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500余张珍贵图片记录了100个在梨园历史上有过非凡成就的名伶及其故居的影像,经过亲身的走访、调查、翻阅查找大量有关书籍、报刊资料,详述了故居的概况及主人不平凡的经历。本书是一部难得的、为后人保留京师梨园历史发展轨迹的珍贵历史文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京师梨园故居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刘嵩崑 |
出版社 | 江西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500余张珍贵图片记录了100个在梨园历史上有过非凡成就的名伶及其故居的影像,经过亲身的走访、调查、翻阅查找大量有关书籍、报刊资料,详述了故居的概况及主人不平凡的经历。本书是一部难得的、为后人保留京师梨园历史发展轨迹的珍贵历史文献! 内容推荐 有人品读城市,有人品读房子。而北京,无论是城市还是房子都充满魅力。本书作者选取了100个梨园名伶的故居,详述了故居的概况及主人不平凡的经历。那些无言凝立的自墙灰瓦与或精致、或朴厚的老四合院落见证了主人曾经的辉煌,其中所散发的淳厚典雅风韵,足以令人细细品味。 作者刘嵩崑先生矢志京剧艺术,遂以20年的时间进行创作,以期传继民族经典文化。本书笔墨洗练,记述翔实,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京剧史料。随着光阴流转,作者所探访的部分故居,今已替为新建,所以这些图文也已经成为京剧艺术发展厉史的重要见证。 目录 序 余三胜 程长庚 张二奎 俞菊笙俞振庭 杨隆寿 谭鑫培 茹莱卿 陆华云 尚和玉 叶春善 小兰英 杨小楼 时慧宝 王又寰 迟月亭 金仲仁 恩晓峰 周瑞安 张德俊 郭仲衡 高庆奎 余叔岩 言菊朋 雷喜福 刘砚芳 张春彦 贯大元 李洪春 马连良 白云生 孙毓堃 李宝櫆 杨宝森 奚啸伯 李万春 王少楼 李盛藻 王琴生 徐东明 叶盛兰 梁益明 高盛麟 李桂春李少春 王金璐 李和曾 袁氏昆仲 梅巧玲 乔蕙兰 朱文英 陈德霖 苏雨卿 孙怡云 吴彩霞 王瑶卿 阎岚秋 诸如香 王蕙芳 梅兰芳 姚玉芙 李多奎 荀慧生 尚小云 于连泉 赵桐珊 程砚秋 黄玉麟 新艳秋 魏莲芳 梁小鸾 宋德珠 言慧珠 张君秋 毛世来 李世芳 吴素秋 童芷苓 李玉茹 李玉芝 赵燕侠 钱金福 范宝亭 郝寿臣 金少山 刘砚亭 候喜瑞 裘盛戎 袁世海 刘赶三 王长林 郭春山 萧长华 慈瑞泉 宋凤云 马富禄 朱斌仙 叶盛章 曹心泉 徐兰沅 杨宝忠 沈玉斌 附录:300条街巷之名伶故居 宣武区 崇文区 东城区 西城区 后记 关于作者(跋) 试读章节 程长庚 程长庚(1811-1880),谱名闻檄,又名椿,字玉珊(一作玉山),号荣樁,乳名长庚,堂号“四箴”。剧界均称其为“大老板”,与余三胜、张二奎被誉为老生“三鼎甲”。祖籍安徽省潜山县河镇乡新联村程家井。生于清嘉庆十六年农历辛未十月初七午时,为程颐51代裔孙。父名祥淮,字凤鸣,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一生务农。母张氏。长庚自幼酷爱戏曲,后因其父病倒,又有一妹,一家四口生活艰难,经其舅父张坦介绍,遂人怀宁县石牌镇一弹腔(徽调)小科班习艺,工老生兼学净。长庚性聪慧悟性好,不久便出台首演《文昭关》,深得班主喜爱。为了深造,与舅父步行进京,有幸拜米喜子(应先)为师,得米师举荐人“和盛成”昆班再学艺,艺成后得米师青睐。时逢吏部尚书穆阿彰为其母办寿辰堂会戏,米师令徒替演,此举乃有意提携,程自此一炮而红。时三庆班原班主高朗亭因年事已高,主动让贤与“宝善堂”主人“小元宝”陈金彩掌班。陈班主在堂会上视程长庚为奇才,遂邀其搭入三庆班。 程长庚嗓音高宽洪亮,声情交融,且行腔优美动听极为感人。他潜心研究,熔徽腔、汉调、秦腔、京腔、昆曲于一炉。他的演唱重于唱情,以声传情,感动观众。更重视塑造人物形象,展现角色的性格。他精通唱、念、做、打之“四功”和手、眼、身、步、法之“五法”,以高超的演技来表现人物。除本工老生戏外,亦能武生、小生、花脸戏。昆乱不挡,文武皆能,能戏300余出。