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嘉莉妹妹/外国文学名著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德莱塞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嘉莉妹妹》是现代文学史上描写美国大都市生活的第一部重要长篇小说。本书主人公——聪明而又单纯的嘉莉妹妹,是一个乡下穷姑娘,年仅十八周岁。她带着仅有的四美元钱,只身来到大都市芝加哥谋生。灯红酒绿的浮华都市,处处充满运气和机遇,时时有金钱与美色的诱惑;嘉莉妹妹历尽坎坷、饱受辛酸与屈辱,终于成为名利双收的喜剧明星。然而,她并未得到真正的幸福……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嘉莉的坎坷遭遇,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美国社会表面繁荣下,失业、贫困、饥饿的阴暗面。嘉莉到芝加哥探亲,在火车上结识了推销员德鲁埃,她不堪工厂的艰苦生活,和德鲁埃同居,从而结识酒店经理赫斯特伍德。赫斯特伍德迷恋她的美色,竟盗用公款和她逃到纽约,过起同居生活。嘉莉因偶然的机会登台演出,渐渐获得成功,赫斯特伍德却逐步潦倒。两人分手后,赫斯特伍德自杀。

目录

美国小说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主要人物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名家评论

德莱塞生平和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嘉莉过了河,一走进批发商业区就东张西望,到底是走哪一道才可以进找工作的门。她一面定神凝视着偌大的窗子和堂皇的招牌,一面却发觉好似有人在盯着她,料定她是干什么的——一个打工挣钱的。这等事她从来没有做过,难怪现在缺乏勇气了。为了不再惹人注目,免得让人发现自己因为四处找工作而感到的有些说不出来的羞愧,她加快了脚步,佯装满不在乎的样子,好像是出来办事的人一样。就这样,她走过许多工厂和批发商行,都没敢往里边张望。走过了几个街区,她终于觉得这样做可不行,便又开始东张西望,尽管脚步并没有放慢。刚迈出几步路,突然她看见了一道大门,不知为何把她的注意力给吸引住了。大门口有一小块铜招牌,似乎是一幢六七层大楼的进口处。“说不定,”她想,“他们需要添人手。”她跨过大街,这时她已鼓足了勇气,坚决往前走去。可她走到离大门口不到二十英尺的地方时,看见一个穿灰格子呢西装的年轻先生,手里耍弄着表链上的小饰物,两眼往外瞅着。当然,她不知道此人跟这家商行有无关系,但因此人偏巧往她这边瞅着,嘉莉心里实在按捺不住,便急匆匆走过,害臊得不敢进门。再走过几个街区,大街上人声鼎沸,市容新奇,早已抹去了她第一次受挫的影响,她又东张西望了。大街对面耸立着一幢六层大楼,招牌上写明“斯托姆一金公司”。她一看见,心中就萌生了新的希望。这是一家纺织品批发商行,雇用了很多女职工。她看见她们时不时在各个楼层上走来走去。这个地方——她决定,不管怎么样,非得过去不可。她跨过大街,径直往大楼进口处走去。等她走到那里,有两个男人走了出来,在大门口停了下来。一个身穿蓝制服的电报投递员打她身边擦过,踩上进口处的台阶,三步并作两步便走了进去。嘉莉站在那里迟疑不决,这时人行道上行色匆匆的人流里有几个人从她身旁走过。她无可奈何地举目四顾,突然发觉有人在注意她,她羞怯地缩了回来。这个差使真太棘手了,她可不敢冲他们走过去。

这个挫折对她来说太大了,她失去了勇气,变得胆怯起来。她闹不懂自己干吗如此懦弱,她可不想再探索审视周围的景象,她两脚机械地向前迈去,每次迈出一步,就是她乐于退缩逃跑中很满意的一部分。她走过了一个又一个街区。在各个街角的街灯下,她念过以下一些街名;麦迪逊、门罗、拉萨尔、克拉克、迪尔伯恩、斯丹特,可她还是继续往前走,两脚踩着宽阔的石板路,开始感到疲乏了。这些大街明亮洁净,让她感到有几分高兴。上午的太阳照射下来越来越厉害的热量使街道背阴的这一边凉爽宜人。她昂起脑袋,仰望蔚蓝色的天空,觉得它从来没有像此刻那样迷人。

