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高天厚土(盐池文学作品选集)
分类
作者 李耀强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庆祝盐池解放70周年献礼图书, 收集了60多位作家讴歌介绍盐池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所有作品立足于盐池这块黄土地,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尽情抒发作者的炽热情感,真诚地诉说对故土的热爱和眷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内容推荐

《高天厚土》是为纪念盐池解放70周年编辑出版的一部文学作品选集。收录了60多位作者讴歌盐池、介绍盐池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共40多万字。这些作品立足于盐池这块黄土地,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尽情抒发作者的炽热情感,真诚地诉说对故土的热爱和眷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目录

序一

序二

小说

救人一命

客气

月亮情

无题

叼一嘴

官儿

我的姑、婆、姨

我的父亲,我的家

逛省城

丑人轶事

苍白的仇恨

散 文

故乡啊,我生命的河流

冯丽霞二三事

那片焦渴的高原

荞麦扬花

盐池漫忆

盐池人,

柠条花又开

养麦面飘香的院落

漫步柠条林

盐池赋白永刚

静观万物皆自得

墓碑前的回忆

盐池拾穗

乡水情

碎大的灯影子

碎妈

甘草的悲哀

一段不能忘怀的历史

神奇的哈巴湖

盐池走笔(四则)

致敬。光荣的老兵

故乡的杏

留给孩子们

心中的大山

人世

走出大山

书之恋

沸腾的古城

古道沧桑

思念

寻找自己

羊奶飘香故乡情

一首没唱完的歌

铁柱泉记

砚边思绪

盐池的年俗及传说

古城内外的双泉

母亲的小脚

难忘的山水河

火热的羡慕

盐池草原黄河水

大漠晴日

悠悠盐池情

塞外之春

山村童谣

牧羊图

乡思散章

金秋菊花

大漠情

漠上榆

哈巴湖觅踪

洪水经历

诗 词

王贵与李香香(节选)

红军打屈县长(外一首)

兴武营大生产

沙原牧歌(节选)

盐池行(组诗)

赴盐池

情感旅程(组诗)

纪念盐池解放七十周年(外一首)

黄米湾雨景(外一首)

访盐池怀念毛泽民烈士

老区行(三首)

致陕甘宁盐环定水利工程建设者

(外一首)

傍晚的诗(组诗)

赠学生诗(三首)

红杜鹃(叙事诗)

我是一头骆驼

黑板(外一首)

参观盐池红井子学校甜水河

教学点(外一首)

重访盐池(寄调清平乐)

盐环定水利工程赞(二首)

观盐池皮影戏有感

五月的草原(外二首)

盐池沙地旱生灌木园

盐池印象(念奴娇)

报告文学

出水芙蓉格外鲜

——记银川出水芙蓉酒店董事长、盐池县

实验中学董事长胡向山

风狂牛荆舞沙打苦豆挺

——记盐池一中艰苦办学育人的事迹

挺立潮头执著追求

——宁夏盐池恒纳地毯有限公司

发展纪实

沙漠深处谱写创业歌

——宁夏盐池裕丰农牧科技开发公司

总经理余聪的创业人生

为使瀚海变绿洲

——来自盐池扬黄灌区的报告

“长腿支书”杨彦宁

黄土地的思念 

大漠之魂

——记“全国防沙十大标兵”、“全国

十大绿化女状元”白春兰

大漠上,有一片北京红叶

——记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

优秀教师张向善

新的高度郭可峻

双拐撑起的身影

后记

试读章节

“叼一嘴”是罗一堂的外号,他是大巴庄生产队的一个社员。

“叼一嘴”这个外号是怎么来的呢?众说不一。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大巴庄刚转初级农业社的那年,罗一堂才十八九岁,就已经长得五大三粗,虎背熊腰。他高高的额头,深深的眼窝,阔阔的嘴巴,手脚勤快,干活麻利,是农田里的一把好手。

