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诸葛亮大传(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朱大渭//梁满仓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形象通过各种传播媒体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湖北古隆中,奉节白帝城,成都武侯祠,岐山五丈原,勉县定军山----诸多历史遗迹以自己的存在,向人们默默地讲述着诸葛亮一生中各个历史时期的故事。一部《三国演义》,使诸葛亮的大名传遍了祖国的神州大地。

本书,将带你走近走下神坛的,真实的诸葛孔明。

内容推荐

诸葛亮是人,还是神?

是一代贤相,还是居心叵测的野心家?

他的婚姻、家庭怎样?与父母、兄弟、子侄间的感情如何?

他的理想、抱负以及他的苦闷、彷徨何在?

三顾茅庐,他为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隆中对”),给蜀汉带来的是成功还是失败?

八阵图到底是什么样子?

究其一生,他在政治、军事、思想上的功过是非,又如何评说?

——请看《诸葛亮大传》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沂水龙吟

 第一节 卧龙出世

 第二节 从阳都到隆中

第二章 十年砥砺

 第一节 名相成长的摇篮

 第二节 躬耕苦读

 第三节 待时高歌《梁父吟》

 第四节 鱼求水以生,水求鱼以活

 第五节 规划三分

第三章 宏图初展

 第一节 荆州——风雨飘摇中的危楼

 第二节 曹军铁骑催化荆州

 第三节 联吴抗曹

 第四节 三分荆州

 第五节 五载经营

第四章 霸业雏成

 第一节 天府沃野

 第二节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第三节 重兵守荆,轻军入蜀

 第四节 率军援蜀

 第五节 “跨有荆、益”战略构想的实现

第五章 得益失荆

 第一节 益州的咽喉

 第二节 兵定汉中

 第三节 互相关联的三步棋

 第四节 痛失荆州

第六章 梦断夷陵

 第一节 蜀汉的开国丞相

 第二节 势在必争

 第三节 优势的天平倾向谁

 第四节 兵败夷陵

 第五节 “隆中对”的成功与失误

 第六节 临危受命

第七章 励精图治

第一节 “隆中对”战略的修正

第二节 孜孜求治

第三节 纳言任贤

第四节 国富民安

第五节 政通人和

第八章 南抚夷越

第一节 南中的历史

第二节 三路大军入南中

第三节 攻心为上

第四节 一举两得

第九章 殚精竭智

 第一节 上表披心

 第二节 首战受挫

 第三节 三载征战

 第四节 北伐的战略意义

 第五节 巨星陨落五丈原

 第六节 退兵风波

第十章 军事奇才

 第一节 杰出的军事理论家

 第二节 八阵奇思

 第三节 木牛流马

 第四节 重视武器装备

第十一章 立身治家

 第一节 修身养德

 第二节 严俭持家

 第三节 白璧微瑕

第十二章 源远流长

 第一节 钟灵毓秀

 第二节 诸葛家风

 第三节 千秋景仰

试读章节

第二节 曹军铁骑催化荆州

曹操想得到荆州,但却不急于取荆州。

取得荆州,就取得了乘江而下扫灭江东的战略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心想统一全国的曹操是决不会放过荆州这个战略要地的。

然而统一全国要有步骤地进行,不可能一蹴而就。当时,幽、冀二州还有袁绍的残余,关中地区还有马腾、韩遂据险不服。在这种情况下,南取荆州总有后顾之忧。因此,曹操的战略方针是先北后南,巩固住黄河流域,然后全力以赴夺荆取吴。从这个意义上说,曹操的当务之急又不是取荆州。

建安八年(203)十月,曹操撤回攻荆州之兵,专力攻打袁尚。从建安九年二月至八月,曹袁两军在邺县一带长期激战,最后曹军攻下邺县,袁尚败走。建安十年,曹操又攻灭袁谭,将其斩杀,平定了冀州。袁尚、袁熙二人受到手下叛将的攻击,向北逃靠乌丸。建安十一年正月,曹操又出兵攻打并州高干,高干求救于匈奴不成,欲南奔荆州,途中被上洛(治今陕西商县)都尉王琰捕杀。