她开始对自己的胆怯有些困惑不安。她转过身来,按原路折回,决定再去找斯托姆一金公司,不妨走进去试一试。她在路上碰到一家很大的鞋子批发公司,透过大块玻璃窗,看到一个经理部四周用毛玻璃隔开了,以免闲人围观。经理部外面,就是临街的大楼进口处,有一张小桌子,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先生,面前摆着一本打开的大账簿。她迟疑不决地在这家公司门前来回转悠了几次,发现没有人注意她,最后才鼓足勇气,踉踉跄跄地走进网格门,低人一头地站在那里等着。

“喂,小姐,”这位老先生相当和颜悦色地看了她一眼,说道,“有什么贵干呀?”

“我说,哦,你们这里——我的意思是,你们这里需要添人手吗?”她结结巴巴地说。

“眼下还不需要,”他微笑着回答,“眼下还不需要。下星期什么时候再来吧。有时公司偶尔也要添个把人。”

她默不作声,听了回话,怪别扭地拔脚就走。对方这样亲切地接待了她,反而让她有些惊讶。原来她预料这事要困难得多,准会听到一些冷酷无情的话儿——只是她不知道这些话儿究竟是什么。但她既没有受到羞辱,也没有感到自己的处境低人一等,这一点看来就很不寻常了。她虽然并不懂得正是这一点让她对自己的经历不用担忧,但是结果也照样相同。她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她壮了一下胆,闯进了另一幢大楼。这是一家服装公司,显然人员更多——有一些年纪四十开外的人,身上衣着很帅,在黄铜栏杆后面。

一个办公室仆役冲她走了过来。

“你想找谁呀?”他问。

“我想找经理。”她回答说。

仆役跑过去,向正在一起商量的三个人里头的一个做了通报,此人就突然中断谈话向她走了过来。

“怎么啦?”他冷冰冰地说。他一见面就这样口气,一下子把她的勇气都给赶跑了。

“你们这里需要添人手吗?”她结结巴巴地问。

“不要。”他生硬地回答,一转身走了。

她怅然若失地往外走去,仆役毕恭毕敬地给她开了门,她真的很高兴又跟大街上模糊的人群混在一起了,这对她不久前的愉快心情是个严重的打击。

于是,她漫无目的地走了一阵子,到处转悠,看到了一家又一家大公司,无奈没有勇气再去提出她独特的询问。这时已到了正午时分,肚子也饿了。她选定了一家不大显眼的餐馆,走了进去,但是心里吓了一跳,原来高昂的价钱远远地超出了她的财力。她觉得自己至多只够买一碗汤,于是很快把汤喝了,又走了出来。这一下子好歹让她长了些力气,又给了她继续去找工作的勇气。

她走过了好几个街区,真不知道该选哪个地方才好,却又撞见了斯托姆一金公司,这一回她总算硬着头皮走了进去。不远处有几位先生正在交谈,但是并没有注意到她。她独自站在那儿,惴惴不安地直瞅着地板。她心中的慌乱和困窘在随时增长,直到最后她准备转过身去,恨不得拔脚逃跑。正当她已经完全陷于绝望之际,有一个人却向她点头示意,此人正坐在附近栏杆内许多写字台里头的一张写字台旁边。

“您想找谁呀?”他问。

“哦,随便哪一位都行,”她回答,“我想找点事做。”

“那么,您应该去见麦克马纳斯先生。”他回话说。“请坐吧!”他指指旁边靠墙的一张椅子。他又继续闲悠悠地在写什么;不一会儿,有一位身材矮胖的先生从街上走了进来。

“麦克马纳斯先生,”写字台旁的那个人大声喊道,“这位年轻小姐要见您。”

矮胖子冲嘉莉转过身来。于是,她站了起来,走到他跟前。

“小姐,找我有事吗?”他开口问,好奇地端详着她。

“我想知道自己能不能打工?”她询问道。

“打什么工?”他问。

“随便什么都行,”她声音发颤地说,“我——”

“您在纺织品批发商行做过吗?”他问。

“没有,先生。”她回答。

“您会速记或者打字吗?”

