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攒起历史的碎片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马思猛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从散落的碎片的点点滴滴中,寻觅父亲和他那一代文艺工作者所走过的道路,完成父亲的生前遗愿,子代父撰“回忆录”——并且以此抛砖引玉,希望历史记住那一代为理想为文化艺术事业奋斗终生的人们,并从他们身上汲取经验与教训。

内容推荐

本书记述了马彦祥“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一生。所谓“戏如人生”,是指他由演戏、写戏、导戏,再到出任戏曲改进局的领导,这样与戏曲戏剧一生的不解之缘;所谓“人生如戏”,则是指他一生丰富多彩的戏剧化的人生经历,正如他与白杨、林斐宇、云燕铭及童葆苓等人的舞台情缘。

目录

前言

引子:马彦祥自述人生感怀

父亲的忘年神交——张恨水蒙冤侧记

戏剧运动的先行官——忆洪深

复旦大学初恋沉樱

天才的革新者——父亲眼中的梅兰芳

徐霞村:我和马彦祥的一段交往

和白杨的舞台情缘

现代戏剧运动的组织者——我认识的阳翰笙伯伯

把我带到人间的婚姻

坐镇戏改十七年的开国总理——父亲心中的周恩来

夏衍的故事

现代的关汉卿——戏剧之魂田汉侧影

继母云燕铭的梦

南京国立剧专往事——与曹禺、扬帆交往散记

参与故宫文物西迁

共赴国难一笑泯恩怨——与凌子风趣事二则

齐鲁大学的“话剧风波”

李翰祥不食前言

一台别开生面的戏曲晚会

戏改功臣杨绍萱落马

过五关与走麦城

应时改编排《夺印》

江青戏闻

和童葆苓的啼笑姻缘

寻找父亲在“文革”中的足迹

春暖花开映晚霞

周绍昌:追思马彦祥老人

附录1:中国舞台协会始末——为纪念田汉同志逝世十五周年而作

附录2:解放初期改造旧戏院的历史回顾

附录3:如此天桥几时能成为真的天桥呢?

试读章节

近年来,由于电视连续剧《啼笑姻缘》、《金粉世家》的先后热播,张恨水先生的大名沉寂了几十年后,又火热了起来。拂去历史的尘埃,张恨水先生晚年那和善的音容笑貌和他那微微驼背的身影又出现在我眼前,他是一位勤勉、善良、憨厚的高产章回小说大家,是上个世纪二三四十年代红透中国的大名人,1949年遭人诬陷蒙冤,从此淡出江湖……一段父亲和张恨水交往及张恨水晚年的不幸与有幸,祸福相依的轶事像一部“啼笑人生”的电视连续剧,一幕一幕地展现……

张恨水先生是父亲戏剧圈外不多的挚友之一,他们之间的神交之情虽历经时代的变迁和政治风云变幻,毫不扭曲不变形地维系了40年。这样的友谊,对两位年纪相差12岁,而文风及人生观不尽相同的人来说,实在是不容易且不多见的。

父亲在北京市立第二中学读书期间,经常阅读专门谈戏的小报——三日刊《维那斯》,并在该报投稿,那年他才14岁。

1924年冬,张恨水应成舍我之邀主编的《世界日报》“明珠”副刊,招考基本撰稿员,主要招聘对象是对新闻事业有兴趣、能吃苦耐劳且文字好的在校学生,张恨水先生亲自出题主考。当年17岁的父亲与张友渔、朱虚成、胡春冰等四人在众多的报考者中被录取。父亲的这次少年得志,也成为他后来向儿辈们炫耀的资本。在被录取的四人中,唯有父亲是个初中生,余者均为大学生,难道是张先生这位伯乐慧眼识宝马?还是看中马彦祥是名门之后?也许是二者皆有之。张先生在录取父亲之后,竟向同仁惊呼,我发现了一个大才子。其实后来事实证明他所选录者皆是才子,这四个学子的健笔后来被《世界日报》的读者授誉为“明珠党”,在当时颇具影响。

父亲陆续以凡鸟笔名在“明珠”副刊上发表文章。1926年1月,初人复旦大学,在“明珠”副刊先后发表了《告主张改革旧剧者》、《门外汉的改革旧剧观》、《谈旧剧加西乐》、《旧剧中的新名词》等短文,对改革旧剧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鲁迅先生在其日记中也称父亲为“马凡鸟”,可见其年仅19岁就已经小有名气。从此父亲的生活多靠卖文为计,一直到他的晚年,虽然早已经吃上了“皇粮”,而为应付自己额外开支而私设的小金库里,稿费仍是主要的资金来源。

