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舍作品经典(上下)
分类
作者 舒乙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文中的细节是那么平凡,语言朴素直白到平头百姓说的大白话,不会为诱惑读者故意雕饰文字,却能使一个个见棱见角的方块字鲜活起来。勾描人物,涂抹风景,无论笔墨或浓或淡,化技巧于无形,文章自然、率真地从心底流淌出来,一看便知是老舍,这位饱经苦难的人民艺术家,他所思索的问题使他的著作往往具有深邃的内涵,成为人类思想宝库中闪光的珍藏。

内容推荐

本书收集了老舍的主要作品《老张的哲学》、《正红旗下》、《牛天赐传》、《猫城记》、《月牙儿》、《微神》、《上任》、《黑白李》、《也是三角》、《柳屯的》、《邻居们》、《丁》、《断魂枪》、《柳家大院》以及戏剧《茶馆》等。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目录

上卷

茶馆

牛天赐传

猫城记

月牙儿

黑白李

上任

大悲寺外

柳家大院

也是三角

邻居们

下卷

老张的哲学

文博士

正红旗下

不成问题的问题

微神

小人物自述

柳屯的

断魂枪

试读章节

三 子孙万代

牛老太太的黄净子脸上露出点红,不少的灰发对小髻宣告了独立,四下里搭落着。一对陷进点去的眼发出没尽被控制住的得意的光,两只小脚故意的隐慢而不由的很忙叨。她得住了个施展才能的机会;英雄而得不到相当的机会,象千里马老拴在槽前。她预备天赐的三天呢,这与其说是为天赐,还不如说是为她自己;办三天不办,天赐一点也不在意,反正他有了纪妈那两口袋奶;还有什么可虑的呢。牛老太太得露一手。多少年了,老没个事儿办,这个机会不能轻易放过。

带领着老刘妈,四虎子,和牛老者,她摆开了阵式。牛老者不反对,可是没想到事情会这么复杂。他以为办三天不过是请上几家亲友,叫厨子作上几桌鱼肉多而吃完非睡觉不可的菜而已。太太告诉他的事,他简直莫名其妙。事多去了,拿叫厨子这一项说,就够写一本书的。几件小烧,几个饭菜,几件冷晕,几道点心,几个大件,哎哟,太太好象是要开饭馆子。菜定好,登时就是怎样赁桌椅,而桌椅上还要铺垫呢,而铺垫也有种种呢。牛老者作了一辈子生意了,没有一项生意象办三天这么复杂的。他的脑子仿佛要肿起来,直嗡嗡的响;只能照计而行,太太说什么是什么吧。太太有嘴,他有腿,跑吧。跑得太累了,他会找个地方睡会儿去,省得回到家中又被派出来。太太手下的几员大将,数他不中用。

老刘妈,别看快七十了,是非常的努力。一夜的工夫把桌子的铜件全擦得像电镀的,椅垫子全换了新套。她的脚太吃力,可是有摔几个跟头也不灰心的坚决。她的眼虽都睁着,可是左边那只和瞎了一样,只管流泪,不负其他一切的责任。但这不成问题,左眼不中用,右眼便加倍的努力:歪着头,用右眼钉着东西,擦,洗,缝,补,嘴还唧唧的出声,颇象小鸡歪头出神的样子,可是没闲着。她不能闲着。她得捧姑奶奶一场。

刘妈打内,四虎子打外,这小子的腿好似是机器。从一方面说,牛太太对他很失望。他从十二岁便在牛宅,太太本想把他训练成个理想的仆人四虎子干脆不受训练。二十岁了,还是用嘴呼吸气,鼻子只管流清汤。说话永远和打架一样,没有一句和气的。眉头子拧着,冬夏常青的脑门上出着汗。在另一方面讲,牛太太不能免他的职。他是她的亲威,况且他忠实。办事不漂亮,可是不惜力呢;为买一斤白糖,他能来回跑六趟。这虽然费点夫,可是跑得是他的腿,太太也就不便太挑剔了,他永远不等听明白了就往外跑,而后再跑回来问,要不然怎么老出汗呢。

纪妈以奶娃娃为正业,所以太太没派她什么别的差事。可是奶娃娃也得有个样儿,得加紧训练。怎样抱娃娃,怎样称呼人,怎样立着,太太一丝不苟的全教导下来。两天的工夫,纪妈的脚尖居然翻的减少了度数,而每一张嘴会想把“唵”改成“太太”。穿上了新蓝布裤褂,头也梳整齐,除了嘴角还一时紧缩不来,看着实在有个样子了。