山区的人家,种的地离家都比较远,下地干活,早饭要送到地里吃,到了秋收时节,连午饭也要往地里送。罗一堂弟兄三个,老大叫罗满堂,那时已30来岁了,因为家境不太好,还没娶上婆姨。老二从小就给远方的堂叔顶了门儿,罗一堂算是老三。用山里人的话说,这罗一堂也是个“苦命人”儿,他八九岁上就丧了父,老妈妈已经50来岁了,还要为他们弟兄二人做饭、送饭。有时候他们哥俩不在一块干活,一个在东沟,一个去西洼,老人家一手难遮两耳风,往往是顾了给老大送饭,就把老三给“晾”起来了。山里人穷是穷,可是从来不小气,每当大家发现罗一堂的饭没送来时,就拿出一只碗来,每人夹给一筷子饭菜叫他吃。罗一堂的肚皮有良好的伸缩性,给两碗,他吃了;给他凑四碗,依然一五一十地吃下去,顶多打上两个饱嗝,肚子便舒舒服服的,从来不发生什么故障。

吃惯的嘴,跑惯的腿。时间一长,规律一掌握,罗一堂也就不劳大家动手了,吃饭的时候主动地从每个人的罐儿里夹一筷头子出来,添进自己的碗里。以后,为了节省工序,干脆把夹出来的那一筷子饭菜直接往自己的大嘴巴里一放完事。别人虽然觉得不太雅观,为了免得落个“舍不得让人吃”的“小气鬼”名声,谁也不在当面说个什么。但“叼一嘴”这个外号一传十十传百,从背地到当面,从本庄到外村渐渐传开了。日月一长,人们好像把罗一堂这个名字也忘掉了,只剩下一个“叼一嘴”。起初,罗一堂也还觉得不自在。慢慢地也就习以为常了,不论男人女人,谁喊“叼一嘴”,他都是声叫声应。偶尔有人叫上个罗一堂,倒会使他吃惊半天呢。

我熟悉“叼一嘴”,是在1964年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时候。那个运动,也算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光我们这一个工作团,就抽调了400多名干部,一下子在一个公社铺开。工作团下面分十几个工作队,每个队下面又分好几个工作组。我被任命为一个组的组长,带着两名组员,一个算是我的秘书。一个是跟上“锻炼”的小青年积极分子,下到了大巴庄生产队。

大巴庄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落,有20多户人家。清晨,在雄鸡的催促声中,村子里开始活跃起来。男人们甩起响鞭,吆上牛骡,到云雾缭绕的半山坡上耕地、耧地去了,女人们便在家里生火做饭,青青的炊烟从各家的垴畔上袅袅升起。到太阳两竿子高的时候,妇女们就戴起草帽,荷上锄头,提着给男人们送饭的罐儿,也下了地。娃娃们系上红领巾,挎起书包,一蹦一跳到民办小学上课去了。整个村庄里又变得像晚上一样的安静。大多数的门都上了锁。也有的虚掩着,从屋里传出老太婆的“催眠曲”。

可真是一派太平景象!

自从我们的工作组进了村。就好像一粒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水。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波纹。  

按照运动的要求,我们进村最首要的工作就是“抓阶级斗争”。老实巴交的山里人,对“阶级斗争”这个概念一时还弄不清楚,我只好苦口婆心地给他们“启蒙”:“什么叫阶级斗争呢?就是我们贫下中农要和阶级敌人进行斗争,就像过去跟着八路军打马匪军、胡宗南、清乡团一样的。阶级敌人在哪里呢?就在我们这些在座的人里头暗藏着。”

“啊?”会场上的人们像被蝎子蜇了一下,惊叫起来,面面相觑。

“这有什么奇怪的呢?”我学着在整训期间见到的一个工作团团长_的腔调说:“解放战争时期,我们这里是拉锯战的地方,今天白军走了,明天红军来了,这就决定了我们这个地方阶级斗争的复杂性。这里又属于边区,民主革命不彻底,土地改革走了过场,这就使得有些地主、富农漏了网。这些人留恋着他们的‘天堂’,无时无刻不在梦想着资本主义复辟。但他们今天还和我们大家坐在一起,瘙头戴礼帽——装好人呢。”

会场里静悄悄的,一张张面孔绷得紧紧的。

“其实,这些年来,阶级敌人隐蔽在群众中间,干了大量的坏事,这些,善良的人们是不知道的。有些队干部也被他们拉出去打进来,走上了蜕化变质的道路,成了地主富农的代理人。”

“我们这里可没有阶级敌人!”

“没有!没有!”

会场上终于乱糟糟地嚷开了,声音由低到高。

“什么?阶级斗争无处不有,难道大巴庄还能成了世外桃源?关键是大家的觉悟太低,看不清阶级敌人的伪装。今后,大家要擦亮眼睛,提高觉悟,大胆地把阶级敌人揪出来,给他们戴上千斤重帽。对于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我们工作组大力支持,培养他们入团、人党、当干部。对于有意包庇阶级敌人的,要从严处理!”