“不会,先生。”

“那么,我们这里就没有您可打的工了,”他说,“我们只招熟练工。”

嘉莉开始向门口步步后退,这时她面有忧色,使他心软了下来。

“您以前做过什么事吗?”他问。

“没有,先生。”她说。  “那么,您想在我们这样的批发商行里找事,几乎不大可能了。您去百货商店试过没有?”

嘉莉承认她没有试过。

“那么,如果我是您的话,”他说,两眼相当和蔼地瞅着她,“我就会去问问百货商店。他们那里往往需要像您这样年轻的小姐。”

“谢谢您,”她说,这一丁点儿友好的关照让她浑身觉得无比舒畅。

“是的,”嘉莉已经向门口走去,这时他又说了一遍,“您不妨去百货商店问问看。”说完,他就走开了。

那时节,百货商店刚开始兴起,只有那么寥寥无几的几家。美国最早的三家,始创于一八八四年,都在芝加哥。过去嘉莉从《每日新闻》广告版上知道了好几家店名,现在她开始——找去。麦克马纳斯先生的话多少把她消失殆尽的勇气又恢复过来了,她竟敢希望这个新线索会给她提供打工机会。她来回踯躅了好半天,暗自思忖:说不定碰巧会寻摸到她心里念叨的这些商店,便决意执行这一棘手而又非办不可的差使,这种毫不现实的寻找假象造成的那种自欺欺人却也能消忧解愁。最后,她去问了一个警官,她被告知向前再走“两个街区”,就能找到那个“大商场”。按照警官的指点,她终于来到那家商场门前,就走了进去。

这些巨大的零售业联合体,要是有一天永远销声匿迹的话,就会成为美国商业史上有趣的一章。这种纯属简单的贸易居然会如此繁荣兴盛——在此以前,世界上还不曾见过。它们根据最有效的零售组织方针,将好几百家铺号合成一家,并在最令人叹服而又最经济的基础上进行策划。这些漂亮、热闹、职工众多的铺号,总是生意兴旺,顾客盈门。嘉莉沿着繁忙的柜台之间的过道走去,对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珠宝、饰物、服装、鞋子、文具等商品简直艳羡不已。每一个单独陈列的柜台,都是令人眼花缭乱、心驰神往的博览会场馆。她不由得感到每一件饰物、每一件珍品对她都具有极大吸引力,可她并没有为此驻足不前。这里所有的东西她都用得着——所有的东西她恨不得都想拥有。精致的拖鞋和长筒袜子、优美的褶边衬衣和衬裙、花边、缎带、发梳、钱包,所有这一切都激起她的个人欲望,可她又深知这些东西哪一件她都买不起。她是来找工作的,没得事做,到处流浪,不拘是哪个店员,一眼就看出她很穷,急不可待地在找工作。

不过话又说回来,嘉莉绝对不能被看做一个神经质的、特别敏感、极易激动的人,阴错阳差地被抛到这个冷酷、狡猾、毫无诗意的世界上。当然,她不是这样的人。不过,凡是女人,哪怕是最迟钝的女人,对自己的穿戴打扮都特别敏感,年轻的小姐尤其如此。你的双眸明亮、面颊泛红的姑娘,也许诗人会对她如花的容貌和柔美的体态啧啧称赞,尽管她很可能对生活中寓有艺术性和诗意的迹象麻木不仁,但是对于物质世界,她并不缺乏欣赏能力。她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一点儿也不逊色。走过盛开的玫瑰花,她可以视而不见,但是花花绿绿的一叠绫罗绸缎,她决不会不仔细地看个够。如果说天上,或者地上,或者水中所有东西都勾不起她的幻想,或者也不能让她从心灵上和审美上获得快感,那么,千万不要认为她对物质世界无动于衷。搭扣的闪光、宝石的色度、波纹绸上最模糊的色彩,对于这一切,她至少也会像诗人那样容易地加以想象和描述,即便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咯吱声、沙沙声和夺目的光亮——最精致的雕刻或人造棉织物——这一切她都会觉察和欣赏的——要不是因为它们颇为新颖,或者据说质地优良,那就是因为它们确实是美,天然地和谐协调,对一系列迷人的穿戴打扮来说都是恰到好处。P14-18