在短短三年时间里,袁绍原来所据的青、冀、幽、并四州,均被曹操所平定。

当时的辽西郡(治今辽宁义县西南)、右北平郡(治今河北丰润东)、辽东属国(治今辽宁义县)等地区,聚居着许多被称为乌丸的少数民族部众。袁尚、袁熙跑入乌丸地区后,曹操集团中许多人认为二袁不会再有什么大作为,主张南下荆州。而曹操的谋士郭嘉却力排众议,认为乌丸及袁尚、袁熙仍是最危险的敌人。他说:“袁绍活着的时候,对乌丸人有恩惠,如今袁绍虽死,但袁氏兄弟尚存,必受乌丸人拥戴。况且,幽、冀、青、并四州虽归我所有,但只是武力的征服,并未征服那里的人心。如果此时南征,袁尚就会倚仗乌丸的力量,招诱故地的下属,卷土重来。乌丸的首领蹋顿就会膨胀侵吞中原的野心,那时候,恐怕青、冀二州就不是我们的了。”

曹操权衡利害,认为郭嘉说的有理,便决定暂缓征荆州。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北征乌丸,八月,在白狼山大破乌丸,斩杀乌丸首领蹋顿,降服乌丸部众及汉人二十多万。袁尚、袁熙率几千残兵逃往辽东郡。有人劝曹操乘胜进攻辽东公孙康,抓住袁氏兄弟以除后患。曹操说:“不须劳烦士兵了,我要让公孙康主动把二袁的首级送来。”果然,在曹操从柳城凯旋后,公孙康即杀了袁尚、袁熙及其他乌丸首领,并派人将首级送给曹操。有人称赞曹操神算,曹操解释说:“公孙康一向畏惧袁尚等人,我如果进攻公孙康,就会使他与袁尚等人联合,如果对其放松,他们就会自相残杀。”

袁氏残余消灭了,乌丸威胁解除了,按照先北后南的方针,曹操应该先平定关中,然后以统一北方后强大的人力物力征服江南。然而,时局的发展并没有给曹操从容实现计划的机会。

就在曹操北征乌丸时,孙权率领的孙吴军队向荆州东门的守将黄祖发动了第二次进攻。北征乌丸的第二年,当曹操在邺县休整军队,演练水师时,孙权向黄祖发动了第三次进攻,并杀死黄祖。与此同时,在荆州内部,随着刺史刘表的病越来越重,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若不急取荆州,恐怕这块战略“争地”将要落人他人之手。形势紧迫,时不我待。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放弃了先征服关中的打算,匆匆挥师,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曹军的南下铁骑,所到之处,风尘滚滚,战马嘶鸣。其强大军事威力所发出的震撼,使得荆州的内外形势发了微妙的变化,各种力量在这种震撼的作用下,重新确定着自己的位置。

荆州的东面,孙吴军暂缓了进攻。孙权亲率大军驻扎在柴桑(治今江西九江西南),密切地关注着形势的发展。十几万曹操大军南下荆州,孙权不得不考虑重新调整一下战略方针。在这种形势下,荆州疲于应付南下的曹军,自然无力东顾,若攻之易如翻掌。然而攻人荆州后,必然和南下的曹军相会,双方必定为争夺荆州进行正面决战,荆州将转化为曹、孙角逐的战场。显然,这对孙吴是十分不利的。应该利用荆州内部的抗曹力量,与之联合,共抗曹操,这才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曹操此时毕竟是强大的。怎样利用荆州内部的抗曹力量缓冲一下曹军的压力呢?孙权陷人了冥思苦想之中。

此时,正值八月天气,滚滚热浪袭来,与心中的焦躁不安内外夹击,弄得孙权坐卧不宁。

这时,鲁肃来了,他对孙权说:“荆州刘表已经病故了。”“‘什么?”孙权感到很意外,刘表在这个时候死去,对荆州是福还是祸,对孙吴影响是好还是坏,他一时还吃不准。“主公。”鲁肃说道:“刘表一死,对我们阻止曹军南下倒是个机会。”