其实呢,谁是阶级敌人。就连我自己也心中无数。因为这个大巴庄在解放前是百里有名的穷地方,要不然,像罗满堂那样三四十岁的光棍咋能有好几个?全村的人差不多都是揽工受苦的,只有张栓一家,有一头母牛、一头驴,老两口自己耕种着二三十亩山地,抽空再给大户人家打个短,勉强维持生活。可是,这次上面的政策却是:补划出来的地、富、反、坏,按户数算要达到百分之五,有的地方要达到百分之八。这样,我们这个20多户的生产队,差不多就要划出两户来,最少得一户,不然,我们这个队的“四清成果”就没法交代。划谁呢?能不能划出来呢?这就要看群众的觉悟了。

当时的工作,并没有我所顾虑的那么困难。经过了一个阶段的阶级教育之后,有几个年轻人觉悟首先提高了,最早站出来的就是“叼一嘴”。

那天晚上,我正在煤油灯下翻文件,“叼一嘴”推门走了进来。我给他递过去一只板凳,又递过去一支烟。他坐下来,把烟吸了两口,就结结巴巴地说:“老刘,刘组长,我想揭发出一个阶级敌人来!”

“谁呢?”

“张拴。”

“哦!”我不禁感到有些惊异。因为张拴是“叼一嘴”的亲舅舅,而且“叼一嘴”幼年死了父亲之后,娘儿三个就一直跟着他舅舅过活。直到土改后他家有了牛,有了地,才分了出来。现在,他怎么会揭发起他的舅舅来呢?可是,这个队里除了张拴而外。还有谁能当个“地主”呢?实在没有了。想到这里,我不能不钦佩“叼一嘴”的眼力——这一炮打得真准哪!对“叼一嘴”这种“大义灭亲”的精神,也就由惊奇转为称赞了。“是啊,群众的觉悟已经超过了我的觉悟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我当然只能鼓励“叼一嘴”的积极性:“你能够大胆起来揭发你舅舅的问题,这很好哪!搞阶级斗争就不能管什么亲戚。亲不亲,阶级分嘛,真正的贫下中农才是一家人哩!好吧,你就说说张拴的问题吧。”

“叼一嘴”又吸了两口烟,开始揭发了:“解放前全村的人都在外面揽工受苦,就张拴一家种着几十亩地,这还不算地主?再说,他还剥削人哩。我和我大哥、我妈三个人给他们家当了好几年的长工,一年只能混个肚子,穿件衣裳,再的都叫张拴剥削去了。”他说完后,眼圈变红了,显得怒气冲冲。

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有些激动起来:“对,地主阶级过去剥削穷人的时候就不留情,咱现在对他进行斗争也不能心慈手软。现在的问题是必须把大多数的贫下中农都发动起来,跟地主阶级斗。我们马上就要成立贫下中农协会,把敢于斗争的积极分子都吸收进来。你来担任这个队贫协小组的组长,行吗?”

“行!”只见他猛地往起一站,把胸脯挺得老高。

我满意地笑了。“好吧,就看你大会上的揭发了!”说着。我紧紧地握了一下他的大手,送出门来。

P19-22

序言

盐池文学作品集《高天厚土》在盐池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的协作努力下终于和大家见面了。利用业余时间,我略读了收录其中的一些作品,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盐池的浓厚情感。盐池人民吃苦耐劳、宽厚豁达的优良品性。在恶劣环境中奋发进取的精神以及革命老区厚重的文化积淀在作品中都得到了极好的展现。从作品中还可以看出。盐池解放70年来文学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呈现出繁荣之态势。这本集子的编辑出版是对几十年来盐池文学事业发展的一个回顾和检阅,也是对外宣传盐池的一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