序言

美国小说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德莱塞是美国小说家中最富有美国气魄的……有过一个时期,他就是美国文学中唯——位堪与欧洲文学大师们相提并论的美国作家。

——理查德·林杰曼,1990

外来妹:世界文学中的人物

1900年夏,德莱塞(1871—1945)无意识地与弗兰克·诺里斯一道向美国文学的文雅传统挑战。诺里斯时年三十,比德莱塞长一岁,正在奋笔疾书他的巨著《章鱼》。前一年,他刚刚推出了他的长篇小说《麦克提格》。读过了德莱塞的《嘉莉妹妹》手稿后,他慧眼识珠,觉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遂大声惊呼:“我发现了一部杰作!”

一八八九年八月里的某一天,十八岁的外来妹嘉罗琳·米蓓——“家里人亲昵地管她叫嘉莉妹妹”——从威斯康星州哥伦比亚城登上火车去闯荡芝加哥,从而使她——还有刚把她写过他头一部小说的那个虽有惊人的才华,但并不是踌躇满志的年轻记者德莱塞——全都成了世界文学中的人物。

嘉莉妹妹就是德莱塞自己

自一八九九年十月间德莱塞在半张空白纸上写下“嘉莉妹妹”这几个字,动笔写他的长篇小说,迄今已近整整一个世纪了。先前他从没想到过写小说,后来是在好友、作家亚瑟·亨利的敦促之下才启笔的。他说:“除了名字‘嘉莉妹妹’以外,我脑海里一片空白。她会是谁……我心里连一点谱儿都没有。”稍后,他眼前突然浮现出了搭火车前往芝加哥途中的嘉莉·米蓓。他还说掠过他脑际的这一形象“好似在梦中见到过”。诚然,梦也是回忆,因为他头一次将个人的亲身感受写进了他笔下人物的绝望的渴求的心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嘉莉就是德莱塞自己,犹如福楼拜说过他是包法利夫人一样。本来德莱塞对嘉莉离家去芝加哥的年份,下笔时颇费踟蹰,后来才定为一八八九年,是年作者也是十八岁,与嘉莉同庚。芝加哥——作为惊人的商业化美国生活的化身,在这个十八岁外来的穷仔眼里,端的就像在外来妹嘉莉眼里一模一样。嘉莉的羞怯心态、经济上不能自立,以及不善于辞令,这些特点在德莱塞身上都能找到;至于嘉莉待在芝加哥她姐夫家里,意识到自己渺不足道,不得不听任命运摆布,分明也是德莱塞的写照。一言以蔽之,这位娇嫩的中西部小姑娘,既具备德莱塞逆来顺受与雄心勃勃的混合气质,又兼有德莱塞对城市生活的罗曼蒂克的憧憬。说穿了,嘉莉更像德莱塞的一个亲姐姐——埃玛,她逃跑到了芝加哥,后来结识了查平——戈尔饭店里的一个出纳员霍普金斯,此人已有两三个成年子女,就像小说里的赫斯特伍德一样——不久又跟着他一起私奔去了纽约(这段逸事在后来他的代表作《美国悲剧》里也被采用过)。小说里写到赫斯特伍德失去嘉莉以后穷愁潦倒的那些篇章,则是另一段回忆,跟一八九五年德莱塞失去纽约《世界报》工作后的不幸遭遇有关。在《嘉莉妹妹》里,还看得到更多的德莱塞的影子:害怕贫困的思想时刻萦绕在他脑际。他狂热地向往着花花世界,他跟凡夫俗子一样也有七情六欲(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德莱塞热”中推出的有关研究著作,德莱塞的风流逸事真不少),他还恨透了世俗的标准,因为后者使他的兄弟姐妹受罪遭殃;不过归根到底,还是德莱塞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对神秘莫测的人世浮沉始终不可理解。

