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以待人,恶以防身。
改造社会、改造人,要善恶并用,不可偏废。
在《西游记》中看到善恶无界、善恶乱施的严重后果。
善恶有界、善恶有度,随意施与的善不是善,只有分清善恶,才能真正扬善除恶。
《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和悟空二人在取经过程中的善恶消长,借此表达善恶有别、善恶适中这一人生主旨。
“游戏中暗藏密谛”,至幻至奇的《西游记》蕴涵着至真至诚的人生哲理。
《中国人的善恶困惑:<西游记>人物善恶论》由王志武教授历经数十年研究说。
唐僧善恶不分,悟空惩恶过当,都会给取经事业带来挫折,二人也难成正果。中国人正是在善恶的困惑中不断思索,前行。
《中国人的善恶困惑:<西游记>人物善恶论》主要是探讨《西游记》这部古典神话长篇小说的精神内涵。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中国人的善恶困惑:<西游记>人物善恶论》的作者王志武所揭示的生活哲理具有独特性、普遍性和长久性,不会因时代变迁、地域转换而失去其价值。《西游记》正是如此,它通过孙悟空与妖魔、孙悟空与唐僧、孙悟空与猪八戒等矛盾冲突,揭示了善恶相克、善恶互补、善恶转化、善恶有度、善恶归一等生活辩证法和人生哲理。“纲举目张”,抓住了这一精髓,也就抓住了小说的“纲”。我们阅读《西游记》时,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这就是名著不同于其他小说的魅力所在。
既护师又救民,谓之中善。较之单纯为了护师而除妖,又进一步。
通天河伏金鱼精
鱼精吃人
车迟国元会县通天河里的鱼精,本是南海观世音菩萨莲花池里养大的金鱼,每日浮头听经,修成手段。他把一枝未开的菡萏(han dan荷花的别称)运炼成兵,变成一柄九瓣铜锤,作为武器。一天,海潮泛涨,他走到通天河,住在灵感大王庙,“感应一方兴庙宇,威灵千里佑黎民。年年庄上施甘露,岁岁村中落庆云”,“虽则恩多还有怨,纵然慈惠却伤人。只因要吃童男女,不是昭彰正直神”。灵感大王鱼精怪一年一次祭赛,要吃一个童男一个童女,还要猪羊牲醴供献他,才可保证陈家庄百户人家风调雨顺;若不祭赛,便降祸灭生。
主动顶替祭赛
唐僧师徒来到陈家庄陈澄、陈清兄弟家借宿时,刚好六十三岁只有一女一秤金的陈澄和五十八岁只有一子陈关保的陈清,要把一女一男送去祭赛,正做“预修亡斋”。悟空主动请求顶替陈关保,说:“我今替这个孩儿性命,留下你家香烟后代,我去祭赛那大王去也。”悟空教八戒顶替一秤金,八戒不去,悟空说:“贤弟,常言道:‘鸡儿不吃无工之食。’你我进门,感承盛斋,你还嚷吃不饱哩,怎么就不与人家救些患难?”唐僧也让八戒去,八戒只得同意跟悟空一起去灵感大王庙祭赛。陈老怕悟空被灵感大王吃了,悟空说:“任从天命。吃了我,是我的命短;不吃,是我的造化。我与你祭赛去。”八戒去后又不想干了,要回陈家庄睡觉,悟空说:“呆子又乱谈了。既允了他,须与他了这愿心才是哩。”八戒说悟空把耍当真。悟空说:“莫胡说,为人为彻,一定等那大王来吃了,才是个全始全终;不然,又叫他降灾贻害,反为不美。”
妖魔设计捉唐僧
悟空与妖怪交手后,声讨妖怪说:“假号灵感,年年要童男童女祭赛,是我等慈悲,拯救生灵,捉你这泼物!趁早实实供来,一年吃两个童男女,你在这里称了几年大王,吃了多少男女?一个个算还我,饶你死罪!”
