姿百态,其实你所在的地方也美不胜收:脚下的山在你头上和四周展开它的峰峦和峡谷,参差不齐,嵯峨嶙峋,几乎每走一步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色,原先以为只是一座山的地方却是一连串峰峦,原先以为是在山坡上的奇峰怪石却在山顶;秀美宜人的风景给你亲切之感,冲淡了粗犷的气势,增添了全景的壮丽。

一六二八年十一月七日的傍晚,堂阿邦狄奥散步归来,悠然自得地沿着一条小径回家,他是上文所说的村镇之一的教区神甫,不过村镇的名称和人物的姓氏手稿里始终没有提到。他平静地祈祷着,每念完一首赞美诗就合上祈祷书,右手食指夹在刚看过的书页里,两手背在身后,瞅着脚下继续往前走,看到路上的卵石就一脚踢到墙边;接着又抬起头,闲适地打量着四周,目光落到对面的山上,夕阳在岩缝石罅间湮没,只把突出的巉岩抹成形状不一的大片紫色。他再次打开祈祷书念了一小段,然后来到小径拐弯的地方,平时一到这里总是抬起眼睛不看书页看看前面,那天也这么做了。拐弯后往前再走六十步左右,小径像“丫”字那样分为两支:右面一支通向山上的教区;左面一支通向山谷的一条河边。这里的围墙只有行人半腰高。两条小径内墙的接合部不是犄角,而是一个壁龛,里面画着一些歪歪扭扭的、狭长的图形,图形都有尖尖的顶端,按照画师的意图和本地人的理解,那算是火焰;火焰中间还有一些无法形容的图形,那算是在炼狱里涤罪的灵魂:火焰和灵魂是砖红色,底壁是棕褐色,有些地方颜色已经剥落。神甫在犄角处拐了弯,习惯地朝壁龛望去,看到了他没有料到的、也不想看到的事情。在那个不妨称作小径会合点的地方,一前一后有两个男人:一个跨坐在矮墙上,一条腿垂在墙外,另一只脚支在墙内地上;他的伙伴两臂合抱搁在胸前,背靠围墙站着。两人的打扮、姿态以及神甫从远处所能辨清的相貌清楚地说明了他们的身份。两人头上都戴着绿色的发网,发网一端垂在左肩上,缀着一个老大的缨子,发网下面露出一大绺头发搭在前额;两撇大胡子尖梢朝上翘起;光泽的皮腰带里插着两把手枪;一只装满火药的牛角像项圈似的挂在胸前;皱里巴几的宽大的裤子口袋里露出一把匕首的长柄;腰际长剑的护手镶嵌着许多铜片,擦得精光锃亮,仿佛是密码文字:不用看第二眼,你就知道他们是痞子一类的人。

这类人如今已经完全绝迹,当时在伦巴第却多如牛毛。某些读者也许不了解旧时的情况,我这里摘录一些真实的历史记载,读者看后就知道这类人的主要特点、当时为了铲除他们而作的努力,以及他们屡禁不止、顽强旺盛的生命力。

卡斯特尔维特拉诺亲王、特拉诺瓦公爵、阿沃拉侯爵、布尔赫托伯爵、大海军司令兼西西里大统帅、米兰总督和信奉天主的国王陛下派驻意大利的司令,最尊敬高贵的堂卡洛·德·阿拉贡大人充分了解到米兰城由于痞子流氓横行而已经遭受并仍在遭受的苦难,于一五八三年四月八日发出取缔这类人的公告。公告指出,不论外来者或本地人,凡是没有正当职业,或者虽有职业而不从事本职工作,却投靠某些绅士贵族、官员或商人,不论领取工资与否,替他们帮闲撑腰,坑害他人确有实据者,均属本公告涉及范围,应以流氓无赖论处……公告勒令这些人在六日之内必须全部离境,拒不服从者将判处划桨苦役,并宣布所有司法人员在执行这项命令时享有异乎寻常的广泛无限的权力。然而第二年四月十二日,总督大人获悉上述痞子依然充斥城里,恶习不改,人数也未减少,于是颁布了另一项公告,措施远比上次严厉有力,其中包括:

凡本城居民或外来人员,如经两名证人指控,并经公认为痞子、有痞子恶名者,即使未犯任何经过核实的罪行,仅根据其痞子的名声,不需任何证明,上述司法人员或司法人员之一便可按照举报就地判处滑车吊刑和拷打……即使本人不承认犯有任何罪行,如上所述,仅根据其痞子的名声便可判处三年划桨苦役,等等。总督大人令出必行,仰各遵照。如此显贵的人物发了话,说得如此铿锵有声,附带的命令又如此斩钉截铁,人们听后深信公告一经发布,所有的痞子都会销声匿迹,再也不敢出头露面。但是一位权力不比他小、称号不比他少的贵族的证言使我们看清我们的想法正好相反。那位贵族就是卡斯蒂利亚统帅、国王陛下的侍从长、弗里亚斯城公爵、哈罗与卡斯特尔诺伏伯爵、贝拉斯科与拉腊七太子府主、米兰邦总督、最尊敬高贵的胡安·费纳内斯·德·贝拉斯科大人。他也充分了解到痞子流氓造成了多么大的损害,对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有多么大的影响和危害,于一五九三年六月五日再次勒令他们在六日之内离境,并且重申了和前任大致相同的规定和威胁。一五九八年五月二十三日,他很不高兴地得知城邦里痞子流氓的人数与日俱增,在他们主子的包庇之下有恃无恐,白天黑夜为非作歹,干出种种残害、凶杀、抢劫和其他罪行……便重申以前的规定,并且认为顽症需下猛药,处罚措施必须比以前更为严厉。公告最后宣称,总督大人已下决心,不再另行告诫,本公告各点务必切实遵守,如有违反,严惩不贷,仰各周知。

富恩特斯伯爵、米兰邦司令兼总督、最尊敬高贵的堂佩德罗·恩里克斯·德·阿塞韦多大人却不以为然,并且自有他的道理。他充分了解到城邦由于痞子充斥而遭受的苦难……决心彻底铲除这一邪恶的种子,于一六○○年十二月五日颁布了一项也充满严厉威胁的公告,要求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绝不手软。P5-8

序言

意大利诗人、作家阿历山德罗·曼佐尼于一七八五年三月七日生于米兰。父亲彼特罗是外省贵族,母亲朱利亚·贝卡里亚是著名的刑法学家和启蒙主义哲学家契萨尔·贝卡里亚之女,两人年龄相差几乎三十岁,婚姻不很美满,于一七九二年合法离异。曼佐尼童年时期在教会寄宿学校度过,虽受天主教教义熏陶,但显示出无神论的倾向。

一八○五年,曼佐尼随母亲移居巴黎,开始和激进派人士交往,在伏尔泰怀疑主义的影响下,十六岁时发表了反教权主义的抒情诗《自由的胜利》,该诗采用象征手法,歌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赞美自由战胜专制,表明了青年诗人思想的独立性。

一八○八年,曼佐尼与原籍瑞士的恩里凯塔·布朗德尔结婚,恩里凯塔是加尔文派基督教徒,不久后改奉天主教;过了两年,曼佐尼本人也皈依了天主教。此后,曼佐尼写了一系列宗教性的《圣歌》(1812~1815)和名噪一时的《圣灵降临节》(1822)以及论文《对天主教伦理的看法》(1819),宣扬宗教能给人类崇高的理想、正义和平等。除了宗教性的诗文之外,曼佐尼还写了一些政治性的诗歌,如因拿破仑逊位而作的《一八一四年四月》,号召人民团结、为意大利复兴而斗争的《里米尼宣言》,欢呼皮埃蒙特部队为推翻奥地利统治进军米兰的《一八二一年三月》,以及闻拿破仑去世而写的《五月五日》。

在此期间,曼佐尼还创作了两部历史悲剧。《卡马尼奥拉伯爵》(1820年出版)以十五世纪威尼斯和米兰战争时期一个真实事件为素材,描写农民出身的卡马尼奥拉英勇善战,升为统帅,但被威尼斯元老院诬告叛国,成为封建君主政治阴谋的牺牲品。作者指出封建君主的争权夺利是意大利民族灾难的根源。《阿德尔齐》(1822年首演)取材于公元八世纪法兰克王查理大帝入侵伦巴第的历史,伦巴第国王的儿子阿德尔齐被迫进行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也是历史的牺牲品。作者在剧中谴责异族统治,指出被奴役的人民不能指望侵略者恩赐自由。这两部悲剧中也宣扬了基督教教义。