“坏书”:美国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小说

出版商弗兰克·道布尔戴对德莱塞创作《嘉莉妹妹》的妙旨倒是心里有数。他明明知道这部小说由他的审稿人诺里斯推荐,又被他的合伙人沃尔特·海因斯·佩奇和高级编辑亨利·拉尼尔不声不响地接受了下来,道布尔戴仍然认为它是“伤风败俗”的“坏书”,企图撕毁出版合同。后来他听从了法律顾问的意见:这部小说还得照样印出来,但是不要负责销售。尽管这样,道布尔戴还是千方百计想把本公司出版的这部小说完全封杀。幸好在诺里斯亲自过问下,百把本《嘉莉妹妹》被分送给了包括亨利·门肯在内的书评家。此书的失败给作者打击极大,使他经历了一场思想危机。他真像小说里的赫斯特伍德那样垮掉了,甚至还打算自寻短见。但没有多久,他还是重新振作了起来。多亏诺里斯极力鼓吹,一九○一年英国海涅曼出版公司在伦敦正式推出了《嘉莉妹妹》。热情的赞扬纷至沓来。英国《每日邮报》撰文欢呼:“美国终于出了一部真正泼辣的小说。”英国公众还盛赞《嘉莉妹妹》是“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小说”,它“反映生活鞭辟人里,证明作者有非凡的才能”,随之英国为之轰动了。德莱塞得知后备受鼓舞,凑足钱把小说纸型买了回来,促使道奇出版公司于一九○七年、格罗塞特一邓拉普出版公司于一九○八年重印此书。后来,哈珀兄弟出版公司、波尼一莱弗赖特出版公司以及现代图书公司分别于一九——年、一九一七年与一九三二年相继重印,印数一次比一次大。随后,《嘉莉妹妹》被译成多种欧洲语言,风靡欧陆,终于被公认为一部虽有瑕疵,却让人爱不忍释的杰作,甚至成了美国小说中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

《嘉莉妹妹》的经历还有一段不寻常的尾声。一九○○年以后,美国广大读者的阅读标准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实际上,德莱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已帮助他建立了一种地下声誉,因而,一九——年,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珍妮姑娘》问世便大获成功。亨利·门肯称赞《珍妮姑娘》是“第一流小说”,堪与左拉、托尔斯泰、康拉德的作品相媲美,是“除了那部顶峰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外,我所读过的最好的一部美国小说”。这时,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又一次崛起了。德莱塞在年轻一代的作家中找到了新的同盟军。到了一九二○年,他们再也不是叛逆作家了,他们这一派作家声势浩大,驰骋美国文坛。这是美国文学史上从《嘉莉妹妹》一仗失败开始,历时甚久,但是毕竟最终获胜的一章,从而迎来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小说的黄金时代。