孙权一下子兴奋起来,鲁肃所说的,正是他苦心思索的事情。他急忙让鲁肃细说其中的原委。

鲁肃说:“刘表刚刚去世,他的两个儿子一向不和睦,军中诸将有的亲近刘琦,有的依附刘琮。在荆州寓居的刘备,是天下闻名的枭雄人物,因为与曹操有仇,所以寄身刘表篱下,刘表对他心有疑惧而不敢用。刘表一死,如果刘备能与刘氏兄弟齐心协力,致使荆州上下和睦,那么其力量不可小看,我们就应该对他们采取安抚策略,与他们结为盟好;如果他们之间离心离德,我们就应该另外打主意谋取荆州,以成大事。”

孙权说:“卿之议论,正合我心。然而怎样与荆州方面接洽呢?”

鲁肃说:“请让我作为使者,前往荆州,对刘表之死表示吊唁。我将乘机问候荆州军中的当权者,再劝说刘备,让他安抚刘表的部下,与我们同心合力,共同对付曹操,刘备必欣然从命。如果这事能成功,天下可定也。如果我们还迟疑,恐怕就要让曹操占先了。”

孙权听了鲁肃一番话,心中非常高兴。他感到事不宜迟,立即让鲁肃启程。然而,鲁肃还是晚了一步。

曹操初起兵时,采取的是荀或的计策,“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就是说,派大军经宛县(治今河南南阳)、叶县(治今河南叶县),大张声势,给荆州施加压力,而暗中从小路派轻军前进。所以,曹操大军进展并不快。虽然如此,刘表已经明显感到曹军大兵压境的威胁,病情急转直下,八月份便死去了。

刘表一死,蔡瑁、张允、蒯越等人立即拥立刘琮做了荆州之主。刘琮封刘琦为侯,并派人将侯印送给他。刘琦接印大怒,当着使者的面就把侯印摔在地上,并准备率军借奔丧之机向刘琮发难。刘表家族内部矛盾趋于白热化。这时,曹操大军已经到了新野,刘琦认为用不着他动手,曹操就会收拾这位荆州新主,于是,便在江夏屯兵稳坐,隔岸观火。

新即位的刘琮见曹操大兵压境,急与下属商量对策,但此时他早已处于降曹派的包围之中。大将蒯越、蔡瑁以及东曹掾傅巽,都劝刘琮投降曹操。刘琮问:“如今我与诸位一起据全楚之地,守先父之业,以观天下之变,有什么不可以呢?”

傅巽说:“何为忠顺,何为叛逆,这是由君臣关系确定的。什么是强,什么是弱,也是受一定的客观因素制约的。曹公代表朝廷,我们只是臣下,以人臣而拒人主,这就是叛逆。用荆州地方的力量抵御国家的力量,这就是以弱抗强。”

“可是,我们还有刘备的力量啊!”刘琮仍然不死心。

傅巽问:“您想想您与刘备的能力谁高谁低。”

“我当然比不上他。”  “这就对了。”傅巽说:“如果刘备也不能抵御曹公,那么您依靠他固守荆州,到头来还是不能保全自己。如果说刘备确实能对付曹公,那么,他得胜后能甘愿屈居您之下吗?希望您不要再犹豫了。”

刘琮决定投降了。这时曹军还在宛县,尚未到达新野。也就是说,当刘琦决定看刘琮的热闹时,出现热闹的可能性早已没有了。

然而,刘琮的投降,却把刘备置于孤军抗曹的境地。开始刘备并不知道,当他听到一点风声时,便派人到襄阳询问。刘琮知道已经包藏不住,便派宋忠把投降的决定告诉刘备。刘备闻听又气又惊,对宋忠说:“你们这些人,做出这等事来,不早点告诉我,如今大祸临头,才让我知道,太过分了吧!”他恨不得一刀把宋忠杀了,但转念一想,杀了他也改变不了这种局面,倒显得自己缺乏大丈夫气慨,便让他回去了。

P110-115

序言

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形象通过各种传播媒体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湖北古隆中,奉节白帝城,成都武侯祠,岐山五丈原,勉县定军山……诸多历史遗迹以自己的存在,向人们默默地讲述着诸葛亮一生中各个历史时期的故事。