八戒一钉钯钯下那怪身上冰盘大小两个鱼麟,又一钉钯未曾钯中,妖怪逃入通天河宫中。他“有心要捉唐僧”,想吃一块肉延寿长生,“不期他手下有这般徒弟”,“只怕不得能彀”。妖怪接受了一个斑衣鳜婆的建议:把通天河尽皆冻结,等唐僧踏冰而渡时,将其师徒一齐坠落水中。
第二天,唐僧看见冰上有人行走,感慨地说:“世间事惟名利最重。似他为利的,舍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急命悟空向那些冰上行走的人学习,踏冰西行,结果冰破落水,唐僧被擒。悟空、八戒和沙僧只好又回到陈家庄。
鱼精又听从鳜妹(因鳜婆计成而与之结为兄妹)之言,先不吃唐僧,等待几天后,若悟空不来寻,再吃不迟。唐僧于是被装于宫后一个六尺长的石匣中。悟空则向陈老保证,要“救出师父,索性剪草除根,替你一庄人除了后患,庶几永永得安生也”。本来是除妖为民,现在变成了除妖、救师、为民,三位一体。
求救菩萨降妖、救师、救民
悟空变做长脚虾婆,打听到师父的下落,来到宫后石匣上面。唐僧喊他“徒弟啊,救我耶!”“快些儿下手!再停一日,足足闷杀我也!”曾几何时,三兄弟因为面目丑恶,吓得陈家人跌倒在地,唐僧还骂悟空等是“泼物”、“不善”、“至下至愚”、“堕罪与我”。现在,悟空简直就是他的救星了,作者对唐僧所谓“善”的讽刺不可谓不辛辣。 八戒、沙僧欲引鱼精上岸与悟空斗,鱼精与八戒、沙僧战个平手而淬于水中,第一次交手无果而终。三兄弟索战,欲与之二次交手,谁知鱼精听了鳜婆的话,害怕与悟空交手,高垒泥石,闭门不出。
悟空只好去南海求救于菩萨。菩萨早晨扶栏看花,因不见金鱼出拜,“掐指巡纹,算着他在此成精”,害唐僧,所以来不及梳妆,织个竹篮儿,来到通天河,擒了鱼精怪。悟空趁机请菩萨“且待片时”,叫陈家庄众信人等,以睹菩萨金面,一则谢菩萨擒妖之恩,二则教凡人信心供养。陈家庄人中有善画图画的,还传下影神,所谓鱼篮观音现身。悟空绝不贪天之功。他还能抓住时机,利用菩萨擒妖的事实向凡人进行向佛、向善的教育。
通天河中有个老鼋,他的水鼋之第,九年前被鱼妖强占。如今妖怪既除,第宅还归,老小团圆,说:“且不但我等蒙惠,只这一庄上人,免得年年祭赛,全了多少人家儿女,此诚所谓一举而两得之恩也!”为报答唐僧师徒,老鼋主动请求驮唐僧过河。可惜唐僧忘了他的嘱托,返回时遭老鼋报复落水。
讨落胎泉水
西梁女国的人到二十岁以上时,去喝子母河水,之后便觉腹痛怀胎,三天后到迎阳馆驿门外的照胎泉去照,如照出双影,便能生孩子。如果要解胎气,须到解阳山中的破儿洞,吃一口洞里那眼“落胎泉”的水。今有一个道人叫如意真仙,把破儿洞改名聚仙庵,占为己有,谁要喝水,须给他送花红表礼,羊酒果盘。否则别想喝水,怀胎生子去吧。
唐僧和八戒口渴难耐,喝了用钵盂舀来的子母河水,怀胎肚痛。唐僧如果生下一男半女,西去取经便成虚话。如来不会把经传给一个拖儿带女的男妈妈。悟空去落胎泉找水,给唐僧、八戒解除胎气,而这个霸占泉水的如意真仙竟是牛魔王的弟弟、红孩儿的叔叔。悟空以为“人情大似圣旨”,如意真仙会给他面子。不料如意真仙一听说孙悟空的名字,怒从心起,言说正要找悟空为侄儿报仇。悟空对他说:红孩儿现在随观音菩萨,做善财童子,得了好处,“我等尚且不如,怎么反怪我也?”如意真仙却与悟空看法相反,认为侄儿“自在为王”比“与人为奴”好。两人于是交战。
悟空虽然两战两赢,但两次打水,都被如意真仙用如意钩子钩脚跌倒,打水不得。悟空叫来沙僧,自己和如意真仙对打,沙僧趁机从落胎泉打了一吊桶水走出庵门而去。悟空见打水目的达到,用铁棒支住如意真仙的如意钩子说道:“你听老孙说,我本待斩尽杀绝,争奈你不曾犯法,二来看你令兄牛魔王的情上。先头来,我被钩了两下,未得水去。才然来,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来争战,却着我师弟取水去了。老孙若肯拿出本事来打你,莫说你是一个甚么如意真仙,就是再有几个,也打死了。正是打死不如放生,且饶你,教你活几年耳。已后再有取水者,切不可勒措(敲诈勒索)他。”如意真仙还想用钩子钩悟空的脚,被悟空夺过来,一折为二,再折为四,妖仙忍辱无言。
沙僧打回的一吊桶水使唐僧、八戒解了胎气,剩下的给了留宿的老婆婆,老婆婆要用它卖钱买棺材哩。“众老小无不欢喜。”悟空既做了好事,又没有伤害如意真仙性命,棒下留情,为善而恶,恶中有善。