擅演《群英会》《取南郡》《文昭关》《战樊城》《镇潭州》《鱼肠剑》《战长沙》《让成都》《状元谱》《借赵云》《天水关》《举鼎观画》《华容道》《临江会》《战太平》《法门寺》《八大锤》《捉放曹》《击鼓骂曹》《安居平五路》《长亭会》《风云会》《钗钏记》等。尤擅演鲁肃、岳飞、伍子胥等人物,享有“活鲁肃”之美称。“同光名伶十三绝”所绘为其演《群英会》之鲁肃。他为京剧的诞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有“徽班领袖”“京剧鼻祖”“开山祖师”“至圣先师”“乱弹巨臂”“老生泰斗”“伶圣”“剧神”等诸多美誉。 自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庆班班主陈金彩主动让贤程长庚掌班,他接任后将三庆班管理得井井有条。待人宽厚,公正无私。所立班规极严,不容有所违犯,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凡演出期间,班内演员不论何人不准再搭他班串演,为此他曾处罚过名丑刘赶三。一次程因拒演堂会戏而遭绑架,为恪守班规言道:“挨打我可以忍受,若让我乱班规则不可!”他曾大胆地废除了戏班“站台”陋习。早年开演之前,凡旦角演员均须到台上站立,供看客欣赏,若遇权势之人,还要赔笑甚至玩乐。程班主认为这是对艺人的人格侮辱,不顾一切将其废除。他对演员一视同仁,人手不够时,克己利人甘当配角。曾为徐小香主演的《监酒令》傍演陈平,为何桂山主演的《白良关》傍演尉迟宝林等。他认为主演配演都是为把戏演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好比红花配绿叶。演戏不管角色大小均须认真负责,遇有演员偶有失误,事后叫到一边指出,当面规劝,从不当场奚落,使人难堪。凡遇同仁生活上遇到难处,他总是慷慨相助。由于对同仁的厚道,换来了大家对他的尊重与爱戴。 咸丰十年(1860)农历六月初六日,三庆班被宣召进宫献艺。程长庚、卢胜奎、徐小香等联袂演出的《群英会》,博得了咸丰帝和懿贵妃的欢喜,文宗当即赏程五品顶戴,擢为内廷供奉,授命其接替已故张二奎的精忠庙庙首之职,并总领三庆、四喜、春台三大徽班,当时和春班暂时报散。程长庚对观众喝彩极不赞同,认为对演出影响极大。进宫演出时,曾为此特奏请皇帝恩准在他演出时免于叫好。他极为爱才,并能慧眼识才,曾让谭鑫培改为老生、劝孙菊仙从艺下海、使汪桂芬另辟蹊径,终使三人各创流派,成为老生“新三鼎甲”。杨月楼得其极力提携,继承三庆班主近十年之久,直至病逝。 光绪五年农历乙卯十二月十三日(1880年1月24日),程长庚准备告别舞台回归故里颐养天年,决定抱病演出谢台戏《华容道》,虽经多人相劝均被婉言谢绝,孰料“关云长”出场不久,竟口吐鲜血倒在红氍毹上,一代京剧鼻祖驾鹤西去,享年69岁。葬于京城彰仪门外石道路旁北侧。时隔127年,今已无法寻觅。 程长庚妻室庄氏,因无子嗣,其堂兄闻瀚将其三子章瑚过继为兼祧子,未人梨园。另其叔伯兄闻菘之子章圃为长庚养子,鼓师,曾为程长庚司鼓,有“硬点子”之称。曾掌“四箴堂”科班,光绪十五年(1889)病逝,享年44岁。生有二子:长子遵孔,即程继先(1874-1942),幼人“小荣樁”科班习艺,排名椿德,与杨椿甫(小楼)、郭樁翠(际湘)、蔡樁桂(荣贵)、叶樁善(春善)、郭椿山(春山)等为师兄弟。出科后得王楞仙传艺,曾与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程砚秋等合作。前妻王氏生二女。续室舒氏有一女。程长庚为三代梨园世家。 程长庚故居,位于宣南百顺胡同34号(原32号)。该巷为东西走向街道,寓所坐南朝北。斜对面路北为“老夫子”陈德霖故居。程宅西隔壁门内分东西两院,西院曾居迟振清,东院曾住迟月亭。后两院隔断,迟月亭迁居校尉营,此院租给一苏州汪先生,在此开私塾馆。迟宅西隔壁便是俞菊笙寓所和“春台班”“‘斌庆社”旧址。 程长庚故居,原两扇街门上方有彩色玻璃装饰,女儿墙上有盘龙,墙顶上原有石狮一对,惜均毁于文化大革命。步人大门迎面为一影壁,两侧有门可通内院,门上装饰彩色玻璃。前院两侧房前有游廊通往后院,今后院原游廊处改建为民房。里院南房为上,据传为程长庚居室。前后院中均建有花坛,后院南房前种植两棵海棠树,不知何时何人所栽种。