至于咱们的英雄,也真算露脸,吃的香,睡的好,尿的勤,哭得声高,仿佛抓住了生命而要及时的享受。他一哭,六只小脚全往这儿跑,纪妈先到,太太居中,刘妈殿军。一人有一种慰问,可是他全置之不理,任情的哭下去,直到口袋乳送到唇边为止。他晓得他是英雄,是皇帝。

三天到了。老鸦还作着梦呢,牛家的人就全起来了。世界上的人虽多,但是自家添人进口到底是了不得的事。细想起来,自要你注意自家的事,也就没那么大工夫再管世界了。牛老太太的自私是很有理的。一个娃娃的哭声使全家颤动,必须充分的热闹一回,孩子哭继以狗咬,生活才落了实。牛老太太高兴,她的儿子必须是全家大小与亲戚朋友的欣喜的中心。她自己打扮停妥,开始检阅部下:牛老者的马褂没扣好,首先挨了申斥。四虎子的耳朵上竟自还有泥,男人简直没办法!老刘妈都好,就是直打哈欠;太太本想叫大家早起,为是显着精神,敢情有的人越早起越不精神;理想与事实常这么拧股着。纪妈很不坏,就是不大喜欢,大概是想起自己的娃娃;这是她自己找别扭。天赐还睡呢,可是全份武装在半夜里已经披挂好:全是新的,头上还戴了小红帽,帽沿上钉着金寿星看着十分的不自然,可是很阔气。

检阅完毕,天还没亮呢。借着烛光,太太指挥着陈列礼物。牛老者的朋友大多数是商人,送来的多半是镜框和对联。镜框中的彩画十张有九张是“苏堤春晓”,柳树真绿,水真蓝,要是不从艺术上看,颜色的浓厚倒颇有可取;苏堤上立着个打洋伞的大姑娘,比柳树高着一头,据牛老者看这很有画意。框子可是不同,有的是斑竹的,有的是黑木头的,有的是漆金的。太太把漆金的定为头等,叫四虎子给挂在堂屋的正面,其余的分悬左右。对联都象是一个人写的,文字也差不多,最多的是“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都挂在东西屋;太太不大喜欢对联,因为与小娃娃没关系。到底是亲戚送来的切于实用,小衣裳,小帽子,小鞋,还有几匣衣料。按着规矩说,应当送小米鸡蛋糕与黑糖,可是大家都知道既非牛太太作月子,似乎不必这样送。牛太太也很满意。自己既享用不着,都便宜了纪妈,那才合不着呢。这些礼物都摆在堂屋的条案上。陈列妥当,厨子到了,开始剁肉,声势浩大,四邻的识见不广的狗全叫起来。牛老太太叹了口气,这才象回事。打算叫自家威风凛凛,得设法使狗们叫,这才合规矩。

老刘妈的手指全是红的,染了多少红蛋,几乎没人能知道。鸡蛋设若会觉到骄傲的话,这是最好的时机了。就是那小而不起眼的蛋,涂得红红的便也登时显着特别的体面。况且那些平常和“蛋”发生关系的字眼,在此刻全似乎没有联属,而另有一些以“红”为中心的吉利话儿和它打成一气。老刘妈把染好的蛋都放在铜盘子上,象几盘子什么神秘的宝珠,鲜艳,浓厚,圆满,带着子孙万代的祥气。红蛋预备好,她和太太细心的研究了一番,把洗三该有的东西,如艾子水,如老葱,如带孔的老钱,如烧矾末,全都放在天赐的左右,看起来非常的严重,仿佛生命的开始比一师人马的开拔还要复杂;在一条小生命上的希望是无穷无尽的。

八点以后,亲友陆续的来到。牛老太太接待亲友的神气很值得注意。她的态度便是慈善的本身,笑着,老眼里老象含着点泪光,带出非常感激大家的意思。及仔细一看,她是对自己笑呢。她觉到自己的能力,她是叫大家看看她的本事与优越。对那些穷苦一点的亲友,她特别的谦和,假如他们是借了债而来行人情的,那正足以证明她的重要与他们的虔诚。是的,她并没有约请这些苦亲友,而他们自动的赶上前来。无论怎样为难,他们今天也穿得怪干净,多少也带来些礼物,她没法不欣赏他们的努力——非这样不足算要强的人。王二妈的袍子,闻也闻得出,是刚由当铺里取出来的;当然别的物件及时的入了当铺。李三嫂的耳环是银白铜的。张六姑的大袄是借来的,长着一寸多。牛老太太的眼睛把这些看得非常的清楚;很想奖励她们一番,可是她的话有分寸:“哎,没敢惊动亲友:这怎说的,又劳你的驾;来看看小孩吧。”

她心里明白——“本来没想请你们。”她们也明白,可也另有一派答对:“应该的呀,给你来贺喜;要不是那个呀,昨天就来帮助你张罗了;都仗着你一个人,可真不容易!”