一部《三国演义》,使诸葛亮的大名传遍了祖国的神州大地。

马连良的传统京剧《借东风》、《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倾倒了大江南北一代又一代的戏迷,“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那典雅的唱词,优美的唱腔,传神的表演,已成为京剧艺术的经典。

《三国演义》连环画,伴随着几代人从童年走到少年,从少年走到青年。

《三国演义》电视剧,陪伴着亿万家庭度过丰富多彩的夜晚。

《三国演义》的电子游戏,使得许多青少年如醉如痴。

这一切,使得诸葛亮成为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

然而我们还是要问:您真正了解和认识诸葛亮吗?您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和认识诸葛亮的?

这个问题并非唐突,更不多余,因为一些记载和传闻,可能会把您对诸葛亮的了解和认识引向歧途。

《仙鉴》中记载了诸葛亮拜师学艺的故事:诸葛亮经司马徽引见,到灵山酆公玖那里学习《三才秘篆》、《兵法阵图》、《孤虚相旺》等书。百日后学成,酆公玖要他以自己所学辅佐汉室之胄刘备,并告诉他:“羽(关羽)是解梁老龙,飞(张飞)是涿州玄豹,云(赵云)乃长山巨蟒,竺(麋竺)乃东海寿麋,其后犹有襄阳凤雏(庞统),长沙虎母(黄忠),西凉驹子(马超),天水小龙(姜维),皆子之良佐使也。”又对他说:“南郡武当山上有二十七峰,三十二岩,二十四涧,峰最高者日天柱、紫霄,二峰间有异人日北极教主,有琅书、金简、玉册、灵符,皆六甲秘文,五行道法,吾子仅习兵阵,不喻神通,终为左道所困。”于是领诸葛亮到武当山拜见北极教主。开始,北极教主只让诸葛亮担柴汲水,采黄精度日,很长时间以后,才教他道术。诸葛亮学成后下山,至灵山,酆公玖已北回复命,再寻北极教主亦不在。只听得山头风雷轰轰,如万千人语,始悟神人指点,自负不凡。

上面记述的是神化了的诸葛亮。

《三国演义》写了一段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当街亭失守后,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杀来。时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名军士,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下二千五百名军士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诸葛亮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杀来。诸葛亮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诸葛亮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却说司马懿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不敢前进,急报司马懿。司马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诸葛亮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名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毕大疑,便命后军做前军,前军做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上述空城退敌之事是虚构的,反映的是艺术化的诸葛亮。

在今天的云南西双版纳,流传着一个关于诸葛亮帽子的故事。

诸葛亮南征到傣族地区,聪明的傣族青年岩肯发现诸葛亮每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用鹅毛扇敲敲帽子,然后定出奇妙的计策,仿佛帽子里藏着无穷的智慧。于是,岩肯试探地问:“丞相,能把你头上的帽子留给我作纪念吗?”诸葛亮想了想,说:“好吧。”他摘下帽子,把几张小绸子条塞在帽子里,叮嘱道:“以后你们再遇到什么困难,就在帽子里拿出绸子条看看,那里面有战胜困难的法宝。”

过了许多年,傣家的人口越来越多,大家都挤在江边又低又矮又潮湿的小草棚里过日子,天气渐渐热起来了,太阳一出,晒得草棚像蒸笼一样,很多人受不住闷热病倒了。没过多久,整个坝子都笼罩上一层可怕的瘴气,夺走了成百上千傣族人的生命。

就在这危难的关头,岩肯忽然想起了诸葛亮临走时留下的话,他急忙找来那顶帽子,从里面掏出一条绸条,只见那上面写着:“想命长,水冲凉;草棚矮,住高房。”聪明的岩肯拍拍头说:“对呀!只有常洗澡才不会生病,住上高房才通风。洗澡倒还容易,可是高房谁也没有见过,怎样盖呢?”他赶快找了九十九位老师傅,商量了九十九天,最后大家商定按照诸葛亮帽子的样式盖。因为那帽子是智慧的象征,住进那样的高房,傣族人会变得聪明起来。又过了九十九天,家家都盖起了和诸葛亮帽子一样的高房子,人们住进去又通风又凉爽。再加上人人都养成了常洗澡、爱干净的好习惯,很快就赶跑了瘴气,战胜了病魔。大家在洗澡时还泼水表示欢乐。据说傣族“泼水节”就是从那时开始,一直传到了今天。