盐池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独特地理位置和优秀革命传统的县。两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耕作生活。“平固门户,环庆襟喉”道出了盐池在中国古代险要的地理位置;遗留在境内不同朝代的四道长城,见证了历代王朝修长城、建城堡、筑墩堠的战火硝烟。特别是地处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使这里既有信天游的高亢嘹亮,又有马头琴的凄婉悠扬,古老的中原农耕文化和边疆游牧文化在这里都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盐池人民支援前线、浴血奋战,为保卫和发展陕甘宁边区,支援解放宁夏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盐池人勤劳朴实、诚恳热情。过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低水平的生活条件没有让生活在这方水土的人们屈服,盐池人民始终以顽强的毅力和奋发的精神建设着家园,追求着幸福和安康。解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盐池人民继承和发扬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用智慧和汗水开拓着绿色,收获着希望。近十年内沙化面积减少300万亩,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沙漠化逆转,生态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在人类治沙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笔。近几年来,盐池又在全区率先实行草原禁牧,以草原围栏封育、撒播等形式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农业生产基本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局面,生态农业逐步显现;工业生产也有了长足发展;交通、电力、电信和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突飞猛进。2004年,盐池县在宁南山区率先实现“普九”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民人均收入2005年达到了2005元,盐池的各项事业正向着新的起点迈进。

文学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土壤和条件。盐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红色革命历史以及在加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盐池精神,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不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李益称赞盐州,书写盐池的慨叹,还是革命历史时期李季的脍炙人口的《王贵和李香香》,乃至当代很多作者的优秀作品,都是对盐池风雨历史的见证,都是对盐池建设和发展里程的展现。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将把这些都作为加快发展的基础,与时俱进,奋发图强,再创辉煌。目前,发展的目标已经确定,我相信,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务实进取的盐池人民将会以全力继续书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一个欣欣向荣的新盐池会在不久的将来展现于陕、甘、宁、蒙交界广袤的热土之上。我也确信,盐池的文学事业将会再次记录盐池经济社会腾飞跨越的新轨迹,将会和经济社会一样繁荣昌盛。

后记

发展经济和繁荣文化是相辅相成的。编印这样一本文学集子,动因于整体考虑盐池解放70周年的宣传工作。盐池地域辽阔,人民勤劳朴实,经济发展迅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学艺术人才层出不穷,他们用手中的笔讴歌盐池解放70年来的建设成就,著写老区人民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弘扬和传承着山区的风土人情和优良习俗。应当说,70年来盐池的文学艺术成就是辉煌的。编选一本盐池文学作品集,一则是对盐池70年来文学创作的一个回顾整理,承前启后,提供一份学习和借鉴的文学资料,展示我县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二则把它作为对外宣传的精神产品,奉献给盐池解放70周年,奉献给广大的读者,通过另一个侧面,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盐池革命、建设乃至发展的历史,进一步宣传盐池。

编印这本文学集子的想法得到了盐池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县委几次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此项工作并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也得到了自治区、吴忠市文联和银川市文联的充分肯定和帮助。县委宣传部、县文联从2005年上半年开始安排部署,通过各种方式开始收集工作,2006年2月底完成了初步的资料收集。由于时间跨度很大,以前又没有一点基础,整个征集工作大多是凭着一些文史资料和个人掌握的线索联络进行。由于有些作者已故或远在他地无法联系,有些作者可能还有更好的书写盐池的作品,因为没有线索和资料而无法辑录,致使收集工作难免有遗漏。成为这次编印工作的一个遗憾。

由于70年来盐池文学蓬勃发展,涌现的文学作者作品很多,但受时间和其他因素所限,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文学作品收编入册,只能把在盐池工作生活或以盐池为题材在报刊发表过的优秀文学作品收编入集,可能会有一些同志的作品没有收编进来,甚至遗漏一些优秀的作品,在此深表歉意。

在整个收集编印的过程中,让人感到欣慰和鼓舞的是,著名作家、原银川市文联主席高耀山,原盐池县党史办主任、作家张树林两位同志,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和对文学事业的关心支持,牺牲了很多的时间,主动参与了这本集子的策划、编选等工作,不仅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还补充了一部分他们个人收藏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盐池生活和工作的作者的作品。高耀山同志深思熟虑,还从文学和家乡厚重的文化渊源的角度为这本集子起书名和作序,在这里表示诚挚的感谢。

初稿印出以后,这本文学集子的选文、结构以及书名立意都得到了县委沈凡书记、王文字县长和马维敏副书记以及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领导的肯定。沈凡书记还为本书作了序,对本书的编印工作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盐池籍在银川的部分同志就编印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宁夏人民出版社的同志在本书编印的过程中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我县有关部门的同志特别是宣传部、文联的部分同志在整个书稿的收集过程中花费了很多心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和时间仓促,这本集子可能有许多遗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涵谅和雅正。

编者

2006年5月3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0: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