说着,来到天赐的展览室,大家一齐失声的“哟!怎么这么胖呀,多体面呀,可是个福相!”P63-65

序言

五把钥匙

老舍先生是北京人

满族人

穷人

生于上世纪最末一年,死于一九六六年“文革”初起

一生有近十年生活在国外

以上五点对他来说,最为重要,是了解他、懂得他的五把钥匙。

北京是金、元、明、清几代王朝古都,文人出了无计其数,但是,说来奇怪,真正流传百世的大文学家倒没有几个,远不如南方的名士多。数来数去,北京的大文学家大概只有元代的关汉卿、明代的李汝珍、清代的纳兰性德和现代的老舍了。

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北京,其后隔了二十五年,到了五十岁又回到北京,直到去世,他六十七岁时死于北京。也就是说,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北京过的,是个地道的北京人。这一点,帮了他的大忙,北京是他的写作源泉。

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一般公认的有以下几种: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这九部代表作,了得很,全部是写北京的。可以说,老舍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写北京的。

从时间跨度上看:老舍先生的处女作《老张的哲学》写于一九二五年,是写北京的,当时他二十六岁;他的压卷之作是小说《正红旗下》,写于一九六三年,也是写北京的,当年他已六十四岁。也就是说,他写了一辈子北京。

从数量上看,老舍长篇小说的百分之六十是描写北京的。一九四九年以后他写了十四部大型话剧,除《西望长安》和《神拳》外,全是以北京为背景地点的,就连《西望长安》和《神拳》也各有一幕是发生在北京的。

这里要指出一个有趣的事实:虽然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北京度过的,但在老舍先生从事写作的四十一年里,他的大部分时间却并不住在北京,只有一九四九年后的十七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其余的时间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武汉,在重庆,在北碚,在纽约。可是,不论他在哪里,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老舍先生有一篇著名的散文,叫《想北平》,写得十分感人,其中有一段把他的心情描写得极贴切:“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蜒,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老舍先生有一个重要的文学主张。他以为热烈的追忆往往能写出绝妙的传世之作。他说:最熟悉的,不管多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就可能产生出最好的作品来。这是切身之谈,是在说他自己的经验。

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是相当真实的,山水名胜古迹胡同店铺基本上用真名,大都经得起实地核对和验证。这些真地名在老舍著作里一共出现过二百四十多处。这个庞大的数字,不仅构成老舍作品的一大特点,而且为它们增添了强烈的立体感、真实感和亲切感。

作为北京人,老舍先生用北京话写作,这又使他占了好大的便宜。“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文学走上了用白话文写作占主导地位的新阶段,但是最初的白话文是一种欧式语法的白话文,一般的平民并不懂,读这种白话文著作对他们来说也不亚于读天书。老舍先生走了一条新路,他的头四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日》、《二马》和《小坡的生日》给当时的文坛刮来一股清新的风。他是第一位纯粹用北京人的口语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他为自己提出的奋斗目标是,用平民千字文深的一千个字写出好文章来。用最简单的话,几乎是儿童的话,来描写一切。这是破天荒的大胆提法。现在,这种写法已经司空见惯,而且成了光荣的传统。但是,在当时,在20世纪20年代,这种写法是带有革命性的转变,而且并不为当时所有的人所接受,不少人就以为老舍先生的文字太缺乏书生气,太俗,太贫,近于车夫走卒的俗鄙。老舍先生曾大声地回答过这种指责:“我一点也不以此为耻!”

总的说来,老舍先生主张用方言写作,一则带有地方色彩,永远具体而生动,二则它绝对是口语。他自己就在作品中大量地用北京方言写作。北京话素以轻快豳默生动闻名天下。老舍先生得了地利之功,他的文字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被誉为最活泼的、最俏皮的、最有音乐性的、最流利的和最上口的。当时有些批评家说老舍的文字地方色彩太浓.可是.后来不论是国语还是普通话,都偏偏规定以北京音为基础,于是,老舍先生的文字反而成了大家学习的范文。老舍先生创造了一种仅仅属于他自己的,经过节选、加工和改造了的漂亮的北京话,并不是记录型的所谓“京片子”,并用它进行文学创造,甚至用它来描写,譬如说,车夫走卒如何形容日落。由于在语言文字上的杰出贡献,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