1932年,父亲在北平家中赋闲,听说张恨水先生也在北平专心著述,便往拜访,当时张恨水的大名已享誉中外,他的《春明外史》、《啼笑姻缘》、《金粉世家》等长篇小说已是时代青年热读的名著,据说他的夫人周南伯母在学生时代也是张老伯的粉丝呢。父亲造访时,正值他(她)们新婚不久。张老伯是位憨厚和蔼可亲的长者,虽才高八斗,却不善辞令,父亲在与人交往中一向十分谨慎,独对只是专心立著,作风小心严谨,不“惹是生非”的张老伯不存介意,他把上海国民党当局对“左联”打压并杀害胡也频等同志的经过真像告诉了张老伯,父亲当时在南京为了导演话剧《怒吼吧!中国》也遭当局层层阻挠刁难,已经无法开展工作。并坦言自己是为了躲避风头回到北平父亲马衡家中。父亲的窘困处境深得张老伯同情,就这样如前文所言,这次经张老伯鼓励和介绍,父亲当上了天津《益世报》副刊《语林》的编辑。这件受之“点水之恩”的小事,父亲牢记终生。

在父亲的戏剧人生当中,曾有过两次报人经历,另一次是40年代末在北平,应时任北平《新民报》经理的张恨水先生之邀,到该报主编《天桥》副刊。应该说,这两次编报经历为父亲的平生增辉不少,许多非戏曲爱好者的青年读者都是由此认识父亲的。记得我在育才小学读二年级的时候,班主任赵润老师就在班上讲:“马思猛的父亲是作家马彦祥。”p11-13

序言

《金石梦故宫情——我心中的爷爷马衡》落笔,猛然松了一口气,同时又感觉一片空疏,仿佛刚刚找到的生活重心再次失衡,后续的生命不知何去何从,这时友人方继孝先生提醒我,何不接着写写你的父亲马彦祥呢?一下子在我的前路点燃了一盏灯,我很高兴,我的生活终于又充实起来了。

父亲和爷爷是完全不同的两代人,按照现代公认对文化人的界定,爷爷属于晚清至五四前一代文人,而父亲和他同时代的文化战友(新中国诞生后,他们曾自豪地称自己是“三十年代的文化战士”)属于“三十年代”,他们生活在中国现代史上十分特殊复杂的历史时期,那是段让全体中国人经历了大喜大悲的年代,是大乱大治的年代。而对这一段并不算遥远的年代中的许多文化人物的功过事非,至今尚争论不休,有些人更是虽盖棺而难以论定。

我的父亲马彦祥是30年代的戏剧活动中的活跃分子,他曾经与洪深、田汉、夏衍、阳翰笙、郭沫若、张恨水、曹禺、老舍、欧阳予倩、周扬、周巍峙、马少波、应云卫、焦菊隐、宋之的、吴祖光、张庚、齐燕铭、刘芝明、徐平羽等人或为挚友或为同道,和他们相处共事数十年。另外父亲还亲自深入台前幕后,与白杨、张瑞芳、舒绣文、于是之、梅兰芳、王瑶卿、李少春、袁世海、叶盛章、叶盛兰、杜近芳、马连良、盖叫天、小白玉霜、孟小茹、云燕铭、张春华、李宗义、张云溪、梁小鸾、谭富英、裘盛戎、马师曾、严凤英、袁雪芬等戏剧(曲)著名演员或合作同台演出,或一导一演,或共商戏改大计。

父亲的精力充沛让我这个后人自叹不如,而父亲的一生又是如此丰富多彩,从14岁开始向小报投稿,先报人、后主编,然后演过话剧,做过编剧和导演,进过票房拜师学艺票京剧,翻译过剧本和小说,任过剧社社长,当过剧场经理,直至最后做了“戏官儿”。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戏剧事业,就连他所有的爱情也均来自戏剧舞台。

父亲生前一再表示,生前不出书,不知道他是出于谦虚,还是对白纸黑字心存顾忌。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年,却对整理自己的文稿和生平资料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对撰写出版个人回忆录做了精心的准备;他当时曾有意让我帮他,但是我因自幼对父亲有着种种误解,实在是毫无兴趣,自感难以胜任。另外自己也正当打拼之年,尚有自己的工作,所以对父亲的态度甚为冷淡,只是偶尔为他跑跑腿,辜负了他老人家的期望。直至花甲之年,人生经历的积淀,改变了我对父亲以及他那一代人的看法和偏见。我开始着手收集资料,并回忆起了他和许多故旧友人的轶事趣闻,毕竟我是唯一和父亲一起相处过45年的子女和亲人,对他的了解和内在的情感是我自己都不能回避的事实,加之年过花甲耳顺心静,现在可以跳将出来看问题……于是,完成父亲的生前遗愿,子代父撰“回忆录”——并且以此抛砖引玉,希望历史记住那一代为理想为文化艺术事业奋斗终生的人们,并从他们身上汲取经验与教训,我当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胡适先生一生劝人写自传,而且要“说老实话”,但说老实话谈何容易,我虽是代父“钩玄”(而且是从散落的碎片的点点滴滴中,寻觅父亲和他那一代文艺工作者所走过的道路),也将把这,句话作为我全书的宗旨,以告慰天堂上为此话而蹉跎了许多人生的众多先灵,并以此作献给父亲的百年诞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21: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