《嘉莉妹妹》:美国当代小说的滥觞

《嘉莉妹妹》里一没有淫秽词句,二没有浮夸和虚构,三极少渎神之处,缘何还会给德莱塞带来“伤风败俗”的恶名呢?原因很清楚:当时美国文学作品中盛行的尽是一些轻松愉快、令人发噱的花好月圆式的风流艳史,或是陈陈相因、俗不可耐的武侠侦探小说。可是年轻的德莱塞却不落窠臼,独辟蹊径,坚持认为“生活就是悲剧……我只想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不趋时,不媚俗,别出机杼,写前人没写过的题材,因此击中了正统道德要害,令人震惊。正如辛克莱·刘易斯赞扬的那样:“《嘉莉妹妹》像一股强劲的自由的西风,席卷了株守家园、密不通风的美国,自从马克·吐温和惠特曼以来,头一次给我们闷热的千家万户吹进了新鲜的空气。”德莱塞既没有把赫斯特伍德、德鲁埃两个勾引女人的男人中的哪一个描写成惩恶扬善的情节戏里常有的无赖、恶棍,也没有说到嘉莉最终幡然悔悟,弃恶从善,或是因其邪恶而获罪。难怪当时有教养的美国读者觉得,《嘉莉妹妹》可要比诺里斯的长篇小说《麦克提格》更加可怕,因为两者所写题材大致相仿,但小说结局处理殊异,《麦克提格》按照当时习俗,道德败坏的人物全都得到了报应。不消说,他们嫌恶《嘉莉妹妹》里那些品行低贱的人物,但他们更痛恨作者对这些人物充满同情,乃至于赞赏不已。作为一家酒吧经理的赫斯特伍德明明是一个老奸巨猾、诱拐女人的家伙,但作者竟然把他夸为“我们伟大的美国上层社会——豪富以下第一级人物里头——最受欢迎的一员”。读到这里,读者无不感到愤慨不已,因为他们觉得赫斯特伍德和这一形象的塑造者同属一个新的阶层,对较早的美国文化已构成了威胁。至于女主人公嘉莉,他们尤其深恶痛绝,因为当时美国人接受的传统教育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女人唯有贞操才是最珍贵的,堕落的报应即使被处以极刑,也是死有余辜。但在小说里却说嘉莉让人诱拐了,先是跟一个跑码头的推销员同居,不久又跟豪华酒吧经理私奔出逃,按照当时的美国习俗,理应受到严惩。没料到作者给她安排的不是悲惨的下场,却让她成了红极一时的女演员。毫无疑问,这是对体面的美国人遵循的所谓生活准则的直接挑衅。《嘉莉妹妹》大胆冲破传统理念束缚,锐意革新,端的开了一代风气之先,在美国小说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比方说,在《嘉莉妹妹》问世约二十年后,著名女作家薇拉·凯瑟方才推出了诸如《云雀之歌》、《来了,阿芙罗迪黛!》和《失足女人》这类长篇小说,其中全都写到比《嘉莉妹妹》更为不经的情节,却没有引起公众的任何义愤。显而易见,正是《嘉莉妹妹》披荆斩棘,扫除思想障碍,为美国公众接受当代小说铺平了道路。这些小说富有现实意义,基本上正确而忠实地反映了美国社会生活。”

像巴尔扎克一样对金钱权势了如指掌

德莱塞在《自述》中回忆,自己在刚开始文学生涯时就心慕手追巴尔扎克,定要以巴尔扎克式的手法来描写美国的生活。亨利’詹姆斯说过:“金钱是巴尔扎克小说中最普遍的因素,其他事情时有时无,只有金钱常在。”在《嘉莉妹妹》里所描写的同样让读者看到:金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说中的人物看来,金钱是个谜,正如时至今日在许多人心目中金钱仍然是个谜一样。心地善良的推销员德鲁埃发现钱来得相当容易。反正他四处推销商品,只要签了一份订货单,到时稳能得到一份回扣(佣金)。钱就这么着几乎毫不费劲儿地到手了——回头也是毫不费劲儿地给挥霍掉了。然而,对嘉莉这样一个去芝加哥谋生,贫穷但又充满欲念的农家女来说,钱——却是一种手段,借之可以获取她渴求的生活中的一切东西。可是,对那位养尊处优的豪华酒吧经理赫斯特伍德来说,想当年金钱根本算不得一个问题,只是让他满足自己对嘉莉的情欲的一种工具,殊不知到了最后他钱财耗尽,只有苟延残喘地活命——他不得不上街乞讨度日。

从德莱塞在《嘉莉妹妹》中所写到有关金钱的真正含义的论述中,不难看出,作者明确认为:金钱断乎不能看做是交换的一种手段,实质上,它是凝聚起来的劳动。在他那个时代,尽管人们两眼都被金钱的定义掩盖下的谜蒙住了,但是德莱塞却心明眼亮,对金钱具有明确认识。正如美国批评家菲力普·拉弗所说,德莱塞“像巴尔扎克一样,对金钱权势机器的运转了如指掌”。