老舍先生诞生在一个满族低级军官的家族。满族是个熟透了的民族,满族人多才爱艺,非常善于学习,后来全面继承了汉文化。一个清末普通的满族人,多多少少都会唱两句京戏或者牌子曲,会玩一两样乐器,会养鸟,会种花……总之,在文化上相当成熟。这个满族出身背景,对一位作家来说,非同小可。有过一个统计,老舍先生本人的爱好多达十多种:打拳、唱戏、养花、说相声、藏画、玩骨牌、和小孩子交朋友、下小馆、念外文、写字、养猫、旅行、行善、赠友、起名字、劳动、收藏小珍宝等等。由于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熟悉和热爱,老舍先生除了写小说之外,还热衷于写戏剧和曲艺。和同代的文学家相比,他称得上是一个“全才”,他除了享有“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人之一”和“著名戏剧家”的美称之外,还被叫作“曲艺改革的创始人”。由抗日战争时期起,他就开始写大鼓词、单弦、快板、太平调、河南坠子、相声,后来,他还为曲艺艺人写了一出多幕戏,教他们用各种曲牌去演唱,像演歌剧似的,他为这种形式的戏取了一个新名字,叫“曲剧”。现在,舞台上不仅有曲剧上演,北京还有专门的曲剧剧团了。老舍先生这种多面手的本事和他的满族出身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老舍先生一岁半的时候,父亲死于和八国联军的战斗中,以后的日子完全靠不识字的母亲替人家洗衣服、做针线活儿和帮佣过活。他小时候,除了几个扣泥饽饽的小模子和涂了红颜色的羊拐之外,夏日由老槐树上吐丝而下的“吊死鬼”(槐虫)是他的不要钱的好玩意儿。他和母亲相依为命。长大之后,一闭眼,他就看见苦命的母亲和自己清贫的童年,心中充满一种悲凉感,不由得常常满腔激愤。苦境给了他一副瘦弱的身体,但同时也给了他顽强坚韧的性格和勤劳务实的精神。当他成为作家之后,他称自己为“写家”,像木匠和车夫一样,每日必须伏案操劳,除非生病卧床不起,同行们一致叫他做“文艺界的劳动模范”。他的多产正是他孜孜不倦的报偿。

长期生活在穷人杂居的小胡同里,使他对城市贫民的生活非常熟悉,尤其是对拉车的、做各种小买卖的、艺人、妓女、耍手艺的、巡警、看坟的、小职员以及大杂院里半饥饿的老人、妇女和孩子们了如指掌。他对他们的惨状有着切身的体验,充满了深厚的同情。他是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把他的最感人的作品都献给了穷人,希望唤起他们对悲惨命运的抗争,希望孩子不再穿不上裤子,男人不再卖命,女人不再卖肉,都能过上人的生活。

老舍先生的作品有两个表面看起来并不很容易捏合在一起的显著特点,一个是它们的悲剧倾向,另一个则是它们的幽默风格。以前面介绍过的九部代表作为例,几乎篇葡都有悲剧,或者通篇就是大悲剧,而且悲得快让人透不过气来,然而,它们并不是那种沉着面孔、正面控诉的血泪俱下的文字,相反,它们的外表往往都是调侃的、诙谐的、俏皮的,甚至是嬉戏的。老舍先生擅长用笑讲哭的故事。从风格的渊源上看,他的故事里很有些晚清小说作品里的嬉笑怒骂,也流露出一些狄更斯的洒脱说笑。他的这一手功夫堪称是“含泪的笑”之大手笔,具有极大的震撼力和命中率,其效力之大常常超过正统的批判武器。随饱经风霜的生活历程的延伸,老舍先生越是晚年的作品,在这方面越有神采,在《茶馆》上演的剧场里,他的无与伦比的妙语,几乎一句一个“碰头好”,哄堂大笑,从头到尾,此起彼落。观众恨不得把欣赏京戏名角的手段,诸如叫好、喝彩、跟着剧团跑有一场看一场,等等,都用在老舍话剧的观赏里。他们觉着看他的戏“过瘾”、“有嚼头”,而且把他的台词都当成了口头语,像“别把这点意思弄成不好意思”、“我就是忘了姓什么,也忘不了您这档子事”,非常便当地放在生活对话中,成为现代语言中最机智、最风趣的点缀。