程长庚接任三庆班班主后,便将三庆班址改在此宅内。原四箴堂科班亦在此院,陈德霖、钱金福等即在此学艺,直至满师进入三庆班。 程长庚病故后,此宅便转卖给名老生迟韵卿,迟氏联合俞菊笙、余玉琴、陈德霖、胡喜禄、陆华云、贾丽川等集资组建“福寿班”。前面为演员业务活动场所,后院创办了“小福寿科班”,招收了一批艺徒。清末,迟韵卿去世,大小福寿班亦随之报散。民国初年,此寓所租与一苏州人,开办妓院。七七事变后,被韩国人所占据,改为花酒馆。抗日战争胜利后,又成为“中西旅馆”,至解放初期关闭,现为大杂院。历经百余年,几经变革,已无法证实哪是原建筑,哪是后改建。P4-6 序言 早年戏曲艺人的社会地位极为卑微,被称之为“戏子”,视为“下九流”。皇亲国戚、达官贵族居住的内城,是严禁他们进住的。只有劳动人民居住的外城,才允许有戏班和戏院。正阳门外一带商号集中,一切服务设施应运而生,戏园子也就必然在这里相继建成,如查家(广和)楼、月明楼、太平园、四宜园、天乐(华乐)园、庆乐园、广和园、三庆园、广德楼、中和园、广兴园、裕兴园、同乐轩等。当年众多徽、汉、京、昆、梆的演员与班社,就选中了这戏园、茶楼集中的就近街巷定居下来。尤其是南城的前门、崇外、大栅栏、椿树、天坛、天桥等地区,逐渐形成了班社与演员的聚居地,有的自立堂号课徒传艺。各个行当的演员,乃至场面、箱倌等舞台工作人员,由于其技艺精湛,均出现过选人升平署进宫承差的名家。虽然民国后,艺人们有的迁往内城的东、西两区,但多数没有离开南城这一区域,甚至有的又从内城迁回南城。戏班早年有句谚语:“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离不开韩家潭。”加之梨园界相互结亲,甚至近亲联姻构成家族。200多年来,南城居住着数以百计的梨园世家,有的已经延续到第六代或第七代。随着城市的改建,其中一部分人告别了所居住的老宅,也有的至今仍在南城居住。 现将生、旦、净、丑、乐诸行当名家,以生年为序列举百位,对其生平与故居概况分别加以介绍。并将宣武、崇文、东城、西城一次分区片,简述其中380条街巷之名伶居住情况附录与后,以示读者。 刘嵩崑 2006年10月 后记 北京的南城,是京剧的摇篮,是梨园之乡。尤其前门大街附近的街巷,几乎都曾住有梨园人士。有的街巷内每个宅门,都曾是伶人故居,甚至一院住多户,如韩家潭、百顺胡同、大外廊营等街巷,不少名伶还于此自立堂号课徒传艺。由于年代久远,又无翔实记载,究竟该院为哪位名伶故居,某名伶又居住哪院?现在已无法说清。除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苟慧生这“四大名旦”和余叔岩故居曾挂有故居文物保护牌外,就连梅巧玲、谭鑫培、王瑶卿、杨小楼、萧长华等名家巨匠的故居,至今亦未曾挂牌标示。 为了弄清名伶故居情况,笔者翻阅查找了大量有关书籍、报刊资料,十多年来不顾寒暑走街串巷,反复实地调查、考证,并上百次地访问老艺术家,咨询老住户和知情者。阎世善、曹世嘉、郭世恩、王世英、李德彬、金玉书、李金声、李志舂、王继曾、陈庆增、刘宗绪、郝德耀、宋遇春的夫人张淑芝、李宝機的夫人沈郦明等,他们不顾年迈,热情地亲自带我串胡同、指宅门,告知这是谁的故居,那是谁的宅院,使笔者深为感动,当即尽力地笔录和拍照。如今他们有的已经过世,有的已出门不便,然而正是因为他们的热情帮助,才有了这部京师梨园故居史料。 然而时光荏苒,物换斗转,古城北京随着岁月的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故居虽知大致位置,但或已翻建非为原貌,或早已不存。尤其近年的拆迁改造,使不少名伶的故居不复存在,其中就包括余叔岩、尚小云、荀慧生等人的住所。那建筑精致、风格各异的老四合院落已消失,记录下的文图已成史料,聊以弥补遗憾,为此甚感欣慰。同时,向热心帮助我探访名伶故居的众多人士,再次表示谢意! 刘嵩崑 丙戌年冬于富贵园 书评(媒体评论) 《京师梨园故居》以500余张珍贵图片记录了100位名伶及其故居的影像,许多房舍今已不存,是这部书稿及时为后人保留了这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梅葆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