斗铁扇仙和牛魔王
火焰山的形成和悟空有关。悟空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被放进老君的八卦炉煅炼。悟空在开鼎时蹬倒丹炉,落下几块砖,内有馀火,化为火焰山。火焰山的土地神就是当时守炉的道人,因失守而被贬降为火焰山土地。
八百里火焰山是西去取经的必由之路。悟空当年作恶遗祸至今,成了人民的祸害、西去的障碍、恶人谋利的门路。这里无春无秋,四季皆热。人们之所以能布种收割,五谷养生,全靠铁扇仙用芭蕉扇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本来芭蕉扇连扇四十九扇,就可断绝火根,永不发火。但铁扇公主待价而沽,要人求他。当地人“十年拜求一度,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沐浴虔诚”,拜到他居住的翠云山芭蕉洞,请他来,他只扇三扇。这个芭蕉扇“是昆仑山后,自混沌开辟以来,天地产成的一个灵宝,乃太阴之精叶,故能灭火气。假若扇着人,要飘八万四千里,方息阴风”。
悟空两次借扇,都没有借到,牛魔王还和罗刹女团结一致对付他。罗刹女不是他的对手,但牛魔王本事不比他小,两人相斗,互有胜负。悟空一时拿他没办法,芭蕉扇借不到手。值此关键时刻,土地阴兵、神兵佛将全来帮助悟空擒魔,牛魔王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四面楚歌:为善多助,为恶寡助。罗刹女无奈之下借扇给孙悟空。
悟空扇息火焰山之火,拯救本处生灵。扫除西去障碍,还扇于罗刹女。罗刹女后来皈依,得了正果。火焰山土地也得赦归天,回缴老君法旨。可以说一举四得。
P42-45
《西游记》人物善恶论
孙悟空的“恶”是“厉害”的意思,唐僧的“善”是“好心”的意思。
凡善未必都好,凡恶未必都坏。无论“善”、“恶”,都要区分对象,都要有界限、有限度。
取经是个大学校。九九八十一难,严酷的现实环境,对悟空和唐僧来说,都是一次又一次深刻有效的善恶再教育。改造社会、改造人,要善恶并用,不可偏废。孙悟空正是在惩恶行善中,完成了从妖仙到神佛的转变。
成佛未必要念经。惩恶行善,善以待人,恶以防身,善恶有界又有度,便是佛的境界。
本书主要是探讨《西游记》这部古典神话长篇小说的精神内涵。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的作者所揭示的生活哲理具有独特性、普遍性和长久性,不会因时代变迁、地域转换而失去其价值。《西游记》正是如此,它通过孙悟空与妖魔、孙悟空与唐僧、孙悟空与猪八戒等矛盾冲突,揭示了善恶相克、善恶互补、善恶转化、善恶有度、善恶归一等生活辩证法和人生哲理。“纲举目张”,抓住了这一精髓,也就抓住了小说的“纲”。我们阅读《西游记》时,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这就是名著不同于其他小说的魅力所在。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对名著不求甚解,故意曲解,把经典平庸化,“化神奇为腐朽”的倾向,反映在各种改写本、解读本、影视剧等上面,对疏远名著的不良现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许多人不识伟大为伟大。鲁迅说过:“伟大也要有人懂。”本书旨在帮助读者认识伟大,学习伟大,并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本书是应李青先生和杨慧子女士之约而写的。感谢他们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向读者汇报自己阅读心得的机会。黄亦九同志和李娜女士为打印书稿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表示感谢。
另外,《西游记》原书的文字,在今人看来有许多不甚规范之处,为保留原书风貌,笔者并未修改,特此说明。
王志武
2012年12月