细细看来,老舍先生作品的这两大特点的形成,和他的穷人出身关系极密切。老舍先生外表热情温和,可是,在文字中,他老说自己是个悲观主叉者。他的内心极为严肃。一九三七年他开始写自传体小说《小人物自述》,其中有一大段自白,看了使人惊心动魄,甚至不寒而栗。

每逢看见一条癞狗……我就要问:你干嘛活着?你怎样活着?在这条狗东西身上我看见自己的影子……和这条狗一样,得不到任何回答,只是默默地感到一些迷惘,一些恐怖,一些无可形容的忧郁……

然而正像在同一篇作品所写的,他由一片黑暗中走了出来,他并不知道是怎样摸索着走出来的。“走出来,并无可欣喜;想起来,却在悲苦之中稍微有一点爱恋”。这点爱恋把他由悲苦中升腾了起来,强打精神,咬着牙,把泪全咽到肚里,将嫉恶如仇和舍命从善同样发挥到极点,并且超过这个极点,开始用笑脸面对世界,大彻大悟,大慈大悲,成了一个大幽默家,信笔写来,嬉笑唾骂皆成文章。

老舍先生诞生在一个可以称作产生巨人的年代,他和许多近代著名人物同庚。郑振铎、王统照、周恩来都和他同年诞生。历史发展到他们那个时期突然加快了脚步,由几千年后缓慢和相对平静的境地进入了一个跃进和千变万化的状态。他们是旧时代的最后一批产儿,也是新时代的第一批婴孩。在他们身上,旧的传统留了许多遗迹;可是,新鲜的事情,外国的东西,也同样对他们大有影响。老舍先生在中学时期受过严格的古文基础训练,十八岁能写出一笔极为纯正的对仗工整、用典丰富的格律诗词,而且颇有唐诗的风韵。二十五岁,他到了英国,一住五年,讲一口地道的伦敦音,能用英文阅读世界名著,能用英文写作,他到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新加坡。一九四六年以后又在美国生活了近四年。他的这种经历使他能够站在两根坐标的交汇点上。纵坐标是民族传统文化,横坐标是近代世界文明。这两根坐标给了他对事物的犀利的鉴别能力,使他能站得比较高,看得比较远,具备了成为一个现代思想家的基本条件。不能说老舍先生有什么了不起的深刻的思想体系,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在每一个作品里确实都在认真地思考问题,而且,往往是很大很大的问题,他的答案也是带有强烈的独立见解的。他在《二马》里提了一个为什么中国人是“出窝老”的问题;他在《猫城记》里提了一个为什么中国人不会自己走路,老是一窝蜂似的跟外国学的问题,他甚至惊人地预见了一股狂热的风能把所有的书都烧掉,去“革”图书馆的“命”;他在《四世同堂》里提了一个中国的沉重的文化包袱问题……老舍先生是文学研究会的“艺术为人生”观点的热烈拥护者和实践者,他所思索的问题使他的著作往往具有深邃的内涵,成为人类思想宝库中闪光的珍藏。一部在国内引起争议的《猫城记》,在老舍先生去世后,竟在苏联一国连续再版发行了七十万册,并不是因为这部书的艺术有多么强,倒是它的思想,对人的行为深刻的剖析使它成为了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被誉为世界上三大讽刺名著之一。

作为一个文学家,老舍先生是“以文载道”的坚定反对者,他历来不主张文学有很短见的功利目的,他主张文学是独立的,有它的特质。他甚至大声地呼吁道:对文学,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他强调感情,强调美,强调想象,以为舍此三点绝不成其为文学。他在文学语言上下工夫,他不准别人改动他的哪怕一个标点,说每个标点他都反复推敲过。他在文学体裁上不断地进行试验,写一韵到底的新长诗,把昆曲改成话剧,在话剧里加“数来宝”,发明“曲剧”,把意识流、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嫁接在一起,搞“大洋若土”,搞“旧瓶装新酒”。总之,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形式美的探索者,正如他在总结《骆驼祥子》的创作经验时所说:“虽然每天落在纸上不过是一二千字,可是在我放下笔的时候,心中并没有休息,依然是在思索;思索的时候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

老舍先生不幸去世之后,自从一九七八年以后,国内外已新出版了上百种他的各种著作,在中国内地,在北京,在日本,在欧洲成立了四个老舍研究会,编著出版了五十多种老含研究专著,先后掀起了三次全国性的他的名著上演高潮,而且把中国话剧第一次带出了国。

身后的盏况,时间的考验,地域的覆盖,一起向人们传递了一个信息:老舍先生,这位饱经苦难的人民艺术家,这位中国现代文豪,深深活在人们心中,像一块不朽的丰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