傣家流传的故事反映的,是民间所认同的“人神合一”理想化了的诸葛亮。

在古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学者眼中,诸葛亮又是“王道”、“霸道”或二者兼而行之的代表人物。《康熙起居注》记载了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康熙帝与陈廷敬的一段对话。当时,陈廷敬正给康熙帝讲述伊尹辅佐商汤的历史。当讲到“伊尹之在有莘,诸葛亮之在隆中,惟其处而无求,所以出而能任”时,康熙帝问:“诸葛亮可比伊尹否?”陈廷敬答:“此一章书是论人臣出处之正,三代以下,亮之出处最正,所以比之伊尹。”康熙帝又问:“伊尹圣之任者也,以其君为尧舜之君,亮能之否?”陈廷敬说:“先儒谓亮有王佐之才,亮虽不及伊尹,然其学术亦自正大,后世如此等人才诚不易得,但其所遇之时势不同,所以成功不及伊尹。”康熙帝认为陈廷敬说得很对。唐代名相裴度称诸葛亮辅蜀汉为:“尚父(吕望)佐周,阿衡(伊尹)佐商,兼齐管、晏,总汉萧、张。”清雍正帝的弟弟允礼《沔县诸葛武侯祠》诗说:“遭逢鱼水自南阳,将相才兼管乐长。”伊尹、吕望被儒家尊为实行仁义“王道”的先驱,管仲、乐毅的治国用兵被认为是功利“霸道”的典型。以诸葛亮与之相比,这是把诸葛亮政治伦理化了。

北魏崔浩辅佐少数族拓跋氏,统一中原,以正统自居,故以蜀汉为“僭伪”、“边夷”,因而把诸葛亮比做西汉初年割据南方的赵佗。这是因政治偏见被贬低了的诸葛亮。

《全唐诗》卷五六。收录了唐人薛能的《筹笔驿》诗,全诗对诸葛亮几乎全持否定态度。他的诗说:

葛相终宜马革还,’未开天意便开山。

生欺仲达徒增气,’死见王阳合厚颜。

流运有功终是扰,阴符多术得非奸。

当初若欲酬三顾,何不无为似有鳏。

诗中“王阳”当作“王朗”。大意是说:诸葛亮不明天意便出山帮助刘备,活该战死。活着时把司马懿逼成那样也是徒劳,死后还得厚着脸皮去见被他痛斥过的王朗。发明的木牛流马用于战争却侵扰了百姓,还是一个行奸诈之术的人。他要想酬谢刘备三顾茅庐的殷勤之意,就应该像古代的舜那样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薛能对诸葛亮狂妄的攻击,轻率的否定,是对诸葛亮的丑化。

对诸葛亮的神化、艺术化、理想化、政治伦理化、贬低、丑化,都无助于我们对他进行真实的、全面的、深入的了解。

只有去掉对诸葛亮神化的光环,撩开对诸葛亮艺术化的轻纱,走出对诸葛亮理想化的幻影,抛开对诸葛亮政治伦理化的标准,摒弃对诸葛亮贬低、丑化的轻率和狂妄态度,我们才能全面地了解和认识真实的诸葛亮。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千个人的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哈姆雷特是个艺术形象。

但是,一千个人的心目中不应有一千个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

为了给人们一个真实的诸葛亮,历代史学家付出了艰苦的劳动。

晋人陈寿的《三国志》记录了大量有关诸葛亮事迹的真实材料。

南朝刘宋人裴松之对《三国志》做了许多有益的补注。

此后历代学者特别是清代的史学家,对三国时代的材料又进行了考证、整理、爬疏、补遗。

新中国的史学工作者对诸葛亮的研究更是成就斐然,且不说那数量众多的研究论文,也不说那雨后春笋般的实地考察和地下发掘报告,单看那些研究诸葛亮的传记,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然而还有遗憾。