曼佐尼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正值意大利遭受异族奴役、王公贵族实行封建割据的黑暗时期,争取独立、统一和自由的民族复兴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涨。浪漫主义作家采用历史题材借古喻今,歌颂爱国主义,号召人民为争取祖国解放而斗争。曼佐尼的创作体现了这一时期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在反映波澜壮阔、风雷激荡的时代时,曼佐尼不满足于诗歌和剧本这类有局限性的形式,认为应该寻找一种更贴近现实生活、更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便想到了长篇小说。当时,英国小说家沃尔特司各特已出版了《威弗利》、《清教徒》、《罗布·罗伊》、《艾凡赫》等历史小说,如同巨大的画卷,生动地描绘了时代风貌和社会习俗,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民族、阶级的斗争,反映了人民在历史运动中的作用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意大利长篇小说的领域仍是一片空白。

曼佐尼从一八二一年开始收集资料,进行构思,阅读了大量记叙一六三○年米兰瘟疫的记载,有关十七世纪宗教、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甚至讲经布道的书籍,司各特的小说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他以十七世纪初期西班牙统治下的米兰的暴动、三十年战争和鼠疫为时代背景,伪托发现了一部逸名作者的手稿,描写了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地区一对订有婚约的农村青年男女——洛伦佐和鲁茜亚,遭到荒淫的恶霸贵族的迫害,不得不离乡背井,历尽饥馑、兵燹和瘟疫的磨难,但忠贞不渝,排除种种障碍,终于成为眷属的故事。小说古为今用,反映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奥地利奴役下意大利人民的悲惨处境,谴责了异族侵略和封建贵族的贪婪腐败,提出了意大利独立和自由的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但小说中宣扬通过宗教信仰实现人的自我完善、神能造福于人的思想,说明软弱的意大利资产阶级企图用道德感化的方法同封建贵族和教会达成妥协。

小说最初取名为《弗尔莫与鲁茜亚》(后改为《约婚夫妇》),分三卷陆续出版,于一八二七年出齐,出版后立刻受到意大利和欧洲评论界的普遍赞扬,初版六百册不到二十天即售罄,四个月内重印九次;德文、法文、英文和西班牙文译本随即相继问世。评论家们认为在曼佐尼的小说中,真实的历史事件和虚构的小说人物、抒情叙述和心理描写、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堪称欧洲现代小说的典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曼佐尼的小说一反以前的传统,以一对卑微的农村青年男女为主人公,这一民主思想的表现对后来的欧洲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著名的西班牙小说家佩雷斯·加尔多斯在他的卷帙浩繁的历史小说《民族逸事》第一辑中也以两个小人物!即加夫列尔和伊内丝作为主角。

《约婚夫妇》是曼佐尼创作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一八二七年初版后,作者仍不断披阅修改,结构上作了重大调整,删去枝蔓(例如蒙扎修道院吉特鲁德的故事可以成为一部独立的小说,修订本中删剩几节),使全书更为精练,故事情节紧紧围绕着主线发展,语言上也反复推敲,下了极大的工夫。曼佐尼从爱国主义出发,认为意大利应该有一种统一的文学语言,这种语言应是修辞和逻辑的完美结合,既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又能被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所理解;经过分析比较,曼佐尼选择了佛罗伦萨通用的意大利语。《约婚夫妇》的修订本滤去了伦巴第方言和习惯用法,使小说语言更纯粹和规范化,修订本于一八四二年完成,书中有戈宁绘制的十五幅精美插图。该书被指定为全意大利的语文课本。

由于曼佐尼在文学上的成就和统一民族语言方面的工作,一八六。年被任命为参议员,并担任意大利语言统一委员会主席。曼佐尼于一八七三年五月二十二日在米兰去世,政府给予国葬待遇,他生前好友作曲家威尔第特地为他谱了《安魂曲》。

今年是曼佐尼诞生二百一十周年,他的作品以前未曾在中国介绍过,谨以这个译本呈献给中国读者,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意大利作家。

书评(媒体评论)

我十六岁时第一次阅读了那本书(《约婚夫妇》)…… 直到今天我对它的热情依旧不减。随着我对人性的感悟越来越深,那本书给我的震撼也越来越剐烈。那是一本“真正”的书,它所表现的“真实”甚至超越了真相的力量。

——【意大利】威尔第

曼佐尼的长篇历史小说《约婚夫妇》,是意大利古典文学的媲求。

——《意大利文学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