《嘉莉妹妹》缘何令人爱不忍释

为什么《嘉莉妹妹》时至今日依然是那么意味隽永,那么扣人心弦,那么令人爱不忍释?主要是因为德莱塞塑造人物的功力高超,在他笔下,即使是次要人物也各具个性,而主要人物,不消说,形象丰满,有血有肉,个个都塑造得很成功。许多批评家赞扬德莱塞能够像托尔斯泰那样满怀同情地塑造人物,同他笔下的人物心心相连,甚至使读者也都深有同感。为了创造出个性鲜明,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物形象,德莱塞充分发挥其营造环境气氛的超群才能,充分描写观念形态、社会制度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客观揭示贫困等诸多社会问题。从而使其笔下人物具有坚定的现实基础。在《嘉莉妹妹》中,他像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一样,创造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场面壮阔,构思宏伟,其中人物各具面貌,真实可信。

德莱塞对赫斯特伍德这个人物的塑造,是一大成功。他对赫斯特伍德绘声绘色的描写,几乎压倒了嘉莉的情节,这是突出男人堕落的主题。题材的处理,令人回肠荡气,为希腊戏剧家首倡此类主题以来最为动人的作品之一。在赫斯特伍德身上,共性与个性是那样浑然一体,让读者几乎分辨不出来。赫斯特伍德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职能的化身,一个美化了的大管家。他的一生都是由他作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芝加哥一家高级酒吧经理这样的地位生发开来,并且始终围绕着这一地位打转的。此人老于世故,举止随和,通达善变,看上去好像与生俱有,其实显然是他的性格使然。而他的性格却是由他的职业逐渐形成的,其后果在他缓慢、痛苦而又悲惨的堕落过程中始终有着影响。

在德莱塞的笔下,赫斯特伍德这个人物形象写得始终跟他的人品、本职工作和社会地位丝丝人扣。不论从思想上或是从社会的视角上说,德莱塞对这个人物全都了如指掌,并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人物个性已跟他的地位对他性格的影响惊人地融合在一起。当时,芝加哥还是末开化的、新兴的城市,赫斯特伍德正好属于具有这样特色的发展中城市。像他这样一个人跑到纽约去,实际上注定是站不住脚跟的,因为纽约这个大都会名人云集,富豪望族比比皆是。由此可见,他对嘉莉的情欲并不是他日益衰微的唯一原因,也不是他颇有悲剧味道的堕落的唯一原因。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说,赫斯特伍德一旦丢掉了他在芝加哥的社会角色,他的悲剧便接踵而至。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比写照

从结构上说,这部小说由经过周密的平衡安排、互相形成对照、一兴一衰的两份生平履历所组成。它也是在豪华与贫穷对比的基础上写成的,主要围绕着嘉莉的崛起与赫斯特伍德败落来进行对比描写。通过互相并列、反衬的种种事件,女主人公获得了名声与安适,而男主人公则失去了财富、社会地位、自豪感,最终连性命都给丢了。这种对比写照,乃是德莱塞最擅长的文学技巧之一。他在自传《印第安纳的节日》一书中写道:“没有对比写照,就没有生活。”难怪他在四个主要人物——嘉莉、德鲁埃、赫斯特伍德与赫斯特伍德太太之间,他们与其他许多次要人物之间,乃至于叙事状物,或是写景抒怀,或是抚今追昔,总之,细心的读者不难发觉,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对比写照。有的批评家还指出,当时颇为流行的索尔斯坦·凡勃仑的名著《有闲阶级的理论》中提到诸如消费攀比等论点,作为小说人物欲念的心态表现,德莱塞在《嘉莉妹妹》与《美国悲剧》里描写得可谓挥洒自如,淋漓尽致。当然,与赫斯特伍德不同,嘉莉远不是一个富有个性的人物。她是一种社会典型,是当时庸俗歌曲里的那种“贫苦的、自食其力的姑娘”——说得更确切些,乃是一个多世纪以前的美国外来妹——但写得栩栩如生,不同凡响。附丽在嘉莉身上的,读者一望可知,是一种美国人的命运模式。她心高才低,富于感情与欲念,走的是一条典型的道路。那个时期,美国城市对农村正在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嘉莉离开了农村,眼看着自己被抛进了芝加哥这个目迷五色的世界。说不定她日后会步步攀高,得到豪华的服饰与奢侈的享受,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恣意放纵自己的情感。但这一切的一切,只能通过一条不正经的邪恶道路方可达到。