作一个蹩脚的比喻(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

对诸葛亮荒诞的神化、浪漫的艺术化、尽善尽美的理想化、陈腐的政治伦理化,都是一幅幅介于似与不似之间、水平高低不等的诸葛亮的画像;

对诸葛亮的真实记载、严肃研究,可以视为是一张张诸葛亮的照片。

画像离本人真实距离较远;照片虽像本人,但仍不是活生生的人。

让我们来举例说明。

对于诸葛亮在隆中的隐居生活,《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说:“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毫无疑问,《三国志》这段记载对研究诸葛亮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它是史学工作者借以认识诸葛亮在荆州生活的重要依据。但若不是搞史学工作的一般读者会不会引起浓厚的兴趣呢?若以为文言文会妨碍一般读者阅读,我们不妨把它译成白话文:“诸葛玄死后,诸葛亮亲自在田间耕种,喜欢唱《梁父吟》这首歌。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人都不同意这种说法。”

仅此而已。

照实记录,枯燥考证,抽象思维,缺乏生动,这样的诸葛亮研究虽说也是必要的,但它容易使一般读者望而却步,兴味索然。

我们试图改变这种情况,但如何改变呢?

这里涉及史家应当如何撰写历史人物传记的问题,对此,人们虽各有主张,但重要的是实践。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实践,才能为历史人物传记的撰写闯出一条新路。

诸葛亮是人,又非普通人,而是作为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的人。这是我们写这部诸葛亮传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

既然是人,就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言有行,这一切要真实可信。既然不是普通人,在描述这一切的同时,就还要着力于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事业品格准确性的总体把握。

为了做到这点,我们采用了大量的有关诸葛亮的可靠的历史资料、考古材料以及古今人的研究成果,在讲述每个历史事件和下每个结论时,都力求做到资料翔实可靠,论述严谨平实,并进行逻辑推理,以求达到符合历史真实的目的。

在讲述作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成长过程和政治军事业绩时,必须深入挖掘他内心深处的思想活动,使他爱憎分明,情真意切,才能表现出真人般的鲜活生动。

因此,我们不但要介绍诸葛亮的家族、家庭,也要揭示诸葛亮的父子情、母子情、叔侄情、兄弟情。

我们不但要介绍诸葛亮的少年流离生活,也要揭示他那幼小的心灵对社会的种种感受。

我们不但要介绍诸葛亮在隆中的隐居生活,也要揭示他的理想、抱负、追求、苦闷。

我们不但要介绍诸葛亮辅佐刘备成就霸业的功绩,更要阐述他政治军事活动所驻足的策略高度,还要揭示他重大决策失误所遇到的挫折,以及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我们不但要介绍诸葛亮的高尚情操及优秀品德,也要揭示他的缺点与不足之处。

我们不但要介绍诸葛亮作为贤相名帅一生的言行,也要阐述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而说明他之所以千百年来受到各阶层人们景仰的缘由,以及他穿越长远的历史时空而产生的现实意义。

为此,我们在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遵循严谨和求真创新的原则的同时,依据有关资料从当时的具体情况出发,作了一些符合逻辑的推理,或适当地探讨他的内心活动。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即写出一部真实可靠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有思想高度的——新的诸葛亮传记。

梁启超曾大声疾呼:“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又说:“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梁氏之呼吁,虽时过境迁,但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仍应汲取其中之精要,即汲取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历史文明的深刻内涵,而且应当突破学术圈,使它步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从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加民族凝聚力,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及爱国主义等民族精神。为此,我们力图继承《史记》和《通鉴》的某些优良笔法来写这部传记,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研究性与普及性、理论性与通俗性、知识性与欣赏性,在撰写过程中,力求史论结合,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史实与文采并重,使广大读者不但能够读懂,而且还喜欢读,让诸葛亮的政治军事业绩、爱国思想和人格魅力启示和激励我们。

用这种思路撰写历史人物传记,乃是一次尝试,是一次大胆而又谨慎的尝试。

我们期待着方家的指教。

我们期待着读者的评判。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