像嘉莉这样的一种命运模式,确实令人怵目惊心,因为它与那个时代的道德观念大相径庭。然而,通过小说《嘉莉妹妹》却又透露出一种社会预言。类似嘉莉式的女人,今天在纽约和好莱坞,乃至于世界上其他大城市,可谓俯拾即是。实际上,嘉莉妹妹在文学上来说是对一种人物类型的预报。这种类型的人物,时下已成为各种传媒闲话栏、脱口秀里的主人公。她早已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不足为怪。但是,远在一个多世纪前,年轻的德莱塞率先揭示了这种类型人物的产生、动机,以及使这种类型人物臻于成熟的社会因素,料想今日里再也不会有人来追本穷源了。其实,包括《嘉莉妹妹》在内的所有德莱塞的主要著作,核心都是作品的道德深度。德莱塞始终非常关注美国社会里愈益明显的贫富悬殊所蕴含的道德后果。他认为,邪恶是个问题,而且具有社会性。他在所有小说里都写到了社会历史、邪恶产生的社会过程。野心、追求、欲念——这一切都围绕着邪恶这个问题,而邪恶这个问题又围绕着金钱的作用打转转。他把社会根源与人物命运的个别模式连在一起了。著名作家詹姆斯·法瑞尔概括地说过,德莱塞的现实主义就是关于社会结构的现实主义,正是在他的成名作《嘉莉妹妹》中,他头一个把这样的人物形象给了美国文学。

德莱塞:美国文学的一种活的传统

德莱塞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就显示出他的非凡才华,声誉炬赫,独步文坛,是继惠特曼、马克·吐温之后的又一位现实主义大师。而乔治·斯奈尔又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德莱塞继承了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的小说家的传统而集其大成,二十世纪的任何美国作家都无法与之伦比。作为生活的纪实者,德莱塞可与托尔斯泰、菲尔丁、巴尔扎克等作家相媲美。不论斯奈尔的评述是否中肯,但德莱塞那气势磅礴、充满现代美国本土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及其丰富的创作经验,确使一代又一代美国作家,从舍伍德·安德森到福克纳,全都受益,并为美国文学走向世界铺平了道路。尽管他写得不那么优美、雅致,有时行文滞重,但在很多作品中却极其成功地塑造了不少具有坚实生活基础的人物,诸如嘉莉妹妹、珍妮姑娘、克莱德、赫斯特伍德和考珀伍德等都已成为美国文学中的典型。由于德莱塞最擅长通过大量的真实细节来展现人物的社会背景,他的小说不仅具有生活真实感,而且还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历史时代。但是,说到底,他的文学道路毕竟是从创作《嘉莉妹妹》开始的,初试身手,便在美国小说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塑造了美国文学中的典型。在评论《嘉莉妹妹》时,还是詹姆斯·法瑞尔说得好:德莱塞赢得了胜利,今天他已成了美国文学的一种活的传统。他帮助把美国创作提高到世界文学的水平。这就是他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作出的重大贡献。

世事沧桑,百年巨变,想当年美国文坛上走俏的,诸如《晴溪农庄的丽贝卡》、《侠义之花遍地开》和《格劳斯塔克》之类的媚俗小说,被无情的岁月所淘汰的何止千万;而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却在严峻的考验中始终魅力不减,历久弥新,由此可见确实是一部不朽的杰作。

一九九九年盛夏,识于上海西郊茅丹庐

二○○四年秋,略有增删,于上海圣约翰名邸

书评(媒体评论)

《嘉莉妹妹》像一股强劲的自由的西风,席卷了株守家园、密不通风的美国,自从马克·吐温和惠特曼以来,头一次给我们闷热的千家万户吹进了新鲜的空气。

——[美]辛克莱 路易斯

在《嘉莉妹妹》中,德莱塞像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一样,创造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场面壮阔,构思宏伟,其中的人物各具面貌,真实可信。

——[美]亚历山大·克恩

大概世上自古以来存在过的一切忧郁、阴暗和沉重,在他笔下都有所反映……他神情沮丧,他不知如何改变生活,因而他描绘生活一如所见——真实,毫不伪装。

——[美]舍伍